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對于朱傳仁的建議還是非常看重的,在他看來朱傳仁是有思想、有見識的晚輩。
請注意,重點是晚輩,畢竟是媳婦兒家的親戚嘛。
當然,他對朱傳仁的能力非常認可,至少他交代的任務,朱傳仁都很好的完成了。
這次裝備海軍這件事,思來想去,他決定試試看,先從國外進口一艘潛艇。
目前可供選擇的範圍看似很大,實則不小!
首先是德國海軍,在潛艇戰史上,德國人是公認的頂尖高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在二站爆發時,德國海軍僅有57艘潛艇,甚至不如法國和意大利,但在戰争期間先後有1113艘潛艇服役,是二戰中建造和使用潛艇最多的海軍。
德軍潛艇的作戰範圍涵蓋大西洋、北冰洋、地中海和印度洋,也是相當廣闊。
德軍潛艇是以VII型潛艇爲代表的中型潛艇爲主力,這種潛艇其實是以一戰德軍潛艇爲藍本加以改良而成,在性能上較爲均衡,但并不特别突出,能夠大批量制造,從而滿足大規模潛艇戰的需要,而在後期建造的XXI型潛艇則代表了二站時期潛艇技術的最高水準,堪稱潛艇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德軍潛艇的戰術運用在戰争前期也是十分成功的,“狼群”戰術的大名估計在軍迷圈裏是無人不曉的。
至于戰績德國人更加傲視群雄,在戰争期間德軍潛艇擊沉了149艘戰艦(包括3艘航母、3艘護航航母、2艘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34驅逐艦)和2882艘商船(總噸位1440萬噸)。
當然,龐大的戰果數字背後也是高昂的損失,在戰争期間德軍損失了793艘潛艇,約28000名艇員殒命,損失率高達70%。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醜國海軍潛艇部隊取得的戰績即便與德國海軍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二站期間,有314艘潛艇進入醜軍服役,其中260艘被部署在太平洋方向。
醜軍潛艇大多是排水量超過2000噸的大型遠洋潛艇,普遍配置10具魚雷發射管(首6尾4)和先進的聲呐及電子設備,具有較強的攻擊力和較大的續航力,非常适合深入敵方水域實施破交和伏擊作戰。
在戰術運用上,醜軍采取了與德國海軍相似的集群攻擊戰術,在破交戰和艦隊交戰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盡管潛艇噸位僅占醜國海軍總噸位的2%,卻擊沉了霓虹海軍超過30%的艦艇,其中包括8艘航母、1艘戰列艦和11艘巡洋艦,此外還擊沉了霓虹商船隊60%的商船,給霓虹海運線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據統計,醜國海軍潛艇部隊在戰争中擊沉了1560艘敵方艦船,總噸位達530萬噸,約占醜國海軍擊沉總噸位的55%,有52艘潛艇因爲各種原因損失。
而小本子海軍擁有二戰中最多樣化的潛艇部隊,從最小的袖珍潛艇和最大的潛水航母,無所不包,而且在技術上也有頗多創意。
在太平洋戰争爆發時,霓虹海軍擁有65艘潛艇,在戰時又建造了126艘潛艇(不含袖珍潛艇和特種潛艇)。
霓虹海軍潛艇以大型遠洋潛艇爲主,配置威力強大的氧氣魚雷,具備較強的續航力和持久作戰能力,部分潛艇還搭載了艦載機,個别技術甚至超過醜國海軍。
然而,霓虹海軍潛艇的戰術運用卻相當失敗,以攻擊醜軍艦船爲主,忽視破交作戰,雖然實力不俗卻戰績寥寥,損失頗大。
據統計,霓虹海軍在戰争中擊沉了大型航空母艦2艘(約克城、黃蜂)、護航航空母艦1艘(利姆康斯灣)、重巡洋艦1艘(印第安納波利斯)、輕巡洋艦1艘(朱諾)、驅逐艦5艘、潛艇3艘;擊沉商船179艘,約90萬噸,卻損失了131艘潛艇。
