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到處都能看到報童們歡快奔跑的身影。
他們中的許多人,此時都已經賣出了一整摞的《大公報》和《新民早報》。
不過,今天的頭條新聞除了常見的政治外交外,更多的是“東方拿破侖·華夏戰神·一夜速通·傳奇将軍·鐵血師長”——陳望的事迹傳聞。
“快來看,快來瞧啊!“
一位報童舉着手中的報紙,高聲吆喝道:
“陳破侖,有陳破侖的報紙!”
旁邊早餐鋪的一群人聽聞,當即一擁而上,紛紛高喊:
“陳戰神的?陳将軍的?快給我來一份!”
短短兩天時間,申城、金陵和周邊各地的報紙,都已經印滿了關于陳望的戰績報道。
而随着國府的大力推動,報紙和廣播的宣傳,陳望迅速成了國民們家喻戶曉的名字。
爲了吸引民衆購買,各家報社出版的報紙上,各式各樣的标題更是層出不窮:
“東方戰神再展雄風!”
“陳破侖震懾東洋!”
“‘神速将軍’的閃電反擊!
“……“
于是乎,甚至連一些平時不怎麽看報的底層市民也紛紛湊錢買報紙,就爲了看“陳破侖”的事迹。
若是誰買回來了一份報紙,就會瞬間成爲大紅人,街坊鄰裏紛紛圍坐在一起,争相閱讀陳望在廣福鎮的“奇迹”之戰。
這股熱潮不僅限于新聞報道,市井間的笑話、歇後語也是層出不窮,一躍成了民衆間最暢銷的“談資”。
其中,便有好事者将傳聞中的陳望口頭禅和戰場言行,編成了“陳望語錄”。
諸如:“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停下等于戰敗”,“小鬼子的飛機坦克,毫無威脅!”,民衆幾乎張口就來,俨然成了時髦。
街頭巷尾,“陳望語錄”被人競相傳頌,甚至還延伸出各種笑話和歇後語:
“鬼子上天——望到了!”
“鬼子進攻——送上門來!”
“北野良,吉住良——涼透了!”
這種直白、戲谑,朗朗上口的歇後語,使得陳望名聲日顯,尤其是關于日軍吃癟的笑話更是層出不窮。
茶樓内,有人笑稱:
“小鬼子以爲三天速通,結果‘通’進了地獄!”
街頭茶館裏,幾位市民正一邊喝着茶,一邊讨論陳望的傳奇故事。
一個年輕人用力拍着桌子,激動地說道:
“這陳将軍可真是有魄力!就憑他僅帶那兩個師的兵力,就能把小鬼子逼到絕路,什麽‘閃電戰神’的名頭,就當之無愧了!”
旁邊一個穿長衫的老茶客點頭稱是,眼中神采奕奕:
“你們年輕人不懂,咱們以前被鬼子欺壓慣了,哪兒敢想還能有這天?
就像那報紙上寫的,‘陳破侖’出來,咱們的勇氣也漲了十倍!說什麽一代天驕都不爲過,我看是百年難見,國之幸事!”
這種熱烈的讨論,發生在城中的每一個地方。
無論是車站、碼頭還是街頭巷口,人們見面時的寒暄已經從“你吃了嗎?”,變成“你看陳破侖了嗎?”
更有人調侃說:
“以前聽說鬼子有‘鐵拳’戰術,結果這回見識到陳将軍的‘鐵拳’更狠了。”
而且,不光是大人們在讨論陳望的戰績,就連孩子們也對“陳将軍”這個名字充滿了崇拜。
經過大人們幾天的熱烈議論,孩子們聽得多了,不知不覺地開始編出順口溜來。
每日,孩子們便在巷子裏圍成一圈,拍着小手,唱得起勁:
“陳将軍,biubiubiu!
小鬼子,哭咧咧!
陳将軍,揮大刀!
鬼子吓得掉牙齒!”
一群孩子唱得起勁,旁邊的過路人都忍不住笑了,心頭也跟着一陣快意。
有人停下腳步欣賞,不禁感歎:
“瞧瞧,現在的小鬼頭,都敢編這種詞兒了。”
孩子們聽了,唱得更起勁了:
“陳将軍,biubiubiu!
小鬼子,跪地求!”
領頭的一個年歲大點的小孩高聲接道:
“鬼子進村偷糧食,陳将軍追得沒地走!”
其他孩子們一聽,紛紛附和,大笑着跑開,口中不停地喊着“陳将軍”的名字,好像隻要喊得響,陳将軍就真的會出現在街頭巷尾,帶領他們打敗所有的壞人。
不僅如此,孩子們還在街頭開始玩起了“打仗”遊戲。
男孩子們都搶着要當“陳将軍”,把小手舉在空中比作槍口,嘴裏“biubiubiu”地直響,好似自己就是陳将軍,正在戰場上擊潰小鬼子。
有些孩子甚至在地上胡亂畫起了簡單的戰場圖,用小石頭當鬼子,用木棍當步槍,一邊“指揮作戰”,一邊高聲喊:
“上!我們是陳将軍的隊伍!”
而一些淘氣的孩子甚至把這段順口溜改成了遊戲,一個男孩扮演“陳将軍”,揮舞着自己拿木棍削成的“槍杆子”,其他孩子則假裝成鬼子,手裏拿着棍棒充當“武器”。
小“鬼子”們繞着小巷奔跑,嘴裏喊着“啊啊啊,饒命啊!”,被扮演陳将軍的孩子追得滿街亂跑。
小“陳将軍”則意氣風發,帶着自豪的口吻,大聲喝道:
“看我陳将軍大刀揮來!小鬼子,你們休想逃!”
這些順口溜漸漸傳開,不僅僅是在巷口的孩子們口中流行,有些大人甚至在聽到後,還特意跑去茶館和朋友們說笑。
報社也特别刊載了這些順口溜,将它們當做民間趣聞,登載在當日的副刊上,并用《孩童心中的戰神》爲題,大肆宣揚。
一個茶館的夥計笑着模仿孩子們的口氣,高聲喊道:
“陳将軍,biubiubiu!小鬼子,哭咧咧!
你們說,這順口溜編得是不是特别可愛?!”
衆人聽後忍俊不禁,紛紛拍手叫好。
一個客人不禁感歎道:
“以前就連我們大人們心裏都很怕鬼子,可現在連孩子們都不害怕了,還敢笑話鬼子哭。
陳将軍這場勝利,真是給大家帶來了希望,連孩子們都這麽精神!”
“可不是嘛,看着這些孩子,我們心裏也是特别的自豪啊!”
在這股風潮的推動下,報社的記者們更是加班加點地撰寫文章,将陳望的每一個戰場細節都誇張渲染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