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師都滅國了,車師附近的另外兩個小國,焉耆和龜茲看見車師國抵抗的下場,果斷選擇投降當起二五仔。
爲了向北匈奴表忠心,焉耆和龜茲派出仆從軍,跟着北匈奴的幾萬騎兵進攻東漢在西域的最重要目标。
黃小明飾演的耿恭隻是戊已校尉而已,并不是西域都護府的一把手。
西域都護府的都護是一個叫陳睦的将軍,耿恭和關寵是他的副手。
因爲有了焉耆和龜茲這兩個二五仔當帶路黨,陳睦和關寵被幾萬北匈奴大軍突襲了,他們麾下的漢軍全軍覆沒,包括他們兩個都戰死沙場了。
打了一場漂亮的突襲戰,東漢在西域的軍事力量就隻剩下耿恭爲首的幾百漢軍。
站在北匈奴單于的視角看,西域的都護都被他們幹掉了,耿恭憑借麾下的幾百人要跟他們抵抗,屬于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用某位名人的話說,幾萬對幾百優勢在我,都想不明白怎麽輸。
然而,志驕意滿的北匈奴單于不會想到,這一次的主角不是陳睦,而是他們不放在眼裏的耿恭。
一攻城,他們就發現壞了,碰到硬骨頭了。
幾萬人的大軍,還有西域仆從軍的協助,但他們硬是啃不動這座隻有幾百漢軍固守的軍事堡壘。
電影是藝術作品,肯定是會進行一些藝術改編的。
如果原原本本照着史書拍,不一定真的會好看。
因爲史書裏有很多現代人無法理解的記載,現代人看了不會覺得燃,反而會覺得有些好笑。
比如耿恭在守城的時候欺負人家北匈奴人沒文化,吓唬人家說大漢受上天庇佑,大漢的武器也有上天的庇佑。
如果他們中簡了,就會遭到上天的詛咒,一定會有嚴重的後果。
在說完這些吓唬人的話後,耿恭命令手下的弓箭手在射箭之前,把箭頭往金汁裏泡一泡,附點魔法傷害。
北匈奴的攻城士兵中箭後傷口潰爛,當時就懵了,還以爲漢軍真的有上天庇佑。
這段劇情如果原原本本的拍出來,現代的觀衆看了是會出戲的。
因爲現代人很難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迷信。
李俞這位編劇對這場精彩的戰鬥進行了藝術加工。
他删掉了容易讓現代人出戲的耿恭忽悠,用更多的筆畫描寫北匈奴的悍勇和漢軍的壯烈。
在勸降無果後,北匈奴單于下令讓人挖河,把城周圍的水源全部斷掉。
耿恭爲了勉勵士卒激勵士氣,親自帶人在城裏挖井。
單于見強攻不下,斷絕水源又被破解,便下令挖掘地道。
耿恭見招拆招,先帶人在城裏挖出四條長溝,看到北匈奴的士兵把地道挖進成立了,把第一批從地道進城的人全部斬殺。
之後他命人在地道口燒柴火,把煙灌進地道裏熏那些躲在地道裏的北匈奴士兵,北匈奴被熏死熏暈的不計其數。
總之是各種精彩的見招拆招。
可是在北匈奴接連不斷的進攻下,城中的漢軍傷亡慘重,基本上全員負傷。
即便條件已經這麽艱苦了,他們仍舊沒有對人數比自己多幾十倍的敵人屈服。
這又是一次勸降。
在草原上,遊牧民族曆來敬佩英雄。
城裏的這支漢軍已經夠頑強了,憑借自己強大的職業素養和戰鬥意志折服了北匈奴。
他們這一次非常誠懇的請求漢軍開城投降,盛贊他們是英雄。
隻要他們投降,絕對會拿出超高規格的待遇款待他們。
就連觀衆都覺得都守到這種程度了,城裏隻剩下幾十活人,剩下的活人裏基本全員負傷了。
就算投降了,大家也會覺得他們雖敗猶榮,沒什麽丢人的,他們已經盡力了。
可是耿恭卻表示:“豈有大漢烈士受辱藩庭,從來隻有戰死的漢将軍,沒有投降的漢将軍。你們要打,我們就陪你們打到底。”
在這一段戲裏,黃小明的演技不錯,把視死如歸的悲壯感演了出來。
這段戲的感染力很強,真的可以讓一些淚點低的人當場淚目。
之後高燃的的戲份來了,整部電影的最高潮到了。
在東漢朝堂上,漢章帝繼位,他是鞏固了明章之治的有爲名君,不是平庸的君主。
朝堂上正在讨論的内容是到底要不要派遣援軍馳援西域。
朝堂上的三公之一第五倫搶先發言,說依靠耿恭的兵力,可能早就全軍覆沒了。現在派兵沒有意義,剛剛郭嘉經曆大喪,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坐穩皇位。等陛下坐穩位置了,再發大軍給耿恭和陣亡的西域将士報仇血恨也不遲。
另一位三公司徒鮑昱站出來反對,說如果我們今天把大漢的将士放在最危險的地方,卻又因爲這樣的原因那樣的原因抛棄他們。豈不是寒了天下士卒的心。倘若以後郭嘉有難,還有誰願意爲郭嘉效死命?到時候陛下又能依仗于誰?
最終,漢章帝聽取了司徒鮑昱的建議,力排衆議,堅決要向西域派遣援軍:“很多人跟朕說耿恭被圍困了那麽久,就算還活着,身邊也剩不下幾個人了。
爲了救援幾個人派出大軍不值當,朕不是這麽想。朕以爲,哪怕耿恭隻剩下一兵一卒也必須得救援。
朕就是要用行動告訴世人,大漢朝絕對不會抛棄任何一個保家衛國的将士。
朕不止要救援他們,有朝一日,朕還要掃平漠北,讓匈奴不敢南下牧馬,爲戰死沙場的将士報仇血恨。”
接下來劇情能讓人熱血沸騰,七千五百全副武裝的漢軍将士橫跨兩千裏救援耿恭,最後擊退北匈奴率部東歸。
築守城池的将士回到玉門關清點人數時,隻剩下十三個人了。
電影的故事和劇情絕對可以給高分,而且不會像吳景一樣被人調侃太誇張。
因爲華國人都知道,這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故事,曆史上的漢軍就是這麽強。
幾百人打幾萬人,沒有人會覺得出戲,人們隻會覺得漢軍骁勇善戰,并敬畏漢軍不畏生死視死如歸的精神。
電影落下帷幕後,現場響起了如潮水般震撼的掌聲。
這就是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