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台灣最大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大隋風雲 > 《中國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

《中國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


第十二章南北朝

(420589年)

公元420589年期間,中國南方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封建王朝,均都建康,是爲南朝;與此同時,北魏先後統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先後出現了建都邺城的東魏、北齊和建都長安的西魏、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隋朝滅北周,589年,又滅陳朝,中國重歸統一。

第一節南朝政權的更替

一、劉宋興亡(420479年)

劉宋是東晉北府兵将領劉裕于420年建立的,并改元永初,是爲宋武帝。劉裕建宋後不到三年病死,其子劉義隆即位,是爲宋文帝,年号元嘉。元嘉三十年間,宋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餘糧栖畝,戶不夜扃***(《宋書?孔恭傳》)的興盛局面,被後人譽爲***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宋統治集團内部發生了***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的骨肉相殘的内部鬥争。宋文帝想廢掉太子劉劭,事洩後被劉劭所殺。接着,文帝第三子、江州剌史劉駿又率兵攻入建康,殺了劉劭。嗣後,王室内部争權奪利的鬥争愈演愈烈,大權遂落在了中領軍蕭道成之手。宋順帝升明三年(479年),蕭道成代宋建齊。

二、南齊興亡(479502年)

蕭道成原爲劉裕的遠支親屬,以此入仕,後升任中領軍之職,掌握了禁衛軍權。479年登極稱帝,建國号齊,史稱南齊。齊高帝蕭道成在位不到四年死去,其子蕭赜繼位,是爲齊武帝。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南齊境内爆發了一次由唐寓之領導的武裝起義。

這次起義是由南朝政府的“檢籍”引起的。因爲南北割據以後,戰事頻繁,江東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爲了逃避兵徭,廣大百姓和庶族地主便利用各種方法,“改注籍狀,詐入仕流”,千方百計使自己變成“百役不及”的特權階層或不服兵徭的各色人戶。故從劉宋開始,便推行“檢籍”,旨在清查冒牌“士族”和搜刮避役的遊食之民。齊武帝繼位,又嚴厲推行“檢籍”,對卻籍者不惜重刑處罰,遂激起了卻籍者的強烈不滿。唐寓之趁機在富陽造反,“三吳卻籍者奔之,衆至三萬”。唐寓之攻占富陽等地後,遂在錢塘稱帝,建國号吳,年号興平。後被官軍鎮壓。這次起義雖失敗了,但卻迫使齊武帝停止檢籍,并恢複了以前的籍狀。有人認爲唐寓之領導的是一次農民起義,但也有人認爲這是富民反對“檢籍”的武裝叛亂,并不是農民起義。

齊武帝死後,統治集團内部又發生了接連不斷的内部鬥争。最後,南齊宗室、雍州刺史蕭衍率兵攻入建康,專制朝政。和帝中興二年(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南齊滅亡。

三、蕭梁興亡(502557年)

蕭梁的建立者蕭衍原是蕭道成之侄,後官至雍州剌史,鎮守襄陽。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殺其兄蕭懿,蕭衍遂率兵攻入建康,廢殺寶卷,502年即帝位,建國号梁,是爲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簡樸,勤于爲政,但對其親屬卻放縱貪污,故吏治腐敗。他又佞信佛教,創立三教同源說,又大修佛寺,早晚禮拜,甚至還三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當和尚。于是,達官貴人都竟相效尤,佛教在江南得以廣泛傳播。

由他主持修訂的《梁律》繁瑣龐雜,苛重無比。他還大興土木,輕用民力。故有人評價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憂士之不祿。***

