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高懸,天空中一丁點雲彩都沒有。旱田周遭無一點水,蒸騰的熱氣,每一絲都暖洋洋。
“呀呼,還有一點點,就完成啦!”采小蘭拄着金鋤頭,回望自己一路翻過來的地,成就滿滿。而她隻需要把四畝地翻完,便可以完成新的任務:
陽春三月,最适春耕。有牛的鐵犁牛耕,沒牛的鐵犁人耕。崔家不僅沒有置辦鐵犁,就連扛鋤頭的男人都沒有,春耕之路艱難。意不平!憑什麽瞧不上女子?四天内,翻完四畝地,讓村裏人見識女人也能頂起半邊天。
獎勵:100錢,鍍銀銅鍋
水田:1/1;旱田:2/3
“啪”!
最後一鋤落下,土裏響起了磕碰聲,“又收入一枚大錢!”
此時此刻,采小蘭終于能理解孔乙己爲何要在桌上排出九個大錢了。有錢的感覺太好了。
任務完成,獎勵已經放到了包裹。
身前半米,光幕包裹一欄的第一格,開元通寶的數量已經達到了350個,其中金鋤頭獲得15個,任務獎勵又是100。
“這銅鍋又是什麽?”采小蘭看了一圈周圍,一個人也沒有。翻地的速度,他們家最慢。
他們安家的劉家莊,離揚州城也就十裏路,屬于近郊。大部分住戶家境殷實,有鐵犁的不算少數。就算沒有,也能從鄰居親戚家借到,翻地早就完成了。
從包裹裏找到鍍銀銅鍋:
鑄器,厚實耐用,用來煮食,可略微增加食物甘甜風味。因鍍了一層銀,可起淨化作用。
采小蘭操作光幕,取出物品。隻見一個碩大的容器砸在地上,剛翻的地面,凹進去一大塊。通體黑色,上面鍋口齊膝蓋,直徑比手臂還要長一點。鍋内微紅。
“這也太大了吧!”采小蘭摸着兩邊的獸耳,想要拎起它,怎麽使力也沒能如願。以前也就在食堂裏才見過這般大小的鍋。一鍋粥煮出來,豈不是要夠幾十口人吃?
“不實用!”采碩士撇撇嘴。鍋壁厚實,想來熱傳導效率較差。容量太大,對于四口之家,用不過來。不過好歹是系統的贈物,也不能扔了。
她在田埂上轉悠了半天,才想到一個好辦法,先把鍍銀銅鍋仍在地裏面滾上泥水,再在裏面放了泥土,僞裝成從地裏才挖出來的樣子。“嘿嘿,這就像了!沒想到我堂堂考古碩士,竟然穿越到古代,才真正考了一回古!”
沾滿了泥土的鍍銀銅鍋又被她請回了包裹。而這一刻,她才注意到,去和人家商讨肥水價格的崔盧氏,到現在還沒回來。
采小娘蹲在田埂上等了一會兒。這個時代的人,沒有大中午吃飯的習慣。崔盧氏肯定遇到麻煩了。
她沿着路口一直找到了售賣肥水的人家,果然在其院門外發現了滿面悲戚的崔盧氏。
“阿姑,怎麽回事?他們欺負你了?”一個多月結下的情意,采小蘭早把她當成了親人。
“我問了三四家人,肥水都是100錢一車,可是方才去問,卻要150錢,明擺着欺負人呀!”崔盧氏最恨别人搞差别對待。
而采小蘭聽到100錢一車肥水的第一反應,是很貴。沒想到隻是挨家挨戶收羅糞水,就這麽掙錢。
“阿姑,你别生氣,我去與他分說!”采小蘭一聽就曉得了原因。鄉下地方,沾親帶故,售價不一樣太正常了。不服氣150錢一車的價格,再與人家商談砍價就是了。
想明白始末,她敲響了小院的門。門沒開,裏面一個小丫頭的嘟囔聲就響起來了。
“阿娘都說了一百五十錢,你再哭——”
“呀,姐姐你是來?”小丫頭看清楚敲門人,不是方才婦人,而是一個纖細柔弱的年輕姐姐,頓時改口。
“丫頭你叫什麽呀?我找你家阿娘!”