而英國海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保護海上交通線,因爲潛艇在英國海軍艦隊中處于次要角色,但是在針對軸心國的破交作戰中,英國海軍潛艇部隊也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戰績。
在二站期間,英國海軍約有200餘艘潛艇投入作戰,以大中型潛艇爲主,英軍潛艇比較有特色的技術設計是在非耐壓殼體中布置額外的外部魚雷發射管,以提高攻擊能力。
英軍潛艇在作戰時多以分散遊獵爲主,主要作戰海域在挪威海和地中海,擊沉了57艘敵艦和約200萬噸商船。
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英軍潛艇還擊沉過多達35艘敵方潛艇,還創造過二站中唯一一次水下擊沉潛航潛艇的戰績,奠定了戰後水下對潛攻擊戰術的基礎。
在戰争中,英國海軍損失了74艘潛艇,其中42艘沉沒于地中海。
除以上幾個潛艇強國,毛熊、意大利、法國也都有規模不小的潛艇部隊,其中毛熊海軍在1941年6月擁有215艘潛艇,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下艦隊,戰時又新造了57艘潛艇。
然而受到地理位置和技戰術的限制,其作戰并不活躍,戰果也相當小,據統計僅擊沉了118艘商船,約26萬噸。
在二站爆發時,法國和意大利海軍分别擁有78艘和102艘潛艇,均超過英德海軍,然而由于法國迅速戰敗,以及意大利海軍主要局限于地中海,所以兩國海軍的潛艇部隊都沒有突出表現。
所以論數量最多、作戰規模最大、技戰術最先進、擊沉戰果最多、損失也最大的潛艇部隊當屬德國海軍。
而作戰效率最高、擊沉軍艦最多的潛艇部隊是醜國海軍。
潛艇類型最多、技術特點最鮮明,戰術運用最差的潛艇部隊是霓虹海軍。
對潛攻擊能力最強的則是英國海軍。
老常自然願意向醜國人下單,也是一種示好嘛。
但是醜國戰績最輝煌,卻又最寂寂無名的是醜國的“小鲨魚”級潛艇。
“小鲨魚”級潛艇是醜國在二站中建造的常規動力潛艇,也是二站期間醜國海軍的主力潛艇。
小鲨魚級潛艇自1940年開始建造,前後有4家造船廠參與建造,二戰期間共建造77艘。
該級潛艇長95米,寬8.3米,吃水深度5.2米,水上排水量1525噸,潛航排水量2424噸,潛航速度9節。采用柴/電推進,水面續航能力爲9500海裏(10節),水下續航能力爲500海(3節)。
與當時各國的潛艇相比,醜國的“小鲨魚”級潛艇,下潛後的續航能力和機動能力都算不上好,若高速在水下航行,電瓶将很快耗盡電量。
所以,“小鲨魚”級潛艇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航行,而且水面的航速也明顯比水下要快得多。
可即便如此,“小鲨魚”級潛艇卻在二站中表現得非常出色,屢屢有重大戰果,而且專“吃”大家夥,胃口不是一般的大。
比如在菲律賓海戰中擊沉了霓虹“翔鶴”号航空母艦和“大風”号航空母艦,這樣的戰績甚至比醜國航母更輝煌。
萊特灣海戰中,還是“小鲨魚”級潛艇擊沉了醜國“愛宕”号巡洋艦和“摩耶”号巡洋艦。
當然,戰績輝煌的同時,“小鲨魚”潛艇的損失也相當的大,在全部77艘潛艇中,有18艘在戰時被敵艦擊沉,另有一艘因意外事故而損失,損失接近了四分之一。
因此,也有人說二戰時的醜軍的潛艇部隊是戰死率最高的部隊。
其實小鲨魚級潛艇是一站“艦隊潛艇”概念的産物。
人們希望這種潛艇能跟随水面艦隊一起行動,在前方偵察敵軍方位和航向,用魚雷伺機攻擊,爲己方主力戰列艦決戰做好準備。
因此需要有大續航力、不低于20節水面航速和強力武器。
醜國是潛艇創始國之一,早在19世紀末期就有約翰·霍蘭、西蒙萊克等一大批傑出工程師在積極探索。
