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老和尚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了,魂魄飄飄忽忽地離開了身體,到了嘉興境内。恰巧,有個當地已故紳豪貴門的公子,名叫賈長青,正領着十多個仆人,騎馬帶鷹,獵取野兔。那賈公子身下的馬突然受了驚,帶着賈公子是一路狂奔。賈公子猛然從馬背上摔了下來,當場就死了。而這個時候,明德老和尚的魂魄剛好經過這裏,便一下子附在了賈公子的屍體上。
這明德老和尚的魂魄附體之後,賈公子便漸漸地蘇醒了過來了。仆人們連忙趕上前來問他怎麽樣了。
眼前這個賈公子睜開了眼卻說道:“我怎麽到了這裏了?”
仆人聞言,隻當賈公子是因爲摔跤,一時半會失去記憶了。衆人連忙扶着他回家。
眼前這個“賈公子”一進來家門,幾個濃妝豔抹的姬妾就迎了上來,關切地問他怎麽樣了?
“相公,你怎麽來?聽說你從馬背上摔下來了,人家好擔心呀。”
“相公肯定受驚了,你看臉色都變了。”
此時,明德老和尚才剛剛醒過來,不知道自己的魂魄已經附身到賈公子的屍體上,正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時候,卻說:“我是個出家人,怎麽會這樣。”
賈公子的家人以爲他是摔跤了磕了頭所以犯了糊塗才說了胡話的,都懇切地開導他,讓他清醒。
此時此刻,其實是明德老和尚附身的賈公子也不再爲自己做什麽解釋了,隻是閉着眼睛一言不發。
等到吃飯的時候,家人帶着他上了桌席,桌子上如果是粗米素食,他就吃,如果是酒肉卻一口都不肯嘗。晚上的時候,這個賈公子一個人獨自睡覺,也不讓那些妻妾們來侍奉了 。
他躺在床上細細回想自己當時的經過,細細回想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明德老和尚(賈公子身體)心想:當時自己在天竺寺裏用了齋飯,洗了缽盂,走出去大堂的時候不小心摔跤了。恐怕那個時候我就已經摔死了,隻是隻是還在昏迷之中,所以魂魄神識也是不清醒的。元神已經離開軀體,圓寂了而不自知,随風飄蕩到此處,剛好那個賈公子騎馬打獵,從馬背上摔下來當場就死了,而我的魂魄神識遊蕩經過,剛好附在此人身上。因爲是剛剛死的身體,血脈還流通,所以附身成功,得于新的身體。
想到此處,他自言自語道:“興許是菩薩見我今生戒行高潔,可憐我今生沒有成就正果,故接此之年輕之身讓我再次重新修行辦道,再度弘揚佛法。隻是這個賈公子,身邊如此多的姬妾,恐怕此處不能久留,免得染污了清淨梵行,自此沉淪情色迷網而不自知,且不是誤了此生。這賈府邸上上下下的人也自然不會輕易相信這借屍還魂之事,隻可慢慢周旋,以後找機會機會離開,回我原來的天竺寺去。”
幾天後,這個賈長清公子哥便忽然想四處走動走動一下。賈府的家人見了都感到很高興。眼前這個有着老和尚魂魄的賈公子出門後,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安甯的,但是沒多久,家裏的一些仆人就紛紛前來找他,向他請示錢銀收發、财物出納等各種事情的辦理事宜。這個有着老和尚魂魄的賈公子無奈之下,隻得以久病勞累爲推辭的借口,将這些事情全部推辭掉了。也隻是問了問仆人,說:“你們知道杭州西湖的天竺寺寺院嗎?”
衆人聞言,都一起回答說知道。這個賈公子又說:“我心裏煩悶得很,想去那裏遊覽遊覽,你們快去替我整理整理行裝。”
衆人都說他剛剛大病初愈,不适合出遠門。但是這個賈公子不肯聽,第二天就整理好行李就出發了。
來到了杭州城,這個賈公子看到四周的景物依舊,也不用打聽道路,就直接來到了西湖處的天竺教寺。寺中他原先的那些弟子看見貴客臨門,都和藹恭敬地将這個賈公子迎進門來。
“賈公子”就問:“原來的明德老和尚到哪裏去了?”
弟子聞言,回答說:“我們師父前些時候就已經圓寂了。”
這賈公子聽了,便問道:“那明德老師父的墳墓在哪,我想拜一拜。”
于是衆人就領着這個賈公子去了明德老和尚的墳墓那裏。隻見是一座三尺高的孤墳,上面的土還很新,沒有野草長出來。
賈公子對着明德老和尚的墳墓拜了一下,說道:“換了新殼又來過。”
弟子們都不知道這個賈公子這是什麽意思。賈公子依次到了天王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裏上了香。
那些寺院的和尚都覺得這個賈公子很奇怪,好像對天竺寺很熟悉一樣。
且在此且道這寺院之曆史與讀者知之。
五代後晉天福初年(936年),僧人道翊在白雲峰下結蘆修行,稱“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見有奇木發光,遂請名匠刻成觀音像。據志書稱:時吳越王錢弘叔夢見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開路築基,建“觀音看經院”。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5月,觀音看經院建成。
後漢乾佑年間(945—950年),有僧人從洛陽帶來,古佛舍利,置于觀音像頭頂,是“妙相莊嚴,端正持好,書放白光,士民崇敬”。爲此,後人将道翊稱爲“白雲開山祖師”。
北宋天聖初年(1023年),有銑和尚在白雲峰、獅子峰之間建觀音殿,一時香火甚盛。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賜予看經院,作爲教藏,爲此專門造了藏經殿。北宋嘉佑四至五年(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認爲“觀音以聲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爲教寺,并命寺僧辯才(即元淨)主持築室,殿加重檐,宋仁宗親書“靈感觀音院”寺額。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前後),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資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贈佛經5230卷藏于院之西庑。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觀堂落成。
宋室南遷後,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當時金兀術(即完顔宗弼)曾谒上天竺,得咒觀音像始末,遂将觀音像及大藏經載于轎車内運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裏的玉河鄉建寺供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經樓和應真閣,并于紹興五年(1135年)親臨進香。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宋孝宗又命臨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羅漢堂。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專門召見上天竺住持若納,并封爲“右街僧竺”,後又封“左街僧竺”,賜“白雲堂印”,命若納管轄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務,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師。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還視往察看,賜絹錢二萬,命重建十六觀堂。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爲寺,禦書“法輪寶藏”額,将曰月珠、鬼谷珠,貓眼等内宮珠寶賜予該院。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又将福州印造的藏經500函賜藏該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進香,正式改院爲“靈感觀音講寺”。當時,凡帝王上山進香都在白雲堂進齋。至宋甯宗慶元三年(1197年)改名爲“天竺教寺”,評定爲教寺“五山之首”。凡高麗等國使者僧人來朝,都至上天竺交驗書牒并予接待。開禧二年(1206年)七月燈火成災,十六觀堂被毀,住持妙蛙竭力營建,一年完工。南宋後期,上天竺菩薩被朝廷奉爲“治國安邦”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