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上,劉辯驚喜地發現:身在黃縣,他竟能吃到高密國的特産小吃「高密爐包」——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而著名……這次的口味雖是清淡一點,但仍給他帶來不小的驚喜,使他不停地想:
究竟是誰告訴太史老夫人,他喜歡吃的點心是高密爐包?
餘光一瞥,他瞥見了二哥周瑜——是了,是了!定是二哥周瑜告的密!
不知爲何,他就莫名地認定是二哥周瑜的手筆。
期間,劉辯他還曾低聲地詢問太史慈,問道:「太史兄長,如今你是黃縣令了,我以爲你設宴慶祝,一定會宴請所有的黃縣世家子弟才對……」
這樣,也好借着宴會與對方拉近關系,方便今後黃縣的治理?
通常吏員們,不都是那樣做的嗎?——當今漢室天下,吏員的人才選拔皆由世家或豪強舉薦!一旦世家或豪強被舉薦爲郡縣吏員,想在該郡、縣長期地擔任,勢必要與該地的世家或豪強互通往來……
如此一來,吏員雖得世家或豪強的支持,卻也失了風骨……老實說,他并不欣賞。
甚至相當排斥!然而……
然而,這是漢末時期的現狀啊!
太史慈既爲新任的黃縣令,按理就該邀請黃縣的世家或豪強——即便太史慈本人不喜,也該……他如是想着,就見太史慈拱了拱手,認真地答道:
「子義的縣令之位,皆由殿下所給,與那些士族人士有何幹系?
子義之所以舉辦宴會,主要是因爲殿下你的提議!
子義很感激殿下,想效力于殿下!因此,隻要是殿下你說的,子義一定照辦,竭力地辦好!至于甚麽宴請旁人,那就算了罷!
殿下肯來參加子義的宴會,若是多了無關緊要的旁人,驚擾了殿下,豈不是子義的罪過?——子義萬萬不敢麻煩殿下,是故才沒邀請别人!」
這一席效忠之語說得甚是漂亮,他簡直又高興又滿意,還相當動容。
隻是動容之餘,他漸漸地冷靜下來,冷不丁地想:太史子義此人,可不是能言善辯之人罷?何時竟能說出這麽動聽的場面話了?
莫非是有人藏在幕後指導不成?
越想越覺有道理,他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從太史慈的身上挪開,先瞅了一瞅荀彧,又瞄了一瞄自家結義二哥周瑜,再望了一望徐庶……不禁地,他總結:
在場的聰明人士皆有嫌疑!
那麽,問題來了:是誰指點太史慈呢?
不過,不管是誰教導太史慈,總歸他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史慈被他劉辯……真真切切地收服了。
唯一遺憾的便是:太史慈沒有稱呼他爲「主公」?
也罷,願意主動喚他爲「主公」者,隻需曹操一人即可。
兩眼彎彎,他一想到遠在渤海郡的曹操是第一個拜自己爲主公之人,就無比得意……對了!曹操等人在渤海郡如何?應該沒發現他擅自地離開南皮縣罷?
思及此處,他又略微地想念南皮縣了。
但願南皮縣乃至整個渤海郡,都一切安好罷?
……美好的宴席終有落幕的一刻。
宴席結束之後,是忙碌的看信時間。
首先,他朝徐庶使個眼色。
然後,徐庶便不動聲色地跟着他,來到他臨時的住居。
住居内,他問徐庶,追問:“先前我寄出三封信,現今可有回信沒有?”
徐庶行禮道:“有!”
遂從袖中熟練地取出三條紙帛,就好像事先練習過一般。
且慢!
你怎麽把信放在你的袖子裏啊?
難不成一開始你就做好準備了?
他目不斜視,接過三封信,陸續地看了起來:
第一封信是曾阿牛寫的。
曾阿牛同意留在洛陽給他的便宜父皇治病,但卻戰戰兢兢地表示自身的醫術不高,沒法治好漢帝陛下。
言下之意:他的父親快不行了!
