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裏蘇丹國是十三世紀開端,阿富汗古爾王朝統治德裏的總督庫特布丁·艾伊拜克自立爲統治印度的蘇丹,其後的三百二十年間,經曆了彼此沒有家族關系,甚至沒有種族關系的五個王朝、三十二個蘇丹的統治。
頗有一種來了就是客。
靠着客人的融入,帶來的地盤,變相的讓德裏蘇丹國竟然始終保持了擴張的态勢。
曆史上帖木兒汗國時期也是如此,本來成爲了帖木兒汗國的藩屬地,封了當地的總督,當帖木兒汗國分崩離析後,新總督自立,加上帖木兒汗國的部分土地,又一次擴大了。
如今發生了變化。
大明雖然沒有取得帖木兒汗國的全境,實際上帖木兒汗國大片領域本身也不是實際管理,但是德裏蘇丹國這次沒有得到好處。
德裏蘇丹國是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區域性封建國家。
德裏蘇丹國的統治階級都是中亞來的伊斯蘭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爲核心,占有大量的軍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亞外族雇傭軍爲統治支柱。
對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階層廣大居民采取敵對、歧視、迫害等高壓統治政策,強征人頭稅及強迫改宗伊斯蘭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階層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緒
“俗話說得好,窮山惡水出精兵。”
王宮還保持着原來的模樣,但是永樂皇帝已經不在了,朱能失神了片刻,祭奠了一番後,回到督軍府,半空中懸挂了巨大的輿圖。
想要通過白沙瓦,需要經過巴裏黑與喀布爾,這些地區将會是明軍的補給線,如果當地的勢力暗中支持德裏蘇丹國,那麽對于長驅直入的明軍會造成緻命的危機。
土地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土壤貧瘠,沙漠化和鹽堿化等問題都是農業發展的大阻礙。更重要的是水資源短缺,人們的生活用水離不開地下水。
德裏蘇丹國的統治階級,主要來自于巴裏黑地區的征服者,也就成爲了可以解釋的現象,越往南,哪怕是開伯爾山脈,那裏的年降雨量在七百毫米到兩千毫米之間,降雨年份最少的時候,都要比巴裏黑地區要豐富許多。
所以巴裏黑地區的經濟相比較周邊而言非常的落後,人窮了命就不值錢,惡的與狠的怕不要命的,所以巴裏黑地區的軍事力量發展的比周邊要優秀。
爲了報複德裏蘇丹國就要派大軍出征,爲了保障大軍的後方,最好是蕩平巴裏黑與喀布爾等地區,豈不是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大。
聽完後,大廳裏安靜了下來,衆人皺着眉頭,形勢太過複雜。
“德裏蘇丹國在巴裏黑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也是穆巴拉克·沙敢支持當地的底氣,如果我們率領大軍懲罰他,那麽巴裏黑地區的态度很重要。”
喀布爾的物産豐富,那麽白沙瓦就是德裏蘇丹國北部山脈的唯一缺口。
經過王大炳的解釋,當地的形勢一目了然。
撒馬爾罕城。
五十八歲的朱能是大明頂級的武勳,全權負責此次的戰争,西部方面軍臨時最高統帥。
王大炳終于得到了機會,去年因爲大功升爲了千總,如今又在諸位大佬面前展示自己,隻要不出錯,升上去大有機會。
王大炳提出了他的看法,并在輿圖上畫了一個圈。
朱能對王大炳有點微微的印象,多年前有過照面,不過兩人地位差距太大,并無更多交集。
想要成功進入德裏蘇丹國,開伯爾山脈是大軍無法翻越的屏障,隻有通過白沙瓦這個缺口才能讓大軍順利進入次大陸。
巴裏黑地區也就是後世的阿富汗,德裏蘇丹國的統治階級,與當地的土司們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雖然他們獲得大明的官職,可内心偏向于誰是明顯的事情。
文書們整理各類資料,軍官佥事們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王大炳在輿圖前向大佬們做介紹。
