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号還擁有着強勁的動力系統:推動大鳳号航空母艦的,是與翔鶴級航母一樣的蒸汽輪機系統。
最大輸出功率同爲160000馬力,改進巡航渦輪後最大巡航馬力提高至66000馬力,它可以讓大鳳号這艘3萬噸的巨艦可以達到33節的高速。
1941年7月10日,大鳳号在川崎神戶造船廠的第4船台中開工建造。
1944年2月3日,大鳳駛出神戶港,通過來島水道進入吳海軍工廠第4船渠實施最終舾裝工程;3月7日,大鳳号航母終于宣告竣工服役,竟比原計劃提前了3個月。
大鳳号航空母艦承載着RB海軍的期望,開始了它短暫的服役生涯。
服役後的大鳳經過短時間的磨合,于3月25日回航德山,編入剛剛組建的新第一機動艦隊(小澤機動艦隊),28日便跟随機動艦隊一同駛往新加坡林加錨地。
4月15日大鳳取代翔鶴的位置,成爲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将的旗艦,同時率領翔鶴、瑞鶴兩艘航母,編組爲第一航空戰隊。
塔威塔威基地中的大鳳号航空母艦,可以看到停在她附近的瑞鶴号航空母艦以及在右後方的長門号戰列艦
5月15日小澤機動艦隊進入聯合艦隊塔威塔威基地集結。美軍龐大艦隊出現并進攻馬裏亞納群島的消息傳來,一場航母大決戰即将在馬裏亞納展開。
6月13日清晨,全艦隊整列駛出塔威塔威基地。
沒想到出師不利,出港還沒多久,一架在大鳳号上降落的天山艦攻不慎撞上甲闆上多架系留戰機并引發了火災,損毀零戰2架、九九式艦爆2架、天山艦攻1架,有1名飛行員和7名地勤人員死亡。
雖然這場火災很快被撲滅了,但一個嚴重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飛行員的技術根本不過關。
6月19日,這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大戰正式展開。
8時25分,第一航空戰隊(甲部隊)3艘航母同時迎風轉向,出動128架戰機的第一攻擊波機群。同已經3次與美軍航母交手的“雙鶴”相比,這是大鳳的第一次戰鬥,艦上每一個人都非常激動。
但是這時候,大鳳号航空母艦早已被一個高明的獵手盯上了——美軍大青花魚号潛艇正用刺鳍号潛艇跟蹤着小澤龐大的航母編隊。
而在這隻擁有9艘航空母艦的大艦隊中,最誘人的目标就是大鳳号。
大青花魚号潛艇,6枚魚雷中隻有1枚成功命中了大鳳号,卻成功擊沉了它,這也是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迹。僅僅5個月後,大青花魚号也觸雷沉沒
就在大鳳号放飛艦載機的時候,大青花魚号潛艇向大鳳号發射了6枚魚雷。
小松咲雄兵曹長的戰機是最後一個起飛的,他偶然間看到了向大鳳号高速駛來的魚雷航迹。
爲了保護住艦隊的旗艦,他将機頭并猛紮下去用自己的戰機替大鳳号擋住了一枚魚雷。
這幅畫作表現了小松咲雄兵曹長撞擊魚雷時的場景
盡管小松咲雄兵曹長英勇地擋下了一枚魚雷,艦長也全力掌舵躲過了幾枚魚雷,但還是有1枚魚雷命中了大鳳号。
不過大鳳号是新銳航母,好似什麽事也沒有一般,繼續平穩高速航行。
大鳳号的升降機損壞,揮發油燃料庫破損,燃料開始擴散到艦體中。
指揮人員決定堵住洩漏的洞口,全艦通風防止發生火災。
