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醜國沒有重型坦克,那也是不對的,M26“潘興”坦克就是醜國爲了針對德軍的“虎式”坦克而研發的一種重型坦克,在二站後期和韓戰之中爲美軍立下的赫赫戰功。
M26坦克在命名方面延續了此前的M3 Lee和M4 Sherman等坦克以美國将領命名的習慣,其名稱“潘興”來自一戰期間陸軍上将約翰·潘興上将的名諱,他也是醜國名将艾森豪威爾、巴頓等人的導師。
作爲T-20系列坦克發展的最終形态,潘興坦克本該在二戰中期就投入實際使用并幫助醜國陸軍完成M4 Sherman坦克的換代,但由于其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款坦克的開發顯得十分漫長,最終隻趕上了二戰的尾巴,僅在歐洲戰場的少數戰鬥中出現過。
不過即使是這樣,M26坦克還是因爲其實戰中表現出的強大火力、優秀防禦能力和機動性在戰後被著名曆史學家R.P.Hunnicutt認爲是僅次于德國“黑豹”坦克的二戰中第二強大坦克。
而在戰争之後的半個世紀裏,醜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都是由從M26發展而來的各自坦克構成的。
自從1942年“虎式”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開始,就以其厚實的裝甲和兇猛的火力著稱。
當時盟軍部隊裝甲部隊的坦克拿它毫無辦法:美軍的M4坦克隻有在100米内才有機會擊穿其正面裝甲,不過在戰場上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在行駛的途中被“虎式”從1600米開外一發帶走;
而當時盟軍坦克中火力最爲強大的蘇軍IS-2坦克甚至在與“虎式”正面交鋒(100米内)時出現過炮彈被“虎式”前裝甲彈開的窘況。
這使得盟軍部隊一時間人心惶惶,盟軍士兵将“虎式”稱爲“令人畏懼的虎”,部分士兵甚至患上了“虎式坦克恐懼症”,隻要看到這種戰場出現在戰場上就可能出現士兵潰逃的情況,這種恐懼症發展到後期,士兵看到和“虎式”相似的坦克也會十分忐忑。
如此巨大的技術差距是醜國人不可接受的,并迅速開始了一款針對“虎式”坦克的重型坦克研發項目。
1942年,安裝了最新型T-7 90mm坦克炮的T-26坦克出現了,不過這種坦克在測試中展現出的性能雖然足以應對同時期德軍的“黑豹”坦克,但是在“虎式”坦克面前還是處于劣勢。
一年之後,美軍開始對T-26進行一系列改造,其改良型号T-26E3就是後來的M26“潘興”坦克。
與美軍此前的M4坦克相比,這種新型重坦的車形比較低平,十分接近現代坦克的外形,而它所安裝的坦克炮火力以及裝甲強度相比美軍的其他坦克都有了質的飛躍。
“潘興”坦克安裝地輸出功率達到370kW的福特GAF汽油發動機爲其帶來了遠超“虎式”坦克的機動性,其最高時速可達48km,即使在野外戰場上也不會低于20km。
其整體性能在與“虎式”坦克進行對比時雖然沒有過大的優勢,但憑借着較大的生産數量、無明顯短闆的均衡性以及并不像盟軍其他重型坦克一樣需要中坦協同的獨立作戰能力,在與“虎式”的正面交鋒中占據了一定優勢。
除此之外,“潘興”坦克在實戰中也經常采用類似于德軍“黑豹”和四号坦克進行高低搭配的方法與M4之類性能相對較差的坦克進行協同作戰,以獲取更大的戰場收益。
除了剛才提到的370kW福特GAF液冷汽油發動機之外,“潘興”坦克還采用了其他較爲先進的設計:
這種坦克有着液力機械式的傳動裝置,即采用安裝液力變矩器和調換主動輪、誘導輪位置的布局,使得傳動裝置可以在一定範圍内自動變距,再加上這種坦克的操作裝置隻有一根既可以變速又可以轉向的操縱杆,大幅度減輕了駕駛員的負擔;
其懸挂裝置采取了獨立扭杆懸挂的形式,并搭配了四台液壓減振器(分别位于第一、二、四、六負重輪處).爲了實現履帶松緊度的自動調節,設計人員還在第一負重輪的内部安裝了補償機構;
“潘興”坦克的動力裝置位于車體的後方,包括行星減速器、變速箱、雙差速轉向機在内的裝置都被裝在一個與發動機曲軸箱固定在一塊的箱體之中。
不過由于醜國本土距離二戰中坦克作戰的主戰場過于遙遠,醜國很多種坦克的研發都是在缺少前線士兵的需求反饋和經驗十分缺失的前提下進行的,這導緻技術人員在很多坦克研發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
而且坦克原型車的測試也是在脫離前線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導緻醜國坦克被軍方裝備委員會駁回的概率極大,這也大大減緩了美系坦克從工廠到戰場的速度。
拿”潘興“坦克來說,1943年就已經有了雛形,直到1945年1月才正式抵達了戰場,此時距離蘇聯紅軍将紅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僅剩下4個月了,差一點就失去了與”虎式“坦克較量的機會,而它在設計中出現的一些細小的機械故障,直到韓戰還沒有得到解決。
M26坦克的車體主體采用了焊接結構,在總體裝甲防護方面略優于“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優勢并不是很大。
“潘興”坦克的正面裝甲比M4 Sherman坦克厚了至少百分之三十,可以達到120mm,其車體上首部采用了47度傾角的101mm裝甲,相當于150mm左右的垂直裝甲。
實際上因爲傾斜效應實際強度還要更大一些,這一部位的裝甲比“虎式”的100mm垂直裝甲要更加優秀,和“黑豹”的55度85mm傾斜裝甲強度相當;
在炮塔的防護上,“潘興”坦克使用了弧形設計的114mm炮盾,這種類型的炮盾和“虎式”的140mm垂直炮盾和“黑豹”的110mm'弧形炮盾基本處于同一級别,除了正對部分之外都有弧度帶來的強度加成。
所以說“潘興”坦克的裝甲綜合性能要略強于“虎式”。
如此強勁的護甲強度使得M26坦克可以在讓Kwk-36和Kwk-42主炮在一千米之外的攻擊基本無效,不過面對後來經過德軍改進的Kwk-43時就會顯得有點吃力了。
而納粹德國大量裝備在前線的機重輕型坦克在面對M26時幾乎沒有任何反抗能力,除非數量差距巨大并且成功擊毀潘興坦克的炮盾,否則就隻能像一個個“鐵罐頭”一樣任人宰割。
除了正面護甲之外,M26的側面護甲防禦能力也十分出色,其76mm的厚度是M4 Sherman坦克的兩倍。
雖然“虎式”坦克的側面裝甲厚度達到了驚人的82mm,但是由于虎式坦克的車身較高,履帶上方的一些部分沒有裝甲覆蓋,而且交錯負重履帶系統處的厚度僅爲60mm,所以說與“潘興”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側面裝甲相比,“虎式”坦克還是要略遜一些的,更不用提“黑豹”坦克中坦級别的50mm裝甲了。
而M26坦克這種十分可靠的側面護甲也可以使它在戰場上擁有比其他坦克更大的對敵扇面,從而在局勢多變的戰場上遊刃有餘。
“潘興”坦克的主炮爲M3-L/50 90mm坦克炮,這種大口徑武器在配備穿甲彈時的穿透能力要高于“虎式”的Kwk-36。
