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禮部忙碌了起來,包括重新制作大明輿圖,各行省、都司、宣慰司、宣撫司、藩國、地區,根據新的制圖技術,比以往更加的詳細,已經有了後世地圖的雛形。
朱高熾看過部份,大緻都能認出來。
永樂四年的冬天。
随着朱棣回朝的腳步臨近,不光是禮部,各部都越發的忙碌起來。
走遍荒山野嶺的探測工作人員們,帶回來大量的資料和筆記,逐一的被納入,包括各地的礦産等,乃至地方上的風土人情。
“大明如今有遼東行省、北平行省、大甯行省、開平行省、塞南行省、山西行省、陝西行省、西域行省、亦力把裏行省、山東行省、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北行省,湖南行省、應天行省、浙江行省、江西行省,廣東行省、廣西行省、貴州行省、雲南行省,交趾行省。”
“施行三司制度,一京二十二行省。”
“奴兒幹都司,塞北都司,東察合台都司(安西都司),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占城都司,大員都司,撒馬爾罕都司,布哈拉都司,合計九大都司。”
“大古刺宣慰司,底兀刺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孟養宣慰司,麗川平緬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車裏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塔什幹宣慰司,巴裏黑宣慰司,木鹿宣慰司,玉龍傑赤宣慰司,馬什哈德宣慰司,赫拉特宣慰司,十七大宣慰司。”
境内還有小部分的宣慰司,不過目前階段正在土改流,或者勢力小,并沒有詳細的标注。
最終的輿圖,第一版擺在了禮部尚書案台上。
衆臣圍着新的輿圖,内心又自豪又感慨。
輿圖上。
一個又一個的城池,不光是恢複了人口,還在恢複當地的生産力。
社會組織的學者,戴着嶄新的眼鏡。
宋朝的眼鏡是工匠打磨水晶而成,用木頭制作托架,成本高昂,普通人用不起,明朝的時候,眼鏡由中國傳入了意大利,随着西方工業化改革的成功,生産力大大的增加,眼鏡逐漸在西方普及開來。
金州和北平,已經可以制作金屬框架的眼鏡,但是重量不輕,于是有了手舉的,用來看書的眼鏡,還有一種挂在鼻梁上的,不适合運動。
“其實應該改回古名的。”
學者失落的說道。
他曾經提議,把撒馬爾罕,乃至木鹿等地區,改回中國舊有的名稱,例如大宛都司,大月都司,康居都司等等,這些古國自古臣服于中國。
例如康居國。
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很早就與中國有往來,并且十分的歸順,唐末時期,随着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消亡,康居國也很快因爲戰亂而消失了。
繁華的西域逐漸荒涼,成爲了一片片的無人區。
隻是自己的提議,太子殿下卻沒有支持。
太子殿下說過去的就過去了,記在曆史裏,不讓後世人忘記,知道曾經的存在。
可以恢複古名,也可以用新名,其實關系并不大,重要的是展望未來,爲了督促人們不要沉迷過去,因此太子殿下并采納自己的意見。
“周先生不必介懷,太子殿下可不是反對你的意見。”
禮部官員安慰道。
學者笑了笑,“隻是惋惜罷了,好好的名字改成了亂七八糟的,康居,大月,大宛這些名字多好聽。”
衆人你一言,我一言,氣氛熱惱了起來。
吏員們也滿是笑容。
新的改革,吏員的地位大大提升,官吏之間雖然還有區别,可也不是泾渭分明,吏員的上升空間有了明确的規定,隻要出色政績,同樣可以做官。
學者擡起頭,感受到屋内祥和的景象,内心也有感而發。
于是當衆說道,“太祖皇帝提出要複興宋制,并創辦了許多的規定,三十餘年下來,雖有成效,其實在下看來,唯有一項核心被忽視。”
聽到學者的言語,官員們保持着笑容,并沒有怎麽回答,反倒是吏員們主動開口。
學者不以爲意,無所畏懼的說道:“宋朝最重視的是契約精神。”
“宋朝契約制度的發達,當時的契約已經能夠成爲一種證明契約關系,成立的文書而存在了。契約在民衆日常生活所進行的買賣、典當、抵押、租賃、雇傭、收養等等一系列社會生活方面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學者又開始了長篇大論。
職業習慣。
自從考級制度推行以來,無論什麽性格的學者,都要學會如何展露自己的想法和結果。那些會說話的,能完善整理出自己思路的學者,在這項制度上更加的占便宜。
針對這樣的現象,太子殿下曾經說過。
人是社會類生物。
交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基,所以交流能力,也是學者的基本素養之一。
學者習慣了。
官員們也了解學者的爲人,此人的确有才能,眼光獨特,能爲他們帶來新的角度,所以沒有人打斷學者的發言。
學者暢快的說道:“契約關系的盛行,也成爲這一時期民衆間财産關系,和商品關系高度發達的象征之一。”
“社會民衆基于宋朝社會賦予其“編戶齊民”的身份,均紛紛地參與到契約規制下的社會生活中。”
“在當時,凡是自願訂立契約關系之民衆,從客觀來看,均處于獨立當事人的地位,在契約中,無論其身份的高與低,貴與賤,他們都是以獨立、平等之人格參與進來的,都是國家的一等齊民。”
“契約關系成立之後,民衆之間也隻是暫時形成了一種短暫的契約經濟關系,他們之間并沒有十分緊密的人身依賴關系,促進了在人格上,他們是平等的。”