1897年5月,56歲的老霍蘭經過38年努力,5次疊代升級終于研制出第一艘汽油機與電動機結合的“霍蘭6号”潛艇,從此将潛艇帶入新時代。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爲“現代潛艇之父”。
1900年4月,醜軍花15萬美元買下“霍蘭6号”潛艇,命名爲SS-1号,不久後成立了第一支潛艇部隊。
此後醜國潛艇不緊不慢地發展,陸續推出七八種型号進步不大。
直到一站爆發,醜國潛艇才在慘烈的戰争刺激下快速提升。
一戰後醜軍沿着“艦隊潛艇”思路繼續試驗,先後建造了AA-1級(3艘)、V級(9艘)等幾艘實驗艇,但都不太成功。
直到1940年前後随着科技發展和從鼠海豚級、鲑魚級、重牙鲷級、河豚級等一系列潛艇上積累的經驗,醜國才終于擁有渴望已久的、性能完善的艦隊潛艇——小鲨魚級。
艇身采用單雙混合式殼體結構,首尾魚雷艙是單殼體,艇身中部有外殼和耐壓殼。兩層中間可以裝載壓載水與額外燃料,提高了續航力。
4台大功率柴油機分置于兩個水密機艙中,抗損能力大大增強。
5400軸馬力動力輸出驅動潛艇水面最高航速達21節,水下9節。
還擁有11000海裏大航程,一次出海75天足夠從夏威夷到霓虹跑個來回。
龐大體型也爲艇上6名軍官、54名水兵提供了其他國家潛艇兵不敢想象的優越生活。
空調、冷藏庫、洗衣機都是标配,差不多每一位水兵都有自己的床鋪。
軸心國同行羨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就算大英帝國海軍強盛,看看自己的小潛艇也自歎弗如啊。
舒适的環境、充足的後勤可以讓官兵們好好休息士氣高昂,在戰鬥中更有效率,同時還提高了艇上機械和電氣的可靠性,再次驗證了“空調也是戰鬥力”的正确結論。
不足之處就是體型大下潛速度慢,所以設計師增加了一個快潛水艙,能夠讓潛艇在45-50秒内由水面潛到潛望鏡深度。
1940年9月11日,第一艘鼓魚号(SS-228)潛艇在緬因州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鋪下龍骨,1941年11月1日服役。
随後小鲨魚号(SS-212)于10月5日在康涅狄格州電動船公司開工,1941年12月31日服役。
到1944年4月最後一艘黃花魚号(SS-246)服役,電動船公司、馬尼托瓦克公司、樸茨茅斯和馬雷島海軍造船廠共建造了77艘小鲨魚級潛艇。
其中電動船公司包攬了一半以上的生産任務,爲此新建了7個船塢保證速度。
這些尖牙利齒,裝備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4枚魚雷,1門76毫米甲闆炮,1門40毫米博福斯高炮,1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的“鲨魚”群們,馬上就要在太平洋上掀起一場血腥大戰。
馬裏亞納海戰中,大青花魚号擊沉了服役不到3個月的霓虹新銳裝甲航母大鳳号。
菲律賓海海戰中,竹莢魚号擊沉了妖娆的主力航母翔鶴号,鲃魚号(SS-220)擊沉了雲鷹号護航航母,甚至還炸毀了一列滿載物資的霓虹火車!
海鲫号(SS-227)擊沉了愛宕号重巡洋艦,鲦魚号(SS-247)擊沉了摩耶号重巡洋艦……小鲨魚們個個奮勇當先,打遍霓虹無敵手,以驕人的戰績被人們稱贊。
20艘潛艇在戰鬥中損失,1艘重傷報廢,其餘都平安地度過戰争。
二站結束後,剩餘56艘潛艇中有一些遠渡他國,一些改作實驗艇和其他用途,一些退役拆解,還有6艘成爲博物館向公衆開放。
曾經轟轟烈烈功勳滿身的鲨魚群就這樣各奔東西,隻留下那些傳奇令人無限回味。
而巴勞鱵級是小鲨魚級的改進型,所以外形、大小都很相似。
但是巴勞鱵級的耐壓殼和骨架采用更高張力的HTS合金鋼制造,鋼闆厚度由14.3毫米增加到22.2毫米,因此潛深更大。測試深度從90米增加到120米,刺尾鲷号甚至在測試中潛到了187米深海!