但揮發油燃料庫的上部就是前部升降機,沖擊發生時升降機上正好有戰機,戰機以傾斜姿态卡在中間,現在的狀态是不能再收容歸來的戰機了。
沒人能想到第一波攻擊隊伍幾乎沒人能夠返航。
大家都在爲收容歸來的戰機而忙活,用木料把升降機撐了上去,堵住了升降機口。
但是事實上,隻有讓堵住的升降機口恢複通風,排出油氣,才能拯救大鳳号,大鳳号正在被自己人推向懸崖邊。
事實上幾乎沒有戰機能夠歸來了,在醜軍艦隊上空,他們被戰鬥機和防空火炮的配合之下消滅的一幹二淨,小本子飛行員的技術和醜軍之間完全就不是一個層次。
小本子沒想到他們的戰機被醜軍消滅的一幹二淨,根本就不需要收容返航的戰機了。
爲了讓預想中歸來的艦載機降落,大鳳号的兩個升降機都被升了上去。
盡管機庫通風裝置換氣扇已經全部打開,卻仍是杯水車薪,油氣濃度很快升至讓機庫中的人睜不開眼睛的程度。
10時30分左右,堵塞的前升降機口經過确認已足夠應對戰機起降,随即第一、第二航空戰隊航母,包括大鳳在内,起飛了第二波攻擊機群。大鳳艦上的小澤司令部開始将注意力轉向對空警戒,并期待已傾巢出動的攻擊隊傳回好消息。
而這時,大鳳号航空母艦機庫内的油氣聚積越來越嚴重,船員們都在四處奔走,高喊着“不要用火”可小澤沒有采取更多的措施去拯救大鳳号。
11:20,刺鳍号潛艇發射了4枚魚雷擊沉了翔鶴号航空母艦。
這艘經曆了衆多場戰役的老将終于也沉入了大海。小澤損失了一艘可以用來收容返航戰機的航母,更沒有理由降下後升降機了。
14:32分,大鳳号突然發生了大爆炸(一個偶然的火星引燃了充滿全艦的油氣)航母已經停止高速行駛,隻以怠速前進,四周好似死城一般寂靜。
突然之間,飛行甲闆左舷的機炮台着火了,發出噼啪噼啪的彈藥燃爆聲,紅色火苗四處蔓延。
這是從飛機庫内部爆發出來的大火,爲了防禦而設置的防禦鋼闆高高隆起,顯示着爆炸有多猛烈。
但由于機關部也被摧毀,打開消防水泵也出不來水,全艦冒出了滾滾濃煙。
大火已經無法控制,小澤及其他指揮人員隻得撤離他的旗艦大鳳号,轉移到羽黑号重巡洋艦上繼續指揮。
這時系留在飛行甲闆上的戰鬥機也發生爆燃,航空汽油燃燒着流入海中,很快化爲一片火海。
大鳳沉沒前,艦體内到處是兇猛火焰、被炸壞扭曲的鋼鐵,厚實的鋼鐵飛行甲闆被大火灼燒得猶如糖一般綿軟。
整個大鳳号就如一個巨大的煉鋼爐一般,瘋狂燃燒着,小澤司令部在離開的同時下令幸存者全部到飛行甲闆上集中,全員撤離。
附近的驅逐艦矶風号急忙趕來支援,試圖救走大鳳号上面的幸存者。
由于大鳳号上的彈藥這時也在發生爆炸,驅逐艦一時都無法接近大鳳。
一段時間後,矶風号終于靠近了大鳳号的艦體,救走了部分人員。
驅逐艦矶風号剛剛駛離大鳳艦體,大鳳就猶如最後的吼叫一般從内部發出一聲巨大聲響,随即迅速向左舷傾覆,沒入了萬頃波濤之中。
在服役3個月後,這艘寄托了醜軍希望的戰艦就沉沒了。
大鳳号沉沒在北緯12度05分、東經138度12分海域,1650名官兵随艦同沉,1945年8月26日大鳳被除籍。
大鳳号航空母艦是小本子理想中的不沉戰艦,但是在實戰中僅僅被1枚魚雷命中就發生了油氣爆炸沉沒了,這場悲劇的發生有着多方的原因:
首先小澤在指揮上有着極大的失誤,他忽視了油氣洩漏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沒有選擇降下升降機來通風,使得這艘戰艦最終發生爆炸沉沒。
同時,小本子爲了盡快讓他服役,近乎瘋狂的趕工也是釀成這樣一場悲劇的原因之一。
