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說他内心也充滿了疑惑,但朝廷内外,反響很大,彈劾的奏折越來越多,言辭越來越激烈,很多年前的那一幕,似乎又在重演了。
經過了認真的思考之後,朱由檢做出來了決定,讓孫承宗直接和衆人進行辯論,有事情擺出來道理,沒有什麽大不了的,說清楚就可以了。
他一直都認爲,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如果強行壓制衆多的大臣說話,到了最終反彈的時候,自己不一定能夠承受,再說了,奏折裏面說到的有些事情,也觸動了他内心深處的東西,有些甚至是不敢想的東西。
卯時三刻,六部和都察院的四品以上官員,六科都給事中、給事中以及一百多監察禦史,齊聚在文華殿,不少人議論紛紛,說到的都是彈劾奏折的事情,大體的口徑是比較統一的,對這次的彈劾,有着一些看法,但也有明确的反對意見,認爲這些彈劾,乃是無稽之談,荒唐至極,想不到居然需要孫承宗大人前來接受質詢。
孫承宗進入到文華殿的時候,衆人都安靜下來了。
按照大家的理解,孫承宗應該是怒氣沖沖的,這麽大的年紀了,遭受如此嚴重的彈劾,而且關乎到個人的聲譽,包括家族的興衰了,不過令所有人吃驚的是,孫承宗的臉上帶着微笑,走進來的時候。甚至和衆人抱拳打招呼。
這等的氣勢,令那些準備發起洶湧攻勢的給事中和禦史。氣焰頓時消散了不少,不管怎麽說,在德高望重的孫承宗面前,這些年輕的禦史和給事中,還是有些氣短的。
孫承宗是早有準備的,剛剛得知這件事情的事情,他也是氣的險些出問題的,好在有劉宗周和黃道周的勸慰。遭受排擠不是第一次了,孫承宗遭受的委屈不少,但這一次的來勢很不一般,大有置他于死地的架勢。
平靜下來的孫承宗,迅速與蘇天成等人取得了聯系,而且也想方設法打聽到了一切情況,做好了相關的準備之後。他主動給皇上上折子了,請求接受質詢,雖說謠言止于智者,但依靠皇上壓下來這些彈劾,總是存在隐患的,還不如擺出來說清楚。
再說了。帝王心術,孫承宗比朝中大臣更加明白,有些話語,不說清楚,不能夠讓皇上放心。*--*這種憂心集結在皇上的内心,就好比是一顆定時炸彈。總有爆發的時候,防患于未然,現在将這些事情說清楚,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了。
辰時,朱由檢來到了文華殿。
記得崇祯五年之前,這裏經常出現質詢的情況,很多的場面,鬧得很不愉快,諸多的大臣,如同小孩子一樣,争來吵去的,在這樣的争論之中,有不少人結束了仕途生涯,甚至有人一蹶不振,被直接投入到大牢裏面了。
孫承宗主動上折子,請求進行質詢,這令朱由檢感覺欣慰。
要說孫承宗以七十五的高齡,謀求造反,那是天大的笑話,這麽大年紀的人了,還能夠活多長的時間,不知道看透了多少的事情,怎麽可能謀求造反,不過這一次的彈劾,來勢确實兇猛,不僅僅是朝廷裏面的有些大臣附和,就連宮裏的太監,也在私下裏議論了,到了如此的程度,很有必要辯論一番了。
質詢正式開始。
兵科給事中首先站出來了,他是彈劾奏折的主要起草人,當然需要首先發言。
“臣彈劾少師、文華殿大學士、内閣次輔孫承宗大人。”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事情,沒有誰感覺到奇怪,主要是看看這位兵科給事中怎麽說。
“孫大人身爲内閣次輔,深受皇上信任,本應該遵照祖制,盡心竭力,爲朝中文武大臣做出來榜樣,可如今的情況恰恰相反,孫大人支持皇室宗親進入朝廷爲官,這已經是很不合适了,而且在管理兵部之事的時刻,在陝西裁撤衛所軍隊,組建所謂的新軍,令陝西的兵士大幅度減少,而且孫大人進入朝廷之後,依舊關心中興學社的情況,此舉有招納衆多人才之嫌疑,須知天下人才,皆歸于皇上,必須效忠于皇上。。。”
文華殿漸漸安靜下來了,兵科給事中很是聰明,将問題牽涉到黨争之中去了。
須知朱由檢身爲信王的時候,曾經親眼目睹了魏忠賢廣植黨羽、殘害忠良的罪惡行爲,對朝廷内部的黨争和植黨深惡痛絕,兵科給事中這個時候,将孫承宗的問題,引向黨争的範疇,無疑會點燃導火索,說不定真的引發大爆炸。
說到最後,兵科給事中終于爆出來最爲核心的材料,那就是蘇天成時常給孫承宗寫信,而且這些信函的内容,一定都是有關朝廷大事情的。
這個爆料,令所有人吃驚。
