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過年還有五天。
冬日裏天雖亮的晚。
可天色卻在一片白雪的映襯下,不至于太過昏暗。
早些年趕早出門,有些人家還得點個火把,以便照道。
現在不說家家戶戶都有,可日子過得去的人家,都會備一個手電筒。
雖然這種鐵皮手電筒缺點并不少,比如不能沾水易生鏽,耗電快,雷雨天不能用易招雷劈。
可比起火把這樣原始的照亮模式,已經方便太多。
公雞還沒叫的時候,李母就起了床。
拿起大妹放在桌上的手表,看了一下,時間還沒到四點鍾。
昨天得了消息,菜市場來了一批帶魚。
她跟院裏的婦女們都約好了,今天一起去排隊。
簡單洗漱好,她舀了一碗小米,淘好、舀水,放在爐子上小火悶着,等孩子們起來的時候,就是一鍋小米粥了。
而李母自己則是沖了一碗芝麻糊,簡單的墊吧下肚子。
吃完,連碗都來不及收拾,就聽見二大媽在外面喊了。
李母急忙戴上圍巾、手套,拎着菜籃子,和她們彙合去了。
王嬸走在最前面,用手電筒照着路。
路上偶碰見熟人,看見李母在其中,總要笑着招呼一聲。
有那幾個,幹脆就加入到她們的隊伍中來,和她們一起說說笑笑的,一同前往菜市場。
大妹是李家第二個醒來的人。
這個時候,表上的時鍾顯示剛過六點半。
她路過中屋的時候,順路掃了一眼睡的正香的哥哥和弟弟。
看見大半的被子都被大哥卷了去,李小弟隻能縮着搭個被角,就這樣了,還是睡的沉。
她也是打心底裏佩服。
個高也有個高的壞處,穿衣蓋被的都比别人要費布。
尤其這兩年,李小弟也開始竄個子。
原本還能在被窩裏和平共處的兄弟倆,開始出現了搶被子的情況。
要不是前年,家裏稍微規整了下,屋裏溫度不低,要不然非得凍感冒不可。
大妹回了裏屋,把自己那床剛疊好的被子,重新抖落開,蓋到了李小弟的身上。
她準備等媽回來,跟她商量一下,絮個新被子。
讓哥哥和弟弟以後各一個被窩。
接着大妹又來到廚房。
掀開鍋蓋,發現粥已經熬的差不多了,她便開始忙活起就粥的配菜。
先從菜壇裏,撿了兩個腌制好的鹹鴨蛋。
在水裏清洗了一遍後,便放到小米粥裏煮。
接着又從另一個菜壇子裏,掏出半顆雪裏蕻。
切成小段後,她便去洗漱去了。
等弄好後,才把爐子上的鍋給移走,放上炒菜鍋,加熱、倒油,炒菜。
因爲大哥嘴刁,大妹特意多放了一些油。
要不然過會吃早飯的時候,大哥又得唠叨說她小氣。
菜炒好後,便端回那邊的屋子。
廚房棚子隻是臨時搭建的,并不堅固,到了冬天還四處漏風。
炒好的菜若放在這裏,沒一會兒就沒了熱氣。
粥鍋重新放回爐子加熱,把鹹鴨蛋撈出來,櫥櫃裏又撿了三個窩頭,架在粥上面喧騰一下。
一個煤爐做飯就是這樣不方便。
好了這個,那個又要回鍋。
也就是現在家家戶戶每頓也就一兩個菜,還多是鹹菜和炒時蔬。
主食也是一頓做個幾天的量。
否則,頓頓這麽搞,要麻煩死了。
一個鹹鴨蛋經過大妹的巧手一切,瞬間變成了八瓣,兩個就是十六瓣。
在盤子中擺成了一圈,先不論好吃不好吃,看着卻挺雅緻。
等鹹鴨蛋上了桌,兩個兄弟就别想賴床了。
畢竟這會時間已經到了七點半。
再要遲一會兒,李母就該回來了,到時不僅賴床的人得挨批,就是醒着的人也要被連坐。
對于李小弟來說,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隻要有吃的,他起的最積極。
一聽說今兒有剛腌制好的鹹鴨蛋,一轱辘就從床上爬起,根本就不用姐姐三催四請。
對付李想就更簡單了,隻要李小弟起了。
被子掀開拿走就完事兒。
這招除了夏天不管用,其他三個季節卻是一試一個準兒。
不過李家其他人也不是老用,沒有重要事情的時候,都是盡量讓他補眠。
李想先是縮成一團,想要裝死。
可發現身上聚攏的暖氣很快消耗殆盡,隻能認命歎了口氣,乖乖的起了床。
到了年根,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從外地調配進來。
政府也在盡力想讓大家過個好年。
昨兒一大爺趁大家在李家看電視的時候,把糧油站的通知給大家念了一遍。
今年每家每戶憑糧油本,能額外購買一袋子紅薯。
雖然還是粗糧,可已經足夠讓老百姓們直念感謝國家、感謝黨了。
李想今早被抓起來的原因,就是這袋子紅薯。
一袋有小二十斤,可不得讓他幫忙扛回來。
一斤紅薯三分錢一斤,二十斤也就六毛錢。
屬于家家戶戶都能出的起的錢,窮苦人家就算過年吃不好,可好歹能混個飽也不錯。
等三兄妹扛着從糧油店買回來的糧食到家,李母也從菜市場回來了。
她笑着給孩子們顯擺今天的戰例品。
“不光有帶魚,還有大蝦,看看喏,比巴掌還大。”
“天津運過來的吧,河裏的蝦可長不了這麽大。”李想把糧食袋放好,看了一眼,說道。
“應該是吧,當時光顧着搶,也沒來得及問問。”李母回道。
大妹最喜歡吃蝦,光看到,腦子裏已經在選合适的烹饪方法。
“媽,這蝦夠大,白煮吧。”她提議道。
李母看着籃子裏連手上的一共加起來的四隻蝦,搖搖頭,拒絕了。
“你忘啦,今年不隻我們一家四口呀,要跟你哥的老師和師母一起過的,這整隻到時怎麽分呀,不好看的。”
大妹一拍腦袋,她還真忘記了這茬,那是不應該隻想着自己。
“沒事,媽您能買的到,那老師家也不會少,到時看看,數量多的話就依着大妹想吃的來。”李想勸慰道。
李母聽着有道理,就應下了。
大兒子的老師,條件比起他們家來隻好不壞。
剛開始她對兒子老是往家帶人家給的東西,還覺的不好意思,總覺的老占人家便宜不好。
她也經常想辦法回禮,可比起郝教授夫婦給的,兩相比較,還是來比回的多。
還是大兒子說了,老人家是把他當自己人,才會連帶對他家人愛屋及烏。
若是事事要分清,爲了還禮而還禮,老人家反倒要傷心了。
聽到兒子這麽說,李母才沒有再像之前那樣,次次非要講究個有來有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