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
在電影領域,北美大陸有奧斯卡、金球獎和聖丹斯電影節,歐洲大陸則有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三大電影節——柏林、戛納、威尼斯,全部都是電影盛會。
在2003年的當下,後來在全球範圍内赢得諸多矚目的多倫多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特柳賴德電影節等等,暫時還沒有能夠在全球範圍内崛起,網絡全面普及的信息爆炸時代還需要再等等,那些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電影盛會依舊牢牢把持金字塔頂尖的小小區域。
其中,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份量完全不遜色于奧斯卡。
準确來說,奧斯卡是同行認可,六千多名學院評委參與投票;歐洲三大電影節則更多是藝術認可,采取八到十名小型評審團制度展開讨論和頒獎。
側重點不同,嘉獎的方向自然不同,奧斯卡稍稍側重大衆性、流行性、社會影響性;歐洲三大電影節則更加側重藝術性、電影性、社會意義等等。
但不可否認,這些都是電影行業的最高肯定與贊賞。
可以想象,和奧斯卡提名一樣,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就是一種榮幸,畢竟獎項數量有限,而從千千萬萬作品之中厮殺出來進入主競賽單元得以在電影節盛會上和觀衆見面,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肯定。
換一個角度來說,小型評審團評選出最後獎項,但評審團的品味卻不能代表其他影迷觀衆的喜好。
所以,如果一部主競賽參展作品赢比最後得獎作品赢得更多觀衆喜愛并且在電影市場得到更多追捧,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當然,話雖如此,能夠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登上領獎舞台,依舊是一份榮耀;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更是一份值得書寫進入履曆表的輝煌:
柏林的金熊獎,戛納的金棕榈獎,威尼斯的金獅獎。
它們和奧斯卡最佳影片一樣,毫無疑問就是電影領域的最高獎項。
眼前,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就即将在五月舉辦。
不過,戛納電影節?這和安森又有什麽關系呢?
想象一下,不久之前的奧斯卡,安森慘遭無視,顯然這位花瓶帥哥在“表演”層面還需要繼續證明自己。就連奧斯卡都如此,更何況是藝術性更加濃厚的歐洲三大電影節呢?
難道安森準備走“毯星”路線——
也就是說,自己沒有作品入圍電影節主競賽以及其他任何單元,卻依靠品牌邀請出自電影首映式,在紅地毯蹭蹭流量,通過時尚硬照刷一波好評。
“毯星”和“花瓶”,适配度百分之百。
而且,不久之前,安森才通過“驚喜快閃”活動刷了一波存在感,百變的造型和敏銳的時尚嗅覺引爆媒體熱議,成功建立男演員獨一無二的時尚形象。
如果再前往戛納電影節,迪奧大本營,繼續刷一波流量,從北美大陸走向世界舞台,從電影院随機路演走向産業巅峰平台,一切都能夠畫上完美句号。
這,是一種可能。
最重要的是——
安森不介意。
“毯星”就毯星,沒有必要抗拒花瓶、偶像、流量的标簽,在名利場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巴掌大小地方裏,沒有宣傳是壞宣傳、沒有曝光是壞曝光。
先赢得流量,才能夠脫穎而出,繼而找到作品。
除非……一輩子都是毯星都是流量,不求進取沒有突破,以至于人們談論的時候,除了照片還是照片,除了外貌造型還是外貌造型,沒有留下任何真正意義的作品,這才是令人扼腕唏噓的存在——
轉眼,可能就被掩埋在流量裏。
流量,隻能作爲起點;作品,才應該是真正目标。
當然,非常非常遺憾,這一次安森不是以毯星的身份登陸戛納。
邀請安森前往戛納的,不是迪奧;而是一部作品。
“大象”。
“暖暖内含光”殺青之後不久,埃德加就得到消息,格斯-範-桑特執導的這部作品,可能入圍戛納電影節。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驚喜,巨大的意外的驚喜。
當初,安森拍攝“大象”,純粹就是一次節奏轉換,達倫-斯塔的牽線搭橋也是他點頭答應的重要原因。
本來,埃德加認爲,這部HBO投資制作的作品,可能因爲發行渠道受限,無法在院線大規模上映,最可能的局面就是在藝術院線小範圍點映一番,然後在HBO電視台播放,看看能否競争艾美獎——
以電視電影的規格。
與其說期待着電影能夠制造波瀾,不如說這是長時間布局的一個環節,按部就班地爲安森的演員可能性打開局面,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商業類型電影舒适領域之外展開探索,比起成績,全新嘗試才是真正的重點。
所以,埃德加也好,達倫也罷,他們幾乎都忘記這部作品了。
然而!但是!居然!
萬萬沒有想到,“大象”居然帶來想象不到的驚喜。
堪比海嘯。
消息,很快得到了證實——
“大象”正式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每年戛納電影節包括不同展映單元,一種關注、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電影基石等等等等,而主競賽單元則是王冠上的明珠,不僅萬衆矚目,同時最後金棕榈獎也将在這個單元之中誕生。
簡單來說,當人們提起“入圍戛納電影節”的時候,沒有特别點名的話,就是特指主競賽。
“大象”,就在今年主競賽單元名單裏。
機會!
絕佳良機!
安森自然沒有道理錯過,事實上,埃德加第一時間就忙碌了起來,甚至比奧斯卡金球獎更加上心——
得獎與否、作品口碑、地毯流量,這些全部都是次要的,真正重要也唯一重要的是,安森領銜主演的作品進入主競賽了。
這意味着,安森依靠着作品推開藝術電影的大門,在偶像、花瓶、流量、類型電影之外擁有了一席之地,這甚至比“貓鼠遊戲”赢得金球獎提名更加重要。
以“大象”爲起點,安森的演員生涯可以打開全新局面。
而且,不是美國,還是藝術電影市場最爲繁榮最爲蓬勃的歐洲市場,安森終于推開了那一扇大門。
僅僅隻是想象一下,埃德加就無法控制地全身顫抖。
于是,安森有一個想法——
既然準備前往歐洲,那麽,樂隊的專輯宣傳爲什麽不一起跟上呢?
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