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德軍防禦者會有感覺蘇軍進攻時人極其的“厚”,感覺怎麽殺都殺不完(在東線狙擊手等士兵回憶錄中都有展現)。
中後期,蘇軍裝備逐漸變好,指揮藝術也有一些進步,雖然仍然集中兵力在突破方向上,但是沖擊時把更多的團展開在了第一線,減少了第二線的團數量,這時的德軍會感覺蘇軍兵線極其的“寬”,因此感覺多。
并且後期蘇軍戰役支援兵器的數量多到喪心病狂,因此會在進攻開始前頻繁的進行大規模武力偵查,德軍忌憚與蘇軍的火炮,經常會在炮擊時撤出一線陣地,很多情況下蘇軍會憑借武力偵查就占領了一線防禦陣地的諸多關鍵點,戰鬥開始後德軍自然會覺得四面八方都是毛熊人。
即使是這樣,蘇軍的人力仍然在逐步枯竭,實際上,1945年毛熊軍隊的武裝力量人數也終于出現了下降。
但是蘇軍的裝備數量卻真正的達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因此蘇軍活用築壘地域這種模式,将一個師的火力兵器加強與一個團,在非突擊地段大興土木構建堡壘展開火力兵器,把多出來的人優先補給到快速兵團和近衛軍中。
而快速兵團和近衛軍在反擊階段主要被投入在了突破敵軍防禦縱深或者迎擊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任務中,這也就造成了德軍在蘇軍突破地域永遠都會感覺蘇聯人多。
第三,上面隻是分析了爲何在一線蘇聯能集結起來更多的人力物力,這往往能導緻德軍的後撤或者蘇軍的戰鬥合圍,但是43年秋以後,蘇軍越來越多的能達到戰役合圍。
要知道,蘇軍不像德軍,裝甲部隊裏摻機械化步兵(一個裝甲師裏面一團坦克,兩團裝甲擲彈兵(雖然隻有一個營-二個營半履帶化)),毛熊更多的是純坦克裝甲旅成裝甲軍的組織結構,導緻蘇軍裝甲兵可繞可突但不可強攻,強攻終究是步兵的活。
因此蘇軍快速兵團裏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機械化軍和騎兵部隊這種裝甲兵,機械化步兵,自行火炮的大雜燴。
他們攻堅能力強,機動力出衆,而機械化步兵的裝甲車,基本都是美援,可以說,美援對于後期蘇軍的大縱深進攻,有着重大的幫助作用。
但是,快速兵團隻能扯碎戰線,拉出戰機,并且快速兵團的摩托小時和油料都是有限的,”裝甲力量的唯一防禦力就是來自于機動“,真正完成戰役目标,還要填上快速兵團扯出來的空檔,才能掐對面補給,吃對面的軍隊。
同時和己方快速兵團建立聯系給他們送上寶貴的補給讓他們重新前進或者有機動力撤出戰鬥。
而填這些空子,還是要靠蘇軍的諸兵種集團軍,就是那些騾馬化偶爾近衛了能坐坐車的步兵來完成的。
但無論是步兵還是裝甲兵,補給基本都是來源于鐵路線,失去補給的軍隊很容易喪失突擊力和行動力,其實這也就是XTL提出堡壘方案的一個重大原因。
隻要我有兵你的鐵路樞紐,即使他們深陷重圍,我也還有翻盤的希望。
畢竟卡車跑公路是很難保證前線足夠的補給的。
更何況東線能用的路往往都是沿着鐵路樞紐放射開的,因此在實際進攻中,爲了維持補給,雙方很多情況下要消耗摩托化部隊寶貴的摩托小時來重新讓一線突擊力量重獲活力。
但是幾個因素的存在讓蘇軍能夠打破這個窘境,在後期雙方戰法成熟,火力投射能力極強的情況下克服諸多補給上的困境。
對毛熊指揮部來說,給養問題是很次要的,因爲他們的士兵實際上不依賴于軍隊的食物供給。