中大同二年(547年),東魏大将侯景因與執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衆議,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蕭淵明率兵策應。結果,兵敗被俘。侯景亦被高澄擊敗,遂率殘部800多人南逃,賺取了壽陽,被梁武帝任爲南豫州剌史。這時,東魏又開展外交攻勢,表示要用被俘的蕭淵明換回侯景,梁武帝當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結主持長江防務的蕭正德,渡過長江,迅速攻占了建康的石頭城和東府城,将梁武帝圍困在台城達四月之久。台城陷落後,梁武帝即病餓而死。侯景又将蕭正德缢殺,于551年11月登極稱帝,建國号漢。次年二月,梁荊州剌史蕭繹派大将王僧辯攻入建康,擊殺侯景,侯景之亂至此平息。與此同時,蕭繹在江陵稱帝,是爲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殺。次年,西魏又将蕭詧在江陵扶立爲帝,是爲後梁。不久,王僧辯和陳霸先在建康擁立元帝之子蕭方智爲帝,是爲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敬帝自立,梁亡。

四、陣朝興亡(557589年)

陳朝的建立者陳霸先原爲梁末高要太守。他曾與王僧辯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亂,以功被封爲揚州剌史,坐鎮京口。王僧辯廢梁敬帝,擁立從北齊迎回的蕭淵明爲帝後,霸先從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殺王僧辯,廢蕭淵明,扶敬帝即位,并打敗了北齊的進攻。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又廢敬帝,登上帝位,建國号陳,是爲陳武帝。但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後主陳叔寶卻是南朝有名的荒淫之君。他寵愛貴妃張麗華,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壞。589年,終被隋朝所滅。

五、南朝地主階級内部的政治變動

門閥士族的盛極而衰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盛極而衰的首要标志就是士庶之間不準通婚的界限開始被打破,出現了***婚宦失類***的現象;其次是士庶之間的界限也出現混亂,社會上已經産生了一些***昨日卑細,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緻***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現象已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寒門庶族的勢力乘機崛起,其主要标志就是寒人掌機要和寒人任典簽。

東晉南朝的機要官是指中書監下的中書通事舍人。東晉時期,雜用士庶,但自南朝以來,則專用寒人,且權力大增,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典簽亦稱簽帥,是劉宋時創設的一個官職,開始的職權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鎮的宗室諸王批閱公事和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後來,諸王的年齡日長,權勢漸盛,争權奪利和骨肉相殘的事件,史不絕書。于是,典簽的權力大增,以緻***威行州郡,權重藩君***,***諸州唯聞有簽帥,不聞有剌史。***總之,随着門閥士族的盛極而衰,寒門庶族乘機崛起,逐漸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權大權。這是當時地主階級關系變動的重要内容。

南朝時期地主階級内部出現這種階級變動的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統治集團的内部鬥争愈演愈烈和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沉重打擊了門閥士族勢力的結果。同時,也是門閥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願***竟智盡心,以邀恩寵***,于是,軍政大權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節北朝政權的更替

一、北魏興亡

鮮卑拓跋氏的興起與北魏的統一北方北魏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内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西北10公裏的大興安嶺北部東麓。魏晉時期,内遷于雲中(今内蒙古托克雲中故城)一帶。後遷居定襄盛樂(今内蒙古和林格爾),成爲塞上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378年,其首領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裆轎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國家規模。386年,什翼健之孫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際,在牛川(今内蒙古錫拉木倫河附近)建魏,史稱北魏。397年,攻占後燕都城中山和邺城,隔河與東晉對峙。次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進稱魏帝,是爲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孫拓跋焘繼位後,于431年滅大夏,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形成對峙之勢。

北魏孝文帝改革皇興五年(471年),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繼位,時年五歲,其母馮太後輔政。從太和九年(485年)開始,孝文帝曾在馮太後的支持下,先後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風俗等方面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漢化改革,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大緻有以下幾點:

第一,這是北魏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鮮卑拓跋氏是一個興起較晚的民族,而被征服的中原地區則早已進入了發達的封建社會。“适應征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爲被征服者所同化”(《馬恩選集》第三卷第222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當是北魏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這場改革遂應運而生。

