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刻之前,甚至于人類文明尚未成爲二級文明,還未遭遇伊塔文明殖民之前,對于統一強力、弱力、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的大統一理論,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做了許多理論層面的工作,且有了一定的收獲。
對于物理學,理論總是走在實驗之前,這很正常。就像現在韓陽還未統一三種作用力成爲三級文明,就已經開始進行統一引力的萬有理論的前期理論研究工作了。
這些收獲之中,最爲重要的一個成果,便是标準模型。
标準模型是描述強力、弱力、電磁力三種基本力及其組成的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但并未能将三種基本力統一。
大統一理論則是标準模型的一個擴展。它假設在更高的,在超過100GeV的能級之上,這三種力将融合爲一種力。
隻有在低能級上,這三種力才會因爲對稱性破缺而分裂。
如今,韓陽便整合前人成果,加上這數百年來,整個人類文明的科學界,與自身的持續不間斷的研究與試驗,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可信度的的大統一理論。
但目前的問題在于,這一套理論之中的一些數值還無法确定,同時,韓陽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不是正确的。
一個合格的理論應該能做到預言未來的事情,并且在實驗之中得到驗證。
此刻韓陽便陷入到了一些困難之中。
因爲大統一理論預言了質子衰變現象,而他并未在實驗之中觀察到這一現象。
他隻能不斷的一邊尋找調整理論的可能性,一邊不斷展開試驗,嘗試突破這一桎梏,但長達十年的辛勤工作都一無所獲。
某一天,布置在太陽系之中的總計3260台光學望遠鏡所組成的超深空望遠鏡陣列,向韓陽報告了一個略有些奇怪的現象。
一個位于一百多億光年以外的龐大星系,其恒星數量似乎略有些異常,與韓陽現有的星系演化理論存在沖突。
而韓陽所掌握的星系演化理論經過了數千萬個河外星系的驗證,被韓陽認爲是正确的。此刻忽然間發現了特例,立刻便引起了韓陽的興趣。
“宇宙誕生僅僅3億年便形成的星系啊……真是壯觀。”
看着望遠鏡陣列所觀察到的數據,韓陽心中油然發出了感歎。
衆所周知,光速是有限的。距離一百多億光年之外的星系所發出的光,需要一百多億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系從而被觀測到。
此刻韓陽所看到的這個被編号爲SNG-6015的河系的模樣,其實是它在一百多億年以前,宇宙大爆炸僅僅才過去三億年之時的模樣。
這個年輕而龐大的河系擁有衆多大質量的藍白色一代恒星,且擁有一個極爲活躍的星系核心。
韓陽認爲那裏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據估計,其質量至少高達太陽的9億倍以上。無窮無盡的星際塵埃和恒星物質湧入到黑洞之中,引發了它極爲強烈的噴流,釋放出了超乎想象的能量。
它其實是一個類星體。但因爲噴流并沒有直面太陽系的緣故,人類觀察不到它那超高的亮度。
這個河系固然龐大,但相比起銀河系來,仍舊屬于小個子。如果它在銀河系附近的話,大概會成爲銀河系的衛星河系。
它的總質量據估計約爲50億倍太陽質量,其中又有約9億倍太陽的質量集中在了中心黑洞之上,它的尺寸則大約有2000光年左右。
就是這樣一個星際塵埃充裕且活躍的遙遠河系,讓韓陽察覺到了異常。
它的恒星數量太少了。
按照正常的恒星演化理論,它内部應該存在至少10億顆左右的恒星才正常。但實際情況卻是,韓陽隻看到了最多7億顆左右的恒星。
現實與理論預測出現了高達30%的差距。這已經不是統計學誤差或者偶然現象所能解釋的了。
韓陽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調集了更多的觀測力量與科研人員投入到了對這個遙遠且渺小的河系的研究之中。
漸漸地,更多的觀測數據産生。經由這些數據,韓陽一一排除了自己之前所認爲的各種可能性。一直到再也沒有理論能解釋這種異常現象爲止。
韓陽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從哪兒看,它都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但現實卻是它偏偏就是這個樣子。
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對于這個異常河系的研究,隻占據了韓陽算力的千百萬分之一。畢竟此刻需要研究的事情太多太多,韓陽不可能将所有算力都投入到這一個問題之上。
但就這千百萬分之一的算力,在某一天忽然間産生了一個靈感。
“有沒有可能和質子衰變有關?”
韓陽便順手将大統一理論所預言的質子衰變數據納入到了恒星數量估算模型之中。
預言之中,質子衰變會産生中性π介子和正電子。而中性π介子會繼續衰變成兩個光子。
或許……質子衰變所形成的光子,阻礙了星際塵埃雲的進一步融合,導緻恒星無法形成,導緻整體恒星數量相比起正常河系少了這麽多?
