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葛利已經把密約的消息傳動到了莫斯科,整個沙俄高層震動,有的要殺烏蘭葛利平息憤怒,有的叫嚣着要再次發動傾國大軍教訓中國人。
但是沙皇卻一直都沉默,一直都沒有表态,而且下令對民間封鎖消息,這時候沙俄歐洲這半邊國家的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遠東的消息。
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遠東國已經建立了,還以爲海參崴依然在帝國的手裏呢。
可是這消息能在民間封鎖,高層卻死活都封鎖不住,越來越多的貴族向沙皇表達不滿情緒,要求對中國報複的呼聲是越來越高。
沙皇一直沒有表态,但是私下他卻一直向伊犁河谷的駐軍發送電報,要求他們必須在這個冬天收複伊甯地區。
沙皇還是冷靜的,他知道大局已經這樣了,想要在肖樂天的手裏翻盤已經再無可能,如今隻能是在談判桌上盡量争取一點主動!
伊甯的丢失讓沙皇非常憤怒,而這些憤怒更多的則來自于帝國内部的重重壓力!
這些伊犁河谷的哥薩克就算是奪回了伊甯縣,其實也無法改變密約的談判結果了,但是沙皇還是要他們進攻,因爲隻有一場勝利才能平息帝國内部的反對聲浪,才能讓這些貴族們出氣。
這就好比是一場足球賽一樣,都已經讓中國人給踢了一個三比零了,但是最後終場之前還是要再拼命一下的。
把比分改成三比一,這樣國内的球迷也就不會鬧事兒了!
伊犁河谷的哥薩克們沒想到會沙皇親自給他們下達命令,以往都是軍部的那些爵爺們發電報,這下不敢怠慢隻能硬着頭皮向甯遠城進攻。
冬天作戰實在是太殘酷了,饒是這些羅刹鬼都是寒帶生存的民族,可是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氣,也一樣受不了!
也就是沙皇的聖旨實在無法違逆,要是普通軍部的命令,他們早就丢一邊去了!
清軍的大炮已經讓這些羅刹鬼喪膽,他們根本就不敢撲城進攻,隻能選擇持續不斷的騷擾!
他們敏銳的發現了清軍的軟肋,這些散落在城外的草料就是中國人的緻命破綻,狼群一樣的哥薩克開始偷偷盯緊了這些草料,隻要中國人敢出城就立刻騷擾進攻。
就是要活活的拖死你,小刀割肉一點點的放血,打擊中國人的士氣,最後餓死你全城的戰馬!
當這一城的清軍都變成步兵之後,那還不是任由騎兵屠戮!
戰術是真的沒有錯,非常正确,可是爲了達到這樣的戰略目的,哥薩克們付出的犧牲也是無比巨大的。
今年的伊犁河谷比往年都要冷,而且是非常的幹冷,雪并不大地面上的積雪遠沒有往年那麽厚。
可是溫度低風力還大,基本上夜間溫度都在零下三十五到四十度之間,白天最高溫度也得零下十多度!
這樣的酷寒天氣,就算大羅金仙也受不了更别說這些凡人了,哥薩克内部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夜晚伏擊在甯遠縣外,人們隻能靠單層牛皮的帳篷取暖,空間狹小的帳篷内部不能生火,火堆都放在外面,有時候甚至能被大風給吹散了。
很多士兵都是在睡夢中活活凍死的,一具具的僵屍都沒法掩埋,凍土地帶挖抗都挖不動。
隻能把這些凍死的士兵臨時堆砌在雪中,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堆堆的京觀一般!
食物更是匮乏,伊犁河谷早就讓這些蝗蟲一樣的哥薩克給吃絕了,當地牧民能逃的都逃走了,剩下的一部分投靠了甯遠城的榮全将軍,一部分則是搶無可搶!
此刻哥薩克隻能派遣騎兵隊伍向中亞其他的汗國發起進攻,他們要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冬天,劫掠其他中亞汗國的百姓才能維持戰鬥。
哈薩克斯坦、烏茲别克斯坦、鹹海以東,阿富汗以北的區域徹底遭了罪了,本來以爲靠上了沙俄這條大腿,能夠一起從中國人這裏占點便宜呢,沒想到最後他們卻成了剃刀下的羔羊。
别看這些哥薩克打清軍費勁,可是對付這些中亞的落後汗國那可是無往不利的,大批的牛羊牲畜被劫掠,糧食草料源源不斷的往伊犁河谷輸送。
可是就這麽搶,這些偷襲甯遠城的哥薩克們還是大量的凍死,餓死!
原因很簡單,這些中亞國家實在是太貧窮落後了,沒有工業,原始的手工業也非常落後!
沙俄大軍此刻最需要的還不是食物,其實是大量的保暖設備,優質的帳篷還有最好的保暖設備。
需要的是木炭和煤油,需要的是毛皮、棉花還有毛料等等禦寒的物資。
可是這些東西,中亞根本就沒有,牧民們燒的都是牛糞,别說煤油了,連煤炭都沒有多少,除了那些汗王可以燒木炭,其他牧民百姓就是苦熬寒冬。
1873年的冬天可太難熬了,整個中亞地區因爲這場伊犁河谷的騷擾戰而被攪合的民不聊生,所有國家都被卷了進來。
甯遠城東的紅胡子旅長,敲了敲他已經凍的發木的腦袋,敲散了滿腦袋的胡思亂想,看着手下這兩千多兄弟,不由得長歎一聲。
可是就在這時候,前方傳回來了情報,今天中國人從他防線的正對面出現了,目标就是牧場裏的草料!
“準備戰鬥吧!沙皇的勇士們!哥薩克們擦亮馬刀……準備沖鋒!”
“對面隻有三門大炮,跟以前一樣,肯定就一兩發炮彈,根本不可怕……沖上去殺光這些中國人!”
有仗可打還能暖暖身子,總比蜷縮在雪地裏吹冷風好好得多,被凍的跟僵屍一樣的士兵,渾身帶着白霜和冰碴,向清軍發起了沖鋒!
此刻甯遠城頭的榮全将軍突然大驚失色,他放下望遠鏡大叫不好“壞了!敵軍正面布置了一個旅的兵力……”
“南北方還有策應……他們這是要打一場大仗……命令前鋒馬上原地駐守,再調派三千人去接應!”
“馬料不要了,讓兄弟們活着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