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有這個擔心,是有根據的。
因爲大明洪武初年,就發生過一件針對羅貫中這種張士誠舊人的大案。
名氣比羅貫中高多了的高啓,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于詩,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贲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明四傑”。又與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就這麽一個傑出文人,因爲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而高啓曾爲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
可憐高啓才華橫溢,還正當壯年,要開創屬于自己詩篇時代之前,就這樣隕落了。
世人都以爲,朱元璋打擊這些爲張士誠效忠過的文人,卻是沒想過,是不是高啓自己有取死之道。
大明開國之初,有人舉薦高啓參修《元史》,朱元璋就授他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并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這個待遇,不可謂不高了。
結果怎麽樣呢?
高啓是力辭不受!
那朱元璋就有想法了,你這麽好的才華,和那麽多有名的文人齊名,交往甚廣,換句話說,就是拉幫結夥的。我給你高官做,重視你,結果伱就是不要,又寫詩稱頌仇敵張士誠,你這是居心何在?
于是,朱元璋可不會管你詩詞寫得如何,直接來了個殺雞駭猴!
這些内情,張一凡不知道,但他就知道一點,隻要不妨礙朱元璋的穩固朱家王朝的大計,那就啥事不會有。
因此,他聽羅貫中提醒之後,便毫不在意地笑着說道:“那又如何?如今,你我皆是大明朝的人,都是漢人,你又不造反,誰管你以前爲哪個諸侯效命過?”
說到這裏,他用誠懇地語氣對羅貫中說道:“你擅長于寫書,将來必定在文學界青史留名,就安心創作便是,政治上的事情,就不要去操心了。爲我們子孫後代,多留一點文學巨著才好!”
張一凡這真心誠意的勸告,還有誇張的誇獎,至少在羅貫中聽來,絕對是誇張的誇獎,什麽文學界青史留名,還文學巨著,說得羅貫中又是感動又是慚愧。
于是,他連忙回答道:“驸馬說得在理,隻是草民何德何能,受驸馬如此恩惠,無以爲報!”
張一凡聽了,當即哈哈一笑道:“我們夫婦兩人……”
說到這裏,他看了一眼朱鏡靜,然後才轉回頭繼續說道:“……皆喜歡看故事,羅老能寫出精彩的故事,便是最好的回報了。如果羅老真得還介意的話,那不知羅老可否将您這些故事的手稿贈送于我收藏?”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又道:“不瞞羅老,我在京師城外柳家村,也就是我老家那準備修一個别院,就有藏書閣的設計,名家大作,都想收集在那裏的。”
羅貫中聽得很慚愧,驸馬把他的作品誇得太高了,他連忙表示道:“隻要驸馬想要,等書出版之後,手稿都贈予驸馬便是!”
說到這裏,他又補充說道:“除了這兩套書之外,我在客棧還有幾套書。對了,這本《水浒傳》是我整理成冊,我師傅的原稿,我也還保留着,不知道驸馬是否需要?”
張一凡一聽大喜,連忙回答道:“要,要,當然要了!”
施耐庵的手稿,要是能流傳下去,那也是寶貝啊!