朝廷大臣之間,有信函往來,本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不過蘇天成和孫承宗之間的關系不一樣了,兩人之間若是頻繁來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結黨,況且中興學社,也是在蘇天成的建議之下,才成立起來的。
文華殿裏面,議論紛紛。
很快,個别的監察禦史也開始發言了,内容沒有什麽新奇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
最後彈劾的建議,是免去孫承宗一切的職務,投入大牢,
在這個過程中,孫承宗的神se一直都是很平靜的。
兵科給事中和監察禦史發言結束之後,第一個站出來反駁的,是兵部侍郎徐爾一,之後反駁的是兵部尚書楊嗣昌,兩人都是從裁撤衛所軍隊的事情出發,痛斥兵科給事中的迂腐認識,陝西裁撤衛所軍隊、組建新軍之後,去的了明顯的效果,一方面爲朝廷節約了開支,另外一個方面,打敗了入侵的蒙古部落軍隊,試想這樣的事情,以前怎麽可能發生。
陸續有些大臣站出來,有支持彈劾的,也有反駁彈劾的。
絕大部分的大臣,都沒有發言。
朱由檢的眼神看向了内閣首輔溫體仁。
衆人争論有一會的時間了,作爲内閣首輔,溫體仁必須要表态,不管私下裏是什麽态度,在文華殿,在正式質詢的場合,他沒有明确的态度,那是不合适的。
溫體仁清了清喉嚨,終于發言了。
“皇上,臣說幾句,臣一直都是尊敬孫大人的,孫大人德高望重,爲了朝廷兢兢業業,過去和現在,都立下了很多的功勞,今ri有給事中和禦史彈劾孫大人,臣是感覺到心痛的。”
短短幾句開場白,大殿裏面安靜下來了。
“臣以爲,孫大人的所作所爲,不足以說明有着造反的嫌疑,這過于牽強了,若是爲我大明的發展,做出來的貢獻,都有着造反的嫌疑,朝中就無人敢做事情了。”
“陝西裁撤衛所軍隊,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是事實,與蒙古錫伯族和達烏爾族部落開展互市,爲朝廷增加收入,這是衆所周知的,中興學社爲朝廷輸送了諸多的人才,更是有着不小的功勞。。。”
孫承宗看着溫體仁,開始jing惕了,這一場的鬧劇,背後的主謀是誰,他是隐隐知道的,事情做多了,有功勞了,威脅到某些人的位置了,總是會遭遇到麻煩的,這沒有什麽稀奇的,兵來将擋水來土掩,好好應付就是了,不需要驚慌失措。
可溫體仁前面的發言,似乎都是在表揚和贊譽,似乎這些彈劾,就是無中生有,就是亂彈琴,這肯定是不正常的,先揚後抑的做法,在朝廷裏面,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這樣的做法,有着很大的殺傷力,表述了你諸多的功勞,似乎皇上和朝廷不能夠離開你了,緊接着點出來關鍵的地方,彰顯出來你居心不良,辯論都很是困難了。
果然,溫體仁的話語開始轉移了。
“臣隻是覺得,做出來了這麽多的事情,總是需要有目的的,爲了我大明的發展,是其中的一個目的,可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目的,或者是自己沒有能夠預見到,但事情可能朝着那個方向發展的,是不能夠以自身意志爲轉移的。”
“皇上勵jing圖治,求賢若渴,就是想着我大明能夠發展,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四海歸心,億兆子民感激皇上的苦心,不過這種感受,若幹年之後,是不是會發生一些轉移,臣不能夠完全肯定。”
“朝中文武大臣,都是爲皇上效力的,臣等做出來的一切成績,都是皇上支持的結果,我等食君祿、忠君事,萬萬不可忘記了根本啊。。。”
文華殿裏面,死一般的寂靜。
如果說前面的彈劾,有些牽強附會,甚至是不着調,溫體仁的這番話語,就顯得尤其的yin險歹毒了,沒有說到目前的情況,現在的一切都是很好的,這樣發展下去,大明也是能夠富裕起來的,可若幹年之後怎麽辦,下面的大臣,功高震主了,該怎麽應付,天下不可能有兩個太陽,皇上的威信和地位都收到了威脅,如今出現了這樣的苗頭,所以說有人站出來彈劾了,這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