“劉二丫!”小丫頭回答完,轉頭就往裏面跑去,一路跑一路狂喊,“阿娘,有人找!”
一會兒,裏間來了一位三十左右的婦人。心寬體胖,身上衣服幹淨白皙,半點污漬也沒有。
“姑娘是來……”
“買肥水!”
“哦哦!”徐銀蓮語氣一頓,心裏十分詫異,村裏沒這一位人物呀。
“我是新搬到劉家莊的!”采小娘行一禮。
“我知道了,你是新搬來的崔家媳婦吧!倒是稱呼錯了,應該叫一聲小娘子!”
采小蘭眼色一閃,小村子雖然閉塞,但内部信息流通地非常快。才搬過來三五天,就被人家弄清楚裏家裏人物關系。
“你們家一共買了四畝地,三畝旱田,買的村東劉老三家的,劉老三去年剛買過肥水,堆肥的花,兩年一回就行了。而那一畝水田,是村東劉根明家的,他們家堆肥在前年,今年确實要再追一下。不過水田的肥水可要比旱田貴一些呀。不過我們一車水田肥水,要二百錢。一車夠十畝田用,就收你二十錢!”
采小娘隻報了一下來曆,徐銀蓮誇誇一陣細說。那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她知道,“還價”兩字,還是免開尊口吧。
“請問……”
“水田的肥水,主要原料是草根木根等漚出來的漿,你若想自家準備,趕不上的。”
“我是想問,現在是什麽年代?”采小蘭自打恢複意識以來,多少次想從旁側記,跟崔母等人打探所處時代,都沒找到好機會。隻是依據人們的穿着打扮,猜測隋唐宋左右。
徐銀蓮驚訝地看了眼采小娘,“倒是低估了小娘子,現在貞觀三年!”
采小蘭這個問題,若是問村裏的一般人,倒還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在大唐,能做生意的人,都不是一般人,起碼要能與子城的人說得上話。
“謝謝,這是二十錢!”采小蘭若有所思,原來是唐,還是貞觀盛世。
“小娘子初來乍到,我給個面子,收你十五錢罷了!”
在徐銀蓮眼裏,眼光能放到朝代年歲上的,都不是蠢人。給聰明人一點小小的面子,永遠是利大于弊的。
……
“原來是唐,怪不得,怪不得——”采小蘭從院子裏出來,嘴裏一直念叨。
“怎麽樣?”
崔盧氏一問才讓她回神。
“阿姑,150文是十畝地的價錢,錢我已經給了!”
返家一路,采小蘭用誰也聽不到的聲音念念有詞:“大唐貞觀三年,租庸調治下,百姓每丁均田百畝,其中二十畝是業田,爲何我婆家隻有四畝?”
“按照唐朝的生産力,旱田每畝均産粟米21鬥左右,大唐粟米價格在9錢一鬥,40稅1,100畝地,一次性收入約18000錢,也就是18貫。粟米一年兩熟,一年一丁入36貫。月入三千錢。就這個收入水平,原身的親爸親媽就給了100錢?”
“這到底是什麽世道呀!”采小娘搞不懂。她還以爲這個朝代大家都是這個窮苦水平。親爸給了100錢就絕了父女情。沒想到,隻是她一家如此。
她也明白了爲什麽地價那麽貴,完全是官府爲了限制買賣。貞觀三年,正是政治清明之際。
“該死,三畝旱田收63鬥,一畝水田收27鬥,加起來一共才90鬥。一個壯丁口糧月6鬥,敞開來吃,一年要吃72鬥。崔薄言也不做事,不消耗體力,算半個壯丁,崔盧氏、冬平、我加起來不能超過一個壯丁的食量,不然根本不夠吃!”
一通心算,采小蘭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地裏産出,根本不夠他們一家人吃的。更何況,還要交稅。
能算這一筆賬,完全是采小蘭上課認真學習的結果。在唐代史選修這一門課上,老教授就帶着大家查找資料算過初唐的一些具體數據。
“阿姑!”
采小蘭喊停了走在前面的崔盧氏。
“我們家的一百畝地呢?”
已經收到站短,請喜歡的讀者們幫忙點點收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