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部商業電影絕對是及格乃至優秀的水準。
懸疑推理和喜劇這兩個元素融合的不錯,不會讓人出戲,還有一些小的驚喜。
《唐探2》整體來說淡化了懸疑推理的元素,喜劇元素得到增強,笑點變多了,商業化更純粹了。
站在導演的角度,李俞和王景都會覺得第一部更好。
站在大部分對電影不是那麽挑剔,什麽電影火就跟風看什麽的觀衆來說,或許第二部會更好。
從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票房差距能看出這點。
兩部之間的時間間隔隻有幾年,第二部在深度内涵明顯降低的情況下比第一部多出幾倍,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言過了,王導。我隻是把劇本寫得更商業化了。能不能成功還得看你這位導演和觀衆的。”
李俞謙虛道。
“一般的編劇是這樣,你不同,你是華國第一編劇。”
王景正色道。
從黃金年代港島一路走來的導演都比較重視名編。
當年港島的影視公司爲了最大限度保證影視作品的票房和收視率,大多時候會選擇購買知名小說的版權進行影視改編,請名編進行改編。
實在不行非要原創的話,最優選也是請名編執筆。
這種情況造就了港島編劇比較高的地位。
不止影視公司和和導演重視名編,演員一樣很重視名編。
當時港島圈内流傳着誰能出演古隆小說改編的作品誰就能大紅。
年輕時的程龍在導演羅偉的引薦下和古隆見了一面。
程龍想讓古隆幫他寫一個劇本。
古隆口直心快,非常實誠的對羅偉說他的劇本應該寫給那些很英俊的人,還列舉了幾個當時有名的帥哥,他怎麽可能給程龍寫的?
言外之意是嫌棄程龍長得醜。
程龍沒想到大名鼎鼎的一代武俠宗師居然是個以貌取人的顔控。
喝醉酒的他在廁所裏吐完後抱着朋友哭得稀裏嘩啦。
通過這件事情能夠看出港島的編劇地位很高,起碼比内地的編劇高不少。
如果在内地有一個小鮮肉找名編幫忙寫個劇本。
這位名編敢以對方長得太娘炮或太醜爲理由拒絕。
對方的粉絲會怎麽想?敢黑我家哥哥,不得把他沖爛,罵到他封筆?
你以爲這種情況已經很糟糕了嗎?
不,有更糟糕的。
這幾年已經有不少流量明星出現了。
數字小姐、帶八個替身、随身帶編劇修改劇本的情況小範圍出現了,主要集中在電視圈。
有些更過分的流量明星還自帶服裝師和私服。
編劇跟他們說你現在演的是一個窮小子,一身名牌、一身漂亮的衣服是不符合人物設定的。
他們不管符不符合人物設定,他們要的是帥。
演技沒多少,偶像包袱倒是很重,偶爾還要在鏡頭裏秀一下自己優越的下颌線。
看着流量明星把自己好好的角色糟蹋成這樣,編劇敢說啥?一句話都不敢說。
這就是内地編劇卑微的地位。
沒辦法,誰讓現在處在一個流量爲王的時代呢?
人家紅,人家有流量就是牛,特别是一些帶資進組的流量導演都得捧着不敢輕易得罪,何況處在底層的編劇。
也就李俞這種名編名導一體的人物,流量明星在他面前不敢放肆。
當然,李俞不會用流量明星。
他的作品不需要用流量明星換熱度。
他的作品隻要宣布開機就能萬衆矚目,成爲時下最熱的作品。
後來圈内發生的事印證了流量明星的流量根本無法通過電影變現。
路韓是流量明星裏頂流,騰化濤讓他主演《魔都堡壘》就是看中他有數量巨大的粉絲群體。
路韓十分之一的粉絲進影院支持電影《魔都堡壘》輕松十幾億。
五分之一、三分之一粉絲支持,沖擊一下三十億、四十億、五十億都不是夢。
騰導和投資人或許是這麽想的。
事實呢?
《魔都堡壘》的總票房隻有1.2億,說好了哥哥出電影必定支持的粉絲全都不見蹤影了。
其它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同樣沒好到什麽地方去,普遍口碑稀爛,票房也不怎麽好。
“李導,你的權遊宇宙計劃應該是成功了。我還在港島看到很多媒體在講你的《大業成空》。
我聽台省的朋友說這劇在那邊也很紅,我看了都眼熱。”
王景有些羨慕的道。
要是他拍電視劇能跟李俞一樣,他還拍啥電影?
《大業成空》這樣的電視劇真的比電影賺錢多了。
“不用眼熱,你的《慶餘年》快上了。《慶餘年》開播後會跟《大業成空》一樣紅。”
李俞淡淡道。
“這話伱說的我都不敢信。”
王景搖頭笑了笑,把李俞的話當成客套話。
李俞看出王景的心思,他有些無奈,心想王景怎麽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他的話存在一點兒誇張的成分,但他真的不是在說客套話好嗎?
《慶餘年》不容小觑。
在原時空,這部劇開啓了超前點播的先例,也就是受人诟病的vip中p。
視頻平台敢用這劇當先行者,就是因爲這劇太紅了,他們認爲觀衆反感歸反感,願意加錢的人照樣會有很多。
事實上他們的如意算盤也成功了。
從這劇開始,後面的熱劇有樣學樣,個個采用超前點播模式。
不過《慶餘年》想達到《大業成空》的高度幾乎沒有可能。
……
王景心滿意足離開京城後,李俞跟陳楷鴿碰了個面。
這段時間,李俞不僅幫王景把《唐探2》的劇本寫了。
他還順帶把《十三将士歸玉門》的劇本寫出來了。
十三将士歸玉門是正史記載的故事,李俞在寫的過程中翻閱了不少史料,再加上自己的一點藝術加工,最後把劇本寫出來了。
既然是孤軍守城的故事,肯定得突出攻防兩方的攻防大戰交手細節。
這點對李俞來說不是難事。
李俞自編自導的《官渡》和十三将士歸玉門有一點相似之處,都是攻方和守方的精彩戰鬥。
隻是官渡的戰争場面比十三将士歸玉門大很多而已,一個參戰士兵十幾萬,另一個隻有幾萬。
因此,李俞還需要往裏面加更多元素,那便是深入刻畫守城将士視死如歸的悲壯。
李俞選擇的方向讓陳楷鴿這位當世名導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