羅貫中這邊,原本對朱家大明還是有一定意見的,可和張一凡的這個驸馬一番溝通之後,便煙消雲散了。
随後,他指着《三俠五義》那本書,開始認真地請教寫法。
就羅貫中來說,他是偏向那種曆史類,特别是涉及戰争謀略方面的比較擅長,而《三俠五義》是偏武俠的,是他以前從未見過的,因此很是新奇。
就寫作理論來說,張一凡自然也是能嘴炮的,不過他怕說多了之後,回頭羅貫中會被他影響,就寫一些裝逼打臉的小說,寫成類似後世什麽下江南的那一套,那文學價值就下來了。
不過雖然他隻是漏了個口風,羅貫中卻立刻抓住了意思,感覺到了通俗小說的新方向。
在這個話題方面,朱鏡靜也是有興趣的。她看出,夫君對這個羅貫中非常敬佩,便也放下成見,開始讨論她看過得小說心得。
她這邊的優勢,在于男女愛情,比如《仙劍奇俠傳》、《誅仙》等給她的影響非常大,她就更爲喜歡這一類幻想來的。
香山縣城裏面,當初抄家了原典史馬如海的宅子有很多。特别是那主宅,還一直空着的。
張一凡當即拍闆,把這處宅子定爲香山縣通俗文學起點社,用于通俗文學的創作。
後院的宅子,就由通俗文學起點社的作者免費居住,縣衙這邊出錢,雇傭廚娘替作者做飯,前院是各作者讨論的地方。
而羅貫中,則成爲這個通俗文學起點社第一個入駐的作者。
一如名字,在這裏的作者,主要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要求正能量,可以批判社會黑暗,但是不能是負能量的小說。
按照張一凡的說法,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倡導社會風氣,鼓勵百姓多識字,具有崇高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挂牌出去的同時,張一凡也讓羅貫中寫信給他的好友,隻要有才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可以入住這個香山縣通俗文學起點社。
這個起點社的作者所寫出來的作品,隻要能通過張一凡或者朱鏡靜這一關,就能免費出版,銷售收入而不是利潤所得,和作者五五分成。
印刷出來的作品,會放幾套去藏書閣閱覽室,供百姓借閱,另外的在本地書店銷售。如果閱覽室這邊借閱搶手的話,就會發往其他地方去售賣。
這個香山縣通俗文學起點社的成立,規矩的出爐,讓羅貫中喜出望外,連忙寫信開始呼朋喚友。
朱鏡靜也喜歡這個,除了研究美食之外,又多了一份愛好,看書并嘗試着寫書。
不過,她向張一凡抱怨說,可以看得書還是太少了。
對此,張一凡發揮了保存曆史巨著的想法,便又開始口述,把《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兩部小說也給回憶了一遍,算是爲這個位面保留了兩套文學巨著。
他在忙着這些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洪武十年十二月了。這個時候,武備堂的将士們,也已經趕到了京師。
這個時候,南京已經很冷了,零度左右的溫度,那是很常見的,一個不小心,還可能下雪。
這讓香山縣的這些将士,給凍成了狗。虧了張一凡有考慮到,從藍玉那邊調撥過冬衣給他們。
當然了,雖然天氣很冷,但是,他們的内心,一個個都是火熱的,就等着皇帝的檢閱。
并且他們在等待的時候,也沒閑着,在朱亮祖的帶領下繼續訓練,就準備憋個大的。
好在他們也沒有等太久,畢竟是來自香山縣,誰也不敢耽擱,很快就報到了禦前。
曆史在張一凡的蝴蝶效應下,确實有了改變。
衛國公鄧愈,原本在十一月份班師途中病逝,但是在這個位面上,十二月初的時候,安然回到了京師,擔任了中宰相一職。
這個事情,誰也不知道,也就隻有聽聞消息的張一凡知道,他改變了鄧愈的命運。
朱元璋得報消息之後,便傳旨讓大都督府這邊陪同他一起檢閱香山縣武備堂的軍卒。
除此之外,衛國公鄧愈自然也被他帶了去,另外還有一個人,便是剿倭總兵官燕王朱棣。
不用說,朱棣收到張一凡快馬傳遞的消息之後,便立刻向他父皇請奏,要求跟着一起檢閱。