别國軍隊幾乎把野炊車奉爲神明,對毛熊士兵來說,如果它偶然看到炊事車,也表示歡迎,但是如果沒有它,也可以幾天、幾周地過去,他們有一把玉米或大米就很滿足了,甚至說大自然能提供給他們什麽,他們就享用什麽。
他們是非常能适應自然條件的。
毛熊軍人是進行僞裝、掘坑、挖洞等土工作業的能手。
在一般短得出奇的時間内,他完全可以藏到地裏去,采取挖洞或巧妙利用地形地物的方法,使你幾乎找不到他的陣地。
毛熊軍人非常善于掩蔽,适應大地的環境并進行周密的僞裝,從這方面看,俄軍是加倍危險的敵人。
有時甚至經過長時間的仔細搜查,都發現不了他們的陣地。
因此,甚至在已經沒有敵人的地面上,也要倍加小心。“
毛熊的一個特點是,即使是他們的坦克師,所擁有的車輛也要比西方軍隊少得多。
如果把這歸咎于毛熊汽車工業的生産能力差,那是錯誤的,因爲即使是裝備有馬拉運輸車輛的步兵師,其牲畜和四輪貨車的裝備數量也是很少的。
而且,毛熊任何一個團或師在人數上,都大大低于西方軍隊的同級單位。
但是,毛熊任何部隊中的戰鬥分隊的人數,卻同西方的水平差不多。
這是因爲他們的後勤和行政管理機構的人員要少得多。
毛熊除注意保持軍官、軍士和專業人員的額定标準外,不會爲争别的人員名額而傷腦筋。
當部隊需要補充時,往往要補充大量的士兵。
紅軍的後勤機關不要擔心服裝、帳篷和毯子以及西方軍隊認爲十分重要的其它物資。
在部隊開進中,他們可以丢開給養不管,因爲部隊是“就地取食”的。
補給部隊的主要任務是運送油料和彈藥。
甚至這些物資也時常用戰鬥車輛來運送。
在毛熊的摩托化師裏,士兵除了他自身攜帶的東西以外,再沒有别的行李。
但是,士兵卻常常擠到運送油料或彈藥的車上,聊以代步。
缺乏運輸汽車有雙重的影響:戰術上的和精神上的。
由于摩托化師的車輛比西方軍隊少得多,因而它行動起來更加靈活,而且便于指揮、僞裝和鐵路輸送。
精神方面的影響也值得注意。
每個西方士兵都與後勤休戚相關,因爲後勤可以給他們帶來食物和使他們得到安慰的東西,這樣就使他們的艱苦生活能夠過得去。
若某部隊在戰鬥中被殲了,幸存者常常聚集在野炊車或載有辎重的火車周圍,一方面躲進一下,再者可以找些安慰物。
甚至開小差的和患彈震休克的人通常也會以某種借口出現在這些地方。
這一點跟俄軍士兵是不一樣的。
俄軍士兵隻有他的武器,後方沒有什麽吸引物,沒有野炊車,也沒有行李車,能保護他的隻有他的火炮、坦克或機槍,如果他失掉這些,就等于失掉了一切。
如果是負傷到了後方,遲早也要再次被召上戰場。
這就是俄軍裝備車輛少給他們帶來的重要好處。
深明其士兵的心理,并正在設法變其弱點爲強點。
相比起毛熊人,英國人就幸福多了,基本上民衆吃什麽,軍隊基本也就吃什麽。
早在一戰開始的的時候,英國出于穩定人心的需要,沒有采取配給制,但他們後來被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給上了一課。
到了1917年12月,他們終于開始實施強制配給制。
不強制不行了,當時英國國内的小麥存量隻能維持6周了,很快,黃油、肉、糖類也進入了配給範圍,要不是德國及時投降,英國絕對要爆發一波糧食危機。
有了上次的教訓,英國在二戰爆發之際果斷開始配給。
首先在1939年9月,最先進入配給範圍的是汽油。
接着,糧食部和劍橋大學的一批學霸搞了一個實驗,測試了一下“假如德國潛艇完全把運輸線掐死,英國能否靠國内糧食生産扛過去”的課題。
接受實驗的人在獲得定量食物的同時還要模拟戰時勞作等活動。
實驗證明,隻要分配合理,英國是可以頂過這一波的。
有了這組高度秘密的數據作爲支撐,英國于1940年1月8日開始對黃油、培根、糖進行定量供應。
