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己想,天經地義。
割他人的肉不知道疼,輪到自己了才知道不好受。
鄧父如今年歲不滿五十,離退休還要十幾年。
再進一步的可能,接下來的時間和機會夠他發揮了。
鄧家老二也是如此,才27級,隻要不犯錯,再往上爬幾級,幾乎是闆上釘釘的事。
這兩人會怎麽選,已經很明了。
李想朝李母方向眼神示意了下,兩個長輩領着兩個小姑娘往外走。
這次鄧家沒有再攔。
一大爺最先會意過來,走過去跟這個院裏的大爺悄聲說了幾句。
這邊的大爺就開口讓大家散了,到此爲止。
雖然衆人還意猶未盡,可終究是稀稀落落的往家走。
李想在臨走前,對鄧家人提醒道:“女子本就顧家,不求父母公平對待,但求别苛待太過。”
李家這邊,李母和大妹也在寬慰秀秀。
讓她安心在這邊待兩天,不用急着回去,先冷一冷再說。
這還是秀秀第一次在李家長待,以前多是大妹去找她玩。
因爲秀秀不像大妹自由,手裏總是有幹不完的活,小姐妹兩人隻能邊做着活,邊說話。
當晚,李母還爲了秀秀舉行了小小的歡迎儀式。
嗯~就是多加了一個菜。
李小弟對這個說話溫溫柔柔的小姐姐感觀挺不錯的,不像自家大姐動不動就吼他,還愛打人。
他破天荒的主動給秀秀舀了一勺雞蛋羹。
“秀秀姐,這個雞蛋嫩,你多吃些。”
其餘三人奇怪的看着表現熱情的李小弟,總覺的這小子不太正常。
這小子,不會是喜歡上秀秀了吧。
李想如是想着,然後又趕緊搖搖頭,不對不對不對,什麽跟什麽呀。
他怎麽能這麽想自家小弟,他才多大。
就這樣,秀秀在李家待了不到兩天,就被鄧家父母上門,把她接了回去。
在他們的再三保證下,秀秀才打消了懷疑,跟他們回家去了。
鬧這一場還是有效果的,後面他們确實沒有再提及津貼和婚事。
可讓其他人一下子轉變對秀秀的态度,也不太可能。
所以秀秀入學報道,依舊成不了鄧家的大事。
當天隻有鄧母陪同着一起,本來鄧母都不太想去,想以帶孫子的理由,讓秀秀一人去。
可聽到大妹跟秀秀的聊天,知曉李家是全家出動。
思慮再三,還是沒讓秀秀孤身前往。
。。。。。。
婁小娥咬着牙,堅持在院裏待了下來。
她拜托了一大媽,出錢讓一大媽幫忙做這幾天的飯。
碗盤分來分去也麻煩,索性婁小娥的那份就跟聾老太太的并到一塊兒。
到了飯點,婁小娥到老太太家一起吃。
老太太本來對于許大茂是不喜歡的,連帶對他的媳婦婁小娥感觀也一般。
可幾天相處下來,說話一根筋的婁小娥,還挺對她的味口。
老人家就喜歡跟簡單的人相處,不用費太多心思,說什麽就是什麽。
有這麽一個人陪着你打發時間,你也很難讨厭起她不是。
一老一少相處時間長了,婁小娥那點肚子裏的東西,也被老太太快知曉了個幹淨。
老太太這樣的人精,能不知道現在婁小娥回去,等許大茂請她回來,才是對她最好的方式嘛。
可老太太就爲了有個人能陪發她打發時間,無論婁小娥這期間對她有多好,她能硬憋着不說。
又是一周,李想回來路過老太太家的院子。
見婁小娥陪老太太坐在門口。
他照例打了個招呼,等走過老太太家,他不禁轉身回看了一眼,正說說笑笑的兩人。
心中好奇,這兩個平時不搭嘎的人,怎麽湊到一塊了。
他的好奇,在李母得到了解惑。
“飯都在一塊吃,聽伱二大媽說,進了老太太的屋子,晚上睡覺才回家。”
李想一下子笑了,調侃道:“這二大媽,怕是湊在窗前盯着呢,連人什麽時候回家都有數。”
“你以爲呢,這院裏有名有姓的哪個都不好惹,各有各的本事,不然咱家門窗爲啥又重修了一次,不就爲着吃點這個不冒味兒嘛。”
李母的筷子在盛排骨湯的碗裏敲了兩下,沒好氣的說道。
大妹有些擔心的說道:“上次晚上在咱家門前竄頭竄腦的,還沒找到啊,這平日裏就你和我弟在家,可得小心些。”
“跟幾個大爺知會過了,三大爺咬死了門關着呢,不可能是在大門那跑進來的,我覺着也不像是院外人。”
李母歎了口氣,大兒子發的這些獎金,都是過了明路的,想瞞都瞞不住。
财帛動人心,除了借了幾家确實有困難的,那種故意打秋風的,她一個都沒借。
這下子,一幫人就開始動歪心思了。
李想建議道:“上鎖吧,今時不同往日了,家裏都是貴重東西,人沒逮到,幾位大爺也不會多說什麽。”
李母點頭道:“是呢,我也是這麽打算的,光靠老太太跟二大媽幫看着,總有打眼的時候,明兒個我就去買鎖。”
看來這有錢了,也不全然好。
起碼防這個防那個,也挺累的。
一家人惆怅的想着。
飯罷,一家人卻坐在那沒散場。
李母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她調整崗位的問題。
這個事李想在結束軋鋼廠的實習的時候,給李母打了預防針。
這不一個多月了,李副廠長那開始動作。
這比李想預想的要快一些,他以爲最少要等他離開三四個月才會動作,沒想到李副廠長辦事還挺俐落。
“我就怕整不好,辦公室的都是文化人,我這一天學沒上,能成嘛,别拖人家後腿。”
縱然李想鼓勵了她很多次,李母還是信心不足,忍不住一直嘀咕。
“大哥爲了給你調個輕松的崗位,可沒少費神,登記個表的事有什麽難的,你可别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啊。”大妹在旁,覺的李母的擔心有些多餘。
自家大哥都給她解釋多少遍了,這活她能幹。
再者,不能幹就學呗,大妹不覺的這要比做鉗工要難。
“我知道,媽你這種行爲叫做杞人憂天。”李小弟拿着新學的成語,套到此情此景當中。
不管李母聽到是什麽表情。
李想和大妹對此很欣慰,這語文成績果真是升上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