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到薊州了,朱瞻基卻忽然召集幾個重臣議事。
當張輔和夏元吉來到前面的車攆見到朱瞻基時,隻見楊榮也早就來了,除此之外再無他人。
“參見陛下,不知召臣前來所爲何事?”
張輔和夏元吉快步上前向朱瞻基行禮道。
“這是錦衣衛剛剛送來的情報,你們看看吧!”
隻見朱瞻基臉色陰沉的将一份情報交給張輔,對方打開之後,與夏元吉共同觀看。
而當看到情報上的内容時,張輔和夏元吉也都是一皺眉頭。
原來這份情報是關于兀良哈叛亂的,所謂兀良哈其實是個地名,包括三個部分,分别是唐努兀良哈、阿爾泰兀良哈、阿爾泰悼爾兀良哈,在這三個地方生活的部落,被統稱爲兀良哈人。
當年朵顔三衛中的朵顔衛,其實就是兀良哈人,後來朱棣最後幾次北征時,直接滅掉了反複叛亂的朵顔三衛,但在三衛滅亡後,又有不少新的部落進入三衛的地盤,其中就有不少兀良哈部落。
經過一段時間的争鬥,這些兀良哈部落慢慢的聯合起來,最終打敗了其它部落,占據了原屬朵顔三衛的地盤,成爲一個擁有上萬的大部落。
對于這個新崛起的兀良哈部,朱瞻基主要以招撫爲主,之前還派人冊封對方的首領爲指揮使,對方也接受了大明的招安。
卻沒想到就在前幾天,兀良哈部忽然起兵叛亂,現在兵鋒直指喜峰口,似乎是想入關搶掠,所以錦衣衛才把這個消息火速送到朱瞻基手中。
“英國公,以你之見,現在咱們該如何應對?”
朱瞻基眉頭緊皺的向張輔問道。
本來朱瞻基并不信任張輔,在登基後,甚至還刻意疏遠對方,并且在軍中培養一個屬于自己的心腹将領,卻沒想到柳升不争氣,戰死在了交趾,所以現在朱瞻基也不得不重新啓用張輔,現在面臨兀良哈的入侵,也需要征求張輔的意見。
“陛下,兀良哈部發展迅速,擁兵上萬,如果他們攻打喜峰口,的确有可能破關而入,幸好我們距離喜峰口并不遠,如果現在火速支援,足以打退兀良哈的叛軍!”
張輔當即建議道。
兀良哈不過上萬人,但他們卻有兩萬多大軍,其中光是騎兵就有六千人,如果以騎兵飛弛喜峰口,再加上當地的駐軍,足以打退兀良哈的上萬叛軍。
“支援喜峰口?”
朱瞻基聞言卻露出猶豫不決的神色,他本來隻是想巡視一下邊關,并沒有真的想要打仗。
“陛下,臣願領三千騎兵,一人雙馬飛弛喜峰口,隻需要十天時間,臣必定将叛軍擊潰!”
張輔當即再次請命道,如果其它時候,張輔恐怕還不會這麽積極,但這次朱瞻基親自巡邊,剛巧遇到兀良哈來襲,如果不給對方一點顔色瞧瞧,肯定會對朱瞻基的聲望造成打擊。
所以張輔主動請纓,其實是想通過這件事,向朱瞻基表忠心,畢竟之前朱瞻基對他的疏遠他也清楚,哪怕現在朱瞻基重新啓用自己,也是權宜之計,日後如果有替代他的人,朱瞻基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再次疏遠他。
“三千騎兵?”
朱瞻基聞言卻再次露出沉思之色。
對于張輔的用意,朱瞻基隐約也能猜到,對于張輔的能力,朱瞻基更加信任,畢竟當初朱棣可是說過,張輔是除了他之外,大明唯一的帥才,區區一個兀良哈,張輔出征幾乎是手到擒來。
想到這裏,朱瞻基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更好的主意,于是他當即擡頭道:“英國公所言不錯,兀良哈早不叛晚不叛,偏偏選在朕巡邊之時叛亂,簡直就是不把朕放在眼裏!”
朱瞻基說到這裏時,故意做出一副憤怒的表情,當即一拍桌子再次道:“朕決定了,這次由朕親自領兵出征,英國公你做朕的副将,務必要将兀良哈一戰殲之!”
“陛下不可!”
聽到朱瞻基竟然要禦駕親征,甚至還親自領兵攻打兀良哈,夏元吉和楊榮都吓了一跳,不約而同的大聲阻止道。
“沒什麽不可,朕意已決,楊尚書伱随軍出征,夏尚書留在後方,與陽武侯一同穩定諸軍!”
朱瞻基大軍手一揮再次道。
與其讓張輔領兵平叛,不如自己親自領兵,這樣戰後的功勞都是自己的,而現在朱瞻基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戰功。
當然了,這麽做肯定有點冒險,但朱瞻基相信張輔的能力,隻要有張輔協助自己,平定這次的叛亂應該沒什麽問題!
