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的建議很奏效,朱元璋很痛快等便答應了趙勉的請求。
就和曹玮所說的一樣,工匠們的收入在他眼裏也真是沒多少,跟倭國的銀礦比起來,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孰輕孰重,朱元璋自然分的清楚。
畢竟能早一日召集夠數量的工匠,就能早一日的趕赴倭國挖掘銀礦。
解決了難題,趙勉千恩萬謝的出了禦書房,随後回到戶部,就命人将消息散了出去。
不僅僅是應天府,還有應天府周邊的省、縣區域,都派人散布出了消息。
僅僅兩三日的時間,應天府周圍超過百裏的範圍,就已經人盡皆知。
皇帝陛下要招工匠出海采礦,單月可以額外領一多半的工錢!
一個月多領一多半的工錢,兩個月就足足多出一整個月的收入!
民間工匠們發财的機會不多,這次算是一個,他們定然要牢牢抓住!不然怎麽中照顧家人溫飽?
一時間,周邊各地的工匠紛紛告别了家中妻兒老小,踏上了前往大明都城應天府的路程……
半個月時間過去,
“大人,名額已經滿了。”
戶部府衙内,一名侍郎手裏舉着冊子,跟戶部尚書趙勉彙報。
趙勉坐在桌子後方,放下手中卷宗,接過冊子,一頁一頁的翻查,最終确定無誤。
“好,你先派人将所有工匠安置好,我這就去與陛下彙報。”
“諾!”侍郎拱手應了一聲,轉身出去。
趙勉則是立馬起身,拿着那本冊子一路向禦書房行去。
在趙勉原本的料想中,招募五千名工匠,此事每一兩個月絕對完不成。
因爲戶部要一個一個的去核查,然後去招募,另外還涉及到了讓那些工匠背井離鄉,離開大明遠赴倭國。
不用想,這種事沒多少人願意做。
但是在聽從了曹玮的建議之後,放出了給工匠漲了一部分月錢的消息,效果竟出人意料的好!
每天都有各處而來的工匠來報名,短短半個月時間,五千名工匠就已經招募完畢。
最簡單的辦法,往往最能解決問題。
到了禦書房,跟朱元璋彙報工匠名額招滿之後,朱元璋也很是開心。
五萬大軍早已經集合完畢,如今工匠也招夠了數量,下一步便能開赴倭國,開采銀礦了!
于是朱元璋當即下令,五千工匠随五萬大軍一起前往杭州,到了海軍總督府之後,乘船前往倭國。
當日下午,應天城外五萬大軍與五千工匠便浩浩蕩蕩的出發。
此時,
已是五月中旬。
在另一邊的倭國境内。
朱棣也是絲毫沒有閑着,他派出了千餘名士兵,前往倭國南北兩朝交戰之處,每日彙報雙方戰況。
其餘的,便是一日不停的帶領士兵盡可能的挖掘銀礦。
雖然沒有專業的工匠,但朱棣麾下有整整四萬大軍,即便分出一半去把守石見山周圍,和看守海上的戰船,剩下的依舊有将近兩萬人,挖掘的進度也沒慢到哪裏去。
自從年初曹玮帶着銀石乘船返回大明,朱棣帶領士兵一共開鑿了三個礦洞,如今每個礦洞都有了将近百米的長度。
可以說石見山的挖掘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
隻要等曹玮返回大明,朱元璋再派專業的工匠過來,銀礦開采工作就能進入正軌。
大明挖掘石見銀礦進行的順風順水,但倭國本土的勢力,北朝足立氏和南朝後龜山天皇卻依舊打的你來我往。
年初開始,在經曆了五個月的攻防戰拉鋸之後,後龜山政府的防線,再一次從下呂退到了郡上。
北朝足立氏兵力強大,後龜山不敵,隻能被動的打守衛戰。
但倭國國土面積狹小,守衛戰也難以長期爲繼。
後龜山已經記不得這是己方第幾次防線被北朝攻破了。
再這麽下去,北朝足利義滿非得帶兵打到他的吉野行宮不可!
眼看己方的軍隊已經有了敗相,此時的後龜山越來越焦慮。
終于,
在五月将要結束,下呂防線被攻破之時,後龜山再也忍不住,找上了朱棣和道衍二人。
現在的後龜山已經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舉目四望之下,隻有大明願意出兵援助他,才有一線機會取勝!
大明燕王朱棣手下有四萬海軍,若是能借過來加入戰場,一定可以扭轉局勢!