在趕工時小本子大量使用焊接工藝,使得艦體某些部位不牢固,這才導緻了揮發油燃料倉發生了洩漏,這艘戰艦因此沉入海底。
總的來說,大鳳号航空母艦是二站中最優秀的航空母艦之一,它有着前衛的設計思路以及較強的防護,打擊能力。
在各個方面的性能都非常優異,是當之無愧的的霓虹最強航母,但僅靠着大鳳并不能阻止小本子的衰亡,他隻能最後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爲自己的國家多做一點貢獻。
當然,小本子的海軍主要被牽制在東太平洋,西太平洋這塊,幾乎沒有能對小本子海軍造成威脅的存在。
這也是爲什麽朱傳仁願意向老常推薦潛艇這門大殺器的原因。
不過也有個問題,如果讓潛艇單獨出海,結果恐怕會很慘,因爲潛艇在裝備先進雷達聲呐系統的驅逐艦面前就是個弟弟。
要知道,這個時期,驅逐艦的作用遠沒有後世那麽強大。
從一站前到二站結束,艦隊驅逐艦的核心任務并不是防空,是反魚雷艇/艦+反潛+火線搜救+對敵艦隊發動魚雷攻擊。
人類戰争史上的第一艘驅逐艦是皇家海軍的HMS Havock,她在當時艦種的全稱是Torpedo boat destroyers,翻譯成中文就是“魚雷艇驅逐艦”,後期被簡稱爲destroyers,就是“驅逐艦”。
這種戰艦的出現是爲了應對當時在近海戰鬥中,日益強勢的魚雷艇,HMS Havock的設計思路就是,要比魚雷艇大,要比魚雷艇快,炮管要比魚雷艇粗,她在艦隊中的功能就是驅離或者摧毀一切敢于靠近主力艦的魚雷艇,這個功能直到一站爆發,都依然是驅逐艦的主要功能。
而同樣在一站,潛艇第一次把海戰變成了三維戰場,而1917年2月,德國海軍無限制潛艇戰的發動,又讓驅逐艦獲得了一個全新的任務:反潛。
一站是潛艇戰果最輝煌的時代,德國海軍一共擊沉了1285.1萬噸協約國商船,自身僅僅損失了178艘。
同時潛艇對協約國的威脅,并不僅僅限于破交戰,U-9号在一個小時内擊沉了皇家海軍三艘裝甲巡洋艦,U-21号穿過直布羅陀在地中海擊沉了皇家海軍的凱旋号和尊嚴号兩艘戰列艦,證明了潛艇對于水面戰艦具有巨大的威脅。
在水聽器和聲呐應用于反潛作戰之前,水面艦艇對水下潛航中潛艇可以說非常缺乏探測能力。
當時主流的反潛手段即是通過魚雷的航迹或者潛艇暴露出來潛望鏡的位置來發現潛艇,然後通過主炮或者深水炸彈進行多次概略性的攻擊。
這種手段注定了攻擊效率非常低下,而且非常需要機動性優良的戰艦來迅速占據攻擊陣位來投下深水炸彈,機動性趕超魚雷艇的驅逐艦,也當仁不讓的擔當起了艦隊反潛的第一人。
即使到了水聽器和聲呐被應用于反潛作戰後,水面艦艇對潛艇依然很難精确定位,所以可以迅速改變占位,擁有小轉向半徑的驅逐艦進一步的加強了其反潛主力軍的地位。
20到30年代,魚雷艇母艦的概念逐漸過時,魚雷艇對于遠洋作戰的艦隊威脅逐步降低,而同時艦隊潛艇的概念進入各國海軍,潛艇對于主力艦隊的威脅日益增強,也使得艦隊驅逐艦的反潛功能被進一步強化,反魚雷艇的功能則逐漸弱化。
甚至到了二站時期,出現了特化了專門用于反潛的反潛驅逐艦。
二站期間,大西洋戰役雖然證明了航空反潛的效率高于水面戰艦的反潛效率(大西洋戰役期間,德三50%的潛艇損失來自于盟軍航空兵),但是航空兵并不能保證對艦隊的全程護航。
所以驅逐艦成爲了主力艦隊最後一層的潛艇防禦圈,直到21世紀,不少驅逐艦依然在承擔着這一層任務。
航空兵在一戰時期就加入了海戰戰場,但是航空兵在太平洋戰争爆發前,都一直沒有成爲海戰的主力軍,很多主力艦直到30年代才開始逐步加強防空火力,更别提驅逐艦這種小型戰艦。