第二,這是北魏建國後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進行階級鬥争的必然結果。北魏統治者是用野蠻的肆意屠殺和殘酷的軍事征服入主中原的,因而迅速地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曾進行多次武裝起義,奮起反抗,極大地震憾了北魏的統治秩序。孝文帝爲了鞏固帝位,就不得不對原來野蠻的統治方式有所更張。

第三,這是北方人民長期以來進行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等三個方面。

經濟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給天下之田***:即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0畝,婦人20畝,奴婢同良人。丁牛一頭,受田30畝,限4牛。土地寬餘之處露田可加倍或加兩倍授與。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則要給國家交還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給桑田20畝或麻田10畝,婦人5畝,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爲永業,可世代相傳,并可買其不足,賣其所餘。

地方官于任所授給公田15頃,太守10頃,治中、别駕、縣令、郡丞各有差。罷官者還田,新任者繼受,嚴禁買賣。

由于均田制并未觸動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性質,故拓跋貴族和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大肆兼并并未止息,農民受田不足相當普遍。但由于均田制的實行,促進了土地的開墾,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改變了拓跋族内農、牧業的經濟結構,促進了封建生産關系的發展,其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變宗主督護制爲三長制。北魏初年,爲了拉攏和争取擁有大量蔭庇戶的豪強地主和世家大族,便把他們封爲宗主,用以督護所屬民衆,是爲宗主督護制。孝文帝于太和十年下令:廢除宗主督護制,實行三長制:即五家爲鄰,五鄰爲裏,五裏爲黨,分别設立鄰、裏、黨長。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三,變九品混通制爲新的租調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護制推行時的一項賦稅制度。即按每個宗主的财産多寡,分爲九等,按等征稅。實行三長制後,孝文帝即頒布了新的租調制度:即一夫一婦調帛一匹,納粟二石,另外,十五歲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20頭,并納一夫一婦租調。由于曾被蔭庇的大量民戶從宗主督護制下分離出來,納稅戶比前大大增加,故國家的财政收入亦有增長。

政治方面:

第一,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由于北魏初年的首都平城,地處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貴族聚居之地,保守勢力很大,對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3)借口南征南齊,遂率軍遷至洛陽,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後平定了保守勢力的多次叛亂,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拟遠古雲鳥之義***,不僅質樸,且帶有圖騰餘味。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遂模仿兩晉南朝,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機構。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頒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簡省,而且删去了舊律中的一些殘酷而又落後的刑法,在我國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社會風俗方面:

第一,禁胡服胡語,倡導着漢服,說漢話,用以消除鮮卑族和漢族在服飾和語言方面的隔閡,爲進一步推行漢化改革創造條件。

第二,改革喪葬風俗。孝文帝遷洛後曾下令:***遷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還。***(《魏書?高祖紀下》),改變了鮮卑族原來身死要歸葬祖茔的舊習。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的複姓一律改爲漢字單姓。如拓跋氏改爲元氏,達奚氏改爲奚氏,丘穆陵氏改爲穆氏等。

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第一,使北魏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第二,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第三,加速了以漢族爲主體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鎮起義北魏初年,爲了拱衛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和懷荒等六個軍事重鎮,是爲北魏六鎮。

北魏從孝明帝以後,統治集團日益腐化,階級矛盾迅速激化。而北魏六鎮則成了社會矛盾的交織點,統治集團的内部矛盾、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于是便爆發了北魏六鎮起義。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匈奴人破六韓拔淩首先在沃野鎮舉起了起義大旗,相繼攻占了沃野、懷朔和武川等鎮。起義失敗後,20餘萬起義軍被遷至河北。由于河北災荒流行,無食可就,杜洛周、鮮于修禮和葛榮等又相繼率領鎮兵起義。與此同時,羌人莫折大提和敕勒族人胡琛部将萬俟醜奴等又相繼在秦州和高平鎮(今甯夏固原)起兵,起義的烽火又燃遍了關隴地區。直到孝莊帝永安三年(530年),起義才被鎮壓。

