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頒獎典禮或者首映式稍稍不同,電影節紅地毯允許嘉賓們作出一些嘗試,大膽、冒險乃至于破格。
畢竟,在藝術的世界裏,用框架爲自己套上枷鎖就是最愚蠢的事情。
然而,這些年來,戛納電影節紅地毯之上來來去去如此多的嘉賓,驚豔、贊歎、感慨的瞬間數不勝數,卻全部黯然失色起來,滿腦子隻剩下一個形象——
安森-伍德。
一種緻命吸引力,橫掃千軍地摧毀一切理性和認知。
難以置信!
并且,餘韻袅袅。
衆所皆知,這裏是戛納電影節,電影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當然,作爲三大電影節裏最勇敢擁抱商業類型作品以及主流市場潮流的存在,一方面得益于選片委員會的傾向性,他們不介意一些商業電影利用戛納作爲踏闆向全世界推廣;另一方面又因爲品牌贊助商的存在,每年都有偶像、花瓶以及流量前來蹭熱度鑲金包裝一番,這也是戛納的一道風景。
但不管如何,人們的目光始終停留在電影之上,拒絕分心、拒絕散漫、拒絕被其他事情搶走焦點。
那些流量們,在社交網絡之上可能赢得狂熱粉絲的歡呼和尖叫,一個兩個淚流滿面地表示自己的偶像現身戛納;但在真正的戛納,卻沒有人在乎他們。
沒有人。
甚至沒有時間鄙夷、吐槽、攻擊,因爲觀看電影的時間都已經不夠了,他們着實不願意把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一群流量身上。
不值得。
網絡和現實,形成一個錯位。反正,戛納赢得關注,流量制造話題,皆大歡喜,井水不犯河水就好。
然而,今年卻出現了意外——
按道理來說,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盛會已經拉開帷幕,主競賽單元也已經按照計劃閃亮登場,過去三十六個小時裏,四部主競賽以及一系列其他單元的作品陸續亮相,成爲人們的熱議對象。
電影,才是主角,也應該是主角。
但是,熙熙攘攘的話題裏,見縫插針地出現安森的名字。
難以忘懷。無法忘懷。
即使是戛納,即使是見多識廣的記者們影評人們,全部都沒有能夠例外,稍稍放松,腦海裏就自然而然浮現那個形象,如同瘾症,始終揮之不去。
正如伊曼紐爾所說:
颠覆性的。
一直到此時,人們才首次意識到,安森正在成爲一個時尚标簽,以破格的姿态引領男士時尚的潮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過過去兩年的鋪墊,經過“貓鼠遊戲”宣傳期間的持續沖擊,人們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尋覓的質變時刻,似乎終于在戛納登場。
不止是電影,也不止是時尚,這完全可以認爲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千禧年以來的文化浪潮裏扮演重要角色。
三十六個小時了,安森依舊是戛納最熱門乃至于唯一熱門的話題。
這絕對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新鮮的。
然而,物極必反,且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
有贊譽有驚歎有熱度,也就必然伴随争議和批評——
區區一個花瓶?
哼。
這裏是戛納,戛納歡迎全世界的電影愛好者和全心全意制作電影的才華人士,甚至願意敞開雙臂歡迎沒有才華全靠顔值的花瓶偶像們前來蹭熱度。
反正,花瓶們蹭戛納,戛納也蹭花瓶們,流量層面的互幫互助嘛。
但除此之外,那些花瓶們能否圓潤地滾出視野,不要打擾他們欣賞電影?
現在,電影節已經開始,結果所有人都在讨論安森的紅地毯造型?
紅地毯?造型?
成何體統!荒謬至極!簡直就是戛納堕落的标志。
什麽時尚标簽,什麽文化現象,一切都是胡說八道,令人笑掉大牙,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沒有必要搬上台面丢人現眼了。
所謂時尚,五年後十年後就是一個全新輪回,到時候誰還會記得安森的戛納造型?真正能夠定義文化定義時代的,不應該是一個造型,而應該是作品,真正的藝術作品,所以,眼前這場鬧劇應該停下了。
鄙夷,不屑,憤怒。
讨論熱度越高,那些負面情緒累積的速度就越快。
安森能不能快點離開戛納,還他們一個清淨的觀影環境?如果安森想要引發流量,那就回好萊塢吧。
這些情緒,這些能量,在熙熙攘攘的熱度裏一點一點滋生。
然後,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大象”即将登場。
戛納第三天,下午六點整,主競賽單元作品,“大象”正式全球首映。
——來得正好。
那些憋屈那些不滿那些憤怒推向一個巅峰,人們苦苦等待的就是如此時刻,一個揭曉答案的時刻。
他們倒要看看,安森這個花瓶能夠帶來一部什麽作品,如果這部作品甚至比不上安森紅地毯造型精彩的話,到時候就好笑了;最好安森帶着電影完成首映,轉身就離開戛納,重新還戛納一個清淨。
而且,安森将以一種什麽姿态出席首映式紅地毯呢?
如果遜色于開幕式的話,估計落井下石的聲音就會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頭。
但如果超越開幕式的話,吐槽和攻擊的聲音可能也會攀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這,就是安森現在的處境,進退兩難。
一方面,等着挑刺紅地毯造型的目光無處不在;另一方面,帶着傲慢和挑剔居高臨下審視電影的态度全面蔓延。
換而言之,安森現在就是腹背受敵、四面楚歌,甚至不需要等到行差踏錯的時刻就已經是步步驚心。
所以,安森到底做錯了什麽?
答案就在于,安森在戛納電影節上以紅地毯造型引爆媒體流量,以至于整個娛樂圈全面炸裂開來。
先驅者,總是如此,需要背負壓力背負罵名背負偏見,舉步維艱地踽踽獨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如果安森想要真正成爲巨星,這就是必經之路,盡管誰都沒有預料到,這一幕居然會在戛納上演。
但認真想想,一位花瓶偶像卻帶着自己的作品登陸戛納主競賽單元,并且通過獨立樂隊街頭演出一路浩浩蕩蕩地往南而下,一切的一切都在鋪墊都在醞釀,最後登上全世界矚目的舞台,站在聚光燈底下接受審視。
也許,戛納就是最佳舞台,沒有任何地方比戛納更加适合。
于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