經過了近十日的路程,後龜山終于帶着幾十名侍衛,來到了石見山腳下。
本來後龜山是想派使者将朱棣請到吉野行宮,但後來想了想,求人要有求人的态度,于是便親自長途跋涉來了石見山。
遠遠的,有大明士兵見到石見山一行人靠近,立馬帶着大批人手,手持刀槍迎了上來。
“什麽人!”
帶頭的隊長冷着臉,對後龜山一行人高喝。
後龜山臉色一滞,大明的士兵竟敢對他如此不敬!
然而後龜山也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朝身旁之人揮了揮手。
一直跟在後龜山身旁的小泉純一郎走上前,用帶着奇怪口音的中原話喊道。
“我等乃是跟随後龜山天皇,來這裏求見上使燕王大人,有重要的事情商議還請你們去通報一聲。”
領頭的隊長聽完,掃了這一行人一眼,随後跟自己的下屬吩咐道:
“你們在這裏看着他們,我去禀報燕王殿下。”
這邊,
朱棣和道衍二人在山林裏捕了頭野鹿,此時正架在火上烤的滋滋冒油。
在倭國這鳥不拉屎的地方待的時間長了,每日隻帶着士兵開采銀礦,朱棣都感覺身子骨快生鏽了,所以一有時間閑下來,便會和道衍一起去山林中打獵。
道衍這和尚手裏攥了一把細鹽,均勻的撒在了鹿肉上面,香氣頓時更加誘人。
朱棣在一旁坐着,嘴裏像是在自語,“昨日三個礦洞加起來,共開采了兩百多斤銀石。”
道衍呵呵笑了笑,“士兵們又無經驗,挖掘的時候還要小心翼翼的,唯恐礦洞塌方,有這等成果已然是不易。”
“反倒是倭國後龜山那邊,再次陣線失守,依貧僧來看他就要忍不住了,或許此時正在來的路上。”
朱棣也明白這個道理,點了點頭。
正此時,
一名隊長走了過來。
“報,營地外後龜山帶人求見。”
道衍頓時雙手合十,念了句佛号。
“阿彌陀佛。”
朱棣也忍不住咧咧嘴,這真是說曹操曹操到。
他們預想後龜山回來求援,但沒有想到來的這麽快。
看來後龜山是真的要頂不住北朝的強攻猛打了。
朱棣站起身,朝那隊長擺了擺手,
“帶他們進來吧。”
“諾!”
後龜山一行人在大明軍營外等了半天,終于見到那名隊長返了回來。
“你們,随我來!”
隊長的态度很高傲,一衆倭國人都很不爽,但爲了大局他們不得不忍下來。
跟着那名隊長走了大概有一刻鍾,終于到了主帳。
“燕王殿下就在裏面,你們進去吧。”隊長說了一句。
後龜山天皇令一衆侍衛在外邊等待,隻帶着身後的小泉純一郎進了營帳。
一進營帳,後龜山就見到正中位置坐着的朱棣,道衍那名黑衣三角眼老僧站在朱棣身後,手裏是萬年不變的念珠,“哒哒”的撥動着。
“下臣見過上使大人。”後龜山朝面前的朱棣恭恭敬敬的行禮,腰身幾乎折成了90度。
小泉純一郎也是如此,朱棣坐着甚至都能看到他們撅着的屁股。
“大家都是熟人,不用多禮了。”朱棣面色冷淡,随意的揮了揮手。
“謝過上使大人,”後龜山直起了腰背。
朱棣将身子微微歪斜着靠到了椅子的一側,摩挲着手指,開口問道:
“熙成國主,你不好好在你的吉野行宮坐陣,跑到這裏來做什麽?”
“難道在這等危急關頭,熙成國主還有閑心來石見山賞景?”