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的腐巧統治,導緻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的分裂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後毒死孝明帝,立年僅三歲的族子元钊爲帝,臨朝稱制。在鎮壓六鎮起義中權勢日隆的契胡族酋長爾朱榮以此爲籍口,遂率部兵攻入洛陽,擁立元子攸爲帝,是爲孝莊帝,并把胡太後和元钊沉死黃河,又在河陰殺王公卿士2000多人,史稱***河陰之役***,爾朱榮專制朝政。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孝莊帝不甘心充當傀儡,設計誅殺了爾朱榮。爾朱榮之侄爾朱兆又帶兵入洛,廢殺莊帝,另立元恭爲帝,是爲節闵帝。這時,從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鎮鎮兵又在其首領高歡的領導下,多次起義。爾朱兆當政後,爲了穩固他在山西的統治,遂答應了高歡欲将20多萬鎮兵仍帶回河北就食的請求。高歡脫離了爾朱兆的控制後,遂在河北擴充實力,并與爾朱兆的矛盾日深。結果,高歡擊殺了爾朱兆及其黨羽,進入洛陽,廢殺節闵帝,另立元修爲帝,是爲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爲了擺脫高歡控制,率輕騎西入潼關,投靠了關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二、東魏、北齊興亡

東魏興亡孝武帝入關以後,高歡遂擁立元善見爲帝,是爲孝靜帝,又遷都邺城,史稱東魏。東魏建立後,曾與西魏發生過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等多次戰争,互有勝負。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死,其子高澄繼掌東魏大權。不久,即發生了侯景之亂。兩年以後,高澄死,其弟高洋繼掌魏政。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東魏亡。

北齊興亡高洋廢魏帝後,建國号齊,史稱北齊,高洋是爲北齊文宣帝。文宣帝時期,是北齊的鼎盛時期。但高洋死後,土地兼并之風愈演愈烈,均田制迅速破壞。故北齊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頒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國力日漸削弱。577年,終被北周所滅。

三、西魏、北周興亡

西魏興亡北魏孝武帝入關以後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統元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寶炬爲帝,是爲魏文帝,都長安,史稱西魏。西魏大權遂落入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原爲北魏大将賀拔嶽的部屬,後随賀拔嶽與侯莫陳悅等入關鎮壓關隴起義。不久,賀拔嶽與侯莫陳悅發生火并,賀拔嶽被殺,部将遂推舉宇文泰爲首領,并擊殺了侯莫陳悅,占據關中。

西魏建立後,宇文泰曾建立計賬(租賦預算)和戶籍之法,頒布六條诏書,實行***不限制蔭資,唯在得人***的選官制度,又創建府兵制度,增長了西魏的國力和軍事力量。

公元557年,西魏執政宇文護廢西魏恭帝,立宇文覺爲帝,西魏亡。

北周興亡宇文護廢西魏恭帝後,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覺爲帝,是爲闵帝,建國号周,仍都長安,史稱北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橫跋扈,先後廢殺周闵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561年)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爲帝,是爲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殺宇文護,政由己出。他曾進一步整頓府兵制度,又下诏禁斷佛、道二教,繼續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度,遂使北周的國力迅速擴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關,一舉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後,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繼位。宣帝荒淫奢侈,政治敗壞,即位二年即死,年僅八歲的兒子周靜帝宇文闡即位,大權遂落入外戚楊堅之手。581年,楊堅代周建隋,并于589年滅亡陳朝,南北朝至此結束。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文化

一、哲學與宗教

魏晉的清談與玄學清談與玄學是魏晉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這一時期很多士人因參與政治鬥争而招緻殺身之禍,于是,他們爲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預聞政事,而是采用過去“清議”的形式,口談玄學。但同東漢時的“清議”相比,從形式到内容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次,這也是正統儒家思想進一步衰落的産物。随着西漢和東漢王朝的相繼覆亡,儒家學說所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正統思想受到沉重打擊。于是,一些人便沖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尋求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精神寄托。于是,清談玄學便應運而生。複次,玄學家們也廣泛吸收了很多佛教教義,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因此,可以說魏晉的清談玄學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和佛教合流的産物。

