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急促,緊張,迫切,爲難。
布拉德-蘭弗洛的表情顯得錯雜,剛剛灌進胃裏的酒精爲臉頰染上些許血色,蒼白的面容稍稍正常些許。
安森依舊沒有着急,隻是用右手充當呼吸器上下擺動,用肢體語言讓布拉德找回節奏,這才慢慢冷靜下來,找回了鎮定。
“我我喝了有些多了,于是就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我隻是需要一小會,眯一會兒眼睛就可以恢複了。”
“我想着今晚才剛開始呢,呵呵。”
說着說着就偏離軌道,安森不得不提醒一句,“沙發,養神,然後呢?”
布拉德微微一愣,眼神有些困惑,慢了半拍才反應過來,“啊,沙發。”
“然後旁邊也有人坐下來,我睜開眼睛望過去,發現也是一個酒鬼,他的眼神比我還模糊,看來也應該喝了不少,哈哈。”
“然後,我們就好像被遺忘一樣,沒頭沒尾地閑聊起來,有些意外,他是一位制作人。”
“不對,也不算意外,考慮到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導演制作人演員應該都不是意外。”
“談着談着,他告訴我,他現在正在準備一個項目,正在構思角色,在角色定位上産生了一些遲疑,我們讨論了一下角色,我給了他一些意見,他非常喜歡,居然越談越開心。”
“他覺得也許我能夠賦予角色全新生命,然後就開始讨論起我來,詢問我的作品、我曾經的表演經曆。”
“但是。”
“但是!還沒有來得及深入,另外一個人過來,說是有一個演員叫做瑞恩-高斯林(Ryan-Gosiling)需要介紹給導演認識,然後就拉着導演匆匆離開。”
”我,呃,我現在應該怎麽辦?”
語句,略顯雜亂,布拉德的眼睛裏寫滿了不确定,才剛剛紅潤些許的臉色又重新蒼白下去,晃動不安的瞳孔寫滿焦慮和緊張,可以看出患得患失的忐忑。
但安森還是串聯起整個事件,并不複雜,盡管欠缺了一些關鍵信息——
比如,這個項目什麽規模?投資多少?合作演員是誰?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項目值得重視的原因是什麽?
諸如此類等等。
不過安森能夠理解布拉德的心情,再次點燃演員的希望,久違地赢得演出機會,難免容易情緒波動。
就在安森準備開口的時候,布拉德又匆匆地補充說道,“對了,那制片人說,目前項目女主角正在和桑德拉-布洛克(Sandra-Bullock)深入接洽。”
“桑德拉……”布拉德吞咽一口唾沫緩解喉嚨的幹澀,“她非常感興趣。”
視線,停留在安森身上,寫滿了期待,緊張地繼續就要忘記呼吸,“我應該怎麽辦?”
安森眉尾輕輕一揚,他能夠理解布拉德的亢奮和期待——
桑德拉-布洛克,這位依靠傻大姐形象出現在大屏幕的演員,非常意外地成爲浪漫愛情喜劇的寵兒。
1994年的“生死時速”是桑德拉首次赢得票房寵愛的作品,随後的“二見鍾情”、“殺戮時刻”、“愛情與戰争”等等作品都表現不俗,但對桑德拉來說,她的職業生涯卻來到一個瓶頸:
下一步,應該怎麽辦?
整整六年時間,桑德拉接到的角色全部清一色都是傻大姐,但她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否則就要成爲女版亞當-桑德勒(Adam-Sandler)了,她必須思考自己的轉型,做出不同嘗試,打開局面。
按照前世曆史軌迹來看,桑德拉事業生涯的第一個真正高峰出現在2000年,也就是今年晚些時候的聖誕檔期——
“特工佳麗”。
這部巧妙利用特工/間諜風潮席卷好萊塢的題材類型,卻爲桑德拉量身打造,發展出類似憨豆先生的喜劇之感,比“憨豆特工”整整早了三年,一舉引爆票房,成功讓桑德拉跻身一線,具備單挑票房的号召力。
然而,也恰恰因爲“特工佳麗”的成功,桑德拉試圖轉型的腳步不得不摁下暫停鍵,又繼續在傻大姐的風格上一路走下去,一直到2009年的“弱點”才完成蛻變與轉型。
盡管如此,在千禧年後的這幾年裏,她還是出演了一些區别傻大姐的角色——
眼前,應該就是如此。
這也是布拉德如此激動如此雀躍的原因,時隔多年,他又再次進入一線演員領銜卡司的中等級别作品,爲自己重新回到好萊塢主流視線赢得機會。
不過……
安森就冷靜多了。
一來,桑德拉隻是“非常感興趣”卻不是确定出演。
二來,即使桑德拉出演,卻無法确定是什麽項目。
三來……如果是騙子,怎麽辦?
千萬不要以爲傑夫-羅賓諾夫的派對就沒有騙子,事實上,這樣的場合裏,張嘴就吹牛皮的騙子不再少數,八字都沒有一撇的電影項目可能包裝成爲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和約翰尼-德普搶破頭的項目。
反正,好萊塢就看誰更會忽悠更會吹牛。
所以,越是機會,越是需要冷靜。
安森看向布拉德,“那位制作人叫什麽名字?”
布拉德:……“呃。”
完全愣住。
仔細搜索了一下,布拉德眨巴眨巴眼睛,“理查德,對,理查德。”
安森,“理查德什麽?”
布拉德卡了一下,“克裏斯托,比利-克裏斯托(Billy-Crystal)……”
安森一驚,“比利-克裏斯托?”
八次主持奧斯卡的那個比利-克裏斯托?主演“當哈利遇上莎莉”、“老大靠邊閃”等等經典作品的傳奇喜劇演員的那個比利-克裏斯托?
布拉德連連擺手,“不,不不不,理查德-克裏斯托(Richard-Crystal)。”
理查德-克裏斯托?不認識。
盡管姓氏一樣,但二者沒有任何關系。
等等,理查德……克裏斯托……安森倒是想起一個人來——
有這樣一位小衆喜劇演員,并且客串編劇、制片人等等不同工作,雖然沒有比利-克裏斯托那麽出色,卻在好萊塢也有自己的名字,哪怕沒有站在聚光燈底下,也陸陸續續活躍了二十多年。
而安森知道這位理查德-克裏斯托是因爲一部作品:
“數字謀殺案”。
這部作品,中等投資、票房平平、口碑一般,按道理來說,在數不勝數的電影作品裏一點都不起眼,但不少資深影迷都聽說過這部作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讓影迷們認識了幾位重要演員:
桑德拉-布洛克,的确,“數字謀殺案”成績不好,卻爲她赢得寶貴的轉型空間,繼而爲出演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鋪墊了道路。
瑞恩-高斯林,這位獨立電影出身的新生代加拿大演員後來成爲無數影迷的心頭好,他在這部電影裏有出色演出。
邁克爾-皮特(Michael-Pitt),也許他始終沒有在主流電影裏大紅大紫,但“戲夢巴黎”卻讓他赢得文藝電影愛好者的擁護。
從票房和口碑來看,“數字謀殺案”撲了,但站在時間的盡頭回眸,這部作品卻爲三位演員争取到了各自職業生涯的轉折。
第三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