到二站爆發,大部分主力艦都暴露出防空火力貧弱,火力投送能力遠差于航空兵的缺點,驅逐艦也不例外,但是當時很少有驅逐艦承擔着主力反艦任務,所以這麽個缺點也不算明顯。
直到二站結束時,大部分國家的驅逐艦的防空火力也僅僅是強化到可以自衛的程度,驅逐艦小口徑防空炮和高平兩用炮效率都遠不如巡洋艦大口徑防空炮+近炸引信組成的彈幕來的有效,但也并不是完全沒用。
畢竟小口徑防空炮可以對低空低速接近的魚雷機構成嚴重威脅,也可以和主力艦的小口徑防空彈幕一起成爲阻攔魚雷機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艦隊驅逐艦的作用。
可是在俯沖轟炸成爲反艦主流的戰術後,驅逐艦的防空價值就逐漸消失了,小口徑防空炮很難對高空高速俯沖下來的戰機構成威脅。
航空兵在戰場上大行其道還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即落水飛行員的營救問題,戰列艦,巡洋艦,航母等主力戰艦,在戰場上減速營救落水飛行員,都是個高風險行爲,可能打亂戰術編隊,讓我方陣腳大亂,也會讓高價值的戰艦變成一個高價值活靶子。
所以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驅逐艦又擔當起了飛行員大救星這麽一個角色,機動靈活的驅逐艦,可以高速到達戰場的任何一個角落,對落水飛行員實施營救,保證了航空兵士氣,也保住了精貴的海航飛行員。
同時,對于棄船逃生的友軍戰艦的船員,驅逐艦也成爲了他們的救星,像著名的驅逐艦雪風号,就經常執行在戰場上火線搜救撈人的任務。
魚雷艇在一戰之後就逐漸退出了艦隊交戰的舞台,退居二線。
而之後,承擔起艦隊雷擊艦角色的就逐漸變爲了無防護巡洋艦和驅逐艦。
擔當起魚雷艇任務的驅逐艦,開始具備了對主力艦造成威脅的火力,20到30年代建造的大部分艦隊驅逐艦都擁有兩座或以上魚雷聯裝魚雷發射器。
其中小本子海軍更是把驅逐艦雷擊當成了重點演練的艦隊戰術,以求驅逐艦編隊在艦隊決戰期間通過整齊劃一的超遠程魚雷齊射,打亂對手的戰列線,破壞敵人的戰鬥隊形,甚至對敵方艦隊造成毀滅性的損傷。
在塔薩法隆加海戰,田中賴三率領的第二水雷戰隊8艘驅逐艦對醜國海軍第67特混編隊構成了毀滅性打擊,在兵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依照教科書式的驅逐艦魚雷戰術造成第67特混編隊,1艘重巡洋艦沉沒,三艘遭到重創,兩艘驅逐艦輕微損傷,而日方艦隊僅損失一艘驅逐艦。
作戰艦隊中的護衛艦,不存在的,二站中的護衛艦幾乎不會出現在任何一線作戰艦隊中,因爲他們速度太慢了。
戰前大部分護衛艦的設計航速不超過25節,戰時不少應急生産出來的護衛艦航速僅僅15節出頭。
而對于動辄要求20節巡航速度,30節戰術航速的主力艦隊而言,護衛艦貧弱的火力和低劣的航速注定和他是無緣了,RN中的大部分護衛艦是被編入護航編隊或者北海反潛編隊,醜國人的護衛艦則被作爲海岸巡邏艦,部分也加入了護航編隊。
德國人的F級護衛艦簡直就是個雜工,承擔了布雷掃雷武器測試近海巡邏的各種任務,小本子海軍沒有護衛艦,不過那些過時二等驅逐艦可以勉勉強強算是護衛艦,基本也隻是在安全水域巡邏反潛或者承擔一下運輸任務。
而在戰列艦和驅逐艦之間,還有一個艦種,那就是巡洋艦。
