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他這話,朱元璋不由得很是欣喜。
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當他看到張一凡讓他看得東西時,卻是一下愣住了。
這是什麽東西?
不是燒水的玩意吧?
有點像火炮,但是朱元璋可以非常确定,這絕對不是火炮!
就見這個鐵架子上,架着一個長長的、圓柱形的東西,還有各種刀片,還有一根根的什麽東西連在上面,這是啥?
朱标同樣不認識這個東西,先他父皇一步,好奇地問張一凡道:“一凡,這是什麽東西?”
張一凡聽了,微笑着介紹道:“這個叫做镗床,是一種工具,主要用來加工大型物體的内部,比如說火炮,炮筒内部的光滑與否非常重要,有了這種镗床,就能輕松加工炮筒了。”
他這個镗床,其實就是炮筒镗床。
在原本的曆史上,是有英國的約翰·威爾金森,在1775年發明出來的。
朱元璋作爲開國皇帝,對于軍事這一塊,當然是非常關注的。
之前張一凡發明出來的新式火炮和火槍,他都是有親自過問,知道新式火器制造的每個流程。
此時聽到張一凡說,眼前這個叫镗床的東西,主要就是用來打磨炮筒内壁光滑與否的,頓時就是大喜。
如果這個工具真能輕松加工炮筒内壁的話,朝廷打造火炮的速度就會加快不少了。
不過随之,朱元璋也疑惑了,當即也對張一凡說道:“你不是在打造那個燒水的機器麽?怎麽忽然想到做這個東西,要去改造火炮流程了?”
新式火炮已經有了,雖然有這個工具能加快火炮的打造,是個好事,可對此時的朱元璋來說,他更期待那個能讓大明朝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東西。
畢竟,一個是已經有了,還有一個,還沒有呢!
“是啊,一凡!”朱标聽了,也跟着點頭附和道,“是不是那個東西很難造,遇到難題了,所以你就先做其他了?”
張一凡聽了,走過去,拍拍這部他指揮下幾經修改後才打造出來的炮筒镗床說道:“這個工具,可以加工炮筒,同樣是要用于加工蒸汽機的。”
說到這裏,他便示意邊上站着的一個工匠,拿過來了一個小巧的模型,然後來到朱元璋和朱标面前,向他們解釋道:“父皇,大哥,這個就是蒸汽機其中一個關鍵的部件。您看,這下面燒水,蒸汽會推動這個活塞往外推。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活塞這裏必須要盡可能光滑閉合,隻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效率……”
曆史上的蒸汽機發明,那是一步步改良出來的。從最原始的蒸汽機到瓦特改良後實用的蒸汽機,至少上百年的時間。
不過張一凡知道這個過程,當然不可能去複制蒸汽機發明的每個步驟,提前一步到位,至少關鍵部件都一起做出來,才是一個真正穿越人士會做的事情。
此時,他就用模型給朱元璋和朱标講解活塞這部分的能量效率問題。說實話,這其實并不難懂,類似的事情,生活中都常見。
這不,朱元璋和朱标聽了,都是在點頭,表示他們明白是怎麽回事了。
張一凡見了,便總結說道:“……兒臣要做,自然是盡可能做好一點的蒸汽機出來,因此加工這個管壁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得先把做蒸汽機的工具都做出來了才好!”
朱元璋聽了,滿意地點頭說道:“對,就該如此,你做事,我放心!”
呵呵,放心還跑來視察!
張一凡聽了,心中如此想着,便揮手對工匠說道:“伱們幾個,給陛下示範下怎麽用這台镗床!”
