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綿民在十五歲時,就已經在南甯府舉辦的童生試中考中了第三名,獲得了秀才資格。這兩年因沉迷作畫,學業有所荒廢,以至于去年參加鄉省試時考舉不中,被二哥楊綿健責罵了一通。說他沉迷于旁門左道,不務正業,丢了那敏村楊家人的臉。因此楊綿民不得不放下繪畫,專心學業,決心明年考舉成功。
大盛朝科舉制度延襲了宋朝的貢舉制,即士子通過地方的縣府考試後,再貢之于朝廷,貢舉每兩年舉行一次。大盛朝對學子參加科舉是有規定的,隻有取得太學資格的秀才生員,才可以參加科舉。此外,按規定,凡是受過杖刑以上的處罰者,以及僧人,道士,和尚,吏人,戲子,犯人,都不得參加科舉。對于這些制度和規定,楊綿民知道都與自己無關。科舉考試對于别人來說也許難如登天,但是對于楊綿民來說并非難事,隻要他用心,以他的聰明才智,中舉就是易如反掌之事。定下了目标,又向二哥做了保證,楊綿民又沉入了他的繪畫之中。他已答應爲繪畫大師苗陽畫一幅江景春色圖,這段時間他已經構思好,正要去踏察實景呢。
苗陽是大盛國有名的畫家大師,他對楊綿民的繪畫天賦十分的賞識,力邀他加入由他創辦的國畫院。苗陽的國畫院不但在大盛國有名,在南象大陸也是首屈一指的。國畫院裏聚集了當代最有名的畫家,如苗陽,陳至望,亮應等等,這些人都是名動大陸的大畫家和名人,他們的畫作被人們所收藏。楊綿民以十七歲年紀被苗陽這樣的畫家大師所賞識,可見他的繪畫天才是何等的逆天。隻是楊綿民年紀尚輕,所作的畫也不多,未受到人們的關注。繪畫是楊綿民的興趣所在,他想放棄其他,專注于繪畫,不願再考舉了。
怎奈二哥并不同意,對他說道:“三弟,二哥知道你愛好繪畫,對繪畫有極高的天賦,但是你想過沒有,大盛國實行的是科舉緻仕制,繪畫并不在科舉範圍内。要想博得出身功名,隻有通過科舉才會被朝廷所任用。你繪畫畫得再好,又有何用呢?有興趣是好事,那也應該是在取得功名之後的事啊!“
楊綿民論不過二哥,也知道二哥這是爲他好。說到底自己對繪畫也隻是一種愛好而已,在未出名之前,連畫都賣不出去,肯定是不能依靠繪畫來安身立命的。這樣想着,就答應了二哥考舉的要求,先考個舉人,最好再考中進士,有個一官半職,打下安身立命之本再說。但是自己也答應了苗陽大師,要爲他畫一幅江景春色圖的,不管了,反正離明年鄉試還有一年時間,時間充裕,就先爲苗陽大師完成這幅畫吧。
這天是休息日,楊綿民吃過早膳,備好畫具,給二哥留下了一張紙條,就步出了府學大門,招了一輛馬車,直向邕江而去。邕江是由北向南貫穿南竹省城的一條大江,幾乎流經南竹省所有府縣,在流過邕西縣後,經粵東省流入南越國的湄诃,與湄河彙合後流入南海。楊綿民已經計劃好了,先從省城碼頭乘船順流而下,用一天的時間觀看兩岸實景,看什麽地方符合自己的構思。然後再用一天時間乘船逆流而上。看又有哪些地方符合自己的構思。最後選出最好的地方作爲繪畫實景,待明年春天來到的時候再開始繪畫,估計在春天結束時就能完成畫作了。
一個有名氣的畫家,他的畫作絕不是憑虛構畫出來的,好的畫作必然是以實景爲基礎,經過畫家的構思,潤筆,添筆,完整,最終成畫。這樣畫出來的畫作才會有生氣和靈魂,才能觸動人的眼睛和心靈,成爲名畫。楊綿民深知這其中的奧秘,所以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回觀察實景。并且不急于下筆,經過反複的實地觀察,多方篩選後,選出最符合自己構思的實景,再在相應的季節作畫,才能畫出想要的畫來。
轉眼第二年的春天已經來到,這一年是大盛三紀八十二年二月初春,這年春節楊綿民也不回那敏老家過年。去年回去是因爲侄兒楊剛出生,他是要回去慶賀的。那時他還沒接苗陽大師的繪畫請求,今年家裏也沒什麽大事,聽說侄兒還在禁地潛修呢。今年楊家也就過個普通年而已,沒有什麽大慶事,所以他以學業緊張爲由,就不跟大哥,二哥他們回去了。他打算抓緊時間,在春節這段時間完成江景春色圖,這幅畫是自己第一幅大作,無論怎樣都要注入最大的心力,讓苗陽大師他們看得起。于是,待大哥,二哥他們一走,楊綿民立即帶上畫具,準備上幹糧,去到早已選好的地點,一畫就是一天的時間。這樣不間斷的畫了二十多天,直到二哥回來才基本畫好。
楊綿民并不知道,他這幅畫後來在大盛國甚至是南象大陸展出後,引起了大轟動,連國畫院都将這幅畫作爲鎮院之畫收藏起來。再後來這幅江景春色圖被賣出了天價,可惜楊綿民再也沒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