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長期對蝦夷人施行的滅絕手段,乃至後世隻剩下萬餘蝦夷人,如今蝦夷人有了報複的能力,自然不會手軟,他們要把世代承受的苦難全部還給倭國人。
面對武器精良,不怕死的蝦夷人,足利義嗣苦不堪言,有大明支持的蝦夷人和沒有大明支持的蝦夷人,兩者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是當年弱小的對手。
“将軍,不能再退讓了。”
下面的家老提醒道,聽到後,足利義嗣說不出話來,臉色還在猶豫之中。
蝦夷人兇狠,自己的軍隊要是與蝦夷人作戰,哪怕打敗了蝦夷人也會實力大損,自己本就不多的軍隊,消耗在蝦夷人那邊,回頭大哥回來了,自己豈不是無力抵抗了。
但是蝦夷人最近的劫掠次數,還有深入内地越來越遠,都是影響自己判斷的局面,太多的将士要報複回去。
最終,足利義嗣做出了決定。
派出了手裏的軍隊打擊蝦夷人,讓蝦夷人吃上幾場敗仗,退回他們的島嶼,不敢再來冒犯倭國本島。可是幕府的求援信卻到了。
足利義嗣等得知前方戰敗的消息後大驚失色。
誰也沒想過能輕易的打敗大明,這次反擊的目的是讓明軍知難而退,畢竟明軍在本土沒有補給,一切都需要跨海運輸,如此高昂的消耗,哪怕是大明也承擔不起的。
“大哥他們是怎麽回事,明明說好了要穩妥的。”足利義嗣不滿的說道。
“大明的海軍。”
下面的人解釋道。
無論如何,挽救幕府是足利義嗣必須做的,幕府存在,才能集合倭國的力量,否則哪怕是自己也無能爲力,最後隻能四分五裂。
“天皇還在大哥的手裏嗎?”
“大将軍撤退的時候,派人接上了天皇。”
足利義嗣松了口氣,如果天皇落入明軍手裏,明軍利用天皇的号召力瓦解幕府的反抗,将會起到很大的效果。
不敢再耽誤,足利義嗣帶上自己的軍隊南下,至于蝦夷人,蝦夷人隻是小患,等熬過了此劫後,回頭再來收拾蝦夷人。
倭國本島北部,軍隊撤走了。
蝦夷人卻越來越多。
最受傷的是老百姓,其實他們的土地是蝦夷人的祖先的,蝦夷人被倭國人常年驅逐,越來越龜縮到北方,乃至到了絕種的地步。
如此仇恨,絕不是什麽拉攏分化等講究手腕的,必然是你死我活的那種,從上到下隻追求報複。
東蝦夷、西蝦夷、渡島蝦夷、渡覺蝦夷開始屠戮敵方。
那些有城池的地方,地方上留下來的武士們結團自保,沒有城池的地方可就遭殃了,一片又一片村莊被蝦夷人滅絕,一個不留。
在東蝦夷山本清的帶領下,蝦夷人第一次攻破了種裏城,靠着從明軍那裏得到的火藥,炸塌了土寨。于是利用火藥炸開城牆的方法,很快在各路蝦夷人手裏流傳開來。
從劫掠鄉間到開始屠戮城池,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後果非常的嚴重。
不缺少物資和兵器,火藥也能從明軍源源不斷的獲得。整個蝦夷族不分男女老幼皆加入了這場複仇之戰,複仇之心非常的堅定。
哪怕各地倭國的百姓紛紛開始了抵抗,但面對有組織力并且武器更加先進的蝦夷軍隊,哪怕用盡了力氣也常常等到的是失敗的結局。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雖然蝦夷人的傷亡沒有這麽嚴重,但是蝦夷人的人數早就大大少于了倭國人,爲了此次的複仇,蝦夷人也遭受了很大的痛苦。
但是再大的痛苦也沒有讓蝦夷人退縮。
他們是阿伊努人,是當地的原住民。
七戶城、三戶城、八戶城、石川城、大浦城、一座座城市覆滅,代表了蝦夷人的勝利,此地複仇完了,開始繼續南下,大有一口氣殺完所有倭國人的态勢。
反觀幕府方面,除了讓足利義嗣帶領軍隊南下支援外,并且讓各地補給糧草和軍隊,一邊派使者去觐見大明皇帝求和。
朱棣當然不會同意,對倭國的使者說道。
“多年以來,大明對于幕府給足了優待,但是幕府囚禁天皇,欺淩蝦夷人和琉球人,屢次入侵騷擾狗奴國等等,從來不尊重上朝,把宗藩體系視作兒戲。”
“今年以來更是大舉入侵狗奴國,有滅狗奴國的動作,所以我大明才興兵讨伐不臣,既然天兵天将已至,豈能是你們說和就能和的。”
聽到大明皇帝的指責,幕府的使者極力解釋。