1940年底,愈發猖獗的德國u艇已經将英國的72.8萬噸谷物和肉類在海裏打了窩。
當年的最後三個月,有15.9萬噸糧食沒能到達英國。
不得已,英國人的食物配給清單越來越長。
1941年3月,肉類開始實施配給。
7月,油脂和茶開始定量供應。
8月,除了蔬菜、面包、魚、水果等少數品種,其他能想到的日常食物全部實施配給。
魚和水果雖然不受管控,但是出海撈魚會遇見德國人,在果園種果子會看見德國飛機,外邊運水果過來會看見德國魚雷。
這導緻這兩種産品的産量直線下跌到戰前的30%,價格也蹭蹭往上漲。
據說,在戰時出生的英國孩子們沒見過香蕉這玩意,他們認爲這是傳說中的水果。
啤酒作爲鼓舞士氣的重要物資沒有被管控,但由于缺乏勞動力和原材料,啤酒的産量質量雙雙下跌。
除了吃的之外,衣服、肥皂、紙張全部被納入管控範圍。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家庭無論貧富都不能想旋啥旋啥。
居民們隻能帶着糧食部統一印發的配給簿,根據裏邊的兌換券去兌換食物或生活物資。
這玩意兒人手一個,包括丘大爺。
标準方面,戰時成年公民每人每周最高标準爲227克培根與火腿、454克糖、113克茶葉、1先令2便士的肉類(540克,一斤多點)、227克奶酪、227克黃油、340克人造黃油、85克豬油、1個雞蛋、1點7升牛奶。
糖果和果醬按月配,每月标準是454克。
最低配給标準的話,上述所有數據至少砍一半。
兒童、孕婦、慢性病人、素食者、特定崗位工人的配給簿和别人不一樣,他們會有額外的配給量。
新鮮水果和雞蛋牛奶優先供應孕婦和兒童,素食者用其他食物頂替肉制品。
軍隊的配給量,除了男性軍人每周的肉類爲2.4千克,糖850克之外,其餘與平民差不多。
一開始,飯店不受配給制的約束,有錢人們可以瘋狂下館子旋飯。
這一不公平的現象到1942年5月得到了糾正:公共餐飲每頓飯不得超過3個菜,且隻能有一個葷菜,葷菜隻能是一種肉類。
除非特别許可,所有飯店不得在晚十一點到次日五點營業。
每頓飯價格不允許超過5先令,超級無敵豪華巨型飯店可以另收費。
英國政府還在學校和教堂設置了2000個所謂的“英國餐廳”。
這種公共食堂爲民衆提供9便士的廉價飲食,還不用券,貧苦家庭和工人還擁有食品補貼。
配給的同時,英國糧食部發起了“dig for victory”運動,号召全國人民在地裏挖呀挖呀挖種糧食。
一時間,全英幾乎所有的閑置土地和公共綠地都被種上了菜和莊稼,有的還養了家禽、兔子之類的玩意。
英國王室将艾伯特紀念亭周邊的空地放開種菜,白金漢宮和溫莎城堡的草坪也不例外。
倫敦海德公園的草坪也變成了農田。
有了王室做表率,全國的其他地方,從居民院子到高爾夫球場,從鐵路兩側到體育場,甚至陽台房頂和炸彈坑都沒有被放過。
這“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大生産運動”在1943年給英國帶來了100多萬噸蔬菜的年産量。
英國人還從媒體宣傳上不遺餘力地要求國民多吃菜少旋肉。胡蘿蔔在這個時段突然崛起,一度被插在小棍兒上代替了冰激淩的生态位。
小時候被家長廣泛告知的“多吃胡蘿蔔對眼睛好”這個事情貌似就是從這紮下的根。
倫敦著名豪華酒店薩伏伊酒店的廚師長,弗蘭西斯·拉特裏,這位平時給王室政要和各路權貴做菜的頂級大廚受糧食部委托,開發出了一系列戰時菜譜。
他抛棄了平時那些貴到冒煙的食材,用樸實無華的“平民”食材設計了一系列特殊時期的食物。
比如以糧食大臣伍爾頓名字命名的伍爾頓派。