魏晉玄學的開創者是曹魏正始年間的王弼,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爲其主要經典,号稱***三玄***。他和時人何晏都崇尚老子的***貴無***。認爲***無***是萬物的宗主,萬物的***有***是由超事物之上的***無***産生的。其目的在于鼓吹與世無争、知足長樂的思想,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晉惠帝元康年間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賢***則是魏晉玄學發展到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他們鑒于玄學名士何晏等因黨附曹爽,已身敗名裂,于是便走向極端,采取撕裂名教的觀點,主張達生任性,對欺世騙人的名教禮法提出了尖銳抨擊。因此,嵇康被殺,阮籍也一生沉淪,很不得志。

兩晉之際的鮑敬言是玄學發展到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在《無君論》中反對儒家思想中君權神授的理論,認爲君主是産生人間一切禍亂的根源。這種敢于和君權抗争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佛教的傳播與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封建統治者的信奉宣揚和中外僧人的日益增多,佛教得了到廣泛傳播與發展。法顯則是這一時期最爲著名的中國僧人。他于後秦時期先後遊曆西域各國,足迹遍布今天的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取回了很多佛教經卷,曆時13年之久。回國後,他又寫了一部《佛國記》(亦稱《法顯傳》),記錄了西行途中的所見所聞,成了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範缜與《神滅論》範缜是南朝齊、梁時期一位著名的反佛思想家和無神論者。他所撰寫的《神滅論》是一篇反佛的戰鬥檄文。該文針對佛教理論中關于人的靈魂與肉體可以分離這一觀點,針鋒相對地指出人的形(肉體)、神(靈魂)是不可分離的,即“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并将形、神之間的關系比喻成刀上的刀刃和鋒利一樣,認爲:“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則神在哉!”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佛教教義的立論基礎,同時,也使唯物主義思想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二、史學

正史類《三國志》65卷,西晉陳壽撰。是記載三國曆史的正史著作,***文質辯洽***,記事允當,但失之過簡。劉宋時人裴松之爲之作注,亦具極高的史料價值。

《後漢書》120卷,劉宋範晔撰,但僅成10紀和80列傳,共90卷,後蕭梁劉昭又取西晉宗室司馬彪《續漢書》中8志補之,并爲作注,分成30卷行世,合共120卷。是今天研究東漢曆史的一部唯一的正史著作。

其次,還有蕭梁沈約所撰《宋書》100卷;蕭子顯所撰《南齊書》60卷;北齊魏收所撰《魏書》130卷。

曆史地理類《水經注》40卷,北魏郦道元著。該書是對東漢桑欽所撰《水經》一書的疏注,所記水系比原來的130條擴大了近千條之多,文字也多出20餘倍。是研究古代曆史地理的珍貴史書,又是山水文學中的上乘之作。

《洛陽伽蘭記》,東魏楊銜之撰。該書真實地記載了北魏時洛陽的城市建築和寺院分布,又保存了一些西行僧人的資料,故是研究洛陽地志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書。

筆記小說類《顔氏家訓》,北齊顔子推撰。書中不僅記有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之法、學習求知之道,而且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南朝士族子弟的堕落亦有一定披露。

《世說新語》,南朝劉宋劉義慶撰。主要記載東晉南朝門閥士族的轶聞趣事、生活方式和清談風氣。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三、文學藝術

建安文學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号。這一時期的文學極盛,尤以五言詩歌的成就最大。其著名詩人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阮瑀、陳琳、王粲、徐翰、應瑒和劉桢)以及女詩人蔡琰等。

