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董德章升任祭酒以來,尊重學者,大肆招攬名人,連馬蓬瀛女士也從北平國子監挖了回來。馬蓬瀛夫人與家人返回了京城居住,并且在京城國子監授與博士。
博士主要是研究自己的學問,教課爲輔,教谕才是主要負責授課的,兩者分工不同。
天文學的大家,馬蓬瀛夫人的名聲自然名聲遠揚,拜在她門下的弟子并不少,除了一部分離開了國子監外,多數跟随馬蓬瀛夫人繼續做研究。
國子監地位高,俸祿也高,很少人舍得離開,除非有更好的去處。
天文台上的天文望遠鏡,馬蓬瀛夫人的弟子戴國偉,追蹤天文已經好幾年,并且因爲其恩師的名頭,得到了不少的資助,不光去過西部七省,也去過渤尼都司,還去過奴兒幹極北之地。
赤道的發現,已經重新定量各地經緯是北平國子監的成就,京城國子監自然不甘落後。
技術報,技術司以及科學大會等密集的交流方式,綜合别人的研究成果,戴國偉在導師的幫助下,發表了一篇論文。
“餘觀天象,測日月之行,深悟天地之大道。行星之行,皆有一定之規律,此規律乃天道之秘訣,非人力所能創。餘曰開天文三法則。此法則揭示行星繞日之軌迹半徑、運轉周期與所掠面積與時辰成比例。無論星體大小、遠近如何,皆遵循此律。此乃天地之大道,日月之綱紀也。”
“自梳理此法則後,吾窺探天地之奧秘,盡可預知星辰之運行。此乃吾之驕傲,亦應爲天下所瞻仰。願吾同胞皆能領悟此法則之真谛,共賞天地之美。”
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有老一輩的低調,學校寬松的氣氛下,新的學者們顯得要張揚一些。
戴國偉的論文發布之後,很快引起了轟動。
有不少的學者表示贊歎,認爲張三的發現爲天文學帶來了巨大的貢獻,也有人認爲戴國偉太自大,說話的語氣要收斂一些。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無法反駁戴國偉創造的三大法則,根據他的發明,人們竟然真的可以預測天文軌迹,這項從成果終于越來越被學者們重視起來。
根據三大法則,大量的學者以此爲判斷,通過天文望遠鏡很早就能看到月亮上的山脈,甚至能提前判斷軌迹,觀察到了衛星圍繞木星運行的現象。
不光腳下的地球有月亮,那些大的行星也有月亮。
進一步的證明了馬蓬瀛夫人的天體學說,而且其他行星圍繞太陽轉,已經成爲了學術界的主流,甚至有人提出,太陽是否也圍着未知的存在運轉呢。
整個世界不管是漂浮在宇宙,其實一直在運動。
戴國偉與馬蓬瀛師徒關系才是正常的,不過也有另類。
當下大明比較出名的青年學者賀虎,他與自己的導師關系就很複雜,甚至敵對,雖然賀虎常常說自己很尊重自己的導師,是他的引路人,但是他的導師最大的成就被弟子推翻了,無疑讓兩師徒形同陌路。
觀衆台下,孤單的賀虎聽完戴國偉演講的三大法則後,不禁陷入了深思。
他有些初步的想法,如果這三大法則現象,可以通過自己提出的引力學理論來解釋,那麽很多不能解的現象就豁然開朗起來。
想到這裏他再也坐不住,演講結束後第一時間返回了家中。
兩層的小樓房,賀虎回到家後,與母親打了一聲招呼,然後上去了二樓,關上了書房的大門。
七妹露出無可奈何的眼神。
年輕的時候擔憂兒子不成器,沒想到調皮搗蛋的兒子突然開竅了,但是呢,一心追求學問的兒子至今沒有成家,七妹又擔憂了起來。
兒大不由娘,七妹并不是傳統的女性,雖然心裏有許多的想法,到底沒有強迫自己的兒子。
已經離開北平大劇院的七妹,如今跟着兒子居住,照顧兒子的飲食,已經沒有别的訴求,隻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兒子成家。
賀虎推出一塊幹淨的黑闆,思考了一會,在心中構建一個模型,試圖将這三大法則聯系起來。
經過一番思考和推演,反複的寫和塗改,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賀虎終于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解釋。
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不僅僅導緻地球自轉速度變慢,還會引起地球内部物質的流動和闆塊運動的變化。
而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則會導緻磁場強度變化,因爲磁場是由地球内部的金屬元素産生的。
這些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系統。
爲了更好地說明自己的觀點,賀虎嘗試舉出月球、地球和潮汐的運動關系。
“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導緻了地球上水體的潮汐現象,而潮汐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和磁場強度。”
“這是因爲潮汐的産生會導緻地球内部物質的重新分布,從而引起闆塊運動的變化和磁場強度的變化。這種相互作用和影響,使得整個系統變得更加複雜和神奇。”
賀虎的論文,引起了學術圈史無前例的轟動。
因爲賀虎的觀點實在是太讓人們震撼了,推翻了所有人幾千年來形成的三觀。
原來洪水,海濤,地震,風雨等等,全部是自然科學現象。
幸運的是大明的宗教并不夠強勢,反而是文人的地位更高,所以和尚與道士們雖然想辦法反對,試圖反駁賀虎的學說,但是更多的學者們被賀虎的才華和想象力所折服。
乃至青年學者戴國偉更是激動地表示:“我一直以爲我的三大法則是無解的謎團,但現在看來,我錯了。賀虎的引力學理論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的奧秘。”
科學方法論已經是大明學術界的共識,在這一準則下,賀虎的學說實在是太過完美,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人們無法推翻。
整個宇宙的奧妙,在人們的眼前被打開了。
原來是這樣。
竟然是這樣。
賀虎的老師主動說道,“我不如自己的弟子。”師徒關系的和解,更是成爲了美談。
自此以後,賀虎的名字在學術界廣爲傳播,從出名學者變爲了學術界泰山,而此時的賀虎還不到三十歲。
他的引力學理論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引用和研究,成爲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前沿領域,而賀虎本人也在這個領域不斷深入探索,希望能對自然界的理解和探索做出更大的貢獻。
