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月二十日,離十月初二的鄉試日期不遠了,楊剛整理了一下衣容,離開藏書閣走回家中。楊夫人見兒子和半年前并無二樣,她知道兒子之能,也不問什麽。姐姐秀祯今年也要參加考鄉試,三年前她參加了一次鄉試考不中,經在學府複讀三年後,今年又和弟弟一起參加鄉試,見弟弟回來,問道:“弟弟,你看這次鄉試有把握嗎?“
“沒問題,解元非我莫屬,姐,複習得如何,有把握吧?“
“姐可沒有你的能耐,不過這次姐姐有信心過關。“
“這就好,預祝姐姐中舉!“
這幾天楊剛和姐姐探讨了鄉試的方法,秀祯參加過一屆鄉試,将她的經驗和弟弟分享了一番。
大盛科舉大都沿襲前朝的制度,推行的主要是進士科,并規定兩年一童生試和秀才試,三年一鄉試,鄉試次年爲會試和殿試。進士科舉要分别經曆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最終及第登科。鄉試是省際考試,定在十月初舉辦,由各省布政司委托貢院在布政司駐地舉辦,貢院主持,是地方性考試,俗稱“鄉闱“。主持鄉試的貢院内考官設主考官兩人,同考官四人,提調一人,還有專門負責受卷,彌封,對讀,巡綽,搜檢懷挾,雜事兵卒若幹人等。
大盛朝的科舉大多沿襲前朝的考試制度,考試内容以大中小經爲主,主考《禮記》,《春秋左氏傳》,《周禮》,《禮儀》,《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還有《論語》,《孝經》是必考經書,要求學子全部掌握。
除了要考的帖經墨義詩賦雜文,鄉試會把策問考試題放在重安位置,一般會以時政設題指事,由考生做文章,題目範圍會緊跟時代要事出題,讓考生出謀略策,要求考生對現實中的政治,吏治,人事,教化,道德,生産等實際問題提出建議,寫出論政文章,還要求寫一千字以上。
秀祯參加上屆鄉試考的就是方略策五道題,《春秋谷梁傳》中的多段經帖,《禮儀》中的多段墨義,其中不免從孤章絕句,疑似參互中出偏題怪題,比院試難多了。此外,上屆鄉試沒有口試,不知這一屆有沒有,也得有所準備才行。
鄉試分三場考試,每天考一場,這三天鄉試考分别安排在十月初二日,初五日,初八日。第一場主要考經義,四書義,墨義,第二場主考論政,判語,詩賦,第三場考策問雜文,考生隻要提前着手弄透這些内容,過鄉試就沒有問題。以上考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會出一些易于混淆的題目和一些偏題,怪題。
鄉試的考生入場與院試的入場程序一樣,考生入場後,考院大門和中門都有軍卒把守,并将中門和大門上鎖,各個考房的門旁還有兩名号軍負責監視,防止考生作弊。一般考試時間從辰時開始,酉時就可以交卷,但是不像府試那樣定時交卷,沒答完題的可以發給三根蠟燭,三燭燃盡還沒有答完題的,兵卒就會收卷請你出考場了。考生交卷後,經過糊名,彌封,紮底,将試卷送給主考官和同考官批閱,一般十天後就可以放榜了。
這就是秀祯這幾天和弟弟分享的鄉試内容,讓弟弟先知道這些,臨鄉試時也好心中有數。
“多謝姐姐,知道了這些,弟弟我心中更加有底了。“
姐姐所說的這些,其實楊剛并不放在心上,任你考場再嚴苛複雜,試題有多怪異偏僻,出題有多千變萬化,在強大深厚的知識“庫“面前,又算得了什麽?說實話,就連出題的那些翰林院的老學究們都沒有他楊剛的知識面深廣呢!
這次鄉試,貢院将考場設在南竹省的省城府學,就在楊剛家旁邊,所以楊剛免去了趕路赴考的時間。十月初一,楊剛來到福禮先生和楊家學子他們居住的客棧,與先生學子們商議了應考事宜和可能的考試内容題型。大家都是第一次參加鄉試,而且鄉試錄取名額是有限定的,據說今年這屆鄉試在南竹省考區隻錄取五十名,而這次參加南竹省考區鄉試的新老考生就有五百名之多,也就是十個人搶一個錄取名額,考生的壓力可想而知。
十月初二卯時,楊剛和姐姐按時前來府學大門排隊,走完入場程序,楊剛進入考房坐定。監考官宣布考場紀律,高喊“考試開始!“兵卒立即送上試卷和筆墨用具。今天第一場主考大中小經上的内容,有四書義五道題,經義六道題,帖經十五道題,墨義三道題。楊剛看了一遍試卷題目,全在仙念的意念之中,楊剛意念一動,仙念就給出了标準答案。
楊剛用了兩個時辰寫出墨義的三道題,因爲書法也是本屆鄉試考核内容之一,所以楊剛想盡量将楷字寫得更好看些,就用了較長時間去譽寫,其他題目楊剛隻是用了兩個時辰不到就解答完了。
每場考試時間以一天爲限,從辰時開始到天黑後,還有點燃三根蠟燭的時間,等到哪個考房燭光滅了,守門的士卒就會封卷糊名,将考生趕出考場。
到了酉時,考生就可以交卷提前離場,想離場的考生隻要拉動響鈴,守門士卒就會封卷清場,半刻鍾上下考生就可以離開考場了。
楊剛答完所有試題後,簽上自己的名字,看了幾遍無誤,就靜坐練功調息了。酉時一到,楊剛拉動響鈴,士兵封卷清場後,楊剛就離開考場回了家。
見兒子這麽早就回來了,楊夫人問道:“兒子,不難考嗎?“
“娘,兒子不覺得難考啊,用四個時辰上下就考完了,其他時間都枯坐着,等到時間提前交卷呢。“
“嗯,這就好,娘知道我兒非常人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