夏元吉和楊榮看到朱瞻基一意孤行,兩人對視一眼,最後都暗自歎了口氣,做爲在官場上沉浮多年的重臣,他們當然清楚朱瞻基心中的想法,所以知道再勸也沒用,隻得點頭答應。
兵貴神速,朱瞻基立刻命張輔點齊兵馬,三千精銳騎兵全都是一人雙馬,而且隻帶了十天的口糧,随後就脫離大軍飛奔而去。
薊州距離喜峰口并不遠,再加上騎兵又是一人雙馬,路上可以換乘,因此朱瞻基的大軍速度很快,幾天之後就抵達喜峰口。
喜峰口古稱松亭關,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這裏的關卡也幾次毀于戰火,直到朱棣當政之時,才在這裏重建關城,改名爲喜峰口,是長城上最重要的關卡之一。
當朱瞻基與張輔率領着三千騎兵殺到喜峰口時,關外的叛軍并沒有攻打這座關口,而是在關外的慶州一帶四處搶掠。
因爲朱棣的多次北征,大明的疆域早就不再局限于長城以南,事實上長城以北的的許多區域,也都已經被大明占據,比如慶州就是大明在關外劃分的疆域之一,有不少漢人百姓生活在那裏。
“陛下,慶州危急,必須立刻出關鎮壓,以我們的兵力,隻要大軍一到,兀良哈的叛軍立刻就會望風而逃!”
喜峰口關城之中,張輔再次向朱瞻基建議道。
兀良哈雖然崛起的十分迅速,但畢竟隻是個大一點的部落,遠無法與當年的瓦剌或鞑靼相比,而且他們起兵反叛,無非就是爲了搶掠一些财物糧食,對大明的軍隊還是十分畏懼的,所以隻要大軍一到,這些兀良哈叛軍肯定不敢交戰。
當然這也多虧了朱棣當年的幾次北征,把草原人都給殺怕了,哪怕現在朱棣去世了,但大明的威名早就傳遍了草原,至少在幾年之内,這些草原人都不敢正面與大明軍隊交戰。
朱瞻基聞言卻有些猶豫,他本以爲兀良哈的叛軍正在攻打喜峰口,這樣他就可以憑借着喜峰口的險要,在關城前擊敗對方。
卻沒想到叛軍的膽子這麽小,隻敢在慶州一帶搶掠,根本不敢來喜峰口,如果他率兵出關,自己所冒的風險可就更大了。
但身爲皇帝,親率大軍都來到喜峰口,如果坐視關外的慶州被兀良哈搶掠,也實在說不過去,甚至朱瞻基都沒辦法向群臣交待。
想到這裏,朱瞻基終于點頭道:“好,就依英國公之言,我們出兵鎮壓叛亂!”
“陛下英明!”
張輔看到朱瞻基同意,也十分欣喜的道。
第二天一早,朱瞻基與張輔共同領兵出關,一路飛奔殺向慶州。
很快他們在慶州地界就遇到了兀良哈的叛軍,與其說這些人是叛軍,還不如說他們是窮瘋的草原流寇,這些人大多幾十人一股,到處搶掠慶州地界的村鎮。
慶州雖然有守軍,但面對這些小股的敵人,也根本彈壓不住,隻能派兵駐守幾個重要的城鎮,其它的村鎮則隻能靠百姓自守,畢竟關外的百姓大都民風剽悍,每個村鎮都能組織百姓自守,但如果村鎮失守,肯定就是滅頂之災。
朱瞻基的大軍一到,立刻遇到了一群兀良哈的叛軍,隻有數百人,這已經是相當大的一股叛軍了,于是随着他一聲令下,張輔率領一千騎兵一個沖鋒,就将這股叛軍斬于馬下。
朱瞻基看到這些叛軍如此不堪,本來懸着的心也終于放了下來,于是他率兵一路清剿,很快抵達了慶州城。
慶州的守軍和官員得到朱瞻基的到來,也都是大吃一驚,當即出城迎接。
接下來朱瞻基分派人馬,在慶州各地掃蕩那些兀良哈的小股叛軍,僅僅十幾天後,慶州境内的叛軍就被全殲,整個慶州地界也終于安全了。
然而就在慶州剛剛平定,朱瞻基剛想松口氣,卻沒想到就在這時,遼東、開原忽然傳來消息,兀良哈率兵入侵,殺死副千戶潘雄等人,在遼東一帶大肆縱兵搶掠。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遼東的消息剛剛送到,西邊的開平、宣府等地,也出現了兀良哈的叛軍,同樣也是四處搶掠。
原來兀良哈分别三路,雖然每路人馬都不多,但他們本來也不是爲了打仗,而是爲了搶掠物資,因此大明邊境才多路開花,到處都是兀良哈的叛軍。
更可恨的是,兀良哈還聯合其它的部落,一同出兵搶掠,雖然打不下大明的關城,卻也給關外的一些州府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