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倉城。
築紫都司總兵府。
“薩摩與肥後等地的出水城、大口城、宮之城八城的地方勢力清除完畢了。”文書把前線軍隊送來的消息,轉達給總兵。
五十餘歲的盧震,原遼東将領,正盯着懸挂的輿圖。
築紫都司就是原來的九州島。
雖然是個島,加上周邊的島嶼,面積已經有半個浙江行省的大小,浙江行省雖然是内地經濟強省,其實土地面積卻是最小的行省,隻有九萬多平方公裏。
築紫都司加上周邊的島嶼,面積大概四萬多平方公裏,而遼東半島的面積也才兩萬九千多平方公裏。
這樣大的一片土地,大明雖然通過複國沒多少年的狗奴國的手,順利的歸入大明手裏,但想要徹底統治并不是輕易的。
地方上的殘餘勢力一直在抵抗,而且盧震雖然不明白太子殿下爲何對當地非常的痛恨,但是盧震不會違逆太子殿下。
既然一向仁德的太子殿下莫名的“敵視”當地的人,盧震願意爲太子殿下分憂。
擔任總兵近十年,閹工貿易成爲了築紫都司的主要産業,因爲築紫都司的原因,閹工的價格直接跌到了谷底,而且源源不斷,讓那些進行閹工貿易的商行和勢力紛紛破産。
“趙将軍還有多久到?”
盧震突然問道。
“應該快了。”文書根據行程推測。
盧震點點頭,他明白自己在築紫都司的時間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等解決了狗奴國的事情,自己大概就要回國了,雖然有些舍不得,卻也不敢違背朝廷的旨意。
比起遼東,雖然遼東軍方勢力也很大,但是築紫都司是實打實的土皇帝,因爲閹工政策的原因,盧震在當地的權利非常大。
像平安都司、鹹鏡都司等新收複的土地,大明除了會掃除地方勢力,也會發展當地的生産力,惟獨築紫都司不同,隻有清掃二字。
築紫都司很大。
因爲形勢的需要,隻設立了一個都司,駐紮當地的軍隊數量非常多,原來琉球三國的駐軍大多數遷移過來,隻在當地留下少許維護穩定的軍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軍隊退役的老兵們不少選擇留在了當地,除了分到數百畝上千畝的土地外,莊園裏也蓄養了不少的奴隸。
大海上。
一艘帆船行駛在海面,帆船上還有軍士。說是大海,其實算是海峽,可以看到對面的陸地。
“小倉城、秋月城、古處山城、城井古城.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大内氏的領地。”
倭國本土南端被稱爲中國,屬于大内氏的範圍,隔了一條海峽,對岸就是九州島,現築紫島。築紫島北部地區,原來不少的地方控制在大内氏手裏。
爲了挾制和支持大内氏,所以築紫都司設立在海峽對岸的小倉城,還能借助海運方便獲得補給和貿易。
帆船上,築紫都督趙安從狗奴國返回築紫都司,準備去小倉城與總兵盧震協商狗奴國與倭國的紛争,因爲來到築紫都司時間短,許多事情還需要下面人的介紹。
通過一年的時間,趙安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局勢,但是地方上的瑣碎,仍然缺乏一定的了解。
“大内氏的地盤的确不小,不過比較起幕府缺少了名分,名分這東西看起來可有可無,其實往往是關鍵,而且幕府兵強馬壯更具有人心,如果不是我大明的幫助,大内氏應該打不過幕府。”
趙安猜測當年的局勢,越是了解當下狗奴國與倭國,趙安越來越佩服太子。
運氣這件事可一不可二。
但是打敗帖木兒,還有高麗的成功,乃至于倭國的成功,太子殿下仿佛先知一般,往往清楚的掌握了當地矛盾,借助當地矛盾,以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果。
大明隻付出了物資和人力,通過小規模的戰争,不但支持大内氏複立狗奴國,還分走了九州島,以及與大内氏共管四國島。
如果這些成就依靠一味的武力,隻怕要難十倍不止,面對的反抗也不會小。
如今有了這麽多良好的基礎,趙安信心十足。
都督府還沒有正式成立。
回到了小倉城,趙安見到了盧震,提出了他的想法,“太子當初雖然提出以穩定爲主,可是今非昔比,南洋局勢已經穩定,我們應該上奏太子。”
“你有什麽想法?”