相對于“豹式”坦克的Kwk-42主炮,“潘興”的90mm炮在面對敵方坦克的傾斜裝甲和攻擊敵方碉堡時更有優勢一點。
除此之外,M26的炮塔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其轉速很快,18秒/圈的轉速即使在和以轉速著稱的謝爾曼坦克相比時也相差無幾,要知道“虎式”坦克的炮塔轉一圈要花費60秒。
這意味着在每一秒都十分珍貴的戰場上,“潘興”坦克在面對威脅的反應速度會遠快于“虎式”坦克,取得先手的優勢也更大。
在實戰之中,“潘興”有能力在“虎式”坦克的有效攻擊範圍之外将其擊毀,隻有雙方的距離縮小到500米之内才可以勢均力敵。
1945年2月,第一批“潘興”坦克抵達前線,在剛開始的戰鬥中雙方互有勝負(潘興坦克的第一次損失就來自“虎式”坦克的偷襲)。真正證明了“潘興”實力的是發生在柏林南郊的一場戰鬥:
一輛“潘興”坦克連發三炮,擊毀了八百米開外的一輛“虎式”和一輛“豹式”,雖然此時戰争已經接近尾聲了,但這一消息還是讓美軍裝甲部隊士氣大振。
總體來說,作爲一款專門針對“虎式”的坦克,“”潘興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雖然在面對“虎王”時42噸的車身還是略顯單薄,但是與“虎豹”相比作戰性能略優一些,對德軍四号坦克這樣的中坦可以基本實現碾壓。
唯一的缺憾就是出現的時間太晚了,如果早點出現的話說不定會改變多場戰役的結局。
二站之後,“潘興”坦克的設計布局貫穿了美軍的坦克設計思路,此後半個世紀的美系坦克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說,“潘興”坦克在現代坦克發展史上有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其動力布局更是一筆寶貴的财富。
1945年1月,首批20輛T26E3潘興運抵安特衛普,第3裝甲師和第9裝甲師各領取了10輛,車組在一個月内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訓練。
2月25日起,第3裝甲師和第9裝甲師的潘興投入戰鬥,在與虎式、豹式等坦克的交戰中各有勝負。
潘興的首個損失發生在2月26日,第3裝甲師第33裝甲團F連一輛名爲“火球”的T26E3坦克在把守埃爾斯多夫附近的路口時遭到一輛虎式坦克的近距離伏擊。
虎式共開火三次,第一炮擊穿了炮盾,造成炮手和裝填手陣亡;
第二發擊中炮管,導緻炮管損壞;
第三發掠過炮塔右側,打飛了指揮塔艙蓋。
虎式偷襲得手後試圖倒車撤離,卻因卡在廢墟中而被抛棄。而“火球”經修複後于3月重返戰場。
3月6日,第3裝甲師進入科隆,當第32裝甲團接近科隆大教堂時,一輛埋伏的豹式坦克擊毀了F連的一輛M4A1謝爾曼。
E連的T26E3潘興參與了追擊,在110米的距離上,潘興率先開炮,命中豹式炮塔和側面共三發,引爆彈藥,全車焚毀。
同日,D連和G連的兩輛潘興分别擊毀了一輛虎式坦克和一輛四号坦克。
但第33裝甲團H連的一輛潘興在科隆附近的小城尼赫爾被一輛犀牛式坦克殲擊車擊穿首下而燒毀,乘員安全逃生。
第9裝甲師的T26E3潘興在強渡萊茵河的行動中表現突出,并爲奪取魯登道夫大橋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阻止了德軍工兵炸毀大橋,僅有一輛第9裝甲師的M26在渡過魯爾河時被兩發150毫米榴彈擊傷行走機構而癱瘓。