巴勞鱵級換裝了口徑更大的甲闆炮,早期型号裝備4英寸MK9甲闆炮,1944年後換上了火力更強的5英寸MK17甲闆炮,比小鲨魚級的3英寸甲闆炮厲害多了。
另外,導流罩和指揮塔系統在小鲨魚級已經優化4次的基礎上繼續改進,外形更小巧流暢,雷達和潛望鏡布局合理,深受船員喜愛。
在戰争催化下巴勞鱵級建造數量很多,1942–1946年共建造了120艘,也同樣創造了輝煌戰績。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射水魚号(SS-311)擊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信濃号(72000噸),海獅号(SS-315)擊沉了金剛号戰列艦,刺尾魚号(SS-306)則摘取了潛艇總擊沉噸位榜冠軍。自身有9艘在戰鬥中損失。
戰後随着德國XXI型潛艇技術在各國普及推廣,巴勞鱵級潛艇也迅速變得過時。
與小鲨魚級相同,111艘幸存潛艇中也是一部分升級改造,一部分轉售外國,其餘的退役處理。
這兩級優秀潛艇撐起了醜國二戰潛艇部隊的大半個天空,它們與衆多潛艇官兵一起迎着朝陽戰鬥,一起在暗夜中潛行,在波濤與烈焰中相互依偎相互支持,終于成爲太平洋上不朽的傳奇!
然而現在想要采購是不可能的,畢竟它們都隻存在于設計圖紙上。
所以隻能暫時将目光大不列颠。
據朱傳仁所知,目前英國皇家海軍正在計劃建造新的潛艇,以替代手中日漸老舊的O、P、R級潛艇,T級潛艇在設計建造時考慮了多種因素,包括當時的海軍條約等,在二站時T級潛艇成爲皇家海軍主力潛艇之一。
在設計之時,考慮到海軍條約的限制,潛艇的排水量不得超過2000噸,也就是限制建造大型遠洋潛艇。
不過這一點難不倒皇家海軍,因爲根據他們的經驗,潛艇并非越大越好,以當時潛艇主要以魚雷攻擊爲主的技術條件來看,越大的潛艇越容易被警戒的驅逐艦發現,而一旦對方撒開網搜索潛艇,笨重的大型潛艇很難逃出生天。
與此同時,他們認爲潛艇作戰重點在于第一輪攻擊,當一艘潛艇發現敵方艦隊的時候,要在第一輪攻擊中發射大量魚雷,争取首輪攻擊就重創對手,接下來再考慮是撤退還是繼續發起攻擊。
英國皇家海軍在歐洲地區擁有着絕對的優勢,沒有一國海軍具備單獨與之對抗的能力;
不過一站後日漸式微的大英帝國已不複當年的雄風,在把力量集中在本土附近之後,東亞地區的利益就無法保障。
尤其是當時霓虹聯合艦隊發展迅速,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獲得了世界第三的噸位分配,加上該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沒有一支強勁的海軍與之對抗,因此聯合艦隊成爲威脅英國東亞利益的頭号對手。
爲了應對潛在的危機,皇家海軍決定把重擔交給新型的T級潛艇,畢竟維護一支潛艇部隊,比維護一支大型水面艦隊要便宜得多。
皇家海軍希望如果一旦發生戰事,T級潛艇能夠在海上對聯合艦隊發起偷襲,雖然此舉并不能消滅對手,但如果能夠給主力戰艦造成一些傷亡,爲己方主力的到來争取時間,哪怕損失一些潛艇也是能夠接受的。
既然設計思路已經定下了,潛艇的設計工作就在1934年開始進行。
在經過設計部門和海軍反複的溝通之後,1935年設計基本定型,次年年初批準通過。
T級潛艇最大的特點就是火力布置,爲了實現在首輪攻擊中發射盡可能多的魚雷,潛艇艇首采用鼓包狀的結構,硬是塞下了3對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然而這還不夠,設計師還在艇首上方和指揮塔兩側增加了4具魚雷發射管,不過這4具發射管無法從内部裝填,屬于一次性使用。
