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爲長甯伯府長遠考慮,又不得不督促着哥兒們上進。
爲了孫女們的長遠考慮,又巴巴地讓孫女們考了女學。
等女學開了學,原本熱熱鬧鬧的明心堂一下子就冷清了下來。
幸虧還有王子轅、王子淩、王子珏和王子鵬這四個小的,多少給明心堂帶來些人氣。
隻是孫子總歸沒有孫女兒貼心,有時看着這幾個慣會鬧騰的哥兒,老夫人反倒又嫌幾個鬧騰。
今日也是如此,幾個哥兒過來請了安,就聚在一起打打鬧鬧的讓老夫人看着隻覺得心裏煩得慌,索性就讓他們各自回去,由着他們鬧各自的娘去,獨留下王秀英。
“你娘可告訴你甯國公府大定的日子?”老夫人讓王秀英上榻在自個兒身邊坐下,看着這個比長孫女還要穩重兩分的孫女兒慈祥地問道。
“嗯。”王秀英俏臉微紅,輕輕點了點頭。
“成親的日子遲不過八月十八,該準備的就得緊着些準備。時間是緊了些,不過抓緊着些總還能來得及。陪房和陪嫁丫頭,你自個兒心裏可有什麽章程?”老夫人心裏歎了口氣問道。
長甯伯府一共四房連出嫁了的王秀穎加在一起也不過七個姐兒,她喜歡的又與她親近的孫女兒也就那麽兩三個。
本以爲王秀英還能再在她膝下承歡個三五年,想到說嫁就要嫁了。
看着身邊王秀英稚嫩的臉盤,老夫人止不住在心裏直歎氣。
當時隻想着甯國公府後院清靜,男丁十八之後方能成親,早些給王秀英定下親事也能多幾個籌備,一紙聖旨打亂了老夫人所有的考慮。
當然一想到三房的大孫子王子堯,老夫人心裏又多了幾分欣喜。
王秀英此時嫁入甯國公府,總能讓甯國公府多給她幾分憐惜,也能多給長甯伯府幾分臉面,王子堯的事就好辦多了。
老夫人既然已經打定注意如了王子堯的願讓其棄文從武,自然已經有過各種考慮。
得知袁雨霏懷孕以後,老夫人猜測甯國公世子的南疆之行十有八/九不能成行,最大的可能就是方何以替兄奔赴南疆。
那個時候,老夫人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私下裏已經與王義浩夫妻做過一次長談,也與王子堯有過一次談話,統一思想以後,由王義誠出面與甯國公做了一番交談,如今王子堯已經成了方何以身邊的小跟班。
雖說王子堯比方何以還要大上一歲,長得也相當敦實,不過比起從小習武的方何以自然遠遠不如,說他是方何以的小跟班還真沒有辱沒了他。
眼看着王秀英與方何以的婚期就要确定下來,老夫人心裏既有欣慰又有對王秀英的一絲歉疚,心裏的感覺着實有些複雜。
今日留王秀英下來說話,自然也是存了探控王秀英個人想法的念頭。
當然教些後院生存之道自不可少,于是就從選陪房選陪嫁丫環說起。
沈氏與王秀英提過陪房和陪嫁丫環的事,王秀英自然也好生考慮過這個問題。
陪嫁的丫環問題不大,清幽軒裏王秀英用得順手的除了楊媽媽,就隻有迎春、逐夏和桔兒,别一個大丫環的名額一直空着沒補上。
這幾個大丫環年齡都算大,最大的逐夏也不過才十三。
在得知婚期不遠之後,王秀英第一時間就問過幾個丫環。
幾個丫環均表示願意跟着她去甯國公府,就算王秀英提出她成親以後極有可能先跟着方何以去南疆三年,幾個丫環依然表示願意跟着她去。
王秀英身邊的幾個丫環,迎春和逐夏并不是長甯伯府的家生子,而是五年前從牙婆手上買回來的,與家人都已經沒有了任何聯系,因此說是孤兒也不爲過。
桔兒的情況則不同,她是長甯伯府的家生子,是那年王秀英發落了王子玮原來的奶娘,尋了桔兒的娘給王子玮當奶娘,一家子才從莊子到府裏主子身邊伺候。
如今桔兒的娘依然在王子玮身邊伺候,桔兒的弟弟是王子嘯的小厮兼童,桔兒的爹在長甯伯府馬房當差,幾年裏兢兢業業,如今大小也算介管事。
若桔兒成了陪嫁丫環,就得離開長甯伯府,離開爹娘,她雖說看着穩重,到底不過隻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王秀英有些不忍心拆散這一家子。
爲此王秀英還特地與桔兒做過一番長談,與桔兒點明利弊,桔兒卻十分堅定地表示就想跟在王秀英,伺候王秀英。
倒是讓王秀英不忍拒了她的一番心意。
再說,自從王秀英陸續将秋兒和冬兒嫁出去以後,她身邊的幾個丫環,雖然桔兒最小,卻是王秀英用得最順手的一個。
此刻老夫人既然問起,王秀英自然如實将幾個丫環的情況告訴老夫人。
“祖母知道你身邊那幾個丫環都是好的,隻是年齡上還是小了些,何況這也才三個,還差一個可有看中的?”知道王秀英是個有分寸的,這會子聽了老夫人的心裏還是有些擔心。
“我娘倒是想把她身邊的白菊給了我,孫女兒卻覺得不妥。白菊雖然是個妥帖的,年齡卻大了些,如今已經十八了,跟着孫女兒過去,豈不誤了人家的花期?”王秀英有些苦惱地說道。
王秀英心裏其實是有個人選的,是老夫人院子裏的二等丫環落秋,落秋長得俏麗,進府時就得了許嬷嬷的眼緣,被許嬷嬷帶進了明心堂,一直由許嬷嬷帶在身邊調/教,如今雖隻是個二等丫環,卻是個極懂規矩又很有眼力聰慧機靈的丫環。
落秋比迎春大個兩三歲,因是與迎春一起進的長甯伯府,兩人又是從一個地方逃荒來的京城,把迎春當成自個兒的妹妹,兩人私交甚笃,平日裏得了空會到清幽軒找迎春說說話,與王秀英也很能說上兩句。
迎春曾經問過她,落秋雖然沒有明說,卻也沒有反對,隻說一切聽主子的安排。
王秀英有心要了她,隻是有些不太好開口。
畢竟落秋是老夫人身邊的,孫女兒挖牆腳挖到祖母跟前總歸不好聽,除非老夫人自個兒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