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明太祖朱元璋在賜高麗的诏書中寫道:“咨爾高麗國王王颛,世守朝鮮……”。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爲王,将所拟國号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甯”(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号爲“朝鮮”,理由是:“東夷之号,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聖旨,定國号爲朝鮮。自此,隻要是在莊重場合下,朝鮮小朝廷都會冠以上國名号作爲全稱,如“有明朝鮮國”。自從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後,就确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
朝鮮王朝的官職和官銜稱爲兩班,等級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爲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爲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爲參下官。
武将制度,大将爲一品,副将、參将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朝鮮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爲“領議政”,俗稱“領相”。領議政之下爲左右議政,俗稱“左相”和“右相”,與領議政同爲正一品。再下爲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檢詳、正八品司錄。議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戶、禮、兵、刑、工),相當于同時期明朝的六部。
朝鮮的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鮮八道轄境自永樂十五年以後基本穩定,僅局部有所變遷。道下爲大都護府、牧、都護府、郡、縣。
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将分離制度,無定将、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
朝鮮建國前期軍備充足,規模最大時有軍隊近十五萬人,全都是職業兵卒,戰鬥力很可觀。
朝鮮的軍事制度以五衛制爲主,軍隊分爲五衛:義興衛(中衛)、龍骧衛(左衛)、虎贲衛(右衛)、忠佐衛(前衛)和忠武衛(後衛)。
在中央設兵曹和五衛都總府統一掌管軍政和軍令,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在仿效大明的五軍都督府制度了。平時,五衛輪流承擔宮禁警衛任務;戰時,五衛赴前線作戰。五衛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所屬人員平時爲農民,戰時爲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資全部自給自足,國家沒有養兵的财政負擔。
隻不過到了後來壬辰倭亂之時,朝鮮國内承平日久,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丙子虜亂時期,朝鮮君臣求和之切,軍隊更是毫無鬥志,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
朝鮮中期已經到了軍備廢弛的地步,爲了提高軍力,朝鮮君臣購得戚繼光《紀效新書》,成立訓練都監,訓練都監成爲朝鮮王朝後期三百年最重要的軍隊建制,開啓了朝鮮軍隊職業化的道路。
不過這些努力在劉衍看來,也不過是朝鮮棒子在自欺欺人罷了,基本上對朝鮮軍力的提升并沒有起到什麽效果。
十月初,劉衍率領國防軍第三軍到第六軍、國防軍第十一軍到第十六軍四十多萬精銳抵達鴨綠江西岸。
此時的鴨綠江沿岸已經是寒風陣陣,以朝鮮冬日的嚴寒氣候,以及如今小冰河期的殘酷天氣,眼下并不是進攻朝鮮的最佳時機。
劉衍率軍抵達江邊的時候,并沒有冒進直接開進朝鮮境内,而是将各支國防軍将士部署在沿鴨綠江一線,從北面的大奠堡、永奠堡、長奠堡,一直到南面的險山堡、湯站堡、鎮江堡等地,明軍各部一字排開,開始依托各處城堡休整待命。
而總兵官施大瑄率領的北洋艦隊也已經抵達了岸邊,将鴨綠江入海口附近的獐子島作爲明軍糧草的轉運之地,從這裏進入鴨綠江抵達明軍駐紮各處,隻需要一天到兩天時間,非常的方便。
同時,按照劉衍的命令,北洋艦隊第一支隊參将施琅更是直接出擊,打響了入朝的“第一槍”,率部搶占了皮島,将這處位于朝鮮鐵山外海的重要據點拿到手,作爲北洋艦隊主力的集結地點,以便對朝鮮國施壓。
如今劉衍的中軍設立在鎮江堡,這裏就是後世的丹東市,此時則是遼東的軍事重鎮,城堡比較完整,距離鴨綠江也非常近,便于劉衍指揮各軍作戰。
此時在堡城内,劉衍在中軍是在一處原來的參将官廳裏,各軍的總兵官已經全部到齊,準備參加大軍調動後的第一次軍議。
國防軍第三軍總兵官張義、第四軍總兵官汪博、第五軍總兵官沈拓、第六軍總兵官苗紹、第十一軍總兵官韓秦、第十二軍總兵官魏漢、第十三軍總兵官尚自立、第十四軍總兵官田鎮北、第十五軍總兵官鄭成功、第十六軍總兵官陳晖,以及北洋艦隊總兵官施大瑄全都趕來,衆人齊聚一堂,等候劉衍發号施令。
劉衍與衆人寒暄了幾句,便直接進入主題:“今日軍議,不是部署進攻朝鮮之事,而是要讓各部将士安心就地休整,我軍短時間内暫時不會進入朝鮮作戰了。”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是大吃一驚,數十萬精銳已經集結完畢,朝廷籌集的三個月錢糧也已經運了過來,爲何又不打了?