田園山水詩東晉詩人陶潛是這一時期田園山水詩人的代表。其代表詩作《歸田園居》、《歸去來辭》等均以田園生活爲題材,充滿泥土氣息,故有田園詩人之稱。

民歌《敕勒歌》原爲一首鮮卑語民歌,後被譯爲漢語。歌詞短小精煉,氣勢豪放,描寫了北方草原蒼茫遼闊、牛羊成群的自然景色。

《木蘭詩》約寫成于北朝後期,詩中描述一個代父從軍的巾帼英雄花木蘭的故事。語言樸素,筆法細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

劉勰與《文心雕龍》南梁劉勰所撰《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評論專著,着重論述了文學應反映現實,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部光輝著作。

石窟寺藝術石窟寺藝術是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最著名的有敦煌千佛洞、大同雲崗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敦煌千佛洞(亦稱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主要是豐富多彩的壁畫和塑像,被譽爲世界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陽南伊水西岸,始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現存1352窟,佛造像9.7萬餘尊。

繪畫與書法東晉南朝時期的三大繪畫家是東晉的顧恺之、劉宋的陸探微和蕭梁的張僧繇。

東晉王羲之則是這一時期最爲著名的書法家。曾官至右軍将軍,故人稱王右軍。其著名作品有《蘭亭序》和《道德經》等。

四、科學技術

數學魏晉時期最著名的數學家是劉徽,撰有《九章算術》和《重差》(即《海島算經》)等。南朝劉宋的祖沖之則把圓周率π值精确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當時最精确的數值。

醫學西晉名醫王叔和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析爲《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書,被後代從醫者視爲經典。

農學北魏賈思勰所撰《齊民要術》是當時最爲著名的一部農書,是今天研究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參考資料。

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

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曆經隋文帝楊堅和隋炀帝楊廣二代皇帝,618年滅亡,立國共37年。

第一節隋朝的政治與經濟

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全國

入宮輔政隋朝的建立者楊堅之父曾任西魏府兵的十二大将軍之一,晉爵隋國公。楊堅不僅娶北周大貴族獨孤信之女爲妻,曆任北周要職,而且還把女兒嫁給了周宣帝爲皇後,故在朝廷形成了一個有力的政治集團。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即位,楊堅遂在其黨羽的支持下入宮輔政。

平定三總管之亂楊堅輔政後,北周政權岌岌可危。于是相州總管尉遲迥、益州總管王謙和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相繼起兵叛亂。但均被楊堅迅速平定。

代周建隋大定元年(581年),楊堅逼周靜帝禅讓帝位,建國号隋,改元開皇,楊堅是爲隋文帝。

滅陳與統一全國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楊廣和大臣楊素爲統帥,率兵50餘萬,大舉伐陳。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俘獲了陳後主陳叔寶和寵妃張麗華,陳亡。于是從東晉十六國以來長達近三百年分裂割據的局面至此結束,爲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唐朝的昌盛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改革官制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内史省,長官内史令,負責起草政令,爲決策機構;門下省,長官納言,負責審議政令,爲審議機關;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和左右仆射,負責執行政令,爲執行有機關。尚書省下又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分别執行各項行政事物。三省長官皆爲宰相,且相互牽制,遂使皇權大爲加強。另外,又把自東漢以來地方機構實行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爲州、縣兩級制,并規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創立科舉制度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下诏廢除九品中正制。開皇十八年(598年),又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隋炀帝即位***始建進士科***,科舉制至此确立。這就擴大了國家選拔人才的範圍,促進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加強。

改訂律令隋文帝在位期間曾制訂了一部新的刑律,名曰《開皇律》,律文500條,具有删繁就簡和化重爲輕的特點,實是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亦對後世發生了深刻影響。

整頓府兵制度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诏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計賬,一與民同***(《隋書?高祖紀》)。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緊密結合,更具有兵農合一和寓兵于農的性質。又設立了府兵的最高機構十二衛和基層組織骠騎府,炀帝時又改爲鷹揚府,使府兵制的組織機構更加完善。

繼續實行均田制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頒布了繼續均田的诏令:即丁男一人受露田80畝,桑麻田20畝,婦人受露田40畝,一夫一婦受田共140畝。奴婢受田依良人,但官吏之家最多限300人,平民之家最多限60人。丁牛一頭受田60畝,僅限4牛。

