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屬于江戶時代的薩摩藩領地。
有些主要的地方改了名字,大多數地方因爲慣性使然,仍然保留了當地人的稱呼。
築紫都司南部地區許多土地改爲了牧場,還有取自高麗的濟州島,經過大明的治理也成爲了海外供應軍馬的主要地區。
關于征繳倭國的戰事,兵部非常的忙碌,方方面面都要顧及,不能出一絲差錯。
“三世同堂的征途啊。”
兵部官員突然感慨道。
此次不光是皇帝親征,還有高陽王,和太子殿下的次子,正是祖孫三代。
仿佛一個輪回。
皇帝還是燕王的時候,也是長子坐鎮中央,次子随側出征,如今到了太子殿下仍然如此,因爲前例可循,所以朝廷反對的聲音不大。
朝廷調動兵馬,除了京營外,還有邊地的士兵。
西部七省、塞北地區、奴兒幹都司等地方的士兵必然不會調動,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距離也太過遙遠了,大明的疆域大的很。
戰場既然在倭國,調動的必然以南兵爲主。
京營一部分、南洋一部分、福建廣東等地一部分,加上築紫都司的軍隊,還有琉球軍的協助,加上狗奴國的軍隊,最終的規模預計達到五十萬。
以大明的國力,拿出五十萬的軍隊規模必然是奔着滅國去的。
耗費上億的物資,如何盡快回本也被朝廷上下關注。
這些大事由上面的人頭疼,每個人有自己在乎的利益,邊地同樣如此。
包括緬甸都司
“前些年,緬甸宣慰司曾因長期的戰亂,原來的宣慰使被新的勢力推翻,加上周邊勢力的入侵,局勢一度動蕩不安。然而,随着我大明軍隊的平叛,宣慰司得以重建,并且直接升格爲了都司,成爲了我大明在西南邊陲的重要軍事據點。”
春和宮裏,朱高熾緩緩的說道。
迷信的背後代表了神秘。
倭國的天皇說話都要在皇宮裏的轎子中,用着唱戲般的聲調昭顯自己的神權身份。
這些年裏随着天文學等科學的發展,月球上沒有神仙,是一個球體,已經被天文學家們發現,朱高熾本身又不是裝神弄鬼的個性。
所以一家人猶如尋常的百姓般坐在飯桌上。
長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有了孫子,次子還沒有成婚,等這次從倭國歸來,也到了娶親的時候。長女嫁人了,不在皇宮裏。
十七歲的老幺去國子監讀書,對學問非常的有興趣,志不在政治一道上。
四十出頭的郭彩蓮風韻猶存,注意力卻已經轉移到了長孫的身上。
朱瞻基和朱瞻墉安靜的聽着父親的教誨。
大明的軍事改革,随着疆域的擴張,邊地放權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沒有仿造雲南那樣設立世襲貴族,而是在邊地的都司内設立都督。
與内地由總兵統領的軍隊不同,都司的都督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他們不僅負責指揮當地的軍事行動,還參與行政決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皇帝行使權力。
緬甸宣慰司的都督,由趙宏這位四十三歲的後起之秀擔任,自京城歸來後,便走上了政治的前台,成爲大明帝國的重要高級将領。
朱瞻基擔憂的說道:“趙都督的名聲在内地的許多人眼中并不好。一些舊日的醜聞和争議被翻出,甚至在報紙上被大肆渲染。導緻人們議論紛紛,質疑他的品行和爲人。”
朱瞻基沒有見過趙宏,但是知道趙家和父親的關系。
與外界傳聞一樣,朱瞻基也擔心父親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偏聽偏信這位異軍突起的将領。
大明立國五十六年,政治趨向于穩定。
選拔人才自有法度。
聽到兒子的懷疑,朱高熾有些不滿。
早年間,趙宏在家鄉時,曾因幾件不甚光彩的事情而引起轟動。
這些往事看起來不大,卻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似乎随時都有可能引爆。雖然時間已經沖淡了人們對那些事件的記憶,但那些塵封的往事卻始終如同陰影一般,萦繞在趙宏的政治生涯中。