戰場上拿不到的,豈能指望談判桌上能得到,又不是清朝,注定了幕府的使者失望而歸。
得知大明皇帝的态度,幕府方面也不再抱有僥幸。
倭國的地域有八塊。
北海道,目前還是蝦夷人的地盤,但常年遭受幕府大軍的打壓。
東北,倭國本島與北海道隔海相望的地區。然後是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四國、九州。
九州和四國以及北海道是島嶼。
九州已經被狗奴國劃分給了大明,改名爲築紫。四國名義上歸爲狗奴國,其實也落入了大明手中。
倭國本土南端叫做中國,如今是狗奴國的領土,近畿因爲戰事的原因,落入到了明軍手裏,幕府的文武退到了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的南邊是關東,北邊是東北。
東北最北端的青森地區遭受蝦夷人的屠戮,其餘的秋田、山形、岩手、宮城、福島五地見指望不上幕府大軍,爲了保命隻能自己組織人手對抗。
所以東北地區的物資和青壯指望不上,當地自顧不暇,根本不會理睬幕府的要求,等于如今幕府手裏隻有中部和關東兩塊地區。
關東真正發迹的時期,應該算作江戶時代。
江戶幕府把江戶當做自己的治理中心,後來改成東京,成爲了後世日本的京都,能有如此的待遇,不光是因爲政治原因,包括江戶豪傑們的興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關東有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地理特征是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适合農業和工業發展。
以前倭國的人口和文化集中在南部地區,随着生産力的發展逐漸北擴,其實十五世紀初,關東地區已經具備了飛躍的基礎。
也就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後世崛起的江戶豪強們統領了幕府,掌握了倭國的政治大權,靠的就是開發後的關東平原,手裏有糧哪怕打了敗仗也能很快恢複實力。
簡而言之。
關東地區有足夠支撐幕府的能力,可偏偏幕府方面在關東地區沒有足夠的威信,憑什麽把白花花的糧食送給你幕府啊。
中部地區因爲靠近近畿,幕府在當地的影響力很大,倒是比較支持幕府,而關東地區在幕府和京畿沒有什麽政治權利,并且被人看不起。
爲了拉攏關東地區,幕府方面大肆升官以拉攏當地的豪強,基于此,當地的豪強們才痛快的奉送上了錢糧,并且拉出了自家的軍隊。
想要發展工業,必須具備大一統的穩定社會環境。
這是西方學者提出的理論。
那麽後世的日本也是如此,加強了日本天皇的影響力,各地倒幕,統一了日本的社會環境後,日本成功的進行了工業革命。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大一統的社會會讓社會分工明細,生産力發展更有效率,但是呢,組織力度上的要求很高,如果朝廷經濟破産,帶來的後果很大。
反觀地方割據态勢,雖然不利于社會生産力發展,但是上下限都不大。
這也是爲何春秋戰國一個諸侯國,長期的進行打仗,并且能堅持到打完了青壯後,還能拉上老弱婦幼,而越是大一統後期的國家,當朝廷經濟不行的時候,反而拉不出一支軍隊出來。
狗奴國軍隊在近畿和都城殘暴的行爲,讓中部和關東地區的大名們隻能選擇支持幕府,所以遭受了慘敗後的幕府,除了重新收集從前方逃回來的潰兵,加上各地大名的支援,重新集結了七八萬的大軍。
七八萬的大軍雖然聚在了身邊,可是沒有統一的号令,士氣不一,與當初幕府手裏的近二十萬大軍不可同日而語。
明眼人都知道,以前兵強馬壯的二十萬幕府軍都無法打敗明軍,更不提如今七八萬的雜牌軍了,失敗隻是遲早的事情。
沒有人認爲明軍會失敗。
從大明學者們到百姓,所有人都認爲明軍很拿下勝利,包括商人們同樣如此認爲。
合記舉辦的交流會上,數百家大小商行參與,六十餘歲的張薄比年輕時候低調了很多,記者好奇的問道:“很多商号雖然沒有挂名合記的牌子,其實屬于合記或者合記的下屬商号,是不是所有的地區,海外每一塊土地上都有合記的企業?”
