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朝必亡!“
“成功屬于我們!“
衆軍官高呼。
公布了大成第一軍連級以上軍官任命後,楊剛就着手對南竹省進行布防,他現在有十七萬精兵,足夠對南竹省的防護調用。如何布防,楊剛是心裏有底的,爲了集思廣益,将布防做得更好,楊剛決定先讓總參拿出一個可行方案,再召集楊綿風,李用兵,楊成飛商議敲定。
兩天後,軍總參就拿出了具體布防方案,楊剛立即召集楊綿風,李用兵,楊成飛三人商議。
“總參已拿出了布防方案,我們看看還有何不妥和需要改進或加強的,定下後明天就實施布防事宜。“楊剛道。
“南嶺縱橫南竹與南湖,東廣兩省邊界,山峰險峻,想進入南竹隻有三條路,就是梅關,大西關和欽縣海,隻有南嶺梅關與中原相通,所以乾軍必然将梅關作爲重點進攻點。梅關天險三個隘口布置五萬兵力應該足夠,人多也無用武之地。隻是要考慮敵方派武功強者偷襲的問題,上次攻陷隘口,黃肖用的就是這一招,我們得防備乾軍再來一手。“李用兵首先道。
“上次抵抗乾朝軍,我也隻是布置了五萬兵力,黃肖從正面攻擊一年都無果,最後用幾十名武功強者從小路迂回才破了南嶺。可見南嶺天險還是敵軍不可逾越的存在,隻要堵住乾朝武家的暗勢力,乾軍就隻能望關興歎。“楊綿風道。
“暗勢力方面我們有南象兩宗,會比武家強,他們這一招已無用武之地,我會做好安排。成飛弟,這兩天就由總參派出相關暗探探明所有可能潛入的路口,先去梅關探明,做好标注,以便蹲守。其他但凡有我軍布防的,相關可通行的小路也要派暗探去查明,做好準備。“楊剛對楊成飛道。
看楊成飛拿出的防守方案,知道他很有軍事才幹,經過磨練,楊剛認爲今後是個可用之才。
“是,軍長!“楊成飛緻禮應道。
剛哥是上司,不可以随便叫其他稱呼,在這種嚴肅場合可不能随便叫剛哥的。
“軍長,梅關是出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必定是乾軍重點進攻之地,之前的防護設施因無戰事多年已不複存在,應該派兵立即加固關口,設置重點防護。“楊成飛道。
這一點在他們總參的方案中,因兩天的時間過緊,并沒有提及,所以楊成飛在這裏提了出來。
“可行,李副軍長明天即安排此事,就按永久工事修建,前關要突出五裏修第一道防線。“楊剛對李用兵道。
“得令,軍長!“李用兵緻禮道。
他們又商讨了大西關和欽縣的布防點和具體細節,就定下了布防方案。
布防方案最後定爲:
一,梅關共派駐二十個軍團六萬兵,由第一至第二十軍團執行,其中在廂桂走廊至燎寨一帶駐守五萬兵力做爲後軍,燎寨至三個關隘駐守三個軍團,餘下一千兵駐守在前關第一線。
二,大西關派出十個軍團,由第二十一至三十軍團執行,除了守關的一個軍團,其餘軍團沿路駐紮,做好接應。
三,欽州縣海防派駐七個軍團,由第三十一至三十七軍團執行,沿登陸點設置海防壘,分重點駐守,多造中遠程投石機,陸地多設置單兵射箭掩體。
剩下十八個作戰軍團,八個駐守省城邊的明山,由第三十八至四十五軍團執行,兩個駐守南甯府城,由第四十六至四十七軍團執行,兩個駐守邕西縣城,由第四十八至四十九軍團執行,以備策應,六個駐守欽州縣城一帶,随時增援海防力量。
各軍團接令後要迅速到位,展開防務,欽州駐軍抓緊制造投石機,并沿可能的登陸點設防,不得拖延。
命令由總參立即下達,令到生效。
李用兵和楊成飛離開後,楊剛又和大伯商議了後勤的事情。戰時後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都說戰争打的就是後勤,以一省之力對抗一國之強,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乾朝已休養生息了多年,國力基本穩定,邊境又無戰事,楊剛一旦舉旗,乾朝肯定會全力打壓。這也是楊剛舉兵後選憑南嶺之險抗擊乾軍一段時間,讓全華夏都知道有人舉反旗後,再出擊中原的原因。
“後勤方面,估計堅持兩三年沒問題,南竹是富庶之地,若按戰時收稅,堅持四五年都可以。“楊綿風道。
“爲顧民生,不可以按戰時收稅,現有軍備能供給兩年就足夠了,我打算最多一年就出擊中原。還有,讓伍正帶着他的軍團回那敏村駐防,那敏村是我們的老家,我們的親人都在那裏呢,一旦戰起就是亂世,不可有失了。“
“我也正有此意,雖說那敏有楊順一幫武功強者坐鎮,黃家也已勢弱,還是要防患于末然。但是這麽多軍隊駐在哪裏好?“楊綿風道。
“侄兒想過了,軍隊就駐守在出村大路邊的磊轎山上,磊轎山離那敏村不到五裏,從山頂就可以清楚看到那敏村全景。磊轎山方圍五裏,山體全是草皮,山腳有那花河流過,很适合紮營,駐紮兩三千軍隊不成問題。“楊剛道。
“好,就讓伍正去,這樣我也放心了。還有,将乾朝地方官清理後,官員空缺較大,大伯想啓用有能力的自己人任職。“楊綿風道。
“好啊,大伯認爲可用就行。“楊剛道。
“我想讓父親出任南甯州知州,不知他身體吃不吃得消,還有楊府的楊成輝幾兄弟,原來就做過朝官和外官,可以勝任知州和縣令之職。這樣會不會被别人異議?“楊綿風道。
“别人要異議就由他,佛手都難掩衆人的悠悠之口,議就議吧!再說,亂世就該用自己人,大伯盡管用就是。我想,也該用用那敏黃家有能力的人,顯得我們大度,嗯,就讓黃育做邕西縣的縣令吧。“楊剛道。
“行,黃家還有什麽可用之人?楊綿風道。
“先用黃育,以後再說。“楊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