如此一來T級潛艇就能在首輪射擊中發射多達10枚魚雷,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大型艦隊如果遭到偷襲将很難躲過這樣密集的攻擊,有效地提高了命中率。
早期人們對于艇尾是否布置魚雷一直争論不休,很多人認爲在艇尾設置魚雷發射管會擠占寶貴的空間,而且作戰效果也并不好,不過後來潛艇軍官們頻頻反饋缺少艇尾魚雷發射管不利于作戰,這才增加了兩具。
與當時其他潛艇一樣,T級潛艇也布置了一門帶有炮盾的4英寸甲闆炮,最初備彈100發,後來有所增加。
早期标準防空武器爲3挺劉易斯機槍,1941年時改爲維克斯機槍,還有一些被改成雙聯裝20毫米機炮。
因爲武備占據了太多的空間,爲了保持遠洋航行的燃料需求,因此留給潛艇動力艙的空間就小了很多,大部分的T級潛艇安裝的是1250馬力6缸4沖程噴射柴油發動機,雖然它的單位功率相對要低一些,不過勝在可靠性高。
另外還有一些戰前建造的潛艇使用了德國的柴油發電機,它們也存在單位功率低的問題,要知道這些發動機在德軍中隻用于推動幾百噸級的U艇。
整體來說T級潛艇還是很不錯的,标準T級潛艇水面排水量1325噸,水下排水量1570噸,水面最大航速約15節,水下最大航速約9節,艇員61人。
第一艘T級潛艇在1938年年底才服役,一年過後大戰就爆發了,因此英軍實際上沒有來得及按照設想在東南亞部署一支T級潛艇部隊。
二站爆發時T級潛艇首先參與了北歐地區的戰鬥,不幸的是第一個戰果卻是自己人,在9月10日,特裏頓号在巡邏途中發現一艘潛艇(奧克斯利号),過于緊張的他直接用外部魚雷管發射了兩條魚雷,一條命中目标,直接将友軍奧克斯利号擊沉。
不過随後的戰鬥還算有點作用,在挪威戰役期間擊沉擊傷了一些德軍艦船。
法蘭西戰役後,T級潛艇轉戰比斯開灣,用于建立海底巡邏圈,封鎖U艇進出大西洋的通道,在這裏它們并沒有發揮太大作用,主要的發現或擊殺都是由飛機和水面艦艇完成的。
1941年年底,英軍派遣T級潛艇進駐地中海,它們在那裏的主要任務是破壞敵人的海上運輸線,執行類似U艇的截殺任務。
在地中海戰區,意海軍擁有比較完善的反潛手段,而且地中海水面平靜,能見度高,非常不利于潛艇作戰;
盡管這樣,T級潛艇仍然在地中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4艘潛艇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有效地削弱了地中海的運輸能力。
不過T級潛艇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總共13艘被擊沉。
至于地球另一端的戰事,二站爆發時沒有一艘T級在那服役,在霓虹偷襲珍珠港前才派出2艘T級潛艇,它們抵達時新加坡已經陷落,隻好與荷蘭潛艇組隊并肩作戰,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到二站後期,T級潛艇已經顯得過時,隻是在盟軍整體優勢面前沒有出現大問題。
二站後皇家海軍仍然保留了不少T級潛艇,一部分在幾年後接受改裝,取消了隆起艇首等結構,外形更加流暢,它們被用于北歐地區的巡邏等任務。
英國皇家海軍的T級,又稱“特裏同”級,用來取代O、P和R級。
在荷蘭皇家海軍服役的四艘T級潛艇被稱爲“劍魚”級。
在戰争結束後的十年裏,幸存下來的老舊潛艇被報廢拆解,剩下的則被改裝成反潛船,以對抗日益增長的毛熊潛艇的威脅。
不過事實證明,這些類似級别的潛艇并不令人滿意,它們在機械上不可靠,體積大,速度慢,而且過于複雜。