張薄笑呵呵的回應說:“我們是大明工局的老朋友,一向充當大明工局的先鋒,都是爲了大明的發展出力。”
記者沒有繼續追問,見好就收。
報紙行業的興盛,以往傳統的靠地方上投稿的方式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報行開始有了自己的記者,專門去收集各行各業的消息。
報紙的重要性,朝廷并不傻,知道關乎輿論,所以對記者的管理也很嚴格,每名記者都要獲得報業的允許,具備了資格才能成爲記者。
記者的影響力誰也不敢小觑,哪怕是張薄也不會輕易的得罪。
很多商行都想開辦報業,隻不過朝廷沒有放開,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對策,碼頭火車站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各類的小報不少。
比起正規的報紙,這些小報更加的吸引人眼球,裏面什麽樣的内容都有,看得人驚訝無比。
從大明工局出來的管事張薄,這位白手起家的天才,把大明工局的優勢學習的淋漓盡緻,又發揮出了自身的優勢,學習到了高麗股行的精髓。
合記早已不是普通的商行,也不是哪一個人的。
涉及到煤鐵、海運、造船、糧食、棉花、草藥等綜合性商業體系,股東牽扯了許多人,合記雖然是張薄創辦的,其實已經不屬于張薄。
張薄靠着他的能力和威望,仍然被選出來爲合記的舵手。
“大明工局在倭國的行爲,其實是我們很好的機會。”
國内。
合記舉辦的交流會規模很大,第二日,小範圍的交流開始,不光有合衆的代表,還有高麗商團,同時也有一些強裝打扮的錦衣衛。
大明律越來越厚,任何機構與個人都不得違背大明律。
對于法律的神聖在太子殿下數十年如一日的灌輸下,已經深入人心。
雖然錦衣衛不想錯過任何一件事,但也隻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做事,而不是任意施行。
閉門會議,錦衣衛也無法進入。
張薄看到老朋友王仁笑呵呵的說道。
有資格參加閉門會議的不多,原來主要是國内的一幫人,如今加入了一些新人,主要是高麗聯記商行,高麗聯記商行的成就沒有人可以否認。
比較起大明工局的打壓和鄙視,國内商幫最先伸出了友情之手,雙方一拍即合。
“的确如此,誠如你所言,無論是大明工局還是我等商行,都是爲大明做貢獻,不分先後,既然大明工局想要倭國,我們就讓給他嘛。”
都是老狐狸,王仁笑着回應張薄。
大明工局就算體量再大也是有上限的,如果大明開拓腳步小,自然不夠大明工局的胃口,可是南洋的發展,乃至倭國的征伐,以及海外飛地的建設,早已超過了大明工局的能力。
大明工局想要全部吃下,除非大明放下發展的腳步,等待大明工局消化完然後再發展。
朝廷不會允許,社會發展也不會允許。
大明工局強硬的态度,沒有引起民間商行們的反對,民間商行的确放棄了倭國利益的争奪,反而大舉南下,以合記、合衆、聯記等爲代表,大勢發展海外絕島。
除了建設絕島的基礎設施外,并且遷移人員駐守絕島,參與建設絕島的工作,勘探當地的煤礦等能源,加快當地的礦業生産,爲南洋的鐵道與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基于此,朱高熾沒有反對,也沒有道理反對,不過朝廷也開始加強在絕島的官僚體系,對此民間商行沒有在意,皆埋頭建設。
大明工局的力量得以延伸,靠着在高麗的行政手段,以及倭國的主導權,當下和未來的利益皆有了保障。而民間商行的勢力開始遠赴海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