官吏按品級高低可受永業田,多者百頃,少者30頃,可世代相傳;又可受15頃職分田,其地租可作爲俸祿補充;還可獲得數量不等的公廨田,其地租可作辦公費用。

頒定租庸調制隋初的租調制規定,丁男一床每年納租粟三石,調絹一匹、綿三兩或調布一端、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役30天。開皇三年(853年),又把成丁年齡由18歲延至21歲,調絹一匹(4丈)減爲2丈,股役由30天減爲20天。并允許***民年五十,可輸庸代役***。即年滿50歲以上的丁男,如不願服役,每天可折絹3尺、折布3.75尺繳納,是爲***庸***。

***大索貌閱***與***輸籍定樣***鑒于南北朝以來,廣大農民爲了逃避賦役,或詐老詐小,或依托豪強,或潛逃流亡,脫離戶籍。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閱***:即根據年齡和體貌特征,檢查戶籍,發現隐瞞不實者,地方官就要判罪。另外,又頒布***輸籍之法***:即國家按财産的多少,劃分戶等,作爲定樣,頒布全國,然後再規定各等民戶所應負擔的賦役數量,并從輕定額,旨在同豪強地主争奪剝削對象和勞動人手。

三、隋文帝評價

有人認爲隋文帝代周建隋,滅亡陳朝,統一全國,又大力改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迅速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專制集權的封建帝國,爲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爲後來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曆史功績應予充分肯定。但有人卻認爲隋文帝在滅陳以後,由于由儉變奢,恣意享樂;聽信讒言,重用奸佞;又嚴刑峻法,淫刑濫殺,制造冤獄,誅除功臣,廢立太子,終于加劇了統治集團的内部矛盾和階級矛盾,導緻了隋朝的短命而亡,其嚴重過失也是不能抹煞的。

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評價

隋炀帝其人隋炀帝楊廣是隋文帝次子。仁壽四年(604年),因在其母獨孤皇後和大臣楊素的支持下,被立爲太子。隋文帝死後,即帝位,改元大業,是爲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緻共作了以下幾件事情,即在大業元年(605年)曾役使200多萬民夫,營建了一座規模宏大而又富麗堂皇的東都洛陽。與此同時,又從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期間,先後修建了一條包括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永濟渠組成的南北大運河。又三次北巡,先後到達了*牙帳,與啓民可汗握手言歡。大業五年(609年),隋炀帝又巡行河西,到達了河西重鎮張掖,并在西域設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從大業元年開始,他又沿通濟渠和邗溝,乘龍舟三遊江都。大業三年和六年,炀帝又兩次派人到達流求(今台灣),***求訪異俗***;從大業八年(612年)開始,隋炀帝又先後三伐高麗。

隋炀帝評價過去人們一直認爲隋炀帝生性殘酷,弑父殺兄,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又窮兵黩武,三征高麗,迅速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緻了隋朝的短促而亡。因此,隋炀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近年來有人卻認爲對隋炀帝應具體分析,不應一概否定。他的營建東都,從政治上加強了隋王朝對中原和關東地區的控制,穩定了社會秩序;他的修建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遺惠後代,其功可紀;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強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區的友好關系。他的三伐高麗,事出有因,不可一概斥之爲侵略戰争,而是帶有收複失地的正義性質。總之,無論從主觀動機或客觀效果上進行考察,隋炀帝都應是一個想有所作爲的帝王,決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曆史功績。

