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村收荒
勉強讀完初中後,朱世壽再也不願意讀書了。朱根福沒有辦法,也隻好讓他回到了家裏。在農村,隻要是讀書畢業後回家的娃娃,特别是男娃娃,不論大小,都會作爲一名勞動力參加生産隊的勞動。
也許是朱世壽天生就不是在農村裏呆的料。回到農村後,開始幾天到生産隊去出工,天天和大人們一起,還覺得有趣。由于他還不到十六歲,生産隊還不能把他完全當一個成年勞力使用,因此,生産隊長在安排活路是時,就把他安排到婦女組,做一些比較輕巧的活。常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幾十個女人湊在一起,就更是熱鬧,張家長李家短的,什麽話都有。對于這些婦女們說的話,有的朱世壽聽得懂,有的就聽不懂。但因爲他剛參加生産隊的勞動,就有婦女和朱世壽開玩笑,結果是常常把朱世壽弄得臉紅筋脹。一來二去,朱世壽就一點都不願意和這些婦女們在一起。他自己主動大着膽子去找了幾次生産隊長,生産隊長覺得他還小,仍然要他和這些婦女們一起勞動。爲此,朱世壽的心裏很是氣憤,但又無可耐何。整天沒精打采的,總覺得心裏發慌,如果是農閑或者下雨不出工,在家裏呆着,他又覺得無聊至極,因此,整天價地象是掉了什麽東西似的,神不守舍。初二時幾次從鎮上買菜到縣城去賣并且賺了錢的經曆,在朱世壽頭腦中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回到家後,他就曾想繼續搞這種蔬菜倒賣,但在公社、大隊和生産隊随時随地傳來的打擊所謂的“投機倒把”和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宣傳,以及時不時召開的批鬥會,使得盡管不安心在農村裏務農的朱世壽,也不得不把這方面的心稍稍收斂一下。
在老老實實地在生産隊勞動了一段時間後,有着經商天賦的朱世壽突然發現了農村裏存在的另外的商機:在村子裏,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不少用不着又舍不得扔的廢舊物品無法處理,不是到處堆放就是随便亂扔,任其自然腐爛。而這些對于張家來說是廢棄不用的廢棄物品,對于李家來講可能正特别需要。同時,朱世壽也想起自己在鎮上讀書時,因爲到處跑,也曉得鎮上有一個廢品收購站。隻不過當時完全沒有去想這方面的問題,也就不知道廢品收購站收購些什麽廢品,從哪裏去收購這些戶口。爲此,朱世壽又專門到鎮上的廢品收購站去了解了一些情況,知道如果自己能夠把農村裏的一些廢品收購起來,隻要是他們收購範圍内的,都可發收購。由此,朱世壽發現了商機,想到既然鎮上的廢品收購站都可以收,那麽就不會不允許他個人去收購。
之後,朱世壽又專門到公社去找有關打擊投機倒把的宣傳資料看,都沒有說不準收破爛。
于是他籌集了幾塊錢開始到各個村子裏去收購這些被家家戶戶視爲破爛的廢舊物品,收起來後又想辦法把這些廢舊物品轉賣出去。當然,因爲錢少,朱世壽在開始收購廢品時做得并不容易,相反還應了那句“萬事開頭難”的俗語,一方面不知道這些廢舊物品到底值多少錢,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哪些東西能夠轉賣出去。當然,也有人不賣給他,一方面是覺得舍不得,另一方面是弄不清楚朱世壽要把這些不要的廢品收去做啥,還有人認爲他精神上有問題。在家裏,朱世壽的父親和哥哥姐姐們也都反對他去收荒。不知是朱世壽骨子裏生就了一種逆反心理嘛還是他天生就是經商做生意的料,不管别人怎麽看,也不管家裏人怎麽反對,他始終頂着壓力,樂此不倦。在朱世壽堅持做了一段時間後,家裏人也就慢慢習慣了他去收荒的事,想着他做這些事也沒有影響家裏面什麽,慢慢地一家人也就默認了。而其他人也慢慢地覺得那些不用的東西放在那裏也沒有用,有人能夠出點錢把它買去,也正好,多少還可以換一點錢。在農村,掙錢是很不容易的,哪怕就是一兩分錢,也難。用有些農村人的話說:“一兩分錢,能夠買一兩鹽巴了。”因此,慢慢地生産也就正常了。朱世壽的生意也慢慢地好起來。
對于收購回來的那些廢品,朱世壽并不是簡單地堆在一起,而是都會分類清理得巴巴實實。鎮上的廢品收購站能夠收購的,朱世壽就清理好送到鎮上的廢品收購站去變賣;廢品收購站不收購的東西,他就暫時存放在那裏,有誰需要時再賣出去。當然,這樣下來就墊了一些錢在裏面。本來家裏錢就不多,還積壓不少錢在一些可能是完全用不着的廢品上,他父親朱根福就很是不滿,認爲他這是在敗家。倒是朱世壽的媽李翠菊理解他,不時給他鼓勁,還時不時悄悄把攢下來的一些錢拿點給他。大姐朱秀珍剛開始時也反對,但後來見朱世壽樂此不倦,并且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意見也不一,她就站在了她媽媽這一邊,盡管沒有象她媽媽那樣明确地支持朱世壽,但也不再明确反對。幾個弟妹盡管也不理解,但也認真去沒有想過朱世壽這樣做會給家裏帶來什麽影響,隻是覺得二哥收回來的有些東西稀奇古怪的,很好玩。兩個弟弟還經常幫他清理收購回來的那些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