“是,驸馬!”被指派得幾個工匠一聽,頓時大喜,連忙回應一聲,然後便開始按照他們已經會了的流程,給大明皇帝和太子示範了起來。
首先,将待加工的鐵桶放置在镗床機台上,并夾緊。然後,通過調整刀架和調節杆,将镗頭插入鐵桶管道内部,并開始旋轉镗頭。接着,将镗頭沿着鐵桶的軸向移動,同時通過镗床上的操作杆逐漸調整刀架位置和角度,使得镗頭能夠切削到正确的深度和直徑。當镗頭旋轉完整個管道時,就完成了一次加工過程。
張一凡在邊上不時解釋一句,看到工匠示範完了,便又說道:“爲了提高精度,他們剛才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反複進行多次,直到達到所需的尺寸和光滑度。”
說着,他又一指底下道:“目前來說,這個動力裝置還隻能是腳踩,靠得是人力。也可以利用水力,先用這個做出小一點的蒸汽機試試,等到以後,在用水力來驅動,能做出精度更高,也更大的蒸汽機。”
聽到這話,朱标當即呵呵笑道:“再以後,便是這蒸汽機驅動打造蒸汽機了?”
張一凡聽了,當即跟着他一起笑了起來,雖然有點繞口,但就是這麽一回事。蒸汽機,就是提供動力的。
有了镗床,基本上就能解決蒸汽機漏氣的問題。或者說,蒸汽機漏氣便在可容忍的範圍之内。當然,最好是再有橡膠加以密封,那樣熱效率會更高。沒有橡膠的話,絲綢也能将就下。
不過這些事情,張一凡并沒有給朱元璋和朱标說,此時他借這個機會,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道:“父皇,大哥,這個镗床工具,是非常實用的,也很容易被人模仿去。您看,我和這些工匠這些天一直在忙這個事情,好不容易打造出了工具,如果被别人直接學了去用,您說,這會不會打擊我這個發明人的積極性,以後也不想搞這些發明,就等着别人發明出來抄就好了?”
朱元璋一聽,就知道張一凡想說什麽,便對他說道:“你是想說專利的事情?”
專利這個事情,張一凡去香山縣擔任縣令的時候,就已經提過。不過朱元璋忙,專利這種事情,以前朝廷并沒有出面過,因此,就放着并沒有處理。
哪怕後來張一凡在香山縣各廠設立研發部來推進這個事情,朝廷這邊,始終是沒有動靜。
不過此時,朱元璋看着眼前的這台镗床,點點頭說道:“說得沒錯,雖然我知道你其實是不在意自己的學問被别人學了去,但是這番話還是有道理的。”
說到這裏,他話鋒一轉卻又說道:“不過你放心好了,你的這些東西,誰要敢仿造,我就抄他的家,殺他的人,看有誰敢仿造?”
大明寶鈔上,其實就有類似的話印在那裏。
在大明朝,至少在這洪武朝,朱元璋說出這個話來,當然是能做到的。不管怎麽樣,算是給了張一凡一個交代。
但是,張一凡卻不滿足,還是堅持道:“父皇,不止是兒臣這邊,還包括其他人發明出來的東西。朝廷有相關律法,百姓才能遵從啊!還有一點,如果外國偷學了去呢?所以兒臣覺得,這個事情還是省不下來的,最好用律法的方式來明确,這樣說不定除了我張一凡之外,還有劉一凡,趙一凡什麽的出來。”
聽到這話,朱元璋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認真思考了下,然後才說道:“這方面,沒有前例可參考,要不,就你寫一份,我看看要是可以,那就那麽辦,這樣總可以吧?”
說到這裏,頓了頓之後他又有點疑惑地問道:“如果真得被番邦給學了去,那能怎麽辦?”
在朱元璋的腦海中,那都出了他的掌控了,該是沒辦法的!
這樣的念頭,可能在他剛登基稱帝的時候不會有。但是,他在稱帝之後向倭國派出了使者,結果人家壓根不給他面子,把使者都砍了。
還有高麗那邊,也是一樣,大明使者代表的就是他,還不一樣被人殺了,他也沒有辦法。甚至連交趾那邊,也都不怎麽服他老朱,更不用說其他了。
經過這些事情的打擊,朱元璋才會有此一說。
張一凡聽了,想也不想便道:“日月所照,皆要聽從我大明朝的律令,敢犯我大明朝律法,侵犯我大明朝利益的,雖遠必誅!”
