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魁梧的大漢,身形如山嶽般屹立,肌肉在衣衫下鼓脹,還沒來得及回應,焦勖身後突然走出一人,厲聲喝道:“你什麽意思?我們煉的鐵,怎麽可能有問題!”此人一臉憤慨,聲音如雷,震得殿内回聲陣陣。
“就算有問題,那也是鐵礦的錯!”另一人也不甘示弱,聲音尖銳,如同刀鋒一般犀利。
“哼!天下的鐵礦都一樣,你們煉不出好鐵,反而責怪我們挖礦的人嗎?真是無恥至極!”這句話如同一把錘子,重重地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工匠們都是些粗犷的人,平時習慣了說粗話,聽到這話,頓時一片嘩然,殿内氣氛瞬間變得劍拔弩張。
成慶華,身爲工部尚書,身着華貴的官服,面容嚴峻,看到屬下在皇帝面前如此無禮,大驚失色,急忙走上前去,輕聲呵斥道:“安靜!這裏是皇極殿,不是工部衙門,快閉嘴!”他的聲音雖輕,卻帶着不容置疑的威嚴,衆工匠這才恍然大悟,都縮着身子不敢再說話,殿内瞬間恢複了甯靜,隻有燭火搖曳的聲音。
林小風,這位年輕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目光如炬,掃視着下方的一切。看到這一幕,他并沒有生氣,反而心中歡喜。他認爲這是人性的常态,這些人的反應正好證明他們沒有同流合污,保留着工匠的質樸與直率。
林小風輕咳一聲,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他說道:“我知道你們并不是想推卸責任,但是用鐵做模具,這個想法也不錯。”他的語氣平和,卻帶着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傾聽。
衆人一臉困惑,尤其是焦勖和那個魁梧的大漢,眼中滿是不解,仿佛在面對一個難以解開的謎題。
林小風想了想,便設了個比喻來解釋:“我這裏有兩個鍋,一個是鐵鍋,一個是砂鍋。同樣煮一鍋水,鐵鍋的火滅了,水很快就停止沸騰;但如果是砂鍋,即使把柴火抽走,水還會沸騰一段時間。我認爲,燒水和鑄炮的道理是相通的!”他的話語簡單明了,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讓衆人不禁陷入沉思。
焦勖和那個魁梧的大漢都擅長鑄造,稍微一想就恍然大悟,仿佛撥開雲霧見青天,臉上露出了興奮的神色。
“陛下的話,讓我如夢初醒!我大概明白其中的原因了!”焦勖激動地說道,他的眼神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魁梧的大漢也忍不住說道:“我明白了!鐵模冷卻得太快,如果灌入鐵水後,放在炭火中,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激動,仿佛已經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陛下,請允許我試一試!”大漢跪倒在地,聲音中帶着懇求,他的心中充滿了對鑄造的熱愛和對成功的渴望。
林小風被他們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他問道:“你叫什麽名字?”他的聲音溫和而充滿關懷,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者。
“草民栗大倫,澤州府潤城鎮人。”大漢恭敬地回答,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自豪,仿佛是在向皇帝展示自己的家鄉。
林小風點了點頭,命令内侍領他去兵仗局試一試。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勝利。
現場鑄炮是不可能的,但是用鐵模試鑄一個鐵器,如果不是白口鐵,那麽這個方法就是可行的。這個想法如同一顆種子,在衆人的心中生根發芽,讓他們充滿了期待和激動。
衆人愕然地看着林小風,仿佛在看一個神人。尤其是成慶華,崇拜之情幾乎達到了癡狂的地步。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仰和敬畏,仿佛是在仰望着一位偉大的領袖。
在賊寇圍城之前,皇帝懲治貪腐,招募百姓,赢得了民心。太子南遷,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賊寇圍城之後,更是計策百出,甚至用半個勇衛營的性命制造了敵人的恐懼。他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之前命令焦勖改良火铳,現在又涉及到了火炮,這哪裏是人啊?他的知識怎麽會如此廣博呢?衆人的心中充滿了疑惑和驚歎,仿佛在面對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林小風并沒有閑着,他還在規劃研究院的未來。他的眼神中充滿了遠見和卓識,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輝煌。
“研究院裏有多少人?”他問成慶華,聲音溫和而充滿關懷。
“回陛下,今天面聖的一共有一百一十六人,其中研究院三十七人,制造總局七十九人。”成慶華恭敬地回答,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自豪和敬畏。
林小風點了點頭,他的眼神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戰事緊迫,我特别重視鑄炮的工匠。其他人也不要灰心,戰事平息之後,自然會有你們用武之地。”他的聲音中充滿了鼓勵和期待,仿佛是在爲衆人描繪一幅美好的未來畫卷。
“擅長農耕的人,可以指導布政使衙門,廣泛傳授農耕技術;擅長水利的人,可以和工部一起治理水患;精通醫術的人,可以傳播醫學知識,解決百姓求醫的困難。”他的話語如同春風拂面,讓衆人的心中充滿了溫暖和希望。
“可是陛下.”成慶華疑惑地說,“按照陛下的策略,不出三五年,工匠的數量一定會大增,東西多了就會貶值,工匠們可能會無法自給自足。”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擔憂和憂慮。
衆工匠也憂心忡忡,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和不安,仿佛在面對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林小風笑着說:“不用擔心,我心中自有計較。”他的笑容如同陽光般溫暖,瞬間驅散了衆人心中的陰霾。
他擡頭仰望着皇極殿的屋頂,那高聳的屋檐仿佛觸及了天際,他的心中充滿了豪情壯志。他的志向如同翺翔的雄鷹,要飛越千山萬水,直達雲霄之巅。
穿越到大明,他有三件大事要做:驅逐建奴,平定流賊,開啓大航海時代。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大明王朝的輝煌未來。
永樂二年,鄭和初次下西洋;宣德八年,七次下西洋而歸。雖然後來也有繼承者,但都不能與鄭和相提并論。那些偉大的航海壯舉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的心靈。
大航海時代是地理學的大發現時期,在十五至十七世紀之間,歐洲的跨洋活動頻繁,地理學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心中充滿了對那個時代的向往和敬仰,仿佛已經置身于那個充滿奇遇和探索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