抿了抿嘴,他又拆看第二封信。
第二封是大舅舅何進寫的。
大舅舅何進答應保護曾阿牛,已派重兵緊随曾阿牛的身後,還再三叮囑他要小心謹慎,不準亂跑。
他:“……”
他挺心虛。
接着,他拆開第三封信。
第三封信是諸葛謹的字迹。
諸葛謹沉痛地告訴他,他的王叔劉備已經知曉了,幸好王叔劉備連同關羽和張飛皆作不知情者,還請劉辯殿下放心。
藥丸。
他頭都大了。
劉備、關羽和張飛都知道了,他不信曹操、袁紹乃至袁術,就沒收到半點風聲。
歎了歎氣,他問:“諸葛謹兄長不準備迎接我們?”
徐庶搖頭道:“庶也不清楚。”
他沒追問,而是說:“距離你說的那天,可是明天?”
徐庶道:“是的。”
“那麽,我們到時乘船回去?”他再問,“船隻由誰提供?”
徐庶摸了一摸鼻子,回答:“據說是來自江東的陸家。”
“陸家?隻有陸家嗎?”他挑了挑眉,一提到「江東陸家」他就來勁了:他還記得江東陸家未來會出好幾個人才,甚麽陸康、陸績、陸遜——尤其是後者陸遜,那簡直是典型的「書生拜大将」存在啊!
隻可惜以上提到的三人結局都不太美妙:陸康忠于東漢朝廷,有相當顯著的政績,惜歎替朝廷抵抗孫策,城陷後,去逝;陸績是陸康之子,自幼聰明過人,知禮節,懂孝悌,尊重長輩,孝敬父母,六歲就有「陸績懷橘」的佳話,可惜是個短命的,比太史慈還壽短……
嘴角抽了一抽,他甩了甩頭,又問:“可知由誰負責航行?可靠嗎?”
徐庶道:“可靠,可靠!是周師弟親自聯系的人!對方來頭不小,姓陸,名康,頗有義烈之名,好像隐約地打聽到了你的消息,這才改了主意……事實上,那人是廬江太守,原不該前來——”
真的假的啊?
這也太有排面了!
劉辯抽氣:有句話怎麽說來着?——說曹操,曹操到?他剛想起陸家的人才,人才陸康就自動地出現?
這也太巧合了!
不過……
不過,他挺滿意就是。
舒了舒氣,他說:“如此,我也放心了。”
應該……能放心罷?
他是這般認爲,然而……
然而,待到出航那一天,果如徐庶所說,風和日麗,順風順水,按照既定的海上路線,的确能加快航行速度,指不定真能早早地抵達浮陽縣的海岸?
隻是,當劉辯他帶一群人,來到黃縣的港口,望見一艘巨型的商船後,就徹底地失了言語,變了想法:那是商船嗎?那是商船嗎?怎麽看怎麽像是戰船罷?
快看!巨大的商船……啊呸~那分明是戰船!是戰艦!戰艦的「樓船」高十餘丈!
足足有五層!
更誇張的是:樓船不僅外觀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樹旗幟「陸」,戒備森嚴,宛如水上堡壘,攻守得力——
反正劉辯看見這艘船上到處是人!
這這這……劉辯心驚肉跳:且不提甚麽安不安全了,真要坐上這艘沉重的戰艦,真能快速地回到浮陽縣嗎?
不不不——
應該說:這種明顯超出規模水準的戰艦陸氏家族是怎麽做到的?
劉辯敢發誓:連朝廷都不一定有錢,能造出這麽豪華氣派的船來。
所以說,能造出此船的陸氏家族到底想做甚麽?——造反麽?
他剛興起這一念頭,就聽周瑜說:
“厲害,太厲害了!值了!太值了!——殿下,請登船!”
啊?
他眨了眨眼,望見船隻停靠過來,一名年長的吏員帶着一名少年和一名孩子,正在船上朝他微笑,還鞠躬行禮!
愣愣地,他帶人登上了船。
“殿下——”
孫策和周瑜的聲音同時響起。
顯然,大哥孫策和二哥周瑜并不會跟他回渤海郡。
至少不是現在。
“保重!”孫策和周瑜,外加太史慈朝他揮了揮手。
于是乎,他也揮手道别,卻并未多說甚麽。
很快地,他和荀彧等人乘坐陸氏家族的戰艦,乘風破浪,直達浮陽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