理由是他聽說香山縣武備堂的軍士擅長火炮,而水師海戰,更是離不開火炮。
對此,朱元璋自然是同意了的。
洪武十年十二月初五,南京城外專門劃出了一塊地方,用于這次的檢閱。
之所以不在京營的校場,是因爲這次檢閱最主要的,還是火炮的使用。這個轟夷火炮威力巨大,城裏根本沒有那麽大的空間。
張一凡給出得轟夷大炮設計圖,當然是後世成熟的那種,也就是有炮輪的那種,可以由馬拉着走。
南京城内外,已經修了水泥路了。雖然轟夷大炮很重,但是也沒什麽問題。就是在離開官道,前往練兵場的時候,因爲前段時間有下雪過,道路泥濘,不平,這些火炮的移動就受到了考驗。
不管是鄧愈還是朱元璋,都是打慣了仗的,一下就看出這種火炮在行軍中的短闆。
不過,跟在朱元璋身邊的朱棣,卻是不以爲意,對朱元璋說道:“父皇,隻要火炮的威力足夠強大,就算這等重量,用在水師卻是無妨的。”
這個轟夷大炮,最終隻是京師這邊打造出來了。雖然朱棣也有權打造,但是江陰那邊的工匠實力還是弱了一些。
因此,朱棣也是沒見過這種轟夷火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不過雖然沒見過,隻是看外形就能估計出來,肯定是很大的。
畢竟這時候的火器,那是槍炮不分,也就是說,突火槍做大一點,那就當火炮用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火炮。
鄧愈的性格沉穩,雖然見識到了這麽大型的火炮,但是一直沒有說話。
等到了練兵場之後,朱亮祖已經帶着五十名手下在這裏集結了。
朱元璋領着衛國公,曹國公等軍中重臣過來,讓他們一個個都憋着一股氣,就想要好好表現一下。
特别是朱亮祖,這是他獲罪之後再一次站到了一群老相識的面前,更是憋着一股勁。
寒風呼嘯,冰冷刺骨。
但是,不管是武備堂的将士,又或者是天子近衛,還是大明朝的皇帝和藩王将領,沒有一個人縮頭縮腳。似乎他們所有人,全都免疫了老天爺的冷酷。
這裏的人,是大明朝的精英,展現的,是大明朝鼎盛的武力,遠非其他時候的大明軍隊可比。
朱元璋也沒什麽廢話,到了之後,便吩咐演武開始。
于是,朱亮祖便帶着武備堂的将士,把他訓練的所有手段都在皇帝和名将面前展示了出來。
呼嘯的北風中,不時響起演武将士的呼喝吼叫,打破淩厲寒風的封鎖,聲震四野!
看台上,一行人都沒有說話,看到了後半段,差不多要完結之後,朱元璋便轉頭看向鄧愈問道:“如何?”
此時的鄧愈,算是如今最紅的名将了。畢竟剛剛爲大明朝拓土千裏,得勝歸來。
此時,沉默寡言的他,聽到皇帝問話之後,便立刻恭敬地回奏道:“這些兵,才練了一年多點,能有如此表現,确實是下了功夫的。”
在他這種老将、名将看來,就這些武備堂的兵,和他的麾下精銳是不能比的。雖然士氣很高,但是都沒見過血。要讓他看了這個演武之後就立刻誇獎說有多厲害,那絕對是違心之言,他是說不出來的。
更不用說,洪武皇帝本身就是知兵的,這些來自香山縣的軍士到底如何,他又豈會不知道?
當初朱棣爲比試而練得那些兵,可都是從天子近衛中選出來的,一個個原本就是精銳,和這些隻是從普通百姓出來的軍士,也是要勝過好多的。
曹國公聽了,點點頭說道:“驸馬說這些兵的優勢是理論知識學得多,會比普通兵更聰明。還有什麽戰場韌性,什麽領悟軍令更有優勢,這些優點,也是要去了戰場上才能真正看到是不是真得如此!”
朱元璋當然是有給他們說過這些,曹國公才能說出這番言論。
至于眼前所演練的,在他們眼裏,真得隻是一般。
甚至可以說,就他們的教頭,原來的永嘉侯朱亮祖的水平,在他們這幾個人的眼中,也沒有什麽驚豔的。
朱元璋聽了,卻是贊了一聲道:“朱亮祖确實是有心了,能看出來,他的本事确實是沒有保留的,在傳授給這些武備堂的軍士,不錯!”
一聽這話,衆人心中頓時有數,這是皇帝在定基調了。
不過他們正想着時,卻聽朱元璋說道:“不過最終怎麽樣,且先看他們的火炮演示吧!”
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