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楊剛的一番話,黃家人才知道這個貌不出衆的小夥就是傳聞中的楊家少爺,有佩服的,有驚歎的,有好奇的,當然也有不齒的。那些看不起楊剛的都是黃家拳場的弟子,但是他們也不敢出來挑戰楊剛,畢竟他們也聽說了楊家少爺的厲害。
楊剛在磊年山遊玩了幾天,有楊剛的存在,這幾天也有很多楊家人來磊年山遊玩。自從楊剛定下了規矩之後,楊黃兩家人在磊年山也沒有發生沖突,大家都能相安無事,黃家也沒有讓人來挑釁楊剛。
這天,楊剛約楊順道:“順哥,今天我們去那花廟玩玩,聽說那裏還有石壩和石魚呢。“
“好的,少爺,那花廟,那花石壩,那花石魚可是在一處的,我也隻去拜過那花廟,還沒有玩過呢。“
兩人出了村口大榕樹,拐進東北邊的一條馬車路,這條路是專通那花廟的村路,沿着那花河同向而行,路寬也就一丈,可通過馬車,村民和信客要去那花廟隻有這條路可走,據說這條路也是那花廟出資修建的。走了不到一個時辰,兩人來到了那花廟,楊剛先看到的是一座橫跨那花河的小石橋,可能是石橋不經常走人,橋面的石縫都長出了長草,橋的側面還生長出了矮小的小榕樹。
這座石橋,不知是哪一代的那花廟僧建成的,當年在那花河下遊北岸還有幾個村落,建這座橋也是爲了那幾個村落的村民過河拜廟方便。後來那幾個村落沒落了,最後絕了人迹,這座石橋就失去了作用,沒有人走動了。
離開石橋幾十丈,道路向東南方向拐去,百丈開外就是那花廟門,就在拐道的地方,一條由地下突起的巨石将那花河水阻斷,形成一條落差丈許的,北高南低的傾斜石壩,斜度并不大,南北高低差别不到兩尺,壩面寬逾一丈,壩身長有十多丈,表面呈光秃秃的紫褐色。現在是陽春三四月,南方雨水還未充沛,那花河水流并不大,河水都從石壩南岸的河邊形成湍流向下遊流去,流水擊石發出的響聲在百丈外的那花廟都能聽到。
在雨水季節,石壩就會掩沒在水中,河水會漫過壩面傾瀉而下,形成瀑布,雖然落差隻有丈餘,也是十分的壯觀。此時楊順說道:“少爺,每年在河水漫壩的時節,那敏村及附近村的小夥們都來石壩這裏遊水玩“跳壩“呢,不如今年我們也來吧!“
“跳壩是什麽個玩法?“楊剛問道。
“就是跟着漫過壩面的河水滑下壩去,很好玩的,能練人的膽量呢!“
“好啊,正合少爺之意,不過順哥,你會遊水嗎?“
“當然會,我可不少在我們楊家禁地大水塘遊水呢!“
“那好,等有大水時我們就來玩。“
那花河石壩一看就不是人工造的水壩,而是隆起地面的橫斷那花河的石體,這塊石體大到不知多少,露出地面的就已經巨大無比,那埋在地下的誰又知道該有多大,或許這塊石體就是一個山體也說不定。從地脈走勢看,這塊石體是壇永山脈向南延伸的一脈終點,是壇永山脈南伸的“尾巴“,壇永山脈到那花河這裏就沒入地下截止了。
那花石壩在當地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是當年文鬥的仙人在試筆時停頓了一下,使得這個筆迹在此處較重,留下了石壩的樣子。也不知是仙人有意還是無意,預知這裏必是凡人宜居之地,讓那花河在這裏阻斷一下,使河水在這裏緩緩流過,從而形成一個福地。還有傳說是金鳝所爲,當年金鳝看到有海怪要來筆架山仙地搶占靈氣,就讓土地爺築一道石牆,阻止海怪遊上來。另一種傳說是那花石壩原來是不存在的,土地爺被仙人派在那花河邊立廟之後,土地爺爲了使用水方便,特意築壩造成的。
楊剛躍上石壩,感受到石壩十分厚實,就是腳踏實地的感覺。
從石壩往下遊看,有很多形似魚的石頭“浮“在水面上,這些石頭魚沿着河流往上呈不規則分布,有的跳上河床,有的露出魚頭,有的翹着魚尾,有的隐入清澈的水中。它們間距不等,形态不一,但是魚頭大都朝着石壩方向,一副遊不上石壩誓不罷休的勢頭。
這些石魚最大的有十人合包以上,長十多丈,重逾百萬斤,最小的也有水缸大小,重逾萬斤,人力是難以搬動分毫。若是從較遠的高山往石壩下遊看,就會看到這樣的情景: 在清幽的那花河裏,以石壩爲界,那花石魚正在那花河下遊休閑自在的遊動,或正在沖向石壩,它們還不時或躍出水面,或跳上河岸,使河水濺起陣陣浪花,活靈活現,震撼你的心靈。
關于那花石魚也有種種傳說。其一是,當年兩位仙人鬥文時遺留下金豆子,這些金豆子在那花河水的滋養下,漸漸化成了現在的石頭魚。其二是,石魚是從大海大河遊來的,因爲羨慕那花河水的靈氣,流連忘返,最後化成石頭固定在那花河不走了。其三是,這些那花河石魚是沖着筆架山仙地的靈氣,不遠千裏來到那花河,誰知卻被石壩阻攔,無法遊上去,無奈隻能聚集在石壩下,又舍不得回去,慢慢的就化成了石魚。種種傳說,神奇美麗,不一而足。
那花石魚不是魚,就是一塊塊大小不一形狀像魚的石頭,這些石魚吃不得,搬不動,玩不了,除了流傳着美麗的傳說,對人們沒有任何的作用。在楊剛看來,這些石頭魚的存在也許真的不簡單,既然不是人力所爲,那麽這些石魚又從何而來?也許傳說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