根據朱高熾的了解,自從京城回去後,趙宏與他的丈人一家斷絕了利益往來。
趙宏并非薄情寡義之人,隻是他堅信行事應當光明磊落,遵循規矩。對于自家妻弟們的請求,他并未給予過多的扶持,而是按照公平競争的原則對待。
趙宏解釋過自己的想法,并沒有隐瞞。在他看來,如果他們有才華和實力,自然可以在公平的環境中嶄露頭角。
趙宏的思想,朱高熾非常的認可。
人情世故避免不了的,朱高熾深知社會上的不公和腐敗現象普遍存在,但朱高熾堅信隻有通過公平競争和嚴格遵守規矩,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對于那些占據高位卻無真才實學之輩嗤之以鼻,更願意将機會留給那些默默奮鬥、有才華的普通人。
索性趙宏也是這麽認爲的。
回去的幾年裏,這樣的理念下,趙宏在緬甸都司勵精圖治,緻力于整頓軍隊、加強邊防、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根據錦衣衛的了解,趙宏不光鼓勵士兵們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以更好地履行職責。同時,他也關注民生,推動都司内部的改革,力求爲當地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繁榮的環境。
這些大幅度的舉措引起了朝廷的關注。
一些大臣認爲他是個人才,具備改革創新的膽識和眼光。然而,也有人對他的過往經曆和執政風格心存疑慮,擔心他會在地方上造成不良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宏面臨着諸多挑戰和機遇。他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僅要讓朝廷信任他,還要讓當地百姓感受到他的善意和關懷。隻有這樣,他才能真正穩固自己的地位,爲大明的西南邊陲帶來長治久安。
其實朱高熾明白,根子上就是官員們因爲趙宏的不關照而心生不滿。
同樣水平的競争,多半的二代是競争不過大量的普通人的。
普通人的平均素質不如二代,但是基數超過其百倍千倍,從中脫穎而出的天才能成爲劃時代的弄潮兒。
當連戲子的行業都被戲子二代們充斥,所以哪怕是部狗血愛情片,明明帥哥美女就能吸引人,結果卻讓人看不下去。所謂的帥哥美女實在是狗屎一樣的,還不如網紅養眼。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也。
大明工局已經成立三十好幾年,二十五年爲一代,已經是第二代了,加上剛成立吸收的人士,其實都有了第三代加入。
關系網千絲萬縷,哪怕是朱高熾也看得見。
看得見又能如何呢。
他們皇家不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難免紛争。
世界上從來沒有萬世之根基的政策。
朱能、張輔他們也難逃脫,唯獨趙宏此人,到底是陰差陽錯的走上了前台,身上的因果沒有沾染太多,可以輕易的避開。
可惜了。
因爲太多的反對,趙宏沒有獲得此次随皇帝親征的資格。
見到父親的臉色不快,朱瞻基不再開口讨論趙宏,朱瞻墉嘴巴張了張,最後也沒有說話。他現在幫大哥說話不好,幫父親說話也不好,還不如保持中立。
朱高熾雖然沒有強硬的點名趙宏,卻給了趙宏一些插手此次親征的舉薦權。
坤甯宮。
朱棣看着皇後的遺物出神。
“老大的治理下,咱大明從北平開始的基石上逐漸崛起,成爲天下的中心。老大不僅會是偉大的帝王,還将是有史以來的聖君啊。”
“你呀,爲咱生了個好兒子。”
朱棣唏噓的自言自語。
子曰:六十而耳順。認爲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
朱棣這輩子順風順水,雖然有些波折,卻也都平安的淌了過去,他看得很清楚,所以這些年來避免與長子發生無謂的争執。
其實這不符合朱棣的性子,隻是兒子太出色了,出色到了當父親的也有壓力。
總不能後世之人提起他們父子,稱呼自己爲朱高熾之父吧。
朱棣也是有傲氣的,他不會輕易的服輸。