除了這20輛潘興之外,在整場戰争中還有一輛屬于第3裝甲師的T26E4-1超級潘興加裝了從豹式坦克的首上切割下來的鋼闆作爲附加裝甲。
太平洋戰場方面,1945年3月,美方報告有12輛潘興(此時已定型爲M26坦克)運往太平洋,準備參加沖繩島戰役。
但由于延誤,當這批潘興坦克抵達那霸時已是7月21日,沖繩戰事早已結束,潘興沒能趕上對日作戰。
由于出現過晚,日方情報機構對M26坦克的存在一無所知。
戰争結束時總共生産了1436輛潘興,其中310輛部署至戰場。
戰争結束後,美軍裝甲部隊進行重編,M26坦克在美軍全數繼續服役并改良成M26A1,主要改良點在更換具有炮膛排煙器和炮口制退器的M3A1坦克炮以及強化炮身穩定的炮架。
M26真正有所發揮要等到1950年7月大量M26運抵南棒後,到1950年底運至戰場的M26共有309輛,該坦克在面對北棒人民軍的T-34/85坦克有壓倒性優勢,因此成員将T-34/85蔑稱爲沙丁魚罐頭。
在1950年11月半島戰争步入反攻階段後,坦克之間的對戰就急劇減少,雖然有接收毛熊援助的T-34/85與IS-2坦克,但是很少有交戰機會。
此時M26先天動力不足的毛病在地型起伏的丘陵區便十分麻煩,因此1951年後M26在戰場上的角色便被緊急配發上戰場的M46巴頓坦克與M4A3謝爾曼所取代,任務僅剩第二線支援與M46的訓練用。
戰争結束後,所有M26坦克運往霓虹報廢,要知道這些坦克仍在可用狀态,甚至還有未卸下的燃料與彈藥。
1945年4月,美軍第3裝甲師已經攻入德國境内,4月1日,這個從諾曼底灘頭一路殺出的裝甲師已經打下了德軍裝甲兵的訓練基地之一——帕德博恩,向德國縱深的德紹挺進。
4月7日,這個師的韋爾伯恩特遣隊非常幸運地接受了一輛新式坦克——T26E4“超級潘興”。
潘興坦克是美軍爲了對付虎式坦克研制的,而超級潘興是爲了克制虎王坦克而生,它的主炮換成了T15E1長身管90毫米坦克炮,炮彈速度高達1173.48米/秒,能在1000米的距離擊穿30度傾角的215毫米裝甲。
另外,它的履帶很寬,能敏捷地通過崎岖的地形。
操縱這輛坦克的是第3裝甲師第33坦克團第1連的馬特裏亞車組,車長約瑟夫·馬特裏亞上士已經在西歐打了9個月的仗,他不喜歡炮塔裏狹窄的空間,喜歡在作戰時打開艙蓋——雖然比較危險,但是對周圍态勢的觀察能力也增強了。
炮長約翰·歐文下士隻有19歲,是1944年從坦克學校畢業的新兵,不過在軍校期間,他恰好參加了潘興坦克的培訓,具有一定的經驗。
4月14日,韋爾伯恩特遣隊渡過薩勒河,朝着德國内陸進發,當他們到達德紹附近的時候,上級命令馬特裏亞車組去對付騷擾美軍車隊的德軍散兵遊勇,巨大的超級潘興出現之後,幾發榴彈和白磷彈打的對方四散而逃。
4月21日,第3裝甲師從4個方向圍攻德紹,其中霍根特遣隊從西面進攻,博爾斯特遣隊和奧爾特遣隊從西南方向進攻,韋爾伯恩特遣隊特遣隊從南面進攻,根據偵查,防守德紹的是德國國防軍戰鬥工兵學校的學員和一些黨衛軍部隊。
韋爾伯恩特遣隊的進攻路線被堅固的反坦克路障擋住了,無論是美軍的坦克兵,還是第36裝甲步兵團的機械化步兵都沒有破障工具,他們隻好用炮彈轟開障礙,這費了不少功夫,美軍步兵展開扇形戰鬥隊形,小心地搜索城鎮街道。
美軍坦克突破了路障之後,馬特裏亞的T26E4部署在十字路口附近的隐蔽地點,美軍預計這股德國守軍應該都是步兵,所以裝填了一發榴彈。
不久後,卻傳來了與美軍坦克截然不同的轟鳴聲——德國坦克!馬特裏亞看到幾百米外赫然是德軍的一輛虎王坦克。
馬特裏亞這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見到是虎王,命令車組保持隐蔽,放近一些再打。