第二節隋末農民大起義

一、隋末農民大起義發生的原因

隋末農民大起義主要是由隋炀帝爲首的統治集團的暴政引起的。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政治上的殘酷暴虐拒谏飾非是隋炀帝在政治上的一大錯誤。他曾對大臣虞世基說:***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顯而谏以求名,彌所不耐。至于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能置之地上。***(《通鑒》卷182,大業九年八月)高穎和賀若弼等骨鲠大臣相繼以直言見殺,而虞世基、宇文述等一批奉迎拍馬之徒遂麕集左右,政治日壞。另外,隋炀帝又生性殘酷,淫刑濫殺,不僅加劇了統治集團的内部矛盾,也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經濟上的肆意掠奪隋炀帝是個窮奢極欲而又好大喜功的封建帝王。他在營建東都和三遊江都之時極盡鋪張,對人力、财力的揮霍浪費,都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他又爲了向西域和諸蕃酋長誇耀富強,于每年正月在洛陽盛演百戲,以布帛纏繞街旁樹木,所供酒食亦不取值。于是财政開支與日俱增。爲了填補财政支出,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租賦之外,一切征斂***,甚至***逆折十年之租***(《隋書?食貨志》)。另外,他又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頻繁征遼,督役過急,故繁重的徭役、兵役成了廣大農民最爲沉重的負擔,把人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二、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經過

長白山王薄首義隋炀帝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境内)聚衆起義,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号召。于是,揭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山東地區則成爲起義的策源地。

楊玄感起兵與農民起義的進一步發展大業九年(613年),當隋炀帝二伐高麗之時,大貴族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乘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起兵叛亂,進攻東都洛陽。迫使隋炀帝從遼東前線回師,将其鎮壓,楊玄感兵敗自殺。但在此前後的農民起義卻更加高漲,隋王朝已陷入農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支農民起義主力軍的形成與發展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起義軍興起于大業七年(611年),領導人是原隋朝的法曹小吏翟讓,迅速發展到萬餘人,活躍于中原一帶。後來,經人薦引,李密又加盟其間,并布署大海寺之戰,圍殲了隋将張須陀部,又相繼攻占了興洛倉和回洛倉,瓦崗軍急驟增至幾十萬人。于是,翟讓遂把領導權讓給李密,李密稱魏公。大業十三年冬,李密襲殺翟讓。次年,又力排衆議,率部狙擊在江都弑殺了隋炀帝的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部,使瓦崗軍受到重創。接着,把持了洛陽政權的王世充乘機出軍,瓦崗軍大敗,兵馬損失殆盡。李密隻得入關降唐,被任光祿卿之職。李密嫌封官太小,遂以招集瓦崗舊部爲名,率部出關,行至桃林,又欲叛唐而去,被唐将盛彥師所殺。至此,瓦崗軍徹底失敗。

河北起義軍的領導人是窦建德,農民出身。曾先後随孫安祖和高士達在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義。孫、高二人死後,建德遂收合餘衆,攻占了河北很多州縣,起義隊伍發展到十多萬人。大業十三年(617年),他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次年,又建國号夏,改稱夏王。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唐将李世民率兵包圍洛陽,王世充派人向建德求救。建德率衆赴援,被唐軍在虎牢擊敗,建德被俘,後送斬長安。次年秋,建德部将劉黑闼再次起兵,盡複夏國故地。但至武德六年,亦被鎮壓。

江淮起義軍是活躍在東南地區的主力部隊,領導人是杜伏威和輔公祏。他們率衆擊敗了隋将陳稜部後,遂以丹陽(今江蘇南京)爲根據地,盡有江淮地區。唐朝建立後,杜伏威親赴長安,向唐投降。武德六年(623年),輔公祏在丹陽稱帝,建國号宋,繼續堅持起義大旗。次年,亦被唐軍所鎮壓。

三、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意義

第一,這次起義推翻了隋朝的統治,打垮了以隋炀帝爲首的暴虐政權,爲社會經濟的發展掃除了最大障礙。

第二,這次起義給了唐初統治者以深刻教訓,迫使其不得不改變隋末賦役繁重的局面,使廣大農民的處境有所改善,社會經濟也得以較快發展。

第三,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以門閥士族爲代表的地主階級,有利于減輕勞動人民的封建剝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曆史的進程。

;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