這道素食餡餅塞滿了碎土豆、蘿蔔、花椰菜、胡蘿蔔、蕪菁等蔬菜,再灌上燕麥片和碎蔥煮的蔬菜濃湯,撒上芹菜沫,用土豆泥和全麥面粉做的面皮包好之後扔進烤箱。
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婦都具有廚師長的實力,吃慣了肉的英國人并不喜歡這道素菜。
在通遼帝國出場過的那位英國大法師賈斯帕·馬斯基林就吃了一回媳婦做的這個玩意兒,大法師果斷給了差評,絲毫不顧及妻子用東拼西湊的食材才精心搞出來的這份辛苦。
戰争結束後,随着配給制的消失,伍爾頓派也不見了。
還有一種“愛國面包”,由全英面包師聯合會于1942年推出,是全麥面粉添加鈣質和維生素後烤制而成,長得不好看,吃起來也拉嗓子,被命名爲“希特勒的秘密武器”,但這玩意兒好在不限量供應,随便旋。
1942年,醜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絲弗來到應該,這款“希大爺的秘密武器”也上桌了。
至于戰時其它的食物大家也都熟悉,由于魚和土豆都不在管控範圍,因此炸魚薯條成爲了戰時少數不受限制的食物之一。
平民和軍隊都愛吃,丘大爺将其視爲挽救英國命運的國民佳肴。
英國最早的炸魚薯條專賣店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隻有一口大油鍋和一個櫃台,顧客們付錢之後直接将出鍋的炸魚薯條帶走。
到了1910年,英國有了超過25000家炸魚薯條店。
1920年,這個數量來到了35000家,第一家連鎖店在1928年成立。
到了30年代,這款食品開始被英國中産階級所接受,出現在了各路餐館的菜單上。
戰争中,販賣炸魚薯條的流動餐車走街串巷,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整個戰争期間,炸魚薯條的需求量比戰前多了30%。
諾曼底登陸中,英軍直接使用“炸魚”和“薯條”作爲前線識别身份的口令。
美軍也将這款英國的國民食品帶回了自己的國家。
而對于北極航線上奔波的英國皇家海軍來講,鹹牛肉三明治是他們相對獲得的比較多的食物之一。
軍艦上的炊事兵在不參戰的時候會在廚房制作鹹牛肉三明治,配上熱可可,送到各個崗位上喝西北風的苦大兵們手中。
這頓飯對于執勤的水兵們,特别是西北風專業戶瞭望哨,是非常暖心的美食。
戰時英國海軍供應的鹹牛肉通常爲具有悠久曆史的粗鹽鹹牛肉。
這種牛肉自近代以來就是英國軍隊最主要的軍用口糧之一。
這東西鹽分極高,脫水後硬度驚人,保存期号稱百年不腐,食用前需要用水泡一整天,并擠出多餘鹽分。
有的水兵會用這玩意兒雕刻東西,還會做成煙鬥。
随着罐裝技術的發明,鹹牛肉罐頭逐漸代替了桶裝鹹牛肉。
這款先進的食物同老版本比起來口感好太多,也可以直接食用,符合軍用食品的一切标準,很快就被列爲了制式軍糧之一,在兩次大戰中被作爲軍糧大量采購。
利比希公司的弗賴本托斯牌牛肉罐頭撐起了英聯邦軍隊的夥食。
早在布爾戰争時期,他們的牛肉罐頭就開始在南非英軍中大量出現。
二站中,該品牌迎來了鼎盛時期,僅在1943年就向歐洲戰場提供了1600萬罐鹹牛肉。
高峰時,他們的盎格魯工廠有50多個國家的5000餘名工人加班生産,每小時可以處理400頭牛。
這款罐頭不僅在盟軍中非常留行,德軍在北非繳獲以後也表示了高度好評,認爲比自家的和意大利的都好吃。
在英國海軍的夥食序列中,能與鹹牛肉的地位一教高下的,必然是罐裝香腸。
同鹹牛肉一樣,香腸也給疲于奔命在北大西洋上的英國海軍官兵帶來了難得的肉食。