沒想到虎王搶先發現了,虎王在大約550米首先開火,萬幸的是,對方可能也太心急了,首發沒有命中。
炮長約翰·歐文立即反應過來,迅速把炮膛裏的榴彈打了出去,榴彈從虎王車體上彈開,在空中爆炸。
歐文向他的裝填手吼道:“裝填穿甲彈!”還沒等開火,潘興坦克劇烈震動了一下——又被什麽擊中了,但是直到戰鬥結束,美軍也不知道是被德軍坦克、反坦克炮還是火箭筒打中了,但是不可能是被虎王打中的,否則的話,潘興坦克此時應該被擊穿了。
歐文仔細觀察着戰場形勢,虎王還在前進,不過,德軍車組可能沒有發現前方是一片碎石地,所以這輛德軍坦克随着地形的起伏磕磕碰碰地行進,不經意間居然把炮塔側面暴露了出來。
虎王的正面裝甲高達180毫米,可側面隻有80毫米。
潘興果斷抓住擊毀,瞄準了虎王炮塔側面打出了穿甲彈。
巨大的爆炸甚至炸開了目标的炮塔,殺死了德軍裝甲兵。
這次對決隻有20秒,短暫而緊張的交戰之後,美軍的超級潘興坦克獲得了勝利。
次日上午,這輛潘興部署在德紹中心地區,協助美軍步兵擊退了德軍的一次反擊。
這次戰鬥中,美軍又遇到了一輛虎式坦克。
德軍的炮彈甚至從潘興的履帶之間穿過!
還有一輛黑豹坦克試圖從馬特裏亞車組的後方迂回,不過被美軍提前發現了這輛坦克,潘興坦克開動,變換了陣地,反而來到了黑豹的側面,潘興一炮打壞了黑豹的驅動輪和左側懸挂,第二發打穿了黑豹薄弱了側面裝甲(45毫米),引燃了它的燃油和彈藥。
很快,黑豹坦克燃起了熊熊大火,這個巨大的火堆堵住了通行的道路,後來才被美軍拖走。
但是幾秒鍾内,又冒出一輛德軍坦克,歐文正要開火,對方去走下坦克投降了,原來他們的彈藥已經打光了。
德紹之戰持續到4月24日才結束,這是潘興坦克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戰。
美軍第3裝甲師在戰鬥結束後對這次戰鬥大加宣傳,超級潘興坦克能擊毀德軍最強量産坦克虎王顯然是令人振奮的戰功。
不過後來,随着史料被公開,很多曆史研究者和網友對德軍坦克型号發起了質疑——很難在德軍方面的史料裏找到這輛虎王的損失記錄。
加上二戰美軍确實不太分得清戰場上的坦克型号,所以有人提出這輛虎王可能其實是與虎王外形有些類似的黑豹坦克,或者是一輛挂上了履帶作爲額外防禦的四号坦克。
其實醜國陸軍在二站初期的實力并不強大,還是因爲地緣關系問題。
他們最強有力的武器反而是後勤這塊,在二站歐洲戰場中,有被全殲的德軍師,也有被全殲的英軍師,同樣還有被全殲的毛熊師。
但是卻從未有一個被全殲的美軍師,想要徹底全殲一支美軍部隊,似乎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二站中,德軍取得的最大戰果,恐怕就是在阿登反擊戰中,全殲了美軍的422團以及423團。
在德軍看來,美軍的實力是要遠遠強于蘇軍的。
但強大的點在于後勤,而不是正面實力。
一支部隊能否長時間的持續作戰,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一支部隊能夠得到什麽樣的後勤援助,尤其是在二站時期,這個現代戰争的開場戰之中,
後勤補給更是成爲了一支軍隊能否取勝,乃至能否生存的重中之重。
而在二戰中,後勤補給工作做的最好的國家,無疑就是醜國了。
當時的醜國,是全世界戰争潛力最高的國家。
醜國雖然僅僅隻有資本主義世界7.1%的面積以及6.5%的人口,但是醜國在1937年的工業總産值,就已經占據了資本主義世界的41.1%。
資本主義國家市場中接近一半的機械産品。
三分之一的煤,三分之二的石油,以及五分之二的鋼鐵以及生鐵,全部都是由醜國所供應的。