一番計算之後,韓陽發現,如果要通過質子衰變效應,将恒星數量降低到如此程度,那麽,質子的壽命應該在10^20年之内才行。
但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韓陽已經通過實驗證明,如果真的存在質子衰變,那麽質子的最低壽命,也應該在10^33年以上。
兩者之間差了十幾個數量級。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原本這個猜想應該被舍棄了。但韓陽再度發現,假如将質子壽命認定爲10^20年的話,這個河系之中其餘一系列的異常現象都可以得到解釋。
甚至于有關黑洞噴流的一些異常都能得到完善的解釋。
這讓韓陽再度大惑不解。
什麽情況?
數學計算、理論預測與實際現象如此吻合,這似乎并不能單純的用巧合來解釋。
這似乎在暗示,在這個遙遠的星系之中,質子的壽命似乎真的是10^20年。可是在太陽系之中,韓陽又可以确定,質子壽命至少在10^33年以上。
難道質子的壽命也存在變化?在我這裏就衰變的更慢一些,在那裏就衰變的更快?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究竟是什麽東西導緻了這種不同?
思考之下,韓陽最終将目光注視到了那個隐藏在星系核心的龐然大物之上。
“莫非……是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場?”
有關于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麽,就算到了此刻韓陽都還并不清楚。他甚至于還未能完成引力子的量子化,更不要說将引力也統一到一種力之中。
但這不影響他假設一下這個結論。
“如果是超強引力場的話……我倒是可以進行一些試驗。”
在太陽系周邊并不存在黑洞。
小黑洞都沒有一個,也沒有中子星。不過白矮星倒是存在幾顆。
“白矮星周邊的引力場也十分強大。不如在那裏做個試驗試試。”
韓陽下定了決心。
要探測質子衰變,需要一種和探測中微子相同的科學裝置。
中微子望遠鏡。
事實上,中微子望遠鏡這玩意兒最初制造出來,就是爲了觀測質子衰變的。不過質子衰變現象沒看到,反倒是觀察到了中微子,由此這玩意兒竟然成了探測中微子的專用工具。
但中微子望遠鏡有一個硬性要求,那便是必須要位于極深的地下。唯有如此,才能屏蔽各種外來輻射。
如果沒有厚重的岩層,那就隻能通過人造的屏蔽層來達到這一效果。
據韓陽估算,在白矮星旁邊要達到足夠的屏蔽标準,自己就必須要造一個半徑在4公裏以上的實心金屬球。而這樣一顆金屬球的質量高達至少一萬億噸。
在一顆白矮星旁邊建造這樣一顆質量在一萬億噸的金屬球,就算以韓陽的工程能力都力有不逮。
這就沒辦法了。不過韓陽立刻想出了一個替代方案。
人造屏蔽層不可行的話,能否以天然星體代替?
韓陽立刻調取資料,立刻便發現,波江座40這個三合星系統之中的那顆白矮星,周邊就存在一顆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的尺寸大約在86*75*40公裏。以此計算,在其核心建造中微子望遠鏡的話,其屏蔽層最薄弱處,也有20公裏厚的岩層,完全可以達到自己的要求。
那就沒什麽說的了。
在韓陽的主導之下,一支龐大的科考艦隊立刻開始籌備,短短三個月之後便即出發。
經過了約40年的漫長航行,科考艦隊終于到達。
在這個三顆恒星相互圍繞着旋轉的神奇星系之中,科考艦隊開始了工作。
首先要進行的第一項工作,是降落到這顆小行星上面去。
通常來說這很簡單。但隻要是牽扯到類似于白矮星這類的極端星體,再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十分困難。
這顆小行星距離這顆白矮星太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僅有約一萬公裏左右。
通常來說,如此接近的距離,會導緻這顆小行星被白矮星的強大引力直接撕裂。
不過這顆小行星具備較爲奇特的軌道,且自身結構較爲特殊——韓陽懷疑它是從一顆大行星的核心之上分裂出來的,主要成分爲鐵和鎳,比普通的岩質小行星結構強度高了許多,才避免了被撕裂的結局。
如此之近的距離,導緻這顆小行星必須具備極高的速度才能環繞着這顆白矮星運轉而不至于掉下去。
它的速度達到了約兩千公裏每秒。以這個速度圍繞着這顆半徑約爲7000公裏的白矮星,每過不到一分鍾,它便可以旋轉一圈。
不得已之下,科考艦隊的飛船也隻能先進入這顆白矮星的環繞軌道,擁有大緻相等的速度,然後一點一點的向這顆小行星靠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