這個主要也出于那份貴族記錄的帛書,因爲當時她和藍憂于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早早将帛書裏畫的楚墓地圖記在心裏,方便來日逃脫。
說到古墓構造圖,我心理産生疑問:那楚國貴族是如何知道這座楚墓構造的?他究竟是誰?爲什麽要在自己陪葬的帛書裏面記錄下這些?于是我問藍鵲溪,知不知道帛書主人的身份。
她點了點頭,說是另外幾分帛書裏面有記載,隻是當她說出答案的時候,我們幾人驚訝不已。
原來帛書主人的父親是楚國善相地理的大師司馬岩,正是他設計了楚國巫女的墓穴。小道士也聽過其大名,說他師從隐居山人甲墜,那甲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外界稱爲神人。隻是此人從不過問凡塵瑣事,也不收徒弟,除非對方是個天造之材,而司馬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不過讓小道士不解的是,司馬岩生性孤高,和其師父甲墜一般,不輕易與人打交道,怎麽會爲一個巫女造墓?
藍鵲溪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她說帛書裏面記載,那司馬岩和楚國巫女彼此了解,心心相惜,她說完出這句話後,我們所有人愣了一下。
寶财疑惑不解,道:“心心相惜?那楚國巫女不是喜歡琴師,想和他葬在一起嗎?怎麽?現在是三角戀?”
還沒等我弄明白,小道士皺着眉頭,恍然道:“我聽說當時甲墜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懂得俯查地理,一個能仰觀天文……”
“這和我們在的土坑坑有什麽關系啧?”初八不解道。
小道士道:“因爲能仰觀天文的是一個女的……”
“啊!我懂了!”寶财恍然大悟道:“你是說這座楚墓的主人也是甲墜的弟子,而司馬岩心儀自己的師妹?”
小道士點了點頭,道:“能于甲墜門下的人,并非常人,這種人往往十分孤獨,因爲沒人能懂他們。所以當司馬岩和楚國巫女在同一門下的時候,兩人便是對方的影子。”小道士說這話的時候,仿佛在說自己一般。
隻是正解還需藍鵲溪的回答,于是我們将目光對向她,這時候話到點上,實在磨人,她點了點頭,認可小道士說的。而她接下去的話,令我們匪夷所思:
如先前說的,楚國巫女和司馬岩都師從青烏1大師甲墜,據說二人出生的時候天生異象。司馬岩出生的那天雷電交加,地上響雷滾滾,幻化成無數銀龍,銀龍嘶嘶啦啦的,在司馬岩快要出生的時候,落于屋頂,卻沒有造成任何建築物的破損,仿佛這閃電就是爲了迎接司馬岩的降臨。
當時司馬家也是大家,司馬岩的父親找了一位有名的蔔算大師,蔔算大師替司馬岩算了命格後,吃驚萬分,說他是天降靈子,并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對其進行大拜禮。司馬岩父親見此十分高興,便從小讓司馬岩學習各種術法。
而就在一年之後的楚國皇宮裏,一個女嬰呱呱墜地,她出生時,滿天流彩,宮廷水池裏仙鶴齊鳴,百鳥聲聲悅耳,見着這種祥瑞的場景,信神靈的楚王認爲這是天降靈兒,于是賜她名爲——芈靈。這芈靈就是我們所在古墓的主人,如陳醰先前猜測的,她正是一位地位極高的楚公主。
這兩人的出生就好像小時候聽的那種神話故事,陳醰和我的想法差不多,他說古人總是把不能解釋的事情神化,害得我們被誤導。
話雖如此,但有一點我十分相信,就是芈靈的本事。藍鵲溪描述,芈靈十二歲那年從甲墜那裏回到楚宮探親,正逢楚王大興土木,建造離宮,芈靈告知其母:“父王興土之日,正值歲下,觸兇神。”
她的預言一向很準,其母一聽,知道不妙,卻又礙于此言并不讨吉,怕話一出口惹來禍端,不敢直言,直到當時興土的人,一個個殁了,楚王又抱病,久不得醫,芈靈的母親才把消息小心傳出。
楚王當時已病入膏肓,聽得此言,忙吩咐人把芈靈叫于床前,并讓才十二歲的女兒想辦法解兇神。當時的芈靈已随着甲墜五年,憑着過人的天資,她用占蔔術觀察天象,判斷出兇神位置,并讓人動土,取出一塊蠕蠕而動的肉塊。那肉塊看着像一張扭曲黏合的人臉,當時很多人吓壞了,說這是什麽不詳之物,看着如此惡心,事實上這肉塊是我們現代視爲珍寶的太歲,也是秦始皇視爲長生不老的靈藥。
諺語裏說的“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否則必當遭罪”但介于我們21世紀的人來說并不相信這些,可對幾千年前的蠻楚,那就不一樣了。
芈靈吩咐人取出太歲後,爲徹底解兇,便舉行了祭祀儀式,要知道那時她才十二歲,十二歲的時候我還在讀小學五年級。
祭祀儀式完成後的幾日,楚王的病逐漸轉好,也沒有再傳出有工匠死去的消息。就此芈靈的身份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公主,而是掌控着所有巫觋的最高司巫。
司巫,主祭祀,求福……據說是能與天相同的靈人,這靈人地位在當時“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祝”的楚國可想而知。
不過從小就被非人待遇的芈靈并沒有爲此而開心,相反,自從解兇後,她也無法回到山野中,和甲墜學習術法,隻得常年被禁锢在爲國而生的世界裏。她孤獨,抑郁,隻有兩個忠心的婢女還能和她說上話,後來她逐漸迷上了琴律,并從中得到了一點快樂。
就在芈靈十六歲那年,楚國部分地區大旱,爲求雨,她用香料熏着華服,用歌舞與神靈交通,這場娛神的活動,便是我們在瀑布絕壁上所看到的巨幅精雕。
雨水落成後,楚王更加珍惜自己這個擁有靈能的女兒,可他萬沒想到就是這場求雨的儀式,讓芈靈遇見了自己的心上人吳暇,他讓悲劇的故事就此開始……
青烏1:是堪輿術數,亦是風水,出于《軒轅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