醜國同時還占據着資本主義世界五分之二的發電容量,生産了40%左右的電力。
在二站開始前的最後三年,醜國向全世界供應了四種主要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玉米,大麥以及燕麥。
醜國也成爲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糧食輸出國,而醜國占據資本主義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鐵路網,以及三分之二的汽車總量,同時也爲醜國帶來了将這些資源協調到國家任何一個角落的能力。
尤其是在“9082号令”被下達之後,醜國陸軍的後勤指揮機構,更是在1942年進行了一次系統全面的改革。
事實上,美軍在菲律賓戰役期間,也曾經遭遇過補給困難的問題,當時的美軍不缺少彈藥,但是卻嚴重缺乏藥品以及食品。
這些問題,在改革後都得到了解決。
此後,醜國成立了專門的後勤部隊,以及後勤部隊司令部。
薩默維爾中将就是這個後勤部隊司令部的首位司令,但是事實上負責統籌規劃醜國後勤工作的,其實是總參謀長馬歇爾。
此外,包括陸航,參聯會,以及海軍陸戰隊等美軍下屬單位,它們也都有單獨的後勤機構。
這一點在二站期間的其他國家,都是十分少見的。
在美軍登陸歐洲之後,美軍還專門設置了負責後勤工作的汽車運輸旅部隊,以及著名的“紅球快車”計劃。
此外,美軍還首次大規模利用空中運輸來補給前線,駝峰航線就是其中的産物。
美軍的強大後勤能力,甚至讓美軍有餘力在1944年感恩節,向前線的美軍部隊空投“火雞大餐”。
這個是真的火雞做的大餐,由此可見當時的美軍到底有多麽的闊氣。
畢竟從火雞本身,到用來保溫的錫箔紙,其實每一個細節都是美軍強大後勤能力的體現。
反觀蘇軍,在後勤補給上可以說是完全落後于美軍。
蘇軍的後勤來源主要有五個方向:
1.自身軍工廠生産的補給品,由蘇軍最高統帥部統一調配。但是由于戰時毛熊的工業亂象,這些補給并不一定總是能發放到前線部隊的手中。
2.部隊就地籌措,利用當地的物資補給部隊。
這也是蘇軍在戰時最常見的一種補給方式,因爲毛熊的道路情況實在是太差了,因此很多蘇軍後勤補給往往跟不上前線部隊的行進速度。
3.繳獲的戰利品,這些物資一般也會被蘇軍部隊直接拿來使用。
在蘇軍進入反攻階段之後,這一種方式才逐漸開始顯現。
4.地方群衆提供的物資支援,這一點其實和第二點有些模糊。
主要的界定點,就是當地群衆是否願意“主動提供補給”。但是在戰時,這個界定點往往也是非常模糊的。
5.英美兩國的租借法案提供的支援。
從這裏我們也能夠看出,蘇軍的補給方式“非常多”,但是這本身其實就意味着,蘇軍的後勤工作是不到位的所以才需要前線部隊“自謀生路”。
由于蘇聯的道路情況實在是太差了,很多時候蘇軍的後勤甚至需要依靠人力運輸和畜力運輸。說白了,也就是人推馬拉。
在戰争期間,蘇聯的國防開支占到了國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這一點比起醜國來,其實就已經有一點不足了。
毛熊就是無法做到,遊刃有餘的進行戰争。
相對而言,毛熊戰士從步槍到口糧,基本上都是比不過美軍的。
蘇軍在二戰中的單兵裝備相當的繁雜,有時候甚至同一個班的同一個兵種,在裝備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因爲很多蘇軍戰士會使用繳獲的裝備,有些蘇軍士兵甚至除了軍服之外,其他的裝備全部都是從德軍身上扒下來的。
如果一定要有一個标準的話,那就簡單的以蘇聯武裝的波蘭人民軍爲例。