英國香腸通常在10-15厘米之間,不同地區差異不同。
比如有着悠久曆史,著名的坎伯蘭郡盤腸最長能有1米,堪稱當地文化遺産。
英國法律對香腸含肉量有明确規定,比如豬肉腸含量不得低于42%,其他肉類腸不得低于30%。
罐裝技術出現之後,各香腸廠家也及時緊跟步伐,推出了自己的香腸罐頭。
一戰及二戰時期,英軍罐裝香腸主要由帕勒索普公司提供。
該公司早在19世紀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腸生産商,并在一戰時成爲了軍隊供應商。
不過在二戰後,該公司沒能繼續自己的輝煌,最終消亡了。
還有一款餡餅,這款長得像韭菜盒子的東西也是英國人及英軍經常吃的玩意兒,裏邊的餡一般是牛肉和土豆。
肉餡餅最初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不樣吃。
亨利三世曾經命令大雅茅斯鎮每年向王室繳納“由100條鳕魚烤制的24個肉餡餅”。
17世紀開始,肉餡餅逐漸走進平民階層并迅速受到無産階級的歡迎。
在工業發達的康沃爾郡,礦工們由于需要自帶午餐,于是就做出來了圖上的那個英國韭菜盒子。
厚厚且密封的面皮能夠讓裏邊的餡料長期保持溫度,涼了的話就用蠟燭燒鐵鍬加熱,外皮沾上煤灰就直接丢掉。
這種簡單又實惠的食物迅速流傳開來,康沃爾郡的礦采完了之後,向全國擴散務工的前礦工們把這款餡餅也帶到了全國各地,也成就了康沃爾餡餅的名聲。
餡料的内容其實并不固定,除了各種肉類,蘋果和雞蛋、無花果、巧克力、香蕉等東西都被塞進去過,其變化多端讓英國人有一句古語:“魔鬼都不敢踏足康沃爾,因爲害怕被做成餡餅”。
諾曼底登陸的D日,厭戰号戰列艦的午餐就是康沃爾餡餅。
艦長凱爾西按照傳統,在吃餡餅的時候将一半餅丢進了海中,因爲當時礦工們認爲地下有精靈。
同理,海上也是一樣。
吃的有了,喝的也不能少,衆所周知,紅茶這東西是華夏這傳過去的。
17世紀,茶由開辟新航路的的葡萄牙和荷蘭人帶到了英國,迅速在貴族圈獲得了極爲廣泛的好評。
經過一番研究與實踐之後,英國茶商對華夏茶農的紅茶最爲感興趣。
19世紀,茶葉進入了幾乎每一個英國家庭。
由于從華夏買來的茶葉不夠喝,英國人還在印度嘗試種茶。
最終在30年代,有名的阿薩姆紅茶誕生。
後來,茶葉種植擴散到孟加拉、錫蘭(斯裏蘭卡),産生了大吉嶺紅茶、錫蘭紅茶等知名品種。
維多利亞時代,茶成爲了英國人最重要的飲品,他們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茶文化,比如上午茶和下午茶,
其中下午茶被視爲正式且重要的社交活動。
二戰中,平民和軍人每周有113克茶葉的供應。
在太平洋戰争中,英軍在亞洲戰場稀碎無比,但當日軍兵鋒直指阿三,馬上就要禍害英國人的茶産地的時候,英軍終于急眼了,把日軍擋在了阿三外邊。
戰争中的英軍,無論是在北非沙漠還是在緬甸叢林,北大西洋或是西歐鄉野,隻要有時間,就必須坐下來喝一頓茶。
他們甚至還有大量的流動茶水車服役。
英軍裝甲兵比較尴尬,他們的車裏無法煮茶,想要喝的話必須到車外邊支起水壺燒水。
在戰争中的最後兩個月,英軍裝甲兵37%的傷亡是在車外造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被黨衛軍中尉魏特曼打成狗的維萊博卡日之戰。
當時英軍幾乎全在車外邊喝茶,突然一輛虎式就刷到了他們臉上······
血的教訓讓英軍裝甲兵痛定思痛——車裏必須能煮茶!