巡洋艦又分輕巡和重巡。
首先要明白,輕重巡首先是一種非常畸形的産物:輕巡是輕型裝甲巡洋艦這種自然延伸,但是重巡的劃分是倫敦條約的強行劃分,本質是重巡洋艦隻是“華盛頓條約下最強大巡洋艦”在倫敦海軍條約時給出的稱呼。
如果有選擇,大型輕巡絕對不會使用6寸主炮,而重巡洋艦也絕對不會局限在一萬噸排水量以内,這些是顯而易見的。
注意,大型防禦性輕巡如果有可能選擇8寸炮絕對,沒有,任何,可能使用6寸炮。
利安德的6寸火力本質是遊走在8寸炮和5寸炮之間的半前衛泛用型巡洋艦,并不是說6寸炮真的是最優秀的最一線輕型火炮。
真正的一線反驅逐艦巡洋艦是黛朵級這種10門5寸炮(5.25)的小型巡洋艦,配合超高射速和超大數量防空和反驅逐艦,而不是昂貴的一萬噸的城級。
萬噸輕巡的始作俑者IJN給最上更換了8寸炮,USN是一路追着走進了這個坑裏,一路都在想辦法改良6寸炮的效率。
而RN的萬噸輕巡是一個非常半推半就的活動,最初計劃是繼續使用了利安德級和阿瑞托沙級來完成對抗最上(4對1數量優勢),最終才下定決心建造城級和日後一系列基于城級的艦艇——而這些艦艇本身也就是利安德級的放大版,并不是超級黛朵級。
這個和重巡洋艦問題非常像,乍看之下,城級,布魯克林級和最上同爲萬噸大型輕巡,實際上城級是必要時刻同時能夠頂替5寸巡洋艦和8寸巡洋艦的泛用艦的超級奢華版。
布魯克林是艦隊持刀護衛,壓根不考慮他們取代8寸巡洋艦的可能、而最上一開始就是8寸炮巡洋艦,隻是暫時裝備了6寸炮。
乍看之下,都是大型輕巡,實際上内在千差萬别。
話說回來,重巡洋艦的主要使用者:英聯邦各國海軍,德,日,美,意,法,蘇,西,阿對其有不同的要求。
作爲一種巡洋艦,當然,重巡洋艦可以作爲護航巡洋艦進行護航,殖民地警備或者作爲艦隊巡洋艦進行偵查,前衛交火。
英軍重巡洋艦首先不那麽強調艦隊屬性(但是不代表英國重巡是殖民地巡洋艦,郡級是百分百的艦隊巡洋艦,真正的殖民地巡洋艦是寶石級或者阿瑞托沙級那樣的三等巡洋艦):
英軍在保交的2等和3等巡洋艦——包括戰後的C,D,E級,霍金斯級的基礎上,需要一種更大型的巡洋艦來在海外分部充當核心力量(主力艦被條約鎖死了),遲滞主要海軍國家(美日)的可能攻勢,直到帝國能夠集結足夠的兵力進行反擊。
這一點直接的體現是著名的“70-hulls”計劃:70艘巡洋艦的總數,35艘用于對抗霓虹的遠東侵略,餘下用于帝國警備。
當然現實是英軍從來沒有搞出來過35艘重巡洋艦,小本子也從來沒有拿到30艘重巡。
防禦時,巡洋艦是帝國守備隊,大規模作戰艦隊行動時(遠東對日作戰)其本質仍然是保衛帝國阻吓襲擊。
而這種爲醜國和霓虹設計的巡洋艦掐死了德軍海外襲擊艦掠襲的可能性——傳統的德國海外襲擊艦是無法對抗這種重巡洋艦的,直到出現了袖珍戰列艦這種可以用作超級掠襲艦的新産品,使用戰列艦的份額壓倒一切重巡洋艦;
當重巡倫敦海軍條約被标準化而德國得到配額以後,德軍轉而分别建造了大型現代化戰列艦和向小化的現代化重巡洋艦,也就是希佩爾級。
與英軍相同日美意法一開始就強調重巡洋艦的艦隊職能(前衛戰和主力決戰),而不同之處在于無需擔心帝國防衛的數量需求:
意大利重巡開始與法國重巡相同,是極度強調高速而低防禦的特化體;而紮拉級則是裝甲巡洋艦的現代化版本,或者快速戰列艦的小型化版本;紮拉本身就是二等主力艦,防禦力強,噸位超标也超的喪心病狂,設計各個方面都是主力艦的縮小版本。
