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無一不是聰明人,千軍萬馬沖殺出來的頂級學神。縱然一開始不太懂揣摩他人的心思,經過幾十年的官場沉浮曆練,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早就于揣摩人心一道修煉得爐火純青。
江圖屁股微微一動,在場之人就知道他在打什麽算盤。心中紛紛嗤笑,癞蛤蟆想吃天鵝肉,想得挺美。妄想掌握兵權,分明是想屁吃。
就在江圖蠢蠢欲動的當下,于照安率先站了出來。
于照安新官上任,一直很安分,并無新官上任三把火。不過大家心頭都很清楚,于照安絕非安分守己之人。當他第一個站出來的時候,衆人心頭齊齊閃過一個念頭:他要搞事。
果不其然。
“陛下,臣要彈劾忠王殿下。”
啥玩意?
什麽東西?
大家在讨論楚王起兵造反的大事,于照安本末倒置,竟然跑出來彈劾忠王?腦子沒進水吧。
于照安到底在打什麽牌,安的什麽心。
原本已經跨出半隻腳的左相李良程,蓦地一頓,緩緩收回了跨出去的腳。他似乎是窺見了于照安此舉的用意。
此時彈劾忠王,究竟是保忠王,還是害忠王?
老皇帝也很好奇,不明白于照安的舉動。
“愛卿莫要橫生枝節!”
于照安陡然提高了音量,好似聲不高,不足以彰顯話語力量似的。在場的人,都被震得耳膜發痛。
隻聽他說道:“臣并非無事生非。陛下對忠王殿下太過縱容,才會有楚王起兵造反一事。臣聽聞,忠王在王府廣修道觀,召集天下凡是有名有姓的道士,不管良莠,齊聚王府,每日修道求長生。
試問,他忠王何德何能竟然膽敢修道求長生。長生豈是那麽好修的。長生的機會必定是極少極少,可能少到隻有唯一。他修了道,陛下修什麽?
普天之下,有資格修長生道的人唯有陛下,陛下享有四海,唯一的機會隻能是陛下的。
忠王膽大包天,被廢掉太子之位還不思悔改,竟然膽敢同陛下争搶唯一的長生道機會。此舉分明有不臣之心。也正因爲他的舉動,給了下面人一個錯覺,方有楚王起兵造反一事。臣懇請陛下莫要再顧念父子親情,下旨,嚴懲忠王。”
讀書人的心都是黑的。
站在隊伍末尾的江圖如此想到。
這就是讀書人的腦瓜子嗎,拍馬屁都拍得如此清新脫俗,與衆不同。反正他想不出這種拍馬屁方式。
他的直覺果然沒有錯,于照安才是他的最大對手。
如此谄媚小人,還好意思以讀書人自居,真是丢讀書人的臉。他要是讀書人,都不屑同此人爲伍。
在場之人,不少人都面露憤怒鄙夷之色,于照安在此時此刻對忠王落井下石,堪稱卑鄙無恥。純潔的隊伍怎麽來了這麽一個混賬玩意。當初就該堅決反對老皇帝提拔于照安的決定。
衆臣紛紛朝李良程看去。
然而,左相李良程卻緩緩閉上了雙眼,整個人放松下來,不複一開始的緊張。
“荒謬!”
終于有人忍不住憤怒,第一個站出來。
“楚王作亂,幹忠王何事?忠王殿下何其無辜,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于相,你分明是在挑撥天家父子關系。你不配爲相。”
“于相的話,恕下官無法苟同。修道一事,怎能跟楚王作亂扯上關系。就算要找茬,好歹找個像樣的理由。”
“于相莫非是在替晉王殿下鋪路?晉王殿下真就如此迫不及待嗎?”
“于相身爲朝廷宰輔,豈能因一己私利陷害忠王殿下。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平亂,派何人平亂。于相不顧朝廷軍國大事,隻顧着報私仇,真是令人失望。”
“請陛下下旨,罷了于照安宰輔一職,他不配!”
“請陛下下旨罷相!”衆臣齊聲高呼,俨然将于照安視作奸臣賊子,此人的危害比江圖更甚。不将此人驅逐出朝廷,朝廷永無甯日。
江圖興奮得臉頰發紅。
于照安作死,天助我也!他跟着衆臣齊聲怒吼,罷相,罷相,必須罷相。于照安他不配。
在場唯獨左相李良程沒有動,依舊坐在椅子上,不動如山。神情淡漠,不見喜怒,讓人看不透内心真實想法。
“你們口口聲聲說本相荒謬,可見你們目光之短淺,思維之局限。難怪朝政在你們的手中,越來越壞。天下在你們手中,越來越壞。别将所有責任都推到陛下身上。如果說,陛下要承擔三成責任,你們至少要擔五成責任。”
于照安對噴全場。
“荒謬!”
“奸賊!”
“狗賊!”
“于照安,你不得好死。”
“都給老夫閉嘴,這裏是朝堂,不是菜市場。聽于相把話說話。”李良程終于發話,出面維持朝堂秩序。
老皇帝此刻心裏頭不爽,又有點隐秘的安慰,還有點欣慰。
于照安是懂他的。
當然,他絕不承認天下亂糟糟的,是他的責任。以前沒亂,現在亂了,肯定是臣子們做得不好。就像于照安所說,在場的臣子要背負主要責任。至于他的責任,嗯,雖說理智認可于照安的說法,他并非全然無辜,多少要承擔一點。但感情上是絕不承認的,所以他不爽,又感到安慰和欣慰。
提拔于照安果然做對了。
至于于照安和晉王殿下那點師兄弟的情誼,呵呵,就是個屁。晉王妄想于照安倒向他,分明是白日做夢。
于照安過去是堅定的讀書人,遵守讀書人的維護正統的原則,誓要和老皇帝掰扯掰扯。而今的于照安則是堅定的帝黨,一切以皇帝爲中心。但他高明在于,他不像江圖那個小人隻會媚上欺下,他用會支持皇帝這一層糖衣包裹着真實的目的。
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麽,無人能說清楚。
就好比此刻,他彈劾忠王,真的是劍指忠王殿下嗎?
李良程眯着雙眼打量場中央的于照安,面對衆臣的诘難和辱罵,不見絲毫動搖,甚至越發堅定。
“楚王爲何膽敢作亂?除了他常年陰蓄大志,暗中早有謀劃外,還因爲忠王的遭遇,給了他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