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安森是焦點,所有人都被安森的此次快閃活動殺了一個措手不及,以至于被安森牽着鼻子走,心思全部都在這次活動以及後續舉動上,以至于分散的注意力暫時沒有辦法關心其他事情。
TMZ也是一樣。
狗仔散落在北美大陸各地,不同消息持續彙總更新,試圖在新聞時代和競争對手們搶時間搶獨家;但在一片混亂之中,哈利-佩西注意到了關聯性。
一個隐秘卻真實存在的關聯。
哈利-佩西和安森正面交手過數次,全面戒備,他知道安森是一個厲害角色,不僅不能掉以輕心而且需要全力以赴。
此次快閃活動已經夠驚喜了,但哈利的直覺告訴他:
事情,不止如此。
哈利和好萊塢專業人士的切入點不同,不過,哈利同樣認爲,快閃活動似乎顯得太簡單太機械太乏味了。
想想,快閃的重點在于驚喜,但驚喜重複十遍二十遍之後,沒有了熱度沒有了流量,就隻剩下疲倦,最後進入機械式重複狀态,驚喜就不再是驚喜。
曝光度高是好事,曝光度太高卻是一件壞事。
等待活動過半,沒有了新鮮感,媒體和觀衆也就不再關注,也許東海岸那些小城市依舊會熱烈歡迎,但紐約、費城、邁阿密、波士頓這些大城市卻不買賬。
在哈利看來,活動可能到芝加哥亞特蘭大附近就會陷入瓶頸,然後斷崖式下墜,可能轉眼就無人問津,最後隻剩下一下虛與委蛇的客套與官方。
屆時,才是真正的難題。
畢竟,正如好萊塢專業人士所說,能夠帶動票房刺激票房拯救票房的,還是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撇開小城市人口數量有限不說,在鄉村、郊區生活的人們願意買票進入電影館的觀衆又有多少?
畢竟,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娛樂手段多樣,電影院早就已經不是打發時間的首選了。
事實上,根據數據統計,電影真正的“黃金時代”在跨入彩色電影時代之前就已經結束。
1939年,“亂世佳人”以首部彩色電影大型制作之姿成爲劃時代的作品,宣告彩色電影技術的成熟;但彩色電影的真正全面普及要等到六十年代,在那之前,電影的市場占有率就已經開始出現下滑了。
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北美大陸進入電影院的觀衆占據人口總數的75%;但六十年代,這一數字已經滑落到50%,并且一去不複返,一路下滑一路減少,在千禧年之後已經低于20%,依舊看不到止跌的趨勢。
換而言之,盡管進入電影院的人數在上升、票房數字也在上升;但事實上,從人口比例、通貨膨脹等等因素切入考量,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電影的市場占有率是一路滑坡的,所謂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并不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而是更加遙遠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
眼前,也是如此。
爲什麽電影公司的宣傳重點都放在大城市?
因爲人口密集聚集在這些城市,更因爲願意買票進入電影院的人口絕大部分都生活在這些城市裏。
所以,“貓鼠遊戲”的宣傳計劃,确定不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嗎?
如果東海岸人口密集區的重點城市全部不買賬的話,怎麽辦?
哈利看出來了,安森會看不出來嗎?
其實,避免疲态的最好方式就是速戰速決。
在新鮮度和讨論度依舊旺盛的時候,選擇五個到十個大城市,現身、驚喜、互動,然後吊着大家的胃口,宣布活動結束,讓流量和熱度緩緩下沉到二線三線城市,以重要市場爲核心去拉動周圍市場。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拉長陣線讓自己陷入困境。
當安森出現在博伊西的時候,哈利就隐隐覺得奇怪。
本來,哈利認爲,這隻是一個姿态——
波特蘭也好,博伊西也罷,都是一個幌子,告訴普羅大衆,安森可能出現在小城市,吊胃口燃希望,把小城市的觀衆吸引進入電影院再說。
如同釣魚一般。
但實際上,安森依舊以大城市爲主,在進入東海岸線之後,再做樣子一下拜訪一到兩個小城市即可。
這,也是高明策略。
然而,并非如此。
安森沒有在釣魚,說到做到,确确實實出現在中部地區人煙稀少的一系列小城市,整個快閃活動的節奏就慢慢拖了下來。
奇怪,越看越奇怪。
哈利不認爲安森會那麽愚蠢,看不出來其中的利弊。
那麽,安森依舊選擇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難道是安森這次失算欠缺考量嗎?
不,哈利不這樣認爲,他和安森打過交道,他知道安森的能力。這次宣傳計劃是夢工廠和環球影業想出來的,那還有可能,考慮不夠周全;但這是安森的構思,哈利就堅定不移地相信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要麽,快閃活動裏後續隐藏變化,又或者是全盤布局。
要麽,安森留有後手。
觀察,捕捉,聯想。
哈利在數不勝數的照片之中抓住了聯系:
造型。
一個念頭一個靈感瞬間迸發,哈利一個激靈抓住了真相。
每一座城市,每一次亮相,安森都更換一個造型!
等等,此時專業人士百分之百會吐槽。
“切,少見多怪,這有什麽值得感歎驚奇的?這就是宣傳期的基本要求,演員們必須時時刻刻更換造型,如果被媒體報道演員同一個造型穿了兩次,這才是新聞,即使是男演員也會窘迫地挖洞逃跑。”
當然,這裏也有特殊情況,除非是特立獨行的演員,T恤牛仔褲始終如一地保持人設,這又是另一回事。
不要忘記了,安森最初引起廣泛讨論的“GQ”,就是依靠時尚出圈的。
所以,安森的經紀人造型師不可能犯錯,這就隻是常規套路而已。
但是,哈利不這樣認爲。
每一場宣傳更換造型?這是正常操作。
每一次登場更換一個造型,不止電影院見面會,每一次露面——機場、車裏、影迷見面會之前和之後,字面意義上地,如同變色龍一般,每一次登場都更換造型?這不正常。
每一個造型都從細節和風格入手,呈現出一個演變的脈絡和時尚的趨勢?這更不正常。
一切,如同面包屑一般,一點一點收集起來。最後拼湊出一個恢弘計劃,窺見安森隐藏策略的全貌。
砰。
大腦,直接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