毛熊海軍的基洛夫級則是意大利幫助設計的産物,三大艦隊各部署2艘補充跌落谷地的海軍艦隊,阿根廷海軍的兩艘重巡是在意大利建造;相對的,西班牙海軍的重巡洋艦是郡級的西班牙版本。
而IJN的重巡則是巡洋艦的放大版本,IJN需要的是壓倒對手巡洋艦的更大,更好,更快的巡洋艦。
聽起來與意大利的戰術需求相仿,但是最終的結果是,IJN更願意把巡洋艦放在最終決戰前消耗和遲滞敵軍,在射擊上也往往優先選擇保證火力。
相比之下,醜國巡洋艦需要的是對日作戰的回應能力,他們被設計用于拒止霓虹的巡洋艦編隊——并且因爲醜國海軍較大的體量,和本身“回應”霓虹威脅的戰略态勢,他們是真正的大艦隊中的巡洋艦,相對更不考慮獨立運行能力。
H.M.Navies的重巡,不考慮霍金斯級這個一戰巡洋艦的技術延伸,其餘是RN和RAN的條約巡洋艦A和B,俗稱的郡級,約克級,本質上是二等主力艦。
他們的價值和前無畏艦時代的二等戰列艦或者無畏艦時代計劃由殖民地運行的那批戰列巡洋艦是類似的:
在海外分部充當帝國邊境防禦的核心力量。
因爲華盛頓海軍條約把皇家海軍,醜國海軍和霓虹海軍變成了“櫻桃樹”一刀砍斷了諸位主力艦隊的脊梁,戰巡和無畏艦的可用數量急劇下降——能夠在海軍條約内運行,同時又足夠強大能夠壓倒敵軍二等,三等巡洋艦,對抗甚至摧毀敵軍一等艦隊巡洋艦的大型艦艇就隻能由巡洋艦充當。
而巡洋艦最大限制即爲萬噸,8寸主炮,這就是郡級最初選型的計劃。
海軍部在5個最初重巡計劃中最終決定采用了最大的方案:打滿萬噸,8門重炮。
而因爲最初定下了4*2的主炮要求,最終結果是郡級的居住條件和整體空間令人發指的好,直到戰後都有聲音要求留下這批30年前的巡洋艦作爲指揮艦。
英帝國從所謂的“第二英帝國”成型以來(實際上到今天去殖民化已經完成的19年,這個需求反而尤其明顯了,今天的RAN,RCN或者RNZN絕對是不能沒有主力艦的)一直都存在這種需求,在傳統意義上,長期以來必須存在的兩大艦隊:
本土(大西洋)艦隊,負責進在北海封鎖德軍,退則監控GIUK或者丹麥海峽進入大西洋的德/俄艦艇;
海峽(預備)艦隊,負責英吉利海峽的安全和挑戰法國艦隊;
這兩大艦隊以外,英軍在各個地理海域維持有一大批海外分部:比如在加勒比地區的西印度和美洲分部,在香江分部,澳大利亞分部,新西蘭分部,地中海分部——這些艦隊是注定要在帝國主力艦隊能夠抵達之前和敵軍就進行交火的。
因此必須擁有能夠摧毀襲擊艦甚至遲滞敵軍主力艦的二等主力艦。
1895年的聲望号和之前的百夫長級,都是用于這個目的專門建造的戰列艦。
進入間戰時期,郡級的本質也是這種艦艇。
在郡級下水的20年代末期,IJN能夠在遠東拿出來能追上郡級的巡洋艦隻有老掉牙的偵查巡洋艦,而USN手裏隻有相當于C級晚期型的奧馬哈級,郡級有能力在英軍主力抵達前摧毀至少是遲滞這些敵艦,争取時間。
到了戰争爆發的時候,顯然郡級已經不是美日德意新型巡洋艦的對手了,無法攻勢部署遲滞敵軍。
但是英軍仍然享受着巡洋艦數量上壓倒性的優勢(整個軸心國海軍的巡洋艦和英軍本身相仿,如果計算戰時完工,整個軸心國海軍巡洋艦加起來也不如英軍本身巡洋艦數量多),即便是戰争後期才由同爲盟友的USN追上,因此郡級仍然可以升級妖孽級别的電子設備後作爲艦隊巡洋艦使用。
大西洋海盜船裏,斯佩死于第2巡洋艦隊之手,即便他能暴打2艘利安德級和1艘約克級,但是在雙方彈藥耗盡後第2巡洋艦隊仍然能拿出來一艘郡級,徹底斷送了德艦的希望。
俾斯麥在逃脫過程中也遭到了薩福克和諾福克的追擊,并且最終死于多賽特郡。