盧震好奇的問道。
趙安笑道:“其實也是已經維持不住,大内氏的新國王,我們支持大内義弘的次子,因爲這位次子更軟弱,方便我們控制。”
說到這裏,趙安内心感歎,正如太子所言事物的雙面性,繼續說道,“可也因爲此人太過無能,不光壓不住國内的反對聲音,幕府方面也按耐不住,早就蠢蠢欲動,大軍開始集結,如果不是顧慮我們,戰争早就開始了。”
盧震摸了摸胡須,他已經明白了趙安的想法。
如果是一年前提出,盧震會反對,并且小瞧趙安,可放在一年後卻又非常的合适。盧震收起了内心不服,雖仍然認爲自己不差過對方,可對方年輕,一步快步步快,見識和能力又不弱,未來前程絕對是超過自己。
“你上書吧。”
趙安露出試探的目光,見到趙安的眼神,盧震點點頭,緩緩說道:“老夫随之落款。”
“謝過老将軍!”
趙安大喜,這是盧震對他的成全。
盧震看到趙安的态度,知道對方懂得自己的成全,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既然競争不過,不如成全對方,也算是讓對方承了自己的大情。
當朱高熾收到趙安與盧震的聯名奏疏時,次子朱瞻墉也從外地回到了皇宮,先去拜見了他的皇爺爺,然後才來見自己的父親。
與他的大哥不同,朱瞻基向來規規矩矩,而朱瞻墉則比較灑脫。
“有位商人送了兒子一輛汽車,兒子其餘的禮物沒有收,不過這件禮物兒子很喜歡,所以收了。”朱瞻墉無所謂的說道。
朱高熾見過這輛汽車。
其實屬于優化的蒸汽機車頭,因爲冒着蒸汽,所以被稱爲汽車,非要找個原型,其實就是主要在大明工局内部使用的蒸汽貨車。
蒸汽貨車因爲效率的原因,使用成本高,而且并不方便。
沒有橡膠的原因,車輛在道路上行駛不光對道路的要求很高,就算是直道也很颠簸,非常容易損壞,經常出毛病,哪怕是貨車司機也很煩。
運輸的時間,至少一半用在了修車上。
隻有大明工局可以不計較成本,因爲朝廷的質疑強行推廣,民間商行卻不會使用,至于普通的百姓,更不會購買這沒有性價比的貨車。
但是商人送給兒子的汽車,輪子上竟然有了橡膠輪胎,這就格外的不同了。
猶如馬镫和馬鐵蹄的發明。
沒有這兩樣的時候,騎兵隻是輔助地位,有了這兩樣,騎兵成爲了戰略核心兵種。
朱高熾很是激動了一番,最後經過了解,才知道是從西南部的植物中提取的,并不是有了曆史上的橡膠,無法普及和大規模應用。
這樣的輪胎價格比原來貨車的建造價格都要高,隻能是奢侈的玩意。
所以真正想要發揮出汽車的效果,一個是内燃機解決能源功效的問題,一個是美洲橡膠的引進,解決産品質量的問題。
當這兩樣成熟了,才是汽車大規模普及的時代。
“商人送東西必有所求,你收了别人的禮物,以後别人求到了你,比較起你收到禮物的價值,你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朱高熾不滿的說道。
如果是長子,長子絕對不會收。
朱瞻墉笑了笑,“商人有求于我,隻要是符合國家利益,給予方便又如何,但是想要謀求私利而不顧大義,我又何須在意他。”
糖衣吃了,炮彈打回去。
次子雖然不如長子守規矩,但是朱高熾其實更喜愛次子的性格。
人都是喜歡活躍的,死氣沉沉的長子實在是太沉悶了,與次子聊天的時候,常常爲自己帶來歡樂,朱高熾通過自己的兒子也理解了朱棣。
長子衆望所歸,承擔的壓力大,不敢逾越一步,而次子沒有那麽大的壓力,朱高煦身強力壯,常年在外陪在父親身旁,總歸要受到父親多喜歡些。
同樣的道理,有時候朱高熾也會憂慮朱瞻基,朱瞻基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平日裏多麽一絲不苟,越是如此。
“此次的遊學,兒子最感觸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兒子不過是閑散人,身邊不停的換人,卻矛盾不斷,可見其況。所以先賢們言人和政通,治國先治家,連身邊人的矛盾都處理不好無法解決,更不提一個國家。”
聽到兒子稚嫩的感歎,朱高熾露出好笑的笑容。
有種看到了循環的驚奇。
上輩子不也是常常感歎嗎。
每個時期的迷茫和醒悟,進入了下一個時期,又是新的高度,回顧年輕時的想法和猶豫,隻覺得惋惜和可笑。兒子們的迷茫和感悟,仿佛自己的輪回。
“那你是怎麽做的呢?”朱高熾考校。
朱瞻墉沒有猶豫,幹脆的說道:“我又不是管家,他們自個的矛盾自個處理好,難道不知道什麽事大什麽事小?因爲自個的矛盾影響了我,那是他們的無能,我自會遠離這等人,那些能爲我考慮,願意忍讓的人才是我喜歡的,我必然親近他。”
如此的言語,朱高熾無言以對。
