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想在曹府多逗留一會,但朱元璋那邊還有奏折批閱,且現在朱雄英沒了曹玮義子的身份,隻能告辭。
“既然鍾田侯身體無恙,我便放心了,皇爺爺身邊需要人服侍,我便先告辭。”
朱雄英說完,帶着老禦醫起身離開。
曹玮吩咐一聲,小玉将他房中那些古玩字畫都拿了出來找到合适的地方擺放,曹玮這曹府一下子看起來典雅不少。
而曹玮則是坐在大堂,思考着下一步該做什麽。
既然回不到現代科技社會去,那就努努力,把大明發展成另一個現代社會,自己也能更加享受一些不是?
不過曹玮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光憑自己根本不可能讓大明在一兩百年的短時間内達到後世的科技水平,但讓大明的工業再往前推進個幾百年時間還是有戲的。
造不出飛機坦克,造個燈泡無線電機還是可以努努力的。
燈泡需要鎢絲和玻璃,玻璃現在已經有了,隻是工藝問題,研造鎢絲才大頭。
還有無線電,這個原理同樣不算過分的複雜,就是利用電流和磁場傳遞信号。
然而想要讓這兩樣東西能正常使用,就得先有電。
曹玮撓了撓頭,皺眉思索,“嗯……磁流電機和無線電的原理是什麽來着,磁石、線圈……”
吃過午飯,曹玮便來到制造局,令宋平找來了一塊紅銅。
紅銅又命紫銅,通俗點講就是冶煉出來的純銅,有極好的導電性和傳熱性。
曹玮拿着紅銅端詳了片刻,朝宋平說道:“把這些紅銅,全部作成銅絲,粗細就和細面差不多即可。”
宋平眨了眨眼,“諾!”
紅銅這種東西,硬度不好,向來都是朝廷摻一些鉛、錫制成銅錢,其餘的用途屈指可數。
曹玮要銅絲的用處宋平不明白,但曹玮的話在他眼裏就是聖旨,隻管照做就行了。
另外,宋平覺得今日的曹玮精神狀态明顯比昨日好了許多,他看在眼裏,也是極爲高興的。
宋平拿起紅銅,就要去炮制,曹玮又說了一句。
“再去給我找來幾塊磁石。”
宋平應了一聲,轉身離去。
片刻之後,當宋平再次來到曹玮的房間之時,卻見到曹玮正執筆在紙上畫着什麽。
宋平不敢打擾曹玮,踮起腳輕輕靠近,隻見曹玮在圖紙上畫出來的行裝,和曾經的蒸汽機圖紙有幾分相似,都有一個厚厚的金屬外殼,但内剖圖卻顯露出裏面有一個物體,上面好像有細線纏了一圈又一圈。
曹玮思考間,停住了筆,這才看到宋平在身邊。
“大人,你要的磁石。”宋平将懷中用布包着的一堆磁石放到了卓子上。
“大人,你這畫的是什麽東西?形狀好是怪異,外面看着像是蒸汽機,裏面卻根本不一樣。”
曹玮輕輕一笑,“這叫磁流電機,發電用的。”
“電?”
很明顯,宋平第一次接觸到“發電”這個概念。
電,不應該是天上的雷電嗎?難道這個古怪得東西也可以打雷?