多塞特郡,康沃爾郡和堪培拉則是字面意義上按照自己的設計意圖死于了英勇抵抗IJN的戰鬥中,最終爲盟軍積蓄力量決定性摧毀IJN做出了貢獻。
郡級是整個間戰後全新設計的英國巡洋艦的基礎,郡級之後的約克級是縮小版的郡級,然後利安德級直接基于約克級,阿瑞托沙級是縮小版的利安德級,黛朵級和阿瑞托沙級在許多細節上系出同源。
字面意義上郡級是“沒有一個無辜”的英巡的開山之作。
郡級承擔了艦隊職能直面敵軍之後,更小的巡洋艦就可以更加安全地執行帝國警備的任務,這就是其意義的所在。
K.M的重巡洋艦則是正好相反。
和英德海軍競賽中的德國戰列巡洋艦非常類似,德軍的重巡洋艦需求是直接針對英軍的。
既然英軍13艘有8門8寸主炮,航速高達32節的郡級,總計18(5)艘重巡,那麽德軍就需要能夠與之對抗的巡洋艦。
至于拿來幹什麽,那是其次的問題。
但是如果英軍有德軍沒有,那麽德軍注定将會處于劣勢,這個思路直接催生了希佩爾級。
在希佩爾級之前,與其性能相對類似袖珍戰列艦是非常非常非常清晰的“掠襲艦”。
11寸主炮設計就是用于在口徑和射程上直接碾壓英軍能夠提供的最好的海外主力艦:重巡洋艦的。而希佩爾級則回歸了8寸主炮的标準新型巡洋艦的套路,也在巡洋艦的條款和份額下建造。
最終結果就是他們在當做襲擊艦運行的時候結果并不好,比如巴倫支海海戰裏居然能被6寸炮點掉鍋爐導緻航速下降撤退。
應該說,希佩爾級的防禦水平是完全有能力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抗英制6寸炮的,呂措夫号作爲袖珍戰列艦根據河口之戰的經驗更是幾乎免疫6寸炮;
但是極其惡劣的海況下在雷達缺乏敵我識别情況的時候被英艦強行上刺刀摸到目視确認敵我究竟是說德艦時運不濟,還是說經過了四百年較量仍然對英國海洋策略沒有半點認識就很難評判了。
這就是典型的“優秀艦艇不一定是合适的艦艇”的套路問題。
IJN所謂的18劍客大概是早期重巡洋艦運用的巅峰,他們質量比英美早期重巡好,數量又比意大利重巡要多。
這首先得益于IJN的重巡思想也和RN截然不同: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定位要做艦隊巡洋艦的。
從古鷹級開始,這些艦艇與其說是郡級,不如說是超級奧馬哈級。
他們的定位和當初USN設計奧馬哈級的時候是完全相同的:作爲艦隊巡洋艦集群運作。
IJN爲什麽需要巡洋艦?在大多數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作爲水戰的領艦,也就是20年代的那些IJN偵查巡洋艦。
重巡洋艦的出現本身就是IJN在水戰領艦之外出現的需求,需求一種比先前更加強大的“大型強力艦隊巡洋艦”,用于協調多支水戰或者編隊直接活動,或者加入主力艦隊決戰。
歸根結底,美軍主力艦隊掌握有數量優勢,要想對抗美軍,就必須在最終進入決戰前掌握一系列優勢,而前衛戰帶來的信息,位置和消耗敵人的可能性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總之,巡洋艦的作用有,但沒想象中那麽大,尤其進入了新世紀以後,巡洋艦已經逐漸被大型驅逐艦取代,也不足爲懼。
而二站期間各國驅逐艦的優缺點也非常明顯。