此外,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要求這些潛艇須在服役的13年後退役。
因此,O級潛艇将不得不在1940年8月退役,結果後來1939年戰争爆發,O級潛艇須繼續服役。
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将英國潛艇艦隊的總噸位限制在52,700噸,所有潛艇的最大标準水面排水量爲2,000噸,最大火炮裝備爲5.1英寸(130毫米)。
醜國人曾在1935年的倫敦裁軍會議上提出1200噸的限制,但被海軍部拒絕了,因爲這不包括“逆戟鲸”級布雷潛艇。
海軍部自己也提議保留2000噸的限制,希望競争對手的海軍會建造更少但更大的潛艇,以維持其民族自豪感,這比追獵大量小型潛艇容易多了。
斯坦利·鮑德溫領導的保守派也曾提議完全禁止潛艇建造和使用,或對每艘潛艇限制在的排水量限制在250噸,但海軍部準确地預測到,其他國家不會接受如此嚴格的限制,并繼續設計當時被稱爲“重複P”或“替換P”級潛艇。
O級、P級和R級的設計初衷是爲了對抗日益強大的霓虹帝國海軍。
在沒有可用于作戰的艦隊的情況下,潛艇将成爲對抗霓虹人的主要進攻武器。
因此,替換的“重複P”級必須具備相似的續航力,但更容易維護保養,并且預期未來條約的限制将會更寬松。
在制定英國潛艇艦隊未來的需求時,估計需要20艘這種新型潛艇,總噸位爲20,000噸。
海軍少将(潛艇),海軍少将諾爾·勞倫斯,第一次世界大站中最傑出的英國潛艇兵之一,其推動了魚雷武器的發展。
他确信,面對強大的霓虹水面部隊,英國潛艇很難以穿透驅逐艦的屏障,隻有大量魚雷齊射才能确保在更遠的距離上達到所需的命中量,如果有必要的話,隻使用ASDIC水聽器爲魚雷射擊提供參數。
在1934年2月27日,海軍建造總監,亞瑟瓊斯爵士(Sir Arthur Johns)被要求設計一型排水量爲1000噸的巡邏潛艇。
兩種DNC起草的設計,初步構成了1934年11月人員需求的基礎。
這些設計要求裝備六具内部21英寸魚雷發射管,兩具外部發射管和一門3英寸(76.2毫米)艦炮(或4英寸換算後約101毫米,如果穩定性允許的話),和以11節航速續航4,000海裏的巡邏能力加上足夠28天巡邏的燃料(對應于以11節航速續航5,500海裏)。
水下續航時間爲以2節航速行駛15小時或以5節航速行駛8小時。
最大水下航速爲9節,水面速度爲15節,下潛深度爲300英尺(91.44米)。
勞倫斯海軍少将提出的另一項建議是使用雙層艇體來提高在深水炸彈攻擊下的生存能力。
然而,他的建議被海軍建造總監否決,海軍建造總監更贊同采用更傳統的單艇體鞍型艙。
後來,在1935年,修改了“重複P”的設計,将排水量減少到符合條約限制的1000噸。
爲了做到這一點,“C”設計案不得不犧牲一些輪機艙空間,将水面速度降至14.5節,水面續航能力降至8600海裏。
設計再次修改爲“D”設計案,取消了外部燃料箱的設計(這在O、P和R級上被證明是有問題的,而且容易造成燃料洩漏),改爲在耐壓艙内儲存燃料。
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在不降低續航能力的情況下将排水量減少到1,000噸,排水量被允許增加到1,075噸。
在對設計的長度和淡水存儲、下潛能力進行輕微的削減之後,最終的設計在1935年5月通過。
1935年6月24日,海軍部正式取消了“重複P”的名稱,并決定所有潛艇的名稱都以字母t開頭。
最後,在1935年9月3日,特裏同級被選爲該級的首艦。