後世當有長子朱高熾之名,也當有自己朱棣之名。
七十古來稀,朱棣知道自己的身子骨,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南征北戰,征伐了一輩子,加上前些年生了一場大病,可謂是傷了元氣。
“此次親征倭國,爲咱大明開疆擴土,也是咱最後的豐功偉績了,老了,跑不動了,你呀,在地下等着咱,咱可要好好埋怨你一通。”
朱棣恢複了神态,當他走出宮門,目光如炬,又是那位萬國歌頌的永樂天子。
來到了平台之上,眺望巍峨的宮殿群,内心的豪氣油然而生。
此次,自己帶着老二和孫子出征,三代同行,這一幕可不是象征着大明的未來與希望,正如那朝氣勃勃的太陽。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爲漢土”。
朱棣大笑,大明豈能不如大漢。
凡是日月照到的、江河流經的地方,都是大漢朝的疆土。
“太陽和月亮照耀的地方,皆是咱大明的疆域。”
宗藩體系不就是如此麽。
朱棣毫不猶豫的說道。
身側的史官眼睛一亮,重重的記了一筆。
過了幾日。
朱棣身穿武弁服,凝視着北平城外連綿的軍隊。
數萬士兵在朝陽的映照下,那些穿着鐵甲的将士,渾身閃爍着刺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大明帝國的威嚴與力量。
朱高煦面色如常,朱瞻墉激動地滿臉通紅。
祖父的眼神深邃而堅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虛幻,直視事物的本質,在朱瞻墉的眼裏,是祖父爲大明打下的天下,穿着金色鐵甲,頭戴紅纓帥盔,肩背鬥篷,腰懸寶劍的皇孫,眼睛裏全部是崇拜。
父親老氣橫秋,而祖父卻永遠精神飽滿。
忍不住握緊手裏的缰繩,另一手緊握火铳,英姿勃發的朱瞻墉宛若戰神降臨。
一旁的朱高煦打量侄兒,從侄兒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期的影子,自己與大哥兄弟和睦齊心協力,希望大哥的兩個兒子也能如此。
朱高煦帶着朱瞻墉,領皇帝陛下的旨意巡閱軍隊。
士兵們看到親王和皇孫,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未來與希望,士兵們士氣如虹,滿臉殺氣。
朱瞻墉不敢做錯一件事,騎着戰馬牢牢的跟随在叔叔的身後。
台子上的文武官員們,看到了這一幕。
“大明。”
朱高煦舉臂大喊。
士兵們整齊的回應。
“威武。”
“大明。”朱高煦繼續喊道。
“威武。”
士兵們振臂高呼。
場外的百姓們大聲呐喊,爲自家兒郎們助威。
不久。
京營乘坐火車離開了京城,拱衛大明的皇帝,猶如往常一般的出征,爲大明百姓征伐天下不服。
五十萬的軍隊,放眼天下是一等一的規模。
軍隊的調動四面八方的彙聚。
但是此次不同,此處是渡海作戰,史無前例的規模。
而前元數跨海遠征日本皆大敗而歸,雖然今非昔比,可大臣們也不敢大意,不光調動了大量的船隻,整個大明的海軍力量也集中了起來,務必保證渡海的順利。
數個月的清繳海盜,當地的海面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安甯。
上千艘的船隻陸續的運輸大明士兵。
幸運的是大明提前獲得了築紫都司,還有濟州島、琉球三國,以及各島作爲補給點,當大部分軍隊順利抵達築紫都司的時候,朝廷的人們大松一口氣。
築紫都司抵達倭國本土雖然也需要跨海,可是海溝的難度要小多了。
士兵們還在源源不斷的跨海而來,朱棣已經抵達了築紫都司,狗奴國國王和國内大臣們早已等候多時,親自前來築紫都司迎接。
“上朝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年輕的國王領着諸多狗奴國官員們,齊刷刷的跪倒在地上行大禮。
“免禮!”
朱棣擡了擡手。
等戰事結束後,狗奴國也沒必要存在了。
這些年來大明扶持狗奴國輸送了太多的利益,長期以往對大明不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