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主日記”裏,邁克爾的出場時間全部加起來也不到十分鍾,不要說人物弧光了,就連一些簡單描述也有限,純粹就是“負責暗戀米娅”然後“成爲米娅的舞伴”,這基本就能夠涵蓋全部劇情了。
那麽,這樣一個花瓶,需要什麽演技需要什麽設定嗎?
演員隻需要出場,然後耍帥,再然後稅前二十五萬美元的支票就順利到賬。
句号。
當然,安森可以這樣,躺着演完這部電影。
但安森不想。
哪怕不是爲了“公主日記”,爲了自己未來能夠出演更多電影、賺取更多片酬,他也應該認真研究研究。
更何況,安森對花瓶有着不同的理解。
花瓶,的确是花瓶,但這個花瓶是古巴比倫的花瓶還是古埃及的花瓶、貴族的花瓶還是平民的花瓶、裝飾性花瓶還是密室逃脫裏隐藏通關線索的花瓶,這都格外重要,甚至能夠改變電影的基調。
一直以來,人們對角色的印象往往是局限的。
現在普遍觀點認爲,需要情節需要台詞乃至于需要沖突,才能夠展現角色棱角,所以觀衆非常喜歡看“炸裂情節”,看演員“飙演技”,隻有真正“飙”起來,才能夠看到演技。
然而,了解表演的專業人士觀點則不同,能夠飙起來的演技,相對而言是簡單的,同時也是表面的;于無聲之處聽驚雷,這才是高級的表演。
此時,暫時不談演技的難度,單純讨論角色印象,從上次和黛博拉讨論保羅這個角色的造型就能夠看出來——
當一個角色登場的時刻,其實印象就已經成型了。
簡單舉例。
“銀河護衛隊”裏星爵的登場,皮夾克、随聲聽、還有不斷飄揚的複古金曲,這些細節就已經爲角色的情感軟肋、出身家世以及性格特征埋下伏筆,顯然,這和美國隊長、鋼鐵俠是不一樣的角色。
台詞?情節?沖突?
在它們派上用場前,角色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色彩。
視線,重新回到“公主日記”上。
恰恰就是因爲邁克爾戲份少,短短十分鍾都不到,所以安森更需要抓緊每一分每一秒以及每一次登場,爲這個花瓶增加一些圖案、線條和色彩,這樣才能夠讓角色飽滿起來,最後成爲劇情的一部分。
工具人,也有優秀工具人,以及平庸工具人。
前世,原版邁克爾,不是不好,隻是中規中矩,順利完成基礎任務而已,但除此之外,全然沒有光彩。
當觀衆看完電影,沒有人會記得邁克爾。
這次,輪到安森,他想要改變局面,如果想要通過這個角色打開局面,爲自己未來争取到更多機會,他就需要學習吳珊卓,在“實習醫生格蕾”裏一樣,在有限的空間裏自己創造空間,讓角色鮮活起來。
于是,安森展開研究,根據瑪西亞那天的建議——
發型,披頭士,鍋蓋頭。
既然如此,那麽邁克爾就是一位六十年代英倫搖滾的愛好者,又或者說,不止局限于英倫搖滾而已,更多是喜歡樂隊文化、喜歡六十年代的氛圍,甚至是當時的整個文化潮流,對生命對社會的思考。
比如沙灘男孩(The-Beach-Boys),這支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樂隊,在巅峰時期完全能夠和披頭士分庭抗禮,甚至更勝一籌。
比如鮑勃-迪倫(Bob-Dylan),這位傳奇民謠歌手開創了一個時代,他的歌詞,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并且影響披頭士後期的創作風格。
比如感恩而死(The-Grateful-Death),來自舊金山的現場型搖滾樂隊,他們被樂迷得到認可的幾乎全部都是來自現場即興演出的現場專輯,爲後來的迷幻搖滾奠定基礎。
比如奇想樂隊(The-Kinks),他們對社會現象的思考以及對不同音響效果的嘗試始終是那個年代英倫搖滾的一道光。
“喜歡披頭士”,這是非常粗糙的一個設定:
爲什麽喜歡披頭士?喜歡什麽時期的披頭士?最喜歡披頭士的哪張專輯?又不喜歡披頭士的哪張專輯?
這些細節,才是賦予角色生命力的東西。以披頭士爲基礎,繼續展開聯想,喜歡出身加利福尼亞的沙灘男孩和感恩而死,前者代表和披頭士一樣流行的音樂,後者則代表在現有基礎上放飛想象力的創新。
繼而再從感恩而死展開想象,喜歡鮑勃-迪倫和奇想樂隊,喜歡他們對音樂的喜好,也喜歡他們通過音樂思考生命的方式,包括當時社會的變遷。
線索,從不同方向朝着“邁克爾”彙集。
盡管他隻有十五歲,但他擁有一個成熟的靈魂,思考哲學、思考生命、思考價值;也許他還太年輕,暫時沒有辦法找到答案,并且也依舊有着孩子氣的一面,然而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同。
正是因爲如此,他喜歡米娅。
在米娅還不是公主的時候,在米娅還沒有大改造之前,在米娅還是一個透明人的時候,他就喜歡米娅。
不是因爲外表,而是因爲他看到米娅的善良、真誠、勇敢與美好。
這,就是花瓶的圖案和線條。
在電影劇本裏,編劇完全沒有提及,邁克爾爲什麽喜歡米娅,又或者說,邁克爾爲什麽會喜歡醜小鴨米娅——
米娅暗戀的對象,是一個帥哥、一個風雲人物。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爲在中學的時候,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曾經暗戀學校裏的風雲人物或者拉拉隊長。
但是,邁克爾呢?
當然,編劇也沒有這樣的篇幅和空間完成這部分劇情,劇本寫,邁克爾暗戀米娅,于是邁克爾就暗戀了。
典型工具人。
現在,安森就給邁克爾一個理由;而且,不需要額外的劇情篇幅。
邁克爾喜歡的音樂,CD、随身聽、T恤、背包上的徽章。
邁克爾喜歡的書籍,除了音樂之外,手裏時時刻刻帶着書籍,哲學、曆史、建築、心理等等書籍。
從造型到随身物品,由内而外地,真正“生成”一個邁克爾,爲這個紙片人填充色彩和血肉,賦予生命。
不需要太複雜也不需要太深奧,花瓶就是花瓶,簡單直觀就好,但這樣的細節,卻能夠帶來本質區别。
試鏡成功之後的這段時間,除了蓄頭發之外,安森并沒有無所事事,他一直在收集六十年代的資料,真正了解并且深入,慢慢地在自己的身體裏喚醒“邁克爾”。
不過,這并不難,隻是收集資料而已,最後呈現出來的也隻是“表象”而已;真正困難的,還是在“内裏”——
一個提問,米娅是什麽時候喜歡上邁克爾的?
第二更。加更在晚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