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邦在帶領兩三千殘存的人馬前去投靠楚假王景駒,不曾想在半路上卻遇見了另外一人,這人也是前去投靠景駒的,帶着一百多人,各個鮮衣佩劍,都是遊俠好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張良,卻說張良在送走了項伯之後,一直都不忘反秦之志,吸納各地遊俠好漢。
而張良博浪沙一擊也名傳天下,竟還有天下第一遊俠的頭銜,各地遊俠紛紛主動歸附,張良手中便有了這一百多人。
隻是張良深知自己實力不足,在聽說了楚假王景駒已經擁有上萬人的兵力之後,于是便主動歸附,同時也想要興複韓國,不曾想半路卻遇到了劉邦。
張良見劉邦數千人馬,恐有不測,本打算繞路而行。卻不想劉邦軍中有一人獨行而出,開口便問道“前方莫不是張子房?”
張良定眼望去,不曾想卻是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蕭何。
“原來是蕭兄!”張良自從當年一會之後,就不曾在與蕭何見過面。但他深知蕭何品性,當初自己明明自曝身份,但蕭何身爲官府中人卻不曾告密,是故見到蕭何,張良便明白此行無礙,兩人策馬通行,互訴友情,共通這些年的遭遇。
張良也才得知,原來蕭何跟了附近大名鼎鼎的沛公。
“連蕭何這樣的人都心甘情願的跟着劉邦造反,這位沛公莫非真的有大才不成!”聽到蕭何現在的境遇,張良心中疑惑道。
而劉邦得知蕭何與他人離去,心驚道“莫非蕭何見我兵敗,想要離我而去!”
于是劉邦急忙策馬而行,卻見蕭何帶着張良前來拜見,不等介紹身份,劉邦就大笑道“原來是大韓相國駕臨,恕劉季有失遠迎。”
張良聽到大韓相國一驚,劉邦卻笑道“天下皆知張良世代相韓,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忠臣,爲了複國,甚至不惜以命刺秦,此等人物劉邦豈有不聞的道理。今天下反秦,暴秦必滅,六國必興,韓國必複,而張公自然必爲韓相。”
“在下劉邦雖不才,但聞張公大名,欲竭盡全力助張公興複韓國,屆時我劉邦若能爲韓國一上大夫,便也心滿意足了!”劉旭情真意切道。
張良聽聞劉邦願意助他複國,頓時心中大爲感動,對劉邦也格外看重。後來聽聞當初與蕭何飲酒時劉邦也在附近,也正因爲如此才一眼就認出了自己,頓時更覺劉邦有所不同。
在劉邦的竭力相邀下,張良便将自己的百人隊伍與劉邦同行,劉邦将曹參找來問道“軍中還有多少糧草,可贈予張良軍一些,以結軍心!”
“軍中糧草隻夠三日,我等尚且不夠,爲何還要分予他人!”曹參不滿道。
“我觀張良人數雖隻有百人,但個個武藝精湛,皆是一等一的好漢,若是能夠收其心,則我必能入了雍齒這個狗賊,救回大家的妻兒!”劉邦道。
曹參道“糧食已無,卻還有上百斤美酒,本是沛公之物,隻可惜不能果腹。若是沛公舍得,不如都送給張良好了!”
“妙極!”劉邦聞言大樂道“遊俠者,好酒而不好食,若能給以美酒,定可收其心!”
劉邦便命令曹參将酒送到張良營中,遊俠得酒歡喜不已,張良營中一時皆是沛公之名,張良見狀不但不腦,反對沛公心悅誠服,于左右言“沛公待人,如冬日沐春風,夏日品秋水,此乃成大事者也。”
恰好此時,沛公來訪,張良請沛公入主位,沛公推辭不過,便坐了上去,張良甘爲側陪。
沛公于席上,大談複韓國之事,張良則出謀劃策,如何舉兵,如何謀城,如何選王,又如何複國,一言一策皆懇切實際,沛公聞言極爲敬佩,對張良愈發喜愛。
“吾聽聞子房乃黃老之士,善易經,可否爲我冊上一卦,吾可奪回豐邑否?”劉邦笑問道。
“善!”張良遂以《周易》起卦,見卦象後笑曰“雍齒之輩不過爾爾,沛公定可奪回豐邑。”
沛公聞言大喜,旋即又道“那吾等可複韓國否?”
“卦者不自卦!”張良搖頭道“此事涉及良,良無法測算也。”
“既是如此,則看我劉季日後可爲上卿否!”劉邦笑道,張良起卦,得卦象乃九五至尊,飛龍在天,張良不由手抖,旋即笑道“沛公日後或許可爲王!”
