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轉眼來到李想生日這天。
不同于往年都是一家人過,今年還有親朋好友的參加。
大堂哥和二堂哥特意選了這日過來送貨。
因爲有李家作廣告,他們的家具生意逐漸向外輻射,逐漸延伸到這一片。
在用戶需求增多的情況下,大伯家和李木匠的供需關系已經反轉過來。
不再是之前隻作爲中介和送貨方,隻能分到百分之十。
無論哪個年頭,掌握銷售渠道的一方,必定爲王。
李大伯一家牢牢的把控着送貨和接單,而大量的訂單也不是李木匠一個人能吃下的。
所以現在整個李家溝但凡有點手工活天賦的,都在他後面學些基礎的木工活。
前期闆材的準備工作,等于把李木匠解放出來,隻要專心負責後面成型的事。
這樣一來,簡易流水線的分工,讓出貨速度比原先快了不少。
家具賺的錢,家家都有份。
其他村民賺闆材的錢,李木匠賺手工的錢,李大伯家賺渠道的錢。
大家拿了錢,就不會去鬧,甚至于一緻對外悶不吭聲。
雖然有别的村偶爾會看見,從李家溝運出去的家具,可是大家早就對好口風,問就是幫親戚家弄的。
李大伯家往外送貨的時間,也越來越早。
鄉下人還在屋裏睡的時候,他們已經披星戴月的出了門。
雖然這一年多,也确實賺了一些,可實實在在的都是辛苦錢。
好在淳樸的鄉下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你讓他閑在家裏,他反倒還不習慣,沒事也要找點事做。
等二個堂哥把車上的貨送完,時間已經來到下午。
天氣越來越熱,他們倆幹的又是體力活,到了李家的時候,汗浸的人都在發光,油亮油亮的。
李母趕緊叫李小弟打水給兩個哥哥,洗把子臉。
“二嬸,家裏實在走不開,村裏沒人盯着不行,今兒就我哥倆兒來了,我爹娘讓我倆跟您和想弟帶個不是。”接過李母遞過來的茶缸,口條俐落的二堂哥,解釋今天隻有他們倆的原委。
然後大堂哥在懷裏掏呀掏,掏出來一個布包推給了李想,讓他打開看看。
等李想拆開了還沒有巴掌大的布包,露出裏面的東西,人一下子站起來。
他趕緊看看門外,沒發現人,才松了口氣,壓低了聲音問道:“哪來的?”
“碰到了個敗家子,賭錢賭暈了頭,連婆娘都給輸了,他老爹沒辦法把這東西拿了出來,換下了他老婆。”二堂哥,說着李想手裏東西的由來。
“現在還有做這種局的呐,公社都不管?”李想稀罕的摸着手中溫潤的玉佩。
“靠城邊的還有王法可講,山溝溝講的還是家法和祖訓,裏面的的人都不告,外面的人怎麽管呀。”二堂哥笑着說道。
“那怎麽落到你們手上了呢,不是說賭輸的嘛。”李母有些不解,但她不認爲是兩個侄子賭錢赢來的。
“那個地方雖然偏了些,但是樹多啊,我們現在做家具,又不能老是可着自個地方一個勁砍,時間長了秃了一塊地方,邊上那些村子肯定不讓弄了,我爹就作主去他們那兒收,這不就剛好碰上了,我爹一個外行人,都能看出來這東西不一般,就動了心思收下來,今兒就讓我們拿過來給想弟。”
李想光看就知道這枚玉佩的材料和作工,都是最頂級的。
就連玉佩上的鏈子,都是和玉佩是同一塊的料子打磨的珠子,圖案上還刻着龍紋圖樣,昭示着這枚玉佩的來曆不簡單。
李想不舍的摩挲了兩下,又推了回去。
“這也太貴重了些,我不能收,你們還是拿回去吧。”
這個東西挺好的,當作傳家寶,幾十年後賣個好價,幫子孫上一個台階是不成問題的。
“這玩意兒就是給伱弄的,咋能往回退呢。”大堂哥立馬又推了回來,不肯往回收。
“就是呀,我們鄉下人要這個幹嘛,不當吃不當喝的,我爹特意招呼過,就是給你作生辰禮物的。”二堂哥補充道。
“你們還是不懂這個東西的價值,以後老值錢了,就當給子孫留個托底的也好呀,你看這個原先的主人,不就用到了,救了他兒媳婦一命。”李想耐心的給兩位堂哥解釋着。
“我們不懂,别就糟踐它了,你懂就好,安心收着吧,鄉下這樣的東西還多着是,雖然品質沒這個好,可也都是好東西,你要是喜歡,下次再幫你尋摸尋摸?”最後幾句話,二堂哥壓着聲音問李想。
李想趕緊擺手,以示不用。
弄那些,他往哪藏呀。
要是後面幾年被作文章,那真是得不償失。
而且古董往後十來年,都賣不上什麽價。
現在收跟十年後收,價格說不得哪個更便宜些。
李想實在喜歡這枚玉佩,兩位堂哥又很堅持不肯拿回去,最後李想還是心懷感謝的收下了,并且已經做好了以後回報他們一二的打算。
二位堂哥把自家爹交待的事辦完,像是甩開了重擔,身子骨輕了好幾分。
然後也不肯歇着,洗了把臉,就幫着李母宰雞殺魚的,忙的不亦樂乎。
面對李母勸讓他們歇一歇的話,大堂哥老實的搖搖頭,回道:
“在家那才叫忙的腳不沾地,在嬸子家這就算歇息了。”
“忙成這樣啦,那你們得顧惜着自個的身子,錢哪賺的完呀。”李母一邊備着菜,一邊對着兩兄弟說道。
“這不去年我結婚,把家底都給掏空了,我爹就着急把原先的攢回來,他賺的高興着呢。”
“這也差不多了吧。”李想算了算大伯家來城裏的頻率。
“這你就不懂了,賺錢這事兒沒個夠,二嬸說的道理是對的,可有幾個人能做到,放在眼皮子底下的錢不賺呐。”二堂哥笑嘻嘻的回道。
這倒也是,擱現在這會,李想自己也做不到。
要知道現在跑一趟,光大伯一家就能賺個十幾二十塊,這錢你讓他靠地裏刨食攢,估計得要小一年的功夫。
而且到了這個規模,就算大伯一家想喊停,李家溝的村民也不會讓他們停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