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部是農村題材的,現在攝制組就在二道河村呢。
本來是想在村東頭建幾所泥房子的。
因爲這部電影說的是農村改革前後變化的。
攝制組沒有想到二道河村竟然是這樣的二道河村。
真的是一年四季這裏都能成風景。
這就證明人家基礎打的好,并不是盲目建設。
不像有的地方東一錘子西一棒子。
比如……在這裏建個廣場,一年之後卻覺得廣場不合适,于是拆了重新蓋個房子,又一年之後,又覺得這房子不好,于是繼續拆……
反正很多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這個二道河村打眼一看就是明顯的有完整的規劃。
但最初肯定不是這樣的幹淨美麗的村莊小鎮。
所以想在村東頭建一處比較破敗的泥房子加個籬笆院什麽的。
隻不過後來在縣裏的申請之下,就去了現在還比較貧窮的一個村子。
建什麽破房子呀,有直接現成的,幹嘛不用,還能将這個貧困的村子給帶動一下。
現在日子是好過了,但也不可能家家戶戶都像二道河村一樣。
資源有限,财力有限。
總是要一點點來的。
攝制組無所謂,投資人沒有意見就好。
宋玉暖能有什麽意見,隻要拍出來好看就行。
第一場雪下來的時候,天地一片銀白,就連空氣似乎都清爽了許多。
一大早晨顧淮安就來接小暖,今天宋玉暖沒課,所以他要送小暖去廠子。
如今廠子的訂單暴增,而且沒有賒欠,都是預付定金的那種。
資金不是問題。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同時存在,那就是原材料,也就是各種布料甚至其他的必需品比如扣子和拉鏈。
這樣多的訂單導緻原材料及相關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扣子等還好,南城就有很多這樣的廠子。
隻要一個電話,多少貨都能發過來。
但棉布和亞麻布的供應就有些緊張。
宋玉暖投資紡織品開發。
前段時間研發出了新型布料,宋玉暖又再次投資開始大批生産。
于是,芝蘭服裝廠時隔一年之後又繼續招工。
如今招工比前些年可要好招多了。
因爲今年年初的時候,各大機構開始裁減。
有的甚至整個科室或者部門都給砍掉。
多出來的人員安排也各種各樣。
不得不說,普通的沒有什麽能力的,隻有一個結局,那就是下崗。
現在也鼓勵從事個體經營,搞活市場。
所以你要是下崗了,政府部門也是給你支持的。
可是搞個體不是每個人都合适幹的。
有的人就想安安生生的打份工,好好的掙一份穩穩當當的工資,不願意東跑西颠去做買賣。
所以芝蘭服裝廠招工,報名者比以前多了十倍不止。
主要原因是芝蘭的名聲很響亮。
年初的時候,還舉辦了服裝發布會,還在電視台做了廣告。
不說家喻戶曉也差不多。
最重要的是,這裏的工人基本都是本地的。
芝蘭服裝廠待遇好工資高,這個幾乎人人都知道,他們過年過節還會發東西。
雖然現在有很多機關事業單位,哪怕是裁減了其實也都很清閑。
不說晚來早走,就是在單位離其實也沒什麽事情,看報紙,打毛衣,端起茶缸子喝茶也能喝一上午。
這個無論什麽時候都有的。
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日子可過。
做買賣,你不起早貪黑吃苦耐勞能賺錢嗎?
在個人的廠子打工,你在那兒成天坐着喝茶水,可能嗎?
你比老闆還悠閑自在?
然後就是類似于芝蘭服裝廠這樣的廠子。
芝蘭處于這兩者之間。
嚴格執行8小時工作制,但也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
加班有加班費,廠子效益好有獎金,年底還有年終獎。
可以這樣說,進了這個廠子,隻要好好工作,生活隻會越來越好。
據說這裏還有新規定,等職工大樓蓋好之後,隻要你一直在這裏工作符合條件,就給分房子,退休了不但有退休金,這房子也還是你的。
很多住小胡同的不是羨慕大院裏住着的人嗎?
将來這裏也是芝蘭服裝廠大院。
報名人多了,廠子的管理層個個都很忙。
包括宋良和夏桂蘭也是如此。
顧淮安将宋玉暖送到大門口,給她整理了一下衣服,捏了捏宋玉暖的耳垂輕言細語的說了幾句,這才開車離開了。
而宋玉暖就去人事部,正好舒香的大嫂韓燕飛也在。
這一忙就忙到了中午,在食堂吃飯的時候,韓燕飛想了想,還是和宋玉暖壓低了聲音說了一下小姑子的事兒。
小姑子在西北一所幹部學院進修。
放假回家坐火車,遇到了小流氓,幸好旁邊坐着的一個回家探親的軍人幫了她。
然後那個軍人左看右看就跟她說見過她的照片。
這說起來就是舒香大伯給介紹的那個對象。
然後這兩個人就認識了。
對方家庭情況和舒家差不多,一來二去的,這兩個人就走到了一起。
說是準備元旦結婚的。
韓燕飛歎了一口氣,是這樣和宋玉暖說的:“舒香說顧淮名是個好人,她希望他遇到個好姑娘……本來舒香以爲時間長了心境開闊了之後,會不在意顧嬌嬌的,可是去了新的地方交了新的朋友,越發覺得顧嬌嬌是真的沒将她當人看,包括王夢丹也同樣如此。
王夢丹和顧嬌嬌其實想的是一樣的,這麽一想,根本就沒有和好的可能,因爲心裏的疙瘩解不開,也過不去這個坎,與其将來反目成仇,倒不如大家都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宋玉暖能說什麽呢?
韓燕飛和宋玉暖說:“舒香給顧淮名寫了一封信。應該是将這些都寫在了信上,估計顧淮名已經收到信了,如果他們問你……大緻也就是這個情況了。”
宋玉暖點頭,其實這樣也挺好的。
芝蘭服裝廠招工的事情告一段落。
這一次又進來五百名員工。
說起來,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名員工了。
遠在南山縣城的宋家人聽到之後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那麽多人呢?
還都是北都人,能好管理嗎?
宋老頭在那裏撇了一眼二兒子和小兒子。
就跟他們說:“有的廠子都幾萬人呢,這點人算個啥?别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宋年和孫金榮幹勁更足了。
但宋老頭卻在犯愁,老家的廠子呢?
他雖然是那樣講,可心裏卻也發虛,總覺得攤子鋪的這麽大,能顧得過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