巴裏黑地區是後世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地帶,屬于山區,幹旱少雨,可以種植小麥,一年一熟,後來引進了玉米,成爲了當地主要農作物。
更重要的是明軍之所以這麽多年沒有太過深入管理巴裏黑地區,就是因爲當地不好管啊,當地物資貧瘠,山脈連綿,地形實在是複雜。
“通過這件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朱能打破了甯靜,笑着說道:“人啊,不能圖安逸,這些年裏,巴裏黑等地區的隐患不是看不見,隻不過呢,爲了眼前的穩定,大家都不願意多事,拖來拖去,最終還是要面對,而且更麻煩了。”
大帥隐隐的指責,讓西部七省的幾位都督臉色難看,不禁低下了頭。
如此批評衆人失職的話,在場的隻有朱能有資格說出來,而且沒有人敢抗拒,因爲朱能的威望和資曆太高,已經沒有人敢比較。
“不過事情還不晚,亡羊補牢,下令讓巴裏黑地區的土司們來撒馬爾罕,與之商議一番,能拉攏的就拉攏,實在無法拉攏的,盡量讓其保持中立,最後一批頑固的份子,給予堅決的消滅。”
朱能做出了決定。
今非昔比,當年西部七省一個明人也沒有,如今有好幾百萬的大明人,人口比率已經是最高的群體,所以朱能非常有底氣。
對德裏蘇丹王國的動兵,朱能邀請了西部七省的藩屬國,并不指望各國出兵,但是要告訴他們大明興的是正義之師。
布哈拉以西的藩屬國祃拶苔王國,也就是後世的烏茲别克斯坦境内,浩罕地區,以及馬什哈德以西的呼羅珊王國等,幾位藩王瓦裏、加速丁阿裏等或親自,或派有名望的使者抵達了撒馬爾罕城。
先後與朱能交談了關于次大陸的形勢,趁着這個機會,當地的商人也宴請了諸位國王。
大明這些年來在西部七省做了很多的事情,除了加大移民的力度,還有文化的傳播,大明的風俗已經扭轉了當地的文明開始了中國化。
官話和文字都改變了,人們能順利的使用大明話進行交流,不像二十幾年前,人們隻能通過通譯進行交流。
撒馬爾罕城裏,朱能親切的與幾位國王敬酒,多年來跟随先皇在撒馬爾罕的時候,在場有些人還活着,衆人從年輕到年老,算得上一份交情。
“上國不應該妄動兵戈,應該以理服人。”
朱能與加速丁阿裏剛剛商議了幾句加茲溫地區的形勢,西方國家的強勢,以及未來的應對,突然有人上前打斷了二人的交流。
“這位是謝颮斯單的使者。”
文書在朱能耳旁小聲說道。
朱能露出了不悅。
謝颮斯單是後世印度旁遮普邦的錫爾卡,位于印度西北部,西部與巴基斯坦接壤,北部是印度查谟和克什米爾地區,東北部是喜馬偕爾邦,南部則是哈裏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
德裏蘇丹國的上層中,有來自謝颮斯單王國的軍事貴族。
随着入侵者的腳步,伴随着當地的軍事貴族們,以前是突厥人或者本地人,最近的一次是帖木兒汗國,封了當地的軍事貴族爲德裏地區的總督。
帖木兒汗國分崩離析,這位總督自立,所以那些從阿富汗地區出發,追随出來的軍事貴族子弟們,成爲了德裏蘇丹國的統治階層。
這些統治階層施行奴隸封建制度,與當地的文化和本地勢力有較大的沖突,但是武力上更爲強勢,能壓服地方的反抗勢力。
“對于能講道理的人,大明是喜歡和尊重的,願意與對方講道理,但是對于崇尚武力的人,大明也會用拳頭教會他懂得道理。”
朱能輕描淡寫的說道。
心裏已經把此人記上了一筆。
那名使者沒想到大明的元帥如此強硬,不敢當衆頂嘴,灰溜溜的離開,離開的時候,路上被苔哈兒王子擋住了去過。
“苔哈兒的王子。”
使者恭敬的行禮。
“上國什麽态度?”年輕的王子試探道。
使者搖了搖頭。
見狀,王子臉上陰晴不定。
苔哈兒王國是後世阿富汗東北部的代赫裏茲地區,屬于較早臣服帖木兒的藩屬國,所以實力保存的好,是當地最大的一支。
《元史》作“大河連”,《明史》作“答哈耳”,《明實錄》作“答哈耳等處”,《明史地理志》作“答哈兒地”。
與那些小地方的感覺不同,苔哈兒王國對于大明的興起,感受到了莫大的恐慌。
帖木兒雖然很強大,但是帖木兒對于地方的影響力并不大,說是帖木兒征服了别人,其實更像别人影響了帖木兒,無論是文化還是制度,早就已經被當地同化。
但是大明不同。
大明生産力發達,文明昌盛,從撒馬爾罕開始紮根,逐年的外擴,不光造就了繁榮的城市,也改變了地方上的文化和風俗。
方塊字成爲了這片土地上唯一的文字,佛道開始昌盛,孩子們讀起了三字經.