次子是個城府不深的性子,可是又很果斷幹脆,賞罰分明,明了的做事風格,的确很是吸引了一批人,他身邊的人知道該做什麽事。
這就是天賦了。
很多上位者用盡了心機,結果下面的人忙忙碌碌,卻又不知道往哪個方向使勁,結果看起來很忙,實際上效果不大。
就如自己治理大明一樣,數十年來隻抓住一點。
核心是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方針是推動社會工業化。
目的是打造社會資源分配,經濟循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以人爲本的最終社會。
唱了幾十年的論調,讓國家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明百姓皆懂得大明要做什麽。
“父親,皇爺爺想要去一趟倭國。”
朱瞻墉見到父親心情不錯,試探的說道,皇爺爺說他這回親征倭國将會帶上自己,朱瞻墉按耐不住,準備試探父親的心意。
朱高熾沒有回複。
父皇并不是願意一事無成的人。
其實大明有今日,真的離不開朱棣。
曆史上交趾複而又叛,根本原因是大明在當地的人心不足,交趾離開大明幾百年了,與内地不同,内地南北雖然也分離了數百年,可遺留的人心還有存續。
朱棣親自去交趾,起到了最大的穩定人心的作用,包括親征塞南,二度親征西部七省,爲大明邊地的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否則光西部七省與内地的距離,還有風俗文化等多項原因,如何可能隻通過十年的時間就做到了安定呢。
一個安定的西部七省,和一個不安定的西部七省,牽扯大明精力耗費的力氣有天壤之别。
而安定的西部七省,不光是減少了大明在當地的投入,還爲朝廷在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西域行省、亦力把裏行省的深化管理起到了關鍵作用。
那麽倭國和狗奴國呢。
朱高熾對于倭國絕對不會手軟。
(删除)
倭國是真正的畏威而不畏德。
他們隻崇拜強者,不尊重仁德。
對待這樣的民族隻有把他們打的痛入骨髓,他們不但不會心生報複,反而會一臉的恭敬,正如他們的古名狗奴國一樣,和狗一樣的性格。
既然如此,朱高熾也不會手軟,不光是徹底消滅倭國,還要把這個遠在海外的大國,也就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一定會解決的明明白白。
高麗與倭國是不同的。
高麗與中國大陸連接,無法脫離中國的控制,倭國因爲獨居海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比起高麗的威脅超過十倍不止。
既能不斷吸收中國的文化和技術,又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朱高熾不會允許這樣的狀況。
而且狗奴國自從大内義弘死後,新的掌權者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不光内部鬥争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傾向倭國幕府,大明現在不出手,以後會更加的失去主動。
朱高熾不願意在倭國浪費太多年的時間,準備一次性滅絕對方。
既然如此,朱棣提出親征的要求,朱高熾思考要不要認同,有了朱棣親征,人心所向,帶來的效果更加的良好。而且倭國可不是部落的存在,真要是滅其國,遭遇的阻力不會小。
曆史上十五世紀,世界的人口約爲三點五億。
主要人口大國分别是帖木爾帝國,将近三千萬人口;奧斯曼帝國,六百萬萬人口;大明帝國,近億人口;滿者伯夷國六百餘萬人口。
然後是倭國,一千四百萬左右的人口。
隻看倭國的人口數量就不是小國,隻是因爲大明的存在,所以中原人的眼裏倭國是小國而已,同時期的英國才兩三百萬人口。
這是文明之痛。
曆史上中國人口在世界的占比最高時期爲北宋,北宋一點二億的人口,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兩個人裏接近一個人就是中國人。
後世人嘲諷古代,不知道嘲笑什麽呢。
不光失去了人口第一,世界占比也下降到了五分之一,并且看得見的未來還會大幅下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