最終,海軍部于1936年2月13日批準了該設計。
T級潛艇的設計,要求要有強大的魚雷前射能力和在太平洋對日作戰的長時間巡邏長續航,以及還要遵守各種條約限制。
這些極具挑戰性的需求導緻了設計中的許多妥協。
戰争前和戰争期間所積累的戰鬥經驗導緻了對該級設計的許多修改,并且每艘潛艇之間的差别很明顯。
爲了給外部艦艏的魚雷發射管提供足夠的空間,大多數T級潛艇具有獨特的球狀船艏。
第一批次的T級潛艇最初的船艏形狀對水面航行速度有不利影響,其中,“凱旋”号和“霹靂”号在改裝過程中取消了外部魚雷發射管,從而導緻這兩艘船具有更細的艦艏。
第二批次潛艇的外部艦艏魚雷發射管後移,使得艦艏變得纖細,減少了速度損失。
他們還将兩個外部魚雷發射管(這兩個外部魚雷發射管是連在一起的)與一個額外的魚雷發射管安裝到艦艉,這導緻艇體外部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隆起。
最後,第三批次潛艇的艇艏進一步優化,指揮塔周圍的外殼和尾部魚雷發射管外殼被設計得更加平整,使艇體輪廓變得更加平滑。
戰前的T級潛艇采用鉚接結構。
鉚接的船體被證明非常堅固,許多T級潛艇在戰鬥中超過了300英尺(91米)的額定潛深。
1940年4月23日,“郡主”号下潛至400英尺(122米)後幸存下來。
海軍部在猶豫許久之後,于1942年7月正式批準了對船體結構采用焊接方式,最初隻是用于第三批次潛艇的耐壓艇體,後來擴展到整個船體。
焊接的船體相當堅固,能夠下潛至350英尺(107米)的深度,并在外部壓載艙中攜帶燃料,以增加續航能力。
部分采用焊接的第三批次的潛艇有鉚接的外部壓載艙;它們在被送往遠東之前,其外部壓載艙被焊接起來,以防止洩漏的燃料暴露潛艇的位置。該批次的潛艇預計極限潛深爲626英尺(191米)。
T級潛艇的首艦“特裏同”号有一座非常高的敞開式艦橋,艦橋通風良好。
接下來該級潛艇的第一批次潛艇的艦橋外形雖略有不同,但其也容易暴露在惡劣天氣之中。
部分第一批次潛艇裝有封閉式艦橋,以解決這個問題,在第二批次潛艇上成爲标配。
戰時經驗最終表明,在戰鬥中,開放式艦橋上能夠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比封閉式艦橋獲得的舒适性更重要,最後的第三批次潛艇又改回爲開放式艦橋。
T級潛艇有11個主(壓載)艙,2個輔助艙用于調整縱傾,5個補償艙用于調整水密度的變化和潛艇在儲水用完時的排水量,艇艏Q艙用于快速下潛或快速改變深度。
第三批次潛艇的兩個主壓載艙被改裝成燃料箱,以增加在遠東作戰的續航力。
根據英國潛艇的标準,在50%浮力條件下的下潛時間爲30秒。
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潛艇的燃料儲量增加至230噸,水面航程爲11,000海裏(約20,000公裏;13000米),以10節航速(約19公裏/小時;12英裏每小時)。
T級潛艇根據建造地點的不同使用不同型号的柴油發動機。
維克斯造船廠建造的船隻自然是使用維克斯發動機,而皇家造船廠的船隻則使用海軍柴油發動機;坎莫爾萊德造船廠使用蘇爾澤發動機,而戰前的S級潛艇使用的是德國MAN增壓柴油發動機。
這些發動機驅動兩個軸,每個軸的制動馬力爲1250馬力(930千瓦),最高水面航速約爲15節(28公裏/小時);17英裏/小時)。
T級潛艇首艦“特裏同”号在它的首次試航中達到了16.29節(30.17公裏/小時;18.75英裏/小時)的航速;這個速度從來沒有被任何其他的T級潛艇超越,它們通常能達到14-15節的航速(26-28公裏/小時;16-17英裏/小時)。