除了基礎的軍服與鋼盔之外,波蘭人民軍額外的裝備僅僅隻有一把“波波沙”沖鋒槍,一條皮帶,一個手槍槍套以及一把手槍,另外還有一個指南針和一個望遠鏡。
其實,這樣的裝備在蘇聯這邊,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但是醜軍的單兵裝備,相對而言就要多得多了。
尤其是在美軍展開諾曼底登陸之後更是如此,因爲此時的美軍已經在菲律賓戰役與太平洋戰争之中,獲取了足夠的後勤經驗。
美軍士兵除了基礎的軍服與武器之外,還配備有防毒面具,嗎啡注射器,毒氣檢測臂章,工兵鏟,M7攜型包,這個背包不僅可以拿來裝東西,還能夠幫助士兵在水中浮起來。
此外,還有一個M1928帆布包,一個M1910水壺套,以及一個M1942醫療袋。
除此之外,槍彈包與雜物包等等,更是多的很。
這些物資,不僅極大的保障了士兵的生存能力,更是有效的提升了士兵的士氣與防禦能力,這些都極大的提升了美軍自身的綜合戰鬥力。
相比之下,蘇聯很難獲得這些“裝備加持”。
同時,美軍對于士兵的精神世界同樣非常的重視。
美軍甚至專門推出了“軍供版圖書”。
其中種類可謂是紛繁複雜,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到《哈佛大學有個殺人犯》,《本傑明.富蘭克林》。
可以說這些軍供版圖書,包括懸疑類,人物傳記,現代經典,古典小說,甚至是漫畫與搞笑類圖書。
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是最受歡迎的軍供版圖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孩子,活潑可愛的童年故事。
或許就是這些書籍,幫助美軍的基層士兵們,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依然能夠保持自我依然能夠保持自身的理智思考,幫助美軍士兵不至于崩潰。
蘇軍在雪地裏打滾的時候,美軍的士兵卻能夠在散兵坑的保暖睡袋中,舒舒服服的品茶讀書,這些人反倒更像是來“郊遊”的。
另一方面,由于醜國陸軍在西歐地區登陸的時間很晚,也使得諾曼底登陸時的美軍,往往訓練完成度都相當的高。
這一點在經典影視劇《兄弟連》中,其實也有所體現,醜國新兵在上戰場之前,往往需要經曆數個月的訓練,以便适應軍隊與戰場中的生活。
雖然美軍士兵在剛剛前往戰場的時候,肯定也會有一定的不适應,但是肯定也比被草草招募的蘇聯市民要強得多。由于
蘇軍在戰争初期的大潰敗,也導緻蘇軍在戰争前期大量的征召平民入伍。
但是由于前線的緊張形勢,這些士兵往往在還沒有經過什麽訓練的情況下,就被推上了前線。
這些蘇軍士兵,可能在前一天還是基輔或者莫斯科的市民,但是第二天就成爲了一名戰士,事實上,這也是蘇軍的某種“傳統”。
在冬季戰争期間,芬蘭軍隊就曾經将一名蘇軍士兵作爲“宣傳典型”,這名蘇軍士兵事實上在上戰場前就是一位普通的市民。
他隻是因爲想要去城裏的商店給妻子買雙鞋,就被拉到了軍隊裏。
直到這名士兵被芬蘭人俘虜的時候,他手裏都還緊緊的抓着那雙鞋
他根本就沒有搞清楚自己在哪裏,他也根本就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時什麽身份。
好在芬蘭人并沒有爲難他,甚至還給了他一雙新鞋。
但是蘇德戰場上的德軍,要遠比芬軍殘忍的多。
而充斥着大量新兵的蘇軍,自然也在德國人看來戰鬥力很低。
人是鐵飯是鋼,沒有後勤給養彈藥燃料,現代戰争無從談起。
醜國人顯然提前掌握了戰争的精髓!
