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幹部算得上“高幹”,退休後還有一定影響力,可以惠及孫子這一代,換句話說,可以保證三代昌盛。
可一個縣城裏面縣級幹部鳳毛麟角,正縣級領導崗位僅有四個,分别是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如果人大主任由書記兼任的話,又少了一個位置。
接下來是副縣級領導崗位,有縣委常委、副縣長、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也就是“四套班子”領導,再加上少數特殊的副縣級領導,比如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主任,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滿打滿算也不超過四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那個時代,不是講“四套班子”,而是“五套班子”,把紀委也算了進來,但紀委副職級别不夠,這樣講從政治邏輯上不通,因此以後越來越少提“五套班子”,而是提“四套班子”。
其中,這些縣級領導不都是本地人,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人,尤其是書記、縣長等重要領導崗位,根據有關規定要回避原籍,多是上級單位派下來的,幹幾年就走了,留給本地人的縣級職務其實根本沒多少。
在職的兩隻手都數得過來,再加上退休的幾十個,組成了一個縣城最頂尖的權力結構。
本地人一旦幹上縣級領導,必然在實權正科級崗位上浸淫過多年,根基人脈非常深厚,門生故吏遍布全縣,雖然可能隻是個人大副主任或政協副主席,但地位不同凡響,甚至能形成家族勢力,不可小觑!
後世2008年,北大某博士在某省新某縣挂職縣長助理兩年,作了一個調查,深度反映了中國縣級基層的官場現狀,發表後引發重大反響。
他的調查稱:“該縣共有副科級以上幹部1013人,其中副科680人,正科280人,副處40人,正處5人。從籍貫上看,正科級以下基本來自本縣,副處級以上多爲所在地市其他縣人。”
“在縣裏,具有血緣和婚姻關系的政治家族有161家,其中,産生5個以上副科級以上的大家族21家,5個以下2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這就意味着每十個幹部中至少有一個背後有家族勢力,有20%的幹部屬于官二代。”
可以斷言,這21家大家族裏面追溯三代,必然有退休縣級幹部坐鎮,也就是縣城裏如假包換的頂級家族!
調查又稱:“除了21家大家族,還有15家4人型,35家3人型和90家二人型小政治家族,這161家政治家族幾乎把持了該縣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門。”
“近年,政治家族子弟有向紀委,組織,公檢法,縣委辦等核心部門聚集的趨勢,同時向外部延伸........”
調查中提到的小政治家族則是由實權局長、鄉鎮黨委書記、少數幾個大老闆構成,人數不超過一百,也可以稱之爲一流家族。
其中這些大老闆們所從事的産業多是資源型行業,比如砂場、煤礦、石場,其從事特點是門檻極高,主要核心競争力是有關部門的批文........
頂級家族和一流家族這些政治家族,構成了縣城裏的特權階級。
該調查總結了縣城政治家族存在的特點:
“1、不少都是行業内或者系統内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襲性,比如嶽父當過某鄉書記,他的女婿後來也在該鄉當書記,姐夫和内弟都在組織部副部長的位置上幹過;”
“2、副處級以上的縣領導子女一般至少有一個副科,不少還是正科;”
“3、政治家族的大小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利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權利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幹部也就越多,同時和後代數量也成正比,後代越多,家族内出的幹部也越多。”
“政治家族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團和勢力集團........”
可以看到,政治家族的目标不光是這一代富貴顯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子女,并通過聯系這種方式,将優勢固化下去。
中國的主體是熟人社會,在縣城裏體現得更加淋漓盡緻,在縣城官場裏混,除非有很強的能力和機緣,否則關系是第一位的。
一個位置,你也行,人家也行,這個時候拼什麽?
不就拼關系,看有沒有人給你說話麽?
中國的體制就是這樣,從上到下,而不是從下到上。
蔣明安所在的供電公司是實權單位,但政治地位和發計委、财政局這些能産生縣級領導的單位還差了一籌,再加上蔣明安隻是二把手,所以他們家隻能算是次一流家族。
隻差了一級,隻能算邊緣化的特權階層,也就意味着地位不穩固。
稍有不慎,蔣明安辛苦一輩子積累的優勢就會化爲泡影,出現階層跌落。
同時,也意味着,蔣明安有更強的焦慮感,他在基層混了一輩子,什麽都見過,深知裏面的艱辛,更知道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因此,他有更加強烈的聯姻欲望。
他是農村出來的,窮怕了,實在不能接受子孫再回到那種狀況!
而他隻有一個女兒!
他們家族想要延續輝煌,甚至實現突破的話,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了。
寄托着全家的希望!
必須選個最好的女婿!
這不光關乎女兒的幸福,也關乎他們家的興衰榮辱!
如果,如果女兒真的能嫁給郭天宇的話,那該多好啊。
郭健比一般的縣級領導地位要重要得多,他現在已經是常務副區長,比一般的區委常委還要高。
而且他才四十多歲,仕途明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怕是很快就能接副書記,再往上就是區長,或是交流到哪個縣當縣長。
如果要是來甯水縣,蔣明安心中一陣沖動。
或許,或許,他的機會來了,他蔣家絕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