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九鼎是作爲天子的象征而存在的,此時九鼎入秦,也就意味着自此以後,秦國要以天下共主之姿面對天下人了。
秦昭王诏令天下諸國,邀請各國來鹹陽恭賀。
諸國商議之後,多數派了國相一類的權臣前來,除了魏國。
秦昭王眼見着唯獨魏安釐王不賣這個面子,便決定攻打魏國。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王命河東郡守王稽率兵攻打魏國。魏王卻派了太子增來秦國爲質子,向秦國求和。攻魏的行動于是暫時作罷。
範雎能夠到秦國最後成爲秦相最感謝的有兩人,一是一路保護他的鄭安平,二就是王稽。
王稽當初做秦使入魏,與範雎結識,相約好秦國再見,最後如約向秦王舉薦了範雎。範雎也知恩圖報,成爲相國之後,舉薦王稽爲河東郡守。河東郡守享有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彙報郡内政治、經濟情況的特權。也算位高權重。
隻是這一次秦昭王要王稽攻魏沒有開始,事後卻有人舉報,稱王稽收受了魏王厚賂,提前給魏國通了消息,所以魏王才會及時送質子求和。
秦昭王聞言,當下大怒,下令以私通諸國之罪處死王稽,鞭屍棄市!
被鄭安平牽連辭官的範雎聽聞這個消息,本就嚴重的病情更是加重,不久就病逝了。
這一年秦國除此之外沒什麽大的變動,不過是陸陸續續的又攻打了韓趙魏的一些城池,慢慢的把秦國的地盤向外擴張。
當沒有聯合在一處的時候,韓趙魏都不是秦國的對手,隻能認吃虧。
蜀郡完工一年的都江堰已經投入使用,情況良好,郡守李冰依舊在努力建設着川蜀地區。他在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綿水等灌溉和航運工程;
修索橋,開鹽井,他在修完都江堰後,又去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爲秦地治水立下奇功!
也是這一年,燕孝王死,燕王喜繼位。就是派了荊轲行刺秦始皇的那位太子丹的父親,這也是史上的最後一位燕王。
之後幾年,蔡澤用反間計,挑撥魏王與信陵君的關系,緻使魏國内亂,信陵君最後失敗,隻能出逃趙國,魏國更是一蹶不振。
韓桓惠王對秦國已無力反抗,于是對秦國俯首稱臣,魏國被嬴摎攻打了幾次之後,也無力反擊,最後對秦國俯首。
趙國與燕國的戰争從第一次邯鄲之圍之後便一直持續,廉頗多次給燕國迎頭痛擊,燕國國力一步步衰落,無力回天。
姜若陽辭官之後,跟姜媽姥爺回去武功縣生活,姜池雨從楚國回去自己封地西南郡駐守,姜家人已經一步步退出權力中心。但是姜家人的影響力并沒有消弭多少,隻不過秦國之内湧現出來的新貴未必知道樗裏姜家的厲害而已。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秦昭王薨。
這位華夏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之時先後大勝三晉、齊、楚等國,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長平大勝趙軍;
不斷離間六國關系,占領和蠶食東方六國大片國土,使楚國國土直接縮小一半,魏國韓國國土縮小三分之二、趙國縮小三分之一;
滅西周,遷九鼎入秦;其在位後期秦國實際控制國土已經超過東方六國總和!
這位秦國史上功勞甚偉的君王享年七十五歲。
秦昭王去世後,太子赢柱繼位,史稱秦孝文王。
也許父親太強大的結果就是,赢柱這個兒子沒什麽出色之處。不過赢柱爲人敦厚,他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十一月十二日行改元繼位之禮,同時宣布大赦天下,按功表彰先王舊臣,優待宗族親屬。
赢柱繼位後,立正妻華陽夫人爲王後,而曾經的異人,如今的子楚,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太子。
這對于子楚來說,無異于天上掉下個大餡餅。陽泉君等一幹支持子楚的人也被這個驚喜砸中,一時間開心無比。
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頭。
十一月十五日,剛剛繼位三日的秦孝文王,夜半時分突然崩了。
子楚太子位還沒坐熱乎就直接繼位爲秦王了,史稱,秦莊襄王!
子楚沒有忘記當年允諾呂不韋的話。他登上秦王職位的第一時間,就下诏讓呂不韋入朝爲官。
呂不韋也在韬光養晦了數年之後,終于走上了秦國的政治舞台。
之後,子楚又追封生母爲夏太後,封華陽夫人爲華陽太後,而就王後問題上,呂不韋與陽泉君便起了争執。
呂不韋建議立刻休書去趙國,接趙姬母子回來。
趙姬先于韓女與子楚成婚,又生下公子政,理應爲王後。且,公子政爲嫡長子,應封爲太子。
而陽泉君則認爲,子楚居于趙國期間雖與趙姬生下公子政,但這次成婚并不是事先經過父母,也就是孝文王還有華陽太後的準許,這樣的婚禮不作數。
應當封韓女爲王後,封韓女的兒子成蟜爲太子。
子楚一時間也沒有表态,陽泉君呂不韋更是因此僵持不下。
姜安饒對于子楚這個态度就很不滿意。在她看,他但凡有一絲猶豫,都是對趙姬跟政兒的背叛!
華陽夫人還沒從丈夫死去的悲痛中緩過來,就被陽泉君追着勸,希望她給子楚施壓,讓子楚立刻立後,立太子。
隻不過,這時候她什麽都不想聽,就想安安靜靜的待一會兒。
姜安饒想了想,帶着政兒去宮中找她。
九歲的政兒生的健壯高大,因爲也已經開始習武,更是有種尋常孩童身上看不到的精悍之氣。
甘芈還是很喜歡孩子的,所以對于子楚的孩子成蟜疼愛有加。
但是這麽多年,姜安饒在鹹陽,也時常帶着政兒來她這裏。孩子們經常一起玩兒。
這也使得政兒跟成蟜感情很好。
這時候說起該封誰爲王後,太子的事情,甘芈十分頭疼。
“趙姬跟那個孩子,在趙國多年,不知受了多少苦,若是如今子楚繼位,不把他們接回來,豈不是對不起他們吃的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