後龜山不信朱棣不知道現在倭國的局勢,面對朱棣言語中淡淡的嘲弄何譏諷,後龜山深深的吸了口氣,壓住心中的憤怒。
“上使大人說笑了,下臣此次是來向上使大人尋求援助。”
“十日前,我軍下呂陣線被北朝大軍攻破,退守郡上,但是局勢對我軍不利,鄙人身爲南朝國主,絕對不能坐以待斃,特地來到這裏,想要借上使大人手中的兵力。”
身爲南朝國主……不能坐以待斃……
朱棣聽着對方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嘴角譏笑之色又多了幾分。
他稍稍坐直了些身子,
“恐怕要讓熙成國主失望了,本王這次帶來的全是海軍,于陸戰不利,本王身爲大明的藩王,自然也得對手下的将士們負責,不能看着他們白白送死,熙成國主的請求,本王不能答應。”
朱棣這次來倭國的首要任務是開采銀礦,其他的事情都得往後靠,更不用說後龜山這個倭國人的事情。
再者,朱棣手下的四萬海軍,都已經分工明确的安排妥當,更加不會輕易将兵力借給後龜山。
不要說朱棣手裏全是海軍,在沒有多餘兵力的情況下,就算他手裏的是四萬陸軍,也不可能借給後龜山一根毛。
你們過倭國人的性命值幾個錢,我大明的銀礦才是重中之重!
後龜山聽到這話,臉色頓時焦急起來,并且帶着幾絲的愠怒之色。
“下臣一直聽聞上國乃是禮儀之邦,素來很是敬仰,難道上使大人身爲上國的燕王,要做出言而無信之舉嗎?”
“道衍大師曾經答應過下臣,大明上國會在下臣危難之時,施以援手。”
“現在正是我南朝生死存亡之際,難道上使大人要袖手旁觀?”
朱棣回憶了一番,在之前石見山的平台倒塌之時,他派道衍去找後龜山,又敲詐哄騙回來一批石料木料。
道衍在返回之後,也将他與後龜山的所有對話都說給朱棣聽,确實有這麽一茬。
後龜山說完,瞪着他那一雙不算大的小眼睛,義憤填膺的看着朱棣,想要朱棣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
朱棣卻隻是輕輕的一笑,絲毫不見慌張急切。
“熙成國主恐怕是誤會了,本王的意思不是不幫你,畢竟本王初到倭國,熙成國主毫不吝啬的設宴招待我等……”
說起這茬,朱棣像是想起了什麽不好的回憶,臉色有些難看。
但随即他又恢複了神色,
“而且……熙成國主還幫助我們搭建靈台,本王不是無情無義之人,熙成國主曾經幫過我們,本王都記在心裏,如今熙成國主有難,本王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隻是本王剛才也說了,此次本王前來,麾下全是海軍,打不了陸戰……”
後龜山聽到這裏,頗有些不服氣的哼了一聲,深深皺起他那一對像是蠶豆一般短而小的眉毛。
“上使大人的意思,不還是要對下臣南朝之危袖手旁觀?”
朱棣擺手,“熙成國主,且聽本王說完。”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朱棣也是個搞人心态的好手。
後龜山鼻孔重重出了口氣,閉上了嘴巴。
朱棣繼續說道,
“本王早就預料到熙成國主會有今日之危,今年年初之時,就已經派人乘船返回了大明,向本王的父皇,大明的皇帝陛下尋求陸軍兵力援助。”
“幾個月時間過去,此時此刻,我大明的援軍定然已經啓程,隻是倭國與我大明之間有重洋阻隔,來去都要耗費上不少的時間,本王也不知他們何時會到,但想必再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怎麽也夠了。”
“熙成國主隻需要再堅持上一兩個月,等我大明援軍一到,區區北朝足立氏,就再也不是威脅。”
後龜山聽完,一對眼珠開始叽裏咕噜的轉。
大明軍隊在他南朝境内駐紮,他自然也是要派人看着的,年初确實有幾艘大明戰船離開……
難道,朱棣說的是真的……
隻是後龜山心中卻怎麽也不肯相信,身爲大明人的朱棣會有如此好心,在幾個月前就派人回去給自己叫救兵。
“熙成國主,本王身爲大明皇帝之子,向來都是一口唾沫一個坑,難道你懷疑本王會說假話騙你?”
朱棣的臉色也沉了下來,仿佛真的不能容忍後龜山對他的懷疑。
後龜山見狀,心中一緊,他知道這次隻能是白來一趟,隻有把希望寄托于朱棣口中的“援軍”身上,連忙開口回答。
“下臣不敢,上使大人深謀遠慮,如此爲下臣着想,下臣感激不盡。”
朱棣聞言,臉色緩和了不少,又出言安撫了幾句。
後龜山表示一定堅守到大明的援兵到來,随後,帶着一行人離去。
朱棣透過營帳口看着後龜山一行人得背影,嗤笑了一聲。
“兵不厭詐,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接着,他又對旁邊士兵道:
“本王的鹿呢?拉出來,吃鹿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