大多數T級潛艇配備的維克斯6缸4沖程1250馬力柴油發動機被證明是非常可靠的發動機,即使它們沒有德國潛艇使用的柴油機先進。
該發動機設計爲将汽缸與曲軸斷隔開,即使一個汽缸失靈,發動機也能繼續運轉。
在皇家造船廠完成的12艘配備了海軍部柴油發動機的潛艇被證明同樣可靠,即使發動機比維克斯的更複雜。
相比之下,MAN柴油機被證明是相當麻煩的。
特别是,MAN柴油是在許可下建造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站爆發,德國MAN公司立即停止對其的技術支持。
到1943年,隻剩下兩艘配備MAN發動機的T級潛艇——“金槍魚”号和“保民官”号,它們被降級爲訓練艦使用。
1944年3月,當皇家海軍在遠東地區面臨嚴重的潛艇短缺時,“金槍魚”号因爲其不可靠的外國發動機而被拒絕派往那裏。
坎莫爾萊德蘇爾澤二沖程發動機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一些像“長尾鲨”号和“特裏同”号這樣的潛艇非常令人滿意,而另一些則出現了問題。
它們的設計有缺陷,在艦船全速運轉時,容易造成氣缸環和缸體破裂。
潛艇在水下的動力由336節電池驅動兩台1450馬力(1080千瓦)的勞倫斯·斯科特電動機提供。
這些潛艇能夠以2.5節(4.6公裏/小時;2.9英裏/小時)的速度續航48小時,或以9節(17公裏/小時;10英裏/小時)的最大水下速度續航1小時。
該電池被證明容易受到深水炸彈攻擊造成的沖擊而損傷,這導緻了1942年“暴風雨”号(Tempest)的沉沒。
意大利魚雷艇“喀耳刻”号投下的深水炸彈造成了該潛艇的電池艙損壞,潛艇内部充滿了氯氣,潛艇被迫浮出水面投降。
這個問題通過加強電池艙防護和安裝橡膠減震器而得到解決。
與“暴風雨”号相比,經過改裝的“淡水龜”号在霓虹護衛艦長時間的深水炸彈攻擊中幸存下來,其艇體嚴重損毀,但電池艙卻沒有受到任何損害。
在對潛艇水聽器的研發工作中,英國人預計其他國家也會開發出類似的潛艇探測設備。
面對預期的敵人的反潛措施,潛艇可能不得不在沒有潛望鏡的幫助下,隻使用水聽器進行遠距離攻擊。
爲了抵消由此産生的不準确性,至少需要8枚魚雷的大規模齊射。
英國當時的作戰計劃也假定國際條約将阻止無限制潛艇戰,潛艇的主要目的将是攻擊敵方軍艦。
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官可能隻有一次進攻機會,所以大規模的齊射是必不可少的。
戰前T級潛艇十枚魚雷齊射的齊射數量比任何作戰潛艇的齊射數量都多。
所有T級潛艇在艦艏有六具内部21英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在早期的第一批次潛艇上裝有船艏百葉窗,以減少水下阻力;事實證明,其效果不佳,百葉窗容易受到漂浮物的幹擾,這個想法被放棄了,轉而重塑魚雷發射管口的形狀,以減少阻力。
“忒提斯”号由于在魚雷發射管前蓋打開的情況下,魚雷管裝填口艙門被意外打開而沉沒,之後引入了一種稱爲“忒提斯夾”的特殊安全夾,以防止魚雷發射管裝填口艙門在魚雷發射管前蓋不到位的情況下被打開。
每艘T級潛艇在魚雷裝載艙内爲内部魚雷發射管攜帶了六枚用于重新裝填的魚雷。
魚雷重新裝填過程是手動的,盡管動力裝填系統于1939年在“凱旋”号上進行了試驗,該系統是基于“格林普斯”研發的。
但這個系統被證明動力不足,戰時的生産壓力又導緻其發展受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