“等我把電機造出來,你就知道了。”曹玮說道……
夜幕降臨,曹玮終于将磁流電機的所有圖紙繪畫完畢。
他看向桌子上的磁石,心想隻能明天再來打磨了。
翌日。
曹玮睜開眼。
【回歸倒計時:9999天16時51分27秒】
雖然昨天已經見過了,但這一長串的數字還是讓曹玮感覺到有些不适應。
趁着下人還沒準備好早飯的間隙,曹玮穿戴好衣服,到院子裏打了一套拳法。
之後用過早飯,一路進了皇宮,來到奉天殿。
徐允恭見到曹玮,走過來關切詢問,“曹兄的身體可好些了。”
曹玮笑道,“好了,好了,好得很。”
今日再見到這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曹玮越發覺得,或許留在大明才是正确的。
正當兩人寒暄之時,太監總管的聲音響起,大殿的殿門緩緩打開。
見到朱元璋,百官照例朝拜。
“微臣參見陛下。”
“免禮,平身吧。”
“謝陛下。”
曹玮作爲沒有實際職務分配的二品侯,上朝對他來說就是走個過場,老老實實的站在那裏等超散就行。
本以爲今天也是這樣摸魚般的上完朝,之後就能去制造局繼續研造磁流電機,但朱元璋卻說出了一則消息。
這些天倭寇又開始猖獗起來,盡管大明已經有海軍勢力在沿海之地駐守,但這幾天倭寇就像是得了失心瘋一樣,總是趁着夜間偷襲。
朱棣親自訓練的海軍,實力自然毋庸置疑,十成的倭寇有九成都做了大明還軍的刀下亡魂,這樣持續了數天之後,倭寇的數量才大大減少。
講道理,以前大明沒有海軍的時候,倭寇猖獗就猖獗了,這屬于是找到了大明的弱點,使勁薅羊毛。
但現在大明再度開海,且組織了數量龐大,實力不俗的海軍,在幾個月之前就将來犯的倭寇剿滅了不少。
這樣一來,日本必定是知曉了大明重新開海,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現在還敢繼續派出大規模的倭寇來大明沿岸地區搶掠,這就屬于把大明的臉皮放在腳下狠狠踩了!
日本這是看不起大明啊!或者是看不起大明的海軍!
果然,朱元璋在說完這則消息之後,臉色迅速沉了下來,如一潭死水一般!
“咱曾将日本列爲不征之國,但這次倭寇實在是太過猖獗,不将咱的大明放在眼裏!屬實是欺人太甚!”
“諸位愛卿,伱們覺得,咱該如何做?”
曹玮心中暗忖,别人不知道倭國内情,他大概了解一些。
此時倭國正處于南北朝對立,足利義滿和後龜山各自盤踞一方,雙方打的有來有回。
以倭國的制造條件,這樣子打肯定是堅持不了太久,或者雙方資金開始緊缺,無奈之下就隻能冒着徹底惹怒大明的風險繼續派倭寇來劫掠。
隻是不知道在這裏面,那曾經的餘孽張子成又扮演了什麽角色……
藍玉脾氣火爆,聽完之後就往外一站,喊道,“陛下,倭國小兒這分明就是欠打,該派兵征讨他們不尊上國之罪!”
也有文官站出來唱白臉,“陛下,我大明海軍成立時日尚短,還未有過實戰經驗,且日本海路遙遠,冒然出兵,恐怕不妥,還是派使者前往倭國譴責一番便是,與他們和談更爲妥當。”
藍玉冷哼一聲,
“哼!和談?你忘了洪武初年的時候,陛下派使者前往倭國,後面發生了什麽?難道還要讓那種事再生一次?”
洪武二年,朱元璋譴使者前往倭國,卻不料倭國的懷良親王膽大包天,将大明的使者抓了起來囚禁,直到次年倭國由于内亂,懷良親王才迫于形勢,将抓起來的衆人放回。
如果真讓這種戲碼再上演一次,大明可真就顔面無存了。
“此一時非彼一時,當初我大明建國之初,國力不穩,才讓倭國敢以下犯上,如今我大明國力強大,兵強糧足,量倭國也不敢造次。”又一名佥都禦史出列,侃侃而談。
“那你說,這些年倭國占了咱們那麽多便宜,殺了多少百姓?難道就這樣算了?”藍玉瞪着眼睛,看着那兩個文官。
兩人被藍玉那駭人的氣勢所震懾,一時不敢再開口,但瞧着樣子,明顯還是不認同出兵。
到此時,誰也沒能說服誰,到底是出兵還是派遣使者議和,朱元璋也沒能定下決策。
曹玮覺得差不多了,往一旁邁了一步,站了出來。
“陛下,臣倒是有些愚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元璋見曹玮站出來,心中驟然一松,就好像有曹玮在,再怎樣的難事都會迎刃而解。
朱元璋自己都奇怪怎麽會有這種感覺。
“曹愛卿有何話,直說便是。”
“諾,”曹玮一拱手。
“微臣覺得,李大人說的有幾分道理,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出兵之前,應該派人去倭國打探一番虛實。”
曹玮話音一落,藍玉就瞪圓了眼睛看向他。
他以爲曹玮會幫自己說話,感情是來拆自己台的。
那李姓禦史有些訝異,不過片刻之後面色便得意起來。
朱元璋也有些驚訝曹玮會這麽說,畢竟以曹玮之前提倡開海時說的那些話,可以看得出來他對倭國實在是沒什麽好感。
就連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雄英,都看不懂曹玮現在是什麽意思了。
父親……鍾田侯不是說過,倭國人都是狼子野心嗎?怎麽現在态度轉變這麽大?