在戰後的第一代坦克——“百夫長”車裏,英軍安
裝了一個類似電水壺的車載加熱器用來煮茶,必要時也能當鍋使。
他們把這東西稱爲“鼓舞士氣器”。
每個英軍車組中最年輕那位萌新擔任“加熱器司令”,負責給其他人煮茶倒水。
車裏能不能煮茶甚至成爲了英軍判斷裝甲車輛是否優秀的重要标準之一。
在美軍剛剛列裝M1坦克的時候,英軍軍官前去參觀。
當這位英軍得知裏邊不能煮茶,立即表現出了極大的嫌棄。
美軍後來向英國訂購了10000台車載加熱器。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英軍也會吃一頓狠的。
比如羅德尼戰列艦1944年聖誕節的晚餐就包括烤火雞、烤豬肉、烤土豆、蘋果醬、奶油番茄濃湯、青豌豆、布丁、水果及各式幹果,以及水果蛋糕、巧克力松餅、熱可可、咖啡、冷盤火腿、腌菜拼盤、肉餡餅等等。
陸軍官兵在閑暇時候還會抓隻兔子來料理一番,當時英國本土并不管制兔肉,因此很多士兵擁有做兔肉的手藝。
空軍的話,比如617中隊,他們在執行要命的任務之前,會飽餐一頓珍貴的培根煎蛋,這兩樣東西都是實打實的管控食物之一。
英國的後勤實力雖然比不得醜國,但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句俗話雖然古樸,但是确實十分精煉,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一天不吃東西,那肯定要餓得慌的,在軍事科學上,關于這七件事的問題被統稱爲一個詞:後勤。
在曆代戰争中,人們發現,離補給基地越遠,後勤的難度也越大,因此,遠離補給基地進行遠征一貫是風險十分巨大的行動。
曆史上因爲後勤而導緻戰争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英國來說,他們的後勤實力在日後的馬島戰争中,展現的淋漓盡緻。
1982年4月2日,在一場武裝遊行後,大批的阿根廷部隊登陸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将英國駐島部隊禮送出境。
加爾鐵裏光榮宣布馬島回到了阿根廷人民的懷抱,并迅速調集總數達的13000名士兵,穩穩地盤踞在島上。
阿根廷摸老虎屁股的理由很簡單:要想奪回馬島,已經龜縮到北大西洋的英國海軍要展開一場跨越1萬餘海裏的遠征,這在阿根廷的放羊娃看來,簡直是登月計劃一樣的天方夜譚。
不管三七二十一,英國馬上作出了武力解決問題的決策。
接下來,英國軍隊發現馬島這塊骨頭不是很好啃,有幾個問題要首先解決:
1,如何能在幾天之内調集一支在數量上壓倒阿根廷駐軍的兵力;
2,如何将這支兵力安全地、刻不容緩地運往南大西洋;
3,在失去戰略突然性的情況下,如何成功地實施敵前登陸;
4,如何支持和支援突擊部隊,直至收複福克蘭群島。
八十年代的大英帝國已經是江河日下,能投送到馬島海域的作戰部隊相當有限。
參加戰争的一線陸上作戰部隊主力是海軍陸戰隊第3旅和步兵第5旅,還有英軍唯一的傘兵團(共3個營)和一些特種部隊。
從頭打到尾,英軍的總兵力隻有8000多人,與阿軍的13000人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可以說,從數量上,英國軍隊已經處在了下風,隻能寄希望于自身戰鬥力能夠壓倒對手。
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場萬裏遠征一點漏子都不能出!