這方面,其它國家要全面落後,非要說哪個國家在後勤方面能跟醜國人較量一下,恐怕隻有德國人了。
1944年7月,德國工業達到了戰争年代發展的最高峰。頭半年工廠生産了16,000多架飛機、8,300輛重型和中型坦克及強擊炮。
希大爺榨盡了國家和人民的最後一點力量,力圖推遲其不可避免的失敗。
它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動員,給德意志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德軍當時擁有324個師和5個旅。
其戰鬥力最強的兵團大部分仍然部署在蘇德戰場。
在蘇德戰場與我軍作戰的有德軍的179個滿員師和5個旅,及其仆從國的49個師和12個旅。
這些部隊共計430萬人,擁有59,000門火炮和迫擊炮,7,800輛坦克和強擊炮以及近3,200架戰鬥飛機。
蘇軍的作戰部隊共有約660萬官兵,各方面軍擁有98,100門火炮和迫擊炮,7,100
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2,900架飛機。
先别說一個整編師要消耗多少物資了,一點點來,從一個步兵班開始。
一個10人步兵班的武器配置:班長裝備有1把9毫米MP40沖鋒槍,配有6隻32發彈匣;
機槍手裝備1挺7.92毫米MG-34/42通用機槍,此外,機槍手還配有1把9毫米魯格P-08或瓦爾特P-38手槍,備彈50發。
機槍副手身背1-2根備用槍管,4隻50發機槍彈鼓,以及1隻300發的彈藥箱,也配備1把9毫米魯格P-08或瓦爾特P-38手槍和50發子彈用來自衛。
彈藥手由班裏的某個普通步兵兼職,攜帶2個300發彈藥箱,同時攜帶1把7.92毫米毛瑟98K步槍作爲武器,配備60發步槍彈。
副班長和其他士兵一樣,都身背一把7.92毫米毛瑟98K步槍,每人都攜帶60發步槍子彈。
二站時德軍的基本配賦量:餅幹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
野戰配賦量:面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
野戰一日合計約1.5千克左右,3餐份。
假設飲水就地取水,不占用後方運輸。
除此之外,士兵還有2枚手榴彈(可能是24式木柄手榴彈或者39式卵型手榴彈),後期還會得到鐵拳無後座炮的加強。
那麽,算一下這個步兵班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物資。
在計算前,需要了解一個後勤學名詞:定額和基數。
上述的飲食标準就是“定額”,指的是一天一個士兵應當獲取的口糧,但是作戰時因爲标準受到環境影響而相當不穩定,所以這個飲食定額指的是“應當”而不是“固定”。
基數則一般指的是武器彈藥的每日消耗量。
通常情況下,步兵班每個人攜帶的彈藥就是當日份的彈藥,即一個基數;火炮行軍時考慮到距離補給線比較遠,可能會帶着若幹個基數彈藥行軍。
步兵在脫離補給站長途穿插時,也會攜帶額外的子彈(比如上面一個德國步兵是60發子彈,但行軍腰帶可以帶90發子彈,背包裏會多帶更多的散彈)。
基數指的是通過統計學計算的每日武器彈藥消耗數字,如越戰時一門122炮一個基數就是80發彈藥。
不過,現實中一天很可能遠遠不止消耗這麽點子彈和炮彈,因此大規模戰役爆發前,陣地的屯兵洞和彈藥庫裏都會塞上數個基數彈藥以備消耗。
而一個大會戰的日期是按日甚至按月計算,所以也會在大後方囤積數十個基數彈藥,随時往前面運輸。
所以,一般來講,德國人會把補給站建設在遠離戰場數十公裏的地方,師一級補給站在前線幾公裏的地方,營一級則開始從那裏取用彈藥往前線運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