劉衍看着衆人疑惑和不甘的表情,說道:“現在已經入冬了,朝鮮的冬天甚至比遼東還要寒冷,在如此天氣下,三個月時間根本不可能結束戰鬥。甚至在寒冷天氣以及風雪的阻擋下,我軍以戰逼迫朝鮮投降的策略也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本公決定,将進攻朝鮮的時間延後,初步定到明年開春之後。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裏,本公要先辦好其餘幾件事情。”
衆人聞言神色各異,沈拓擔憂的說道:“閣老,如今朝廷提供給大軍的錢糧,隻能支撐三個月的時間,如何堅持到明年開春啊。”
張義也說道:“而且明年開春後,朝廷是否能再爲大軍籌集到足夠的錢糧,這都是未知數,如果明年我軍錢糧不足,那攻打朝鮮的時間豈不是又要延後了?”
鄭成功眉頭緊鎖,說道;“如此,朝鮮方面将會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戰前準備,這對我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劉衍點了點頭,如今這一衆部下都已經成長了起來,完全可以獨當一面了,也都有了大局觀,可以從各個角度思考問題。
“諸位所言都很對,隻不過以朝鮮目前的國力來說,用幾個月的時間去準備迎戰,其實對于戰局的影響不會太大的。這些影響與朝鮮冬日的天氣影響相比,還是後者對我軍的傷害更大。”
“至于錢糧問題,這幾天本公也在思索着,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
衆人頓時來了精神,原來劉衍推遲進攻朝鮮的時間,是有所準備的,在錢糧上面已經做好了準備。
“本公準備派使者前往漢城,與朝鮮國談判,要求朝鮮國就支援滿清一事,對大明進行賠償!”
衆人聞言頓時大笑起來,以目前明軍大兵壓境的态勢來看,朝鮮國王李倧多半會花錢消災的。隻是李倧肯定想不到,劉衍隻是想用朝鮮的錢糧來打朝鮮。
汪博問道:“閣老,這使者讓誰擔任比較好?”
劉衍說道:“本公已經給内閣去信,征調财政部侍郎高弘圖到軍中效力,充任使者前往朝鮮。”
衆人又是一愣,高弘圖的官職是夠用了,隻是此人能力也就是中上之資,能勝任嗎?
汪博說道:“閣老,不如從軍中抽調一人爲使者吧,高侍郎會不會太軟了?”
衆人相視一笑,心中都在揣摩着汪博是不是在影射什麽。
劉衍說道:“高弘圖在财政部負責錢莊的經營,近來也開始兼理财政部的軍費計算,對于我軍錢糧所需很是了解。另外此人原本是南京朝廷的六部堂官,對付朝鮮國的那些朝臣,綽綽有餘。”
既然劉衍這麽說了,衆人自然是沒有意見。
随後劉衍便對衆人說道:“此外,本公還拟定了一份封賞方略,已經派人送往京城了。在進攻朝鮮之前的這幾個月的時間裏,本公要将諸位的封賞全部争取下來,同時還要部署好安東都護府、瀚海都護府、遼東三處的重建、布防等事務,要爲入朝作戰解決後顧之憂。”
衆人聞言喜上眉梢,張義、汪博等人本就已經是侯爵了,此番即便官職升無可升,至少爵位上也能更進一步,一個公爵冊封下來,那可是幾代人的榮耀,足以開創一門武勳家族了!
想到這裏,衆人都像是喝醉了一般,就連平日裏話不多的沈拓,此時也小聲跟身邊的苗紹、汪博議論着什麽。
劉衍見狀笑了起來,自己拟定的封賞方略可是耗費了大量的心思,這一衆部下哪一個都爲大明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大家已經都是總兵官了,官職上再升遷的話,那就是都督了。
雖然在劉衍的計劃中,大明各地劃分的都督府遠沒有十幾個之多,但劉衍卻建立了兩個都護府,将來大明的都護府和都督府還會更多的,所以劉衍也不愁安排不了這些老部下。
就好像是後世造航母一樣,總有人發愁中國的三十四個省名用完之後怎麽辦?
這些人就不想一想,當中國有了三十四支航母編隊之後,第三十五個省份自然會順利“回歸”。
此時也是一樣,當大明的所有都督府、都護府全都建立完畢,大明帝國的目光開始向外看的時候,下一個新的省份自然會并入大明,而大明的都督府也可以繼續籌建了。
當日的軍議,劉衍還給各部下達了整訓的命令,接下來各支國防軍将在鴨綠江邊駐紮幾個月的時間,各部将士要利用這段時間加強操練,熟悉臨近朝鮮的天氣和水土,爲大軍入朝作戰做好準備。
——
PS:感謝書友湘蜀風光的月票,東仙在繼續努力,好故事正在趕來的路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