就拿毛熊的驅逐艦來說,從一開始的“列甯格勒”級驅逐艦再到最後的“基輔”級驅逐艦,除了從意大利進口的“塔什幹”級驅逐艦之外,大部分毛熊海軍的驅逐艦,不僅排水量較小,而且普遍在動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
20年代,随着毛熊國内形勢逐漸穩定,重工業逐漸發展之後。
當時的毛熊海軍科學技術委員會決定爲毛熊紅海軍制作屬于蘇聯自己的第一型現代驅逐艦。
考慮到當時毛熊國内重工業的實際情況,新型驅逐艦的指标并不高,設計排水量才2100噸,主要武器是5門130毫米艦炮。
不過,毛熊紅海軍認爲這樣的指标并不能夠滿足自己的使用需求。
因爲毛熊紅海軍打算讓這型驅逐艦充當毛熊紅海軍下屬的,各個分艦隊的驅逐艦領艦,帶領各艦隊的老式驅逐艦進行戰鬥。
因此,在1929年,毛熊紅海軍将原始設計方案交給了希曼斯基進行設計。
希曼斯基以當時法國海軍的“沃克蘭”級驅逐艦爲藍本,對原始設計進行了調整。
希曼斯基将設計排水量由原方案的2100噸增加到2250噸,并用76.2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取代了此前落後的37毫米高射炮。
在經過審核後,這個方案在1931年獲得通過,得到了10艘的建造許可并被命名爲“列甯格勒”級驅逐艦。
因爲“列甯格勒”級驅逐艦的預想作戰區域并不是遠洋海區,所以該艦采用了短艏樓設計,雖然簡化了建造難度,但是也導緻了艦内空間較小,設備布置和人員活動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武備方面,除了5門130毫米單管艦炮外,“列甯格勒”級驅逐艦還裝備了2門45毫米高射炮、2門76.2毫米高射炮、兩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座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同時,該艦還裝備一具“波塞冬”聲呐,可以配合艦上的深水炸彈執行反潛作戰。
“列甯格勒”級驅逐艦一共建造了7艘,全部以毛熊及其加盟共和國的重要城市名來命名,足見毛熊紅海軍對其的期待。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中,“列甯格勒”級驅逐艦并沒有取得太大的戰績,因爲主要港口的丢失,大部分情況下“列甯格勒”級驅逐艦隻能夠作爲海上浮動炮台,執行對陸火力支援任務。
除了短艏樓設計導緻性能提升有限之外,作爲蘇聯紅海軍第一型設計和建造的驅逐艦,仍然采用鉚接方式建造,導緻其裝備的5門130毫米艦炮不能同時開火,不然會對艦體安全造成影響。
此外,當海況超過8級時,“列甯格勒”級驅逐艦艦身結構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
總體來看,“列甯格勒”級驅逐艦對當時的毛熊紅海軍來說,象征意義大過于實際意義。
“列甯格勒”級驅逐艦在建造和服役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證明了這并不是一款能夠滿足蘇聯紅海軍使用需求的驅逐艦。
而“列甯格勒”級驅逐艦的原班設計人員也很快總結出了不足。
于是,毛熊正式批準了“38号”工程,首艦被命名爲“明斯克”号,“明斯克”級驅逐艦出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