“科學的大門被打開了,從此以後是科學的世界。”
技術報上的頭版頭條,讓和尚與道士們頭疼,他們甚至不敢去騷擾賀虎。
幾千年來的迷信徹底被科學打敗,哪怕俗世間仍然信奉迷信。
很快,戴國偉又在新的公式下,推算出了彗星的回歸日期,這顆彗星被命名爲戴國偉彗星,雖然學者們知道,他們活不到那天,但是後人可以證明這偉大的發現。
如果那一天後人證實了這件事,那麽科學的地位将再也無可動搖。
人們把這一年稱爲行星大發現之年。
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牆上鑿開一個小孔,人對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陽光照射下,一個倒立的人影就呈現在屋内對應的牆上。
《墨經》中解釋道:“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意思是說光穿過小孔如同射箭一樣,是直線進行的,人的頭部遮住了上面來的光,成影在下邊,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來的光,成影在上邊,于是便形成了倒影。
這是幾千年前古人的實驗。
自然科學家陶鏴前年在自己的演講上提出的例子之一,通過報紙的傳播,成爲了許多人熟知的故事。
“光是有顔色的。”
這個發現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光學現象。
它背後隐藏的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是光與影的奧秘。賀虎在引力學的道路上達到了瓶頸,很快轉移了研究方向,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科研究,最後相輔相成。
最近幾年出名的研究成果,賀虎最終選擇了陶鏴的成果之一。于是,他開始緻力于光學的研究,試圖揭示更多的光與影的秘密。
用簡易的設備進行了多次實驗,不斷驗證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他發現,光通過小孔産生的倒影,其形狀、大小和位置都與光源、小孔和接收平面之間的相對位置有關。與先人不一樣,如今的學者們習慣了研究其中的規律和奧秘。
随着時間的推移,光學理論已經被更多的人開始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賀虎與他們利用墨子的研究爲基礎,試圖推導出其中的理論來解釋許多的自然現象,以便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雖然古人的實驗已經被證明,但是賀虎并未滿足于此。
他深知當下光學領域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着人們去探索,目前的研究成果,還有許多可以繼續深挖的方向,于是,他将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與工匠們試圖研制出更先進的光學儀器。
他要求的光學儀器雖然沒有制造出來,工匠們卻意外的制造出了顯微鏡。
顯微鏡成爲了賀虎的發明之一,學術界再一次被賀虎震撼,人們都在讨論賀虎,以及爲顯微鏡的功能說震驚,唯獨賀虎不滿意。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那間黑暗的小屋和那個鑿開的小孔,來自于墨子。
“迷信是真的還是假的。”
與許多出名學者一樣,賀虎因爲各方面實驗的瓶頸,仿佛找不到出路的老鼠,不禁動搖了起來,幾千年前古人都能發現的現象,猶如一個圈一般,不光是别的學者回到了原點,賀虎也深感自己回到了圓點。
就像天上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正在擺弄渺小的人類。
賀虎發明了很多理論,可是每一樣的理論在深入下去的時候,皆回到了原點。
“子不語怪力亂神。”
賀虎喃喃的念道。
這又是一個圓點,是不是先賢們早已經發現了呢。
“轟隆隆。”
“嘩啦。”
天空一聲巨響,雷電從天上落下擊打在鍾塔的避雷鶴上,建築的人完好無損,隻留下焦黑的仙鶴。
賀虎披頭散發的在陽台上打量這一景象。
唐代《炙毂子》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将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爲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而早在以前,中國已經有了避雷針,一般以龍頭爲裝飾,龍嘴裏有避雷針頭。
法國旅行家卡勃裏歐别·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
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電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線睛行至地底,避免雷電擊毀建築物。
“能量守恒定律。”
賀虎腦海裏突然浮現這個詞語。
能量守恒定律是賀虎在王玉功的王氣說推導出來的假設,那麽這巨大的能量轉移到了哪裏去呢。
世界仿佛一團迷霧。
看起來哪裏都可以走,可處處都是壁壘。
賀虎試圖往不同的方向一一走過去,希望能走到盡頭,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麽,比科學還誘人的了。
從小豐衣足食,受人照顧的賀虎經曆了許多的事情,如今更是受人尊重的學者,普通百姓的愛好吸引不了賀虎,他仿佛虔誠的教徒一般。
國子監就像一個半封閉的社會。
賀虎追求他的學問。
而大明之外。
狗奴國的大内義弘死了,倭國的局勢緊張起來。
緬甸宣慰司與暹羅藩屬國和素可泰都司小規模戰争不斷,西部七省也不平靜,高麗藩屬國又發生了一次民變,金帳汗國的屬國發生了叛亂,奧斯曼與帖木兒的子孫們發起了戰争.
大明内部因爲改土歸流,有些地方上也逐漸不穩。
緩和了多年的思想之争又開始冒出了矛頭。
随着大明疆域的擴張,越來越複雜的局勢,朱高熾隻有一個要求,一切的前提保持穩定。
當太孫從北方回京後,沒有幾個月太孫成婚了,朱高熾的長女也嫁了人。
朱棣生病了。
第二次從南洋回來的朱棣,身體一直不大好,經過長時間的調養反反複複,熬過了冬天卻不見好轉,讓朱高熾的心裏蓋上了一層陰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