朱元璋:“……”
朱标:“……”
這個話,朱元璋自己都不敢說,朱标就更不用說了,結果這個女婿卻敢這麽說!
朱元璋回過神來,當即咳嗽一聲道:“一凡啊,高麗一戰雖然是赢了,可也隻是特例而已,你不要以爲其他番邦就能那麽容易征服的。一旦動刀兵,不知道消耗多少錢糧,并且,還不止是如此,山高路遠……”
他是覺得張一凡有點飄了,就帶着一點苦口婆心,給張一凡解釋起來,嘴炮可以,但是實際行動會非常困難的。
說到最後,他便嚴肅了一點,對張一凡說道:“……窮兵黩武,曆史上可從來沒有好下場的。你這麽聰明,該是明白的啊?”
朱标聽着他爹的話,看着張一凡,他忽然有種感覺,自己這個大妹夫,絕對不會輕易被父皇說服的。
果然,就見張一凡立刻回答他父皇道:“窮兵黩武沒有好下場,那隻是因爲打仗的收益少于損失而已。如果我們能做到,打仗的收益遠多于好處的話,就算連年征戰又如何?”
朱元璋:“……”
而朱标心中,卻是暗道果然沒有料錯!
張一凡這邊,繼續對朱元璋說道:“外國人要是能偷去的東西,必然是好東西才會如此。舉個例子,我們大明朝的絲綢、瓷器聞名于外,每年買賣這絲綢和瓷器的錢都不知道有多少。外國人肯定會羨慕,如果偷學去了這些,那大明朝會損失多少錢财?”
以前西方是沒有絲綢的,後來據說是一個傳教士把蠶偷偷藏在拐杖的手柄中帶了出去。當然,張一凡當初也沒有去考證,隻是聽說。
此時,朱元璋聽到他的話,頓時眉頭一皺。
雖然他目前其實并沒有關注海外,重心還是讓大明朝休養生息的同時,把最大的敵人,蒙元給徹底幹翻。可是,聽到張一凡的這個舉例,想着錢财流失,他自然也是不樂意的。
他在想着時,卻聽張一凡在那又說道:“當然,兒臣所舉例子其實并不是很妥當,如果從人類利益上來說,蠶可以被帶去國外,但是養蠶的技術,就不能被如此偷帶,特别是最新的技術,就越不能偷帶,這也是……”
可誰知,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朱元璋打斷道:“那也不行,隻是這事兒不好處理,畢竟是他國,和他們講道理去,一來一回都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
朱元璋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因爲出身限制,顯然依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家的好東西,要想給别人,那不可能!
張一凡聽到他的顧慮,便沒再說之前的話題,而是順着朱元璋的話說道:“這個好辦,所謂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内。隻要我們大明朝的武力足夠強大,外國不聽話,直接收拾便是。如果我們大明朝的武力不行的話,就算有道理,人家也不會聽,畢竟都是利益!”
一聽這話,朱元璋略微有點震驚。以他的經曆,稍微回顧下自身,其實就能證明這句話說得有道理。
不過朱元璋這幾年一直在關注儒家學說,也參考曆史,對于中原王朝和番邦來說,更多傾向是朝貢體系,而不是武力征讨藩國,對藩國存在實際控制的那種。
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又被張一凡多多少少都有影響,他一下就想到了其中的關鍵:那就是以前的中原王朝之所以是那樣對付藩國的手段,就是因爲大炮的射程不夠!
這麽想着,朱元璋一下來了興趣,便看着張一凡問道:“那你說,我們大明朝的大炮射程,能達多遠?”
這個大炮射程,顯然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
對于這一點,張一凡自然明白。如果說,之前所說得雖遠必誅,其實是一種願望來的話,那麽此時朱元璋詢問大炮射程,那就是真得考慮實際影響能有多遠了。
這時候的人看不到有多遠,可張一凡根據曆史,是很容易回答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