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五歲的時候,得了眼病,積久漸昏。當時有個道長名叫張雲庵,乃是方外奇人。張雲庵道長遇見張三豐,說: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須拜貧道爲弟子,了脫此眼疾白障。”其母林氏于是同意,把兒子交給道長爲徒。
張三豐和道長在道觀住了一年,眼睛的疾病慢慢好了,道長就教他讀書認字。張三豐有閑空的時候,會讀儒釋道三家之書,以及醫書,會理解大概意思即止。
張三豐十三歲的時候,其母親林氏想念兒子,張雲庵道長也就不留他。于是張三豐拜辭歸家,專研儒家之道。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張三豐被舉爲異才。被舉薦當官,但是當官不是張三豐的志向。
至元元年(1264年)秋天,張三豐遊至燕京。當時元朝剛剛在燕京定都,诏令舊列有才識的人待用。張三豐聲名漸起,開始與平章政事的廉希憲結交爲友。廉希憲驚異張三豐的才能,向蒙古大汗忽必烈奏表讓張三豐補爲中山博陵令。
元至元二年(1265年),張三豐的父母病逝,張三豐棄官丁憂,不久就斷絕了當官的想法。最後獨自一個人行走江湖。
不久,張三豐入終南山修煉。張三豐在終南山遇到修真者火龍真人,拜其爲師傅。火龍真人因爲隐居終南山,故稱“終南隐仙”。其真實名字叫賈得升。
張三豐在終南山修道之後,因爲平時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他自稱是張道陵後裔。
張三豐得到火龍真人的傳授,潛心修煉,修煉境界達到了可以陽神出遊之程度,時隐時現,行蹤莫測。世人見之,皆以爲是神仙。
張三豐着述豐富,諸如《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等。
張三豐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号,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裏,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
張三豐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爲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爲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爲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爲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爲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爲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爲後人習武,養性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