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擅長帝王之術的前任皇帝,一般都會在臨死前,給新君培養幾個才德出衆又年輕的臣子,讓新君上任後身邊能有使喚得動人。
這就是爲什麽會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
很顯然,顧陌就是至尊爲太女找好的謀臣,這麽多年把她留在外面治理五州,既是磨練,也是避免她與朝臣牽扯太深,到時候新君用的不順手。
顧陌也深知這一點,因此開始跟官員們交接手頭的事宜,等事情妥當了,便要啓程回豐京。
跟在她身邊多年的一衆心腹卻反而爲顧陌不值。
“大人在外多年,眼看着把一窮二白的康州和穹南發展成了月朝最大的糧食大州,把其餘四州也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擁有了民心,如今卻要把成果拱手送人,回到豐京那人生地不熟的朝廷去,實在是委屈……”
當京官能跟當封疆大吏一樣嗎?
當封疆大吏,天高皇帝遠,你就是這個地方的土皇帝,權柄最大,你想幹啥就幹啥。
爲了豐京,天子腳下,周圍都是跟你同品階的臣子,一份權利幾個人分,處處都受氣。
更何況如今的五州,在顧陌治理下已經變成了實打實的肥差,在這當口把顧陌調回去,簡直就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摘走了顧陌的好不容易打來的勝利果實。
顧陌卻隻是笑了笑,哪個皇帝都不可能讓自己的臣子在外面獨攬大權的。
至尊能容她這麽多年在五州獨攬大權,已經是例外了。
她要是不回去,免不了讓至尊懷疑她是想要擁兵自重。
到時候,别說輔佐新君,至尊肯定會在自己死之前,先把她弄死再說,免得新君登基鎮不住她。
“我來這世間走一遭,爲官爲政,權力富貴非我所求,便是哪裏需要,我就往哪裏去的,别人不記我的好,那些百姓總歸是記住我的。”
是的,誰是真的在幹實事,真的對百姓好,百姓心裏都是有數的。
因此當顧陌要回豐京的消息傳出去後沒多久,顧陌的總督府就被人堵住了。
無數百姓前往請命,希望顧陌繼續留在五州,不要離開。
官兵們要疏散人群,結果朝總督府湧來的人反而越來越多,說什麽都不肯走。
顧陌從外辦公回來,看見這一幕,從馬背上跳下來,先安撫了一下民衆的情緒,說道:
“官職調任,是至尊權衡利弊做出的決定,乃是常事,但本督便是在别的位置,也同樣能爲百姓們做事,各位不比心急。”
說到底,這些百姓是被貪官給折騰的太狠了,如今出現了她這麽一個不貪,一門心思爲百姓謀福祉的人,便真的不想讓她走了。
誰知道她走了,來接任的是什麽貨色呢。
到時候她們不得回到從前嗎?
顧陌也向她們保證,接替的官員一定都會是清正廉潔的好官,這方面她會把好關,不會讓貪官污吏禍害百姓的。
而且她在五州建立的防腐機制,也根本沒有貪官成長的機會。
“山高水長,來日定是有機會相逢的,各位請回吧。”
雖然還是不舍,可顧陌一番溫和的勸導她們還是聽進去了,慢慢的便散了。
但到顧陌走的那一天,她們又來相送了,拿出了自己認爲的家裏最好的東西要送給顧陌。
顧陌就象征性的拿了一些,揮手與百姓道别。
一衆官員們看着這人山人海,也覺得十分震撼。
“此情此景,一生所罕見。”
“爲官者,當如顧大人這般,攜星月朝陽而來,兩袖清風而去,看似受了諸多委屈,可百姓和曆史,始終不會辜負她。”
顧陌回到豐京,觐見了皇帝,彙報了這十年在五州的政務情況,休息了一陣子,便開始處理内閣事務了。
在内閣是按資排輩的,在五州她如何的翻雲覆雨,到了這裏都沒有。
她是最後進來的,就得按照内閣規矩,安安靜靜當透明人,一切聽從内閣首輔的指揮。
不過内閣這邊暫時說不上話不重要,她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其實還是按照至尊的旨意,先和太女處好關系。
這位太女是個敦厚和善的,倒不是故作出來的和善,而是骨子裏就透出來的和善。
這種和善爲她帶來了很多好人緣,就算隻是個陌生人,與她呆在一處不超過一刻鍾,就會跟她成爲無話不談的朋友。
現如今的月朝,在經曆過當今至尊前十多年的窮兵黩武之後,不正是需要這樣一個溫和敦厚的君王嗎?
這也正是至尊看重她的原因。
顧陌與她相處的也極好,而且因了顧陌在外面的威名,她對顧陌極爲尊重,遇到什麽難以想通的事,也是首先找顧陌答疑解惑。
在太傅位置上幹着,顧陌在别的崗位上的政務也被處理得相當漂亮,得到至尊不少贊許的同時,在民間讀書人心的威望也逐漸提高。
她穩步發展,繼續自己的宦海進階之路。
然而曲若初就沒那麽好受了。
她現在吃碗面,面攤老闆在說顧陌,吃面的人也在說顧陌。
逛個街,身邊讀書的挑擔子的,無論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依舊在說顧陌。
顧陌顧陌顧陌,這兩個字每天無時無刻都在圍着她的耳朵嗡嗡響個不停。
有句話說得好,敵人對你煎熬和最打擊的折磨,就是你一事無成的時候,你的敵人名滿天下,你走到哪兒都能聽到别人在誇她。
現在曲若初就處于這樣一種煎熬和打擊。
她根本等不到自己成爲至尊後再去弄死顧陌了,她現在就想要弄死顧陌!
要讓這個反派立刻死的那種!
于是她琢磨一番,喬裝打扮,每天想方設法去接近跟着顧陌回到豐京的秦叔。
跟秦叔混熟了之後,她一副爲秦叔考慮的樣子,說:“顧陌不是你親生的女兒,一旦顧管家回到她身邊去,你這個義父在顧家還有立足之地嗎?你現在最聰明的做法,就是把顧陌捏在你的手掌心,讓她對你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