于是乎,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家海軍曆經風雨、碩果僅存的後勤艦隊之上。
整場馬島戰争中,英軍的後勤艦隊無疑是最大的功臣,同時也是編制最大的單位,包括2艘兩栖突擊艦、6艘登陸艦、3艘支援艦、2艘補給船、3艘醫院船,總噸位15萬噸。
皇家海軍的胃口還遠遠不止這些,根據戰時法令動員法令,軍方征用了共計56艘商船,約66.6萬噸。
這些船裏包括油輪、破冰船、運兵船、修理船、醫院船、彈藥運輸船、淡水補給船、被服補給船、食品儲藏船等,堪稱五花八門的大雜燴。
這些後勤船隻約占特混艦隊艦船總數的61%,排水量計約占總噸位的82%。
這些被征用的商船總共運送了10萬噸各類物資、95架飛機上前線。
在戰争中,英國軍隊的作戰物資(彈藥、油料、食品、輪胎)的消耗量大大超過了計劃數字,但英軍後勤系統仍基本滿足了前線需求。
讓我們再來看看阿根廷方面,雖說阿根廷距離馬島的距離離英國近得多,但仍舊有數百海裏之遙。
而在馬島上部署一支數量足以阻擋英軍登陸部隊的陸軍,是阿軍在馬島上的主要挑戰。
到4月30日馬島被英軍全面封鎖時,島上阿軍已有13000人。
馬島自然條件惡劣,缺乏現代工業和可種植的土地,人口僅1800人,對于一支13000人的大軍來說與荒島無異。
在馬島,除了部分給養外,其餘所有補給品和都需要從阿根廷本土運來。
理論上來說,維持一支13000人的大軍在馬島駐守三個月以上時間,需要以下物資:
1.各種給養。一天總需要量爲58.5噸,平均一人份爲4.5公斤(包括平時夥食,戰時應急口糧,以及酒類、煙、果汁、茶、手紙、肥皂、剃須刀等日用品)。三個月共需要5300噸。
2.各種燃料。一天總需要量爲243噸,平均一人份爲18.7公斤(包括取暖用,飛機及各種機動車用等)。三個月總需要量爲22000噸。
3.被服、通信器材、車輛零部件、醫藥品等。平均每人一份爲2.6公斤,三個月總需要量3100噸。
4.營房及陣地的建築材料。一天需要量爲105.3噸,平均一人份爲8.1公斤,三個月需要9500噸。如果算上鐵絲網、地雷等物資,則三個月共需21500噸。
5.彈藥。一天需要31.2噸,平均每人2.4公斤,三個月共需2900噸(戰時彈藥消耗量有時會增加到200至300噸/天)
6.水。一天總需要量爲78萬升(約804噸),其中平均一個人的份爲60升(包括飲用、洗滌、炊事、保養武器等)。馬島有一定水資源,但也需要專門的裝置處理後才可使用,包括淨水、煮沸、融雪等裝置。否則軍隊将陷入缺水的境地。
這些物資是保證一支13000人的軍隊在島嶼上駐守的基本物資數量,合計大約5萬噸,将這些物資運至島上,需要總排水量8萬餘噸的運輸船舶。
首先說海路運輸。
阿根廷本身有160萬噸的登記船舶數量,撥出8萬餘噸看似小菜一碟,可由于主要物資的集中地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距離馬島大約3000餘公裏。
以運輸船10節的航速計,去一次馬島大越需要6天,加上在港口的物資裝卸,轉移,堆放等,需要将近10天的時間。
接下來說轉運。
在1982年,馬島上的斯坦利港可以停泊7000噸級船舶、長150米的碼頭不過2個,貨物疏散能力有限,因此,大批船隻運送物資一齊開來必将浪費時間。