這與帖木兒是完全不同的,以前無論帖木兒汗國多麽強大,都不影響苔哈兒王國内部的統治,百姓們不懂什麽叫生活。
随着大明商人越來越多,各地的交流越發頻繁,各種大明的思想湧入,什麽人人平等,德禮仁義;什麽君視百姓爲草芥,百姓視君爲仇寇;什麽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什麽上天有好生之德雲雲。
各類的思想和言語,不停的沖擊地方上的百姓,人們不再甘願當奴隸,對于奢侈沒有約束的統治階級也開始有了相應的要求。
而且西部七省的改土歸流,也引起了各藩屬國的警惕,總之,苔哈兒王國的王子認爲,比較起帖木兒汗國,大明帝國對苔哈兒王國太過威脅。
隻是呢,大明帝國的勢力太強大了,這可是消滅了帖木兒汗國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大明人太能生了。
他們的糧食仿佛是天上掉下來的,永遠吃不完,一家生好幾個孩子,如此下來,二十年就能增長幾倍,一代代的繁衍,恐怕要不了一百年的時間,土地上隻有大明人了。
——
親王朱高燧帶着錦衣衛抵達了撒馬爾罕,随行的還有郡王朱瞻墉。
自從二哥去了大瀛島,朱高燧一夜之間沉穩了起來,開始了沉默寡言,京城裏不太平,他提前離開了京城抵達了撒馬爾罕,躲開京城的政治漩渦。
朱瞻墉再一次來到了戰場,這是他求了父皇多次得到的允許。
一萬五千京營也随着親王抵達了撒馬爾罕。
西部七省調動了能調離的軍隊,湊出了合計三萬規模的大軍,加上亦力把裏行省和西域行省的兩萬大軍,合計不到七萬大軍。
朱能經過多番的試探和商議,确認了一份名單,哪些是要消滅的,哪些是可以信任的。
明軍的先鋒進入了巴裏黑地區開始了作戰。
當地的軍事貴族們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知道面對強大的對手應該如何應對,首先是不能硬碰硬,頗有些大明西南部的山民,官有萬兵我有萬山的作戰理念。
但是大明在當地的統治有數十年,對于當地的地形并不陌生,軍隊裏有不少的當地精銳士兵,加上朱能拉攏的部落和王國作爲向導,并沒有被那些反叛勢力牽着鼻子走。
而且他們有自己的老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首先被攻破的是逯昂納王國。
逯昂納王國的都城隻有幾萬人,根本無法抵抗大明的火炮,一夜之間就破了城,國王被俘虜,也就是大明的宣慰使。
國王當即選擇了投降,以國王的名義,要求逯昂納王國全部投降大明。
朱能沒有亂來,保障了國王一家的安全,并且穩定了都城的秩序,很快恢複了穩定。
其餘的藩屬國見到逯昂納王國的下場,越發的不敢與大明作對。
所以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整個巴裏黑地區重新恢複了甯靜,當然了,不少的部落也消失了,殺雞儆猴,該懲戒的還是要懲戒。
打通了南下的通道,五萬多名明軍開始了南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