就在朱元璋幾人心中疑惑之時,卻見到下面的曹玮嘴角勾起一抹邪魅的笑意。
“陛下,據微臣所知,倭國雖是區區一個彈丸島國,但其國内卻有着一處藏儲量極爲豐富的銀礦。”
說着,曹玮笑着揮了揮自己的袖袍,“倭國來我大明打了這麽久的秋風,咱們也該收取些利息才是。”
“陛下,我們可以先派人去倭國查清楚那銀礦所在,之後再發兵不遲。”
曹玮一番話,說的朝堂上的衆人有些猝不及防。
倭國有銀礦?
曹玮從來沒有出過海,他從哪裏得知?
坐在龍椅上的朱元璋,此時才回憶起來,當初火車剛剛研造成功,曹玮确實跟他說過此事,倭國有取之不盡的銀礦。
雖然之前派出海外尋找各種高産糧食的馬和還沒有回來,但在曹玮爲大明做出了許多事之後,朱元璋已經對曹玮說的深信不疑了。
曹玮不是一般人啊!
一般人可造不出蒸汽機、火車,一般人也想不出新型煉鋼法和制鹽術。
曹玮說出口的話,就算再匪夷所思,最終也都一一應驗了。
就像當初曹玮說可以造出火車,隻用燒水就能拉着千人不眠不休的奔襲萬裏,就像曹玮當初說可以研造新型制鹽術,能讓所有人都吃上便宜的官鹽。
曹玮當時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同樣沒人相信,可最後都一一成真了。
然而朱元璋相信曹玮,卻不代表其他人也能毫無保留的相信曹玮。
“曹大人,”剛才那名李性佥都禦史出聲喊道,“你所說倭國有銀礦,可倭國與大明有重洋之隔,遠在千裏之外,你如何得知?”
“據我所知,曹大人在入朝之前,以種地爲生,可是沒有機會出海。”
“況且,洪武初年時陛下曾派人前往倭國,若是倭國有曹大人說的這樣一座巨型銀礦,嘿……恐怕我們要比曹大人更早些知曉。”
李姓禦史一番話說完,朝上大部分人都默默點頭。
“李大人說的有道理。”
“前朝曆代,也曾和倭國有過密切往來,若是倭國有如此大型銀礦,我們自當知曉。”
……
衆人的反應也在曹玮的預料之中,他聽着耳邊的紛紛議論聲,面色自若的開口,道:
“諸位大人,你們可知倭國那銀礦一年可産多少銀?”
衆人頓時收了聲,齊齊的看向了曹玮。
“七百石有餘!”曹玮赫然出聲。
霎時間!
大殿内一片嘩然,所有人都震驚于曹玮口中那銀礦年七百石的産量。
“七百石?銀?!”
“一年産七百石?”
“這怎麽可能?”
“曹大人,你莫不是在跟我們說笑吧?”
曹玮撇了撇嘴,“誰跟你們開玩笑,我說的字字珠玑,啊呸!字字屬實!”
衆人依舊覺得不可思議,年産量七百石,也就是……将近百萬兩!
甚至連朱元璋都猛然瞪大了眼睛,大手死死的握住了坐下龍椅!
曹玮曾跟他說倭國銀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時他隻當曹玮說得誇張了些。
可現在聽到銀礦的産量,朱元璋才明白,曹玮說的是真的啊!
一年産百萬兩白銀……
他娘的!朱元璋感覺自己做夢都能笑醒!
曹玮對衆人的反應很是滿意。
倭國那銀礦名爲石見銀礦,自明嘉靖五年,也就是1526年開始挖掘,直到19世紀方才閉礦,前後整整開采了400多年!
而據記載,石見銀礦年産銀量最高是38噸。
噸這個計量單位明朝是沒有的,明朝最大的重量單位是石,1石爲120斤左右。
1噸爲2000斤,換算下來就是六百多石。
然而古時的斤重和後世現在的斤重也有不小的出入,曹玮懶的仔細換算,二一添作五說出口就是七百餘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