此外,南大西洋惡劣的氣候條件也爲卸載物資增加了難度。
然後說陸地運輸。
等到物資從船上卸下後,将物資分配到士兵手中、構築防禦體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陸地上卸載物資除了吊車之外,阿根廷軍隊還需要1至2個汽車營進行運輸,以及2至3個工兵營用于改善和修補質量差的道路。
最後,修築工事、部隊營房還要時間。
初到馬島的13000名阿軍中,除了少量部隊和司令部可以住在英國原總督府和兵營中外,其餘大部分官兵長期住在帳篷裏。
在這時,需要3至4個建築工兵營迅速搭建活動房屋以收容兵員,并構建陣地以備戰鬥。
這些設備,同樣也需要運至馬島。
這些,就是阿根廷軍隊需要面臨的後勤問題,以國力爲衡量,并不比長途跋涉的英國皇家海軍輕松。
結果,在戰争最初,阿方的軍事準備隻能用拙劣來形容。
阿軍總共在島上駐紮了13000人的大軍,這個數字雖然看上去很可觀,但那僅僅是政治籌碼,不能算有效的作戰部隊。
首先,馬島的作戰環境并不是阿根廷陸軍所假想的作戰環境。
因此,除了阿根廷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外,其他的陸軍部隊對于這一環境可以說是陌生的,更何況許多阿軍士兵不過是隻訓練了3個月的志願兵而已。
雪上加霜的是,對于現有的這些士兵,阿軍方也沒有好好的部署。
這支13000人的大軍運到島上,國内便是一片歡騰、慶祝勝利了,完全不考慮部署情況。
馬島地表到處都是泥炭,如果普通車輛行車及其困難——恰恰守島阿軍缺乏的就是越野車。
至于在馬島上修路,阿軍似乎并沒有這種意識,也沒有将足夠的工程車輛運至島上。
更誇張的是,阿軍有一部分依靠空運來的陸軍部隊,他們的重裝備直到英軍完成封鎖時也沒有能通過海運運來。
同時,由于馬島地下水位高的因素,部隊連工事都很難修建。
因此,守島阿軍隻能收縮在一個又一個互相之間幾乎不能支援的據點裏,缺乏基本的防禦體系。
如何能讓士兵有一個優秀的居住環境、而不是住在帳篷中?這些小事壓根就沒出現在阿根廷軍政府的腦子中吧。
4月30日,英軍以南喬治亞島爲最後補給點,開始完成對馬島的全面海空封鎖,馬島戰争的大勢已經完全敲定。
俗話說的好,用智不如趁勢,在最初的造勢中,阿軍完全失敗了。
相對于阿軍,英國海軍在剛開始的境況是極爲不利的。
當時間到了4月30日,英國海軍居然在物資補給的工作上大大勝過阿軍。
地面部隊克服困難、陸續抵達戰區,齊裝滿員,士氣高昂。
由于挪威的地形和自然環境和馬島類似,英國海軍陸戰隊相對于阿軍更爲适應馬島。
到了4月30日,馬島似乎成了英軍的主場。
5月21日,英國海軍陸戰隊按着操典在馬島登陸。
在冰冷的島上,阿根廷軍隊終于被政府在後勤問題上的散漫态度推向了深淵。
阿軍被泥濘地形分割爲多個據點,缺乏物資、饑寒交迫,完全無法阻擋英軍的攻勢。
在直升機的幫助下,英軍在島上穩步推進。
即便兵力總數不如對手,英軍卻能屢屢集中優勢兵力、對阿軍發動進攻。
6月14日21時,阿軍停止了抵抗,宣布無條件投降。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沒料到戰争會在不到一個月内畫上句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