“哈哈哈!”沛公大笑,又與張良痛飲幾杯,酒意微醺,起身而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得子房兮威天下,安得美人兮遊四方。”
張良聞此歌,更覺劉邦不同凡響,不曾想劉邦卻借着酒意道“子房可知,這天下自古以來最美的女人是誰?我聽聞黃帝有二妻,嫫母與嫘祖,一醜一美也。吾已有一妻,當再尋一天下之美,效古人之風。”
“自古美人,遠有褒姒,妲己,近則有西施!”張良正色道。
“西施者,何其美也?”劉邦問道。
“古語有雲,東施效颦,西施有心疾,每逢心痛,捧心哀眉,便可讓周圍所有人沉醉其中。而鄰居有一女子東施,長的極醜,卻愛效之,亦捧心皺眉。然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攜妻子而去之走,以爲鬼怪。”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東施隻知西施美,而不知西施因何而美。就如同沛公知黃帝有二妻,卻不知黃帝爲何有二妻”
“嫫母貌醜而有德,善驅邪,能造鏡,有大功于天下。嫘祖則善蠶桑,以絲綢而蓋天下,此二祖皆非以容貌爲後,而是有大功于天下也,黃帝娶之,也因之成就人皇之帝業。”
“沛公若是想有二妻,可也。若是僅以容貌爲憑,則忘了褒姒,妲己之禍乎?”
劉邦聞此言,如晴天霹靂,酒醒大半,向張良拱手道“先生良言,劉季銘記在心!”
于是劉邦授張良爲廄将,跟随左右,如蕭何之故。
——————
這一段劇情便是劉旭寫的劉邦第二次和張良相見的劇情。
和三國演義裏面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同,正史中關于劉邦如何收服張良的故事卻不多。
統觀所有的史料,都隻是說劉邦在兵敗之後去投靠景駒,結果半路上遇見了同樣帶着100多人去投靠的張良,結果僅僅一天,張良就成了劉邦的屬臣了。
這段劇情初看上去似乎沒什麽問題,畢竟當時張良手裏面隻有100多人,而劉邦還有數千軍隊,人多吞并人少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張良但凡是個普通人,或者當時是個普通人,都不會有什麽令人感到疑惑的地方。
可問題是這個時候的張良不是普通人呀,他是那個在博浪沙驚天一擊,誤中副車的史詩級刺客,是所有遊俠的心中偶像,就相當于那個時代的頂流。
張良就算想要投靠,那最少也要投靠有個上萬兵力,同時還已經自稱爲王的景駒這樣的人。
而那個時候的劉邦,雖然有一些人馬,還打了不少勝仗。
但相遇時候的劉邦,老家被人偷了,許多将士的親人也被捉了,好不容易攢下的本錢也基本上全都沒了,就剩下一兩千的殘兵敗将,完全就是一副喪家之犬的模樣。
劉邦和張良之間的差距就好像孔連順和金喜善之間的差距,除非張良是重生過來的,否則沒有任何人會相信這個時候的劉邦未來會成爲統一天下的皇帝,否則張良怎麽可能會心甘情願的給劉邦當下屬呢?
當然曆史就是這樣的,所以劉邦和張良相見的這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麽,劉邦到底是表現出了哪些特點讓張良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認定這位已經50多歲的沛公是位明主。
這一直都是史學界非常好奇的問題,奈何沒有史料可以支撐,于是就隻能全憑想象了。
劉旭本人也思考過這個問題,認爲張良肯定是看到了劉邦在個人性格特征上的一些優點,比如豪爽,厚臉皮等等,于是劉旭就設計了送酒這個劇情。
但僅僅有性格優點還不夠,雙方還要形成利益上的共同體才行,所以劉旭就設計了劉邦允諾要陪着張良一同興複韓國。
以劉邦的厚臉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許下什麽諾言都是非常正常,更不會擔心能不能兌換諾言。
而且退一萬步來講,劉邦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夠當皇帝,當時僅僅隻有兩三千人的劉邦,能夠成爲韓國的上卿,那就是極爲不錯的前途了。
所以劉旭編的這段劇情在邏輯上是沒啥問題的,好不好看就由各位讀者說了算。
至于劉旭後面改了大風歌,有讀者會覺得很不舒服,這以後是不是就看不到正版的大風歌了呢?
其實不然,根據史料顯示,大風歌還真就是一首歌,有點類似于後世的詞,固定了曲調和韻腳,詩人們可以往裏面填詞。
大風歌也是如此,隻不過大風歌就連第一句歌詞也被固定了下來,也就是大風起兮雲飛揚,之後就可以根據唱歌者的心情來直接往裏面填詞了。
根據各種各樣零星的史料,發現過三首秦漢時期的大風歌,開頭都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後面的填詞卻各不相同,而劉邦的這首卻是最知名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就像所有朋友聚餐都喜歡到KTV裏面嚎一嗓子一樣,在秦漢之時,朋友聚餐都喜歡自己創作一首大風歌,念一首大風起兮雲飛揚,這也是爲什麽劉邦會在回沛縣的時候創作那首最著名的大風歌。
但其實在此之前,劉邦本人肯定也是創作過許多不同的大風歌的,隻是詞語的境界遠遠不如那最後一首來的悲涼壯闊,也就沒有流傳下來。
事實上劉邦本人幾乎沒有任何文字作品能夠流傳下來,秦漢時期的人,也幾乎都沒有文字作品流傳,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就在這一段的最後,劉旭還設計了一個劉邦借酒發瘋,而張良以東施效颦爲例來勸說劉邦不要急着玩女人的故事,也算是劉旭給張良又穩固一下人設了,同時豐富一下劇情。
這整段文字基本上都是劉旭的個人創作,三國裏面羅貫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個人創作,創造的好不好,由各位讀者來判斷,但劉旭沒想到的是,這最後一段東施效颦的劇情,卻又引發了一場極爲無語的大型風波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