“這就是宋朝社會的核心本質,正是基于這種人格上的平等,使得宋時期,社會民衆之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其呈現出追求平等的社會契約精神,這也是宋代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
“太子殿下經常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宋朝的物資文明的基礎強盛,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某方面有短闆,造就了外部軍事的失利。”
“正如太子殿下曾言,萬事有利有弊,而宋朝高度的物資發達,已經爲宋朝的武力失敗埋下了因果。”
“就和明初時期,太祖皇帝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其規模巨大,而如今太子殿下監國,督促百姓移民,反而成爲了最難的問題。”
“這就是萬事有利有弊,既然百姓們有了人格,人格上平等,而我朝越發的富庶,沒有百姓願意離開内地,那麽以往朝廷最容易辦的事情,卻在我朝成爲了最難辦的事情。”
學者一邊根據事物的表象,一邊做出自己的判斷,全然不顧身邊人們的想法。
不少人平靜了下來。
尚書呂震就很不開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并不讓人滿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現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權力方面的限制。
皇權的權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會達成的規矩。
很多人嘴上不說,内心是有想法的。
不然北平的新學,還有最近興起的興學,爲什麽日益強盛?因爲符合社會潮流,人們内心的期望。
百姓們不希望頭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員。
官員們也不希望頭上有個可以随意定生死的皇帝。
在這點上,呂震認爲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錯,可以引導社會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讓朝廷跟着改變,唯獨不能破壞規矩。
規矩是什麽?
規矩是社會各方面經過試探和妥協,最後達成的平衡與默契,大家遵守規矩,保障了秩序,從而讓社會保證了穩定。
一個穩定的社會,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們希望的是安居樂業。
隻有強者,才會希望亂中牟利。
尚書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裏,也就沒有人捧着學者了,學者說了半天,沒有人附和自己,讨了個沒趣,失去了興緻,沒多久也就離開了禮部。
“送去文華殿吧。”
禮部尚書呂震見諸人都沒有了問題,最後向人說道,旁邊的吏員們點點頭,各自上前把輿圖收攏起來,裝入盒内。
“周先生一向口無遮攔,部台見笑了。”
有名與學者關系不錯的官員,上前開口緩和說道。
禮部尚書呂震并沒有生氣。
相反。
無論是自身的修養,還是社會的輿論,都迫使呂震大度。
明朝的社會風氣,并不是清朝的社會風氣。
清朝講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經說明了一切。
同樣的打殺奴仆。
後者是主子殺奴,法律上不過是罰銀等規定而已,一個是“義父”殺“子”,不光法律上會被懲罰,道義上也會被輿論所譴責。
例如早期民間煤礦不上報,礦内有各種違法的事情。
有這些現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闆,隻是因爲經濟依附關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會現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爲宋朝與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這個标準,那麽就不能雙标,後世西方同樣是與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爲前朝的曆史慣性,雖然提出恢複宋制,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規定,允許特定的功勳使用奴仆,在小範圍内,制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現象。
例如在皇宮内,仍然存在主與仆的關系。
但是到了清朝,這個關系放大到了社會,各地的滿城等,全方位的制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終根植了深深的辮子精神。
可以說宋亡以後,古代社會文明的高度,再也沒有達到宋的地步,從元朝的下滑,到明朝的恢複,乃至清朝的全面下滑,跌入了深淵,直接倒退兩千年。
基于如此的現象,呂震非常的大度,表現的絲毫不在意。
與社會賢達保持和善,是社會輿論的體現。
明朝的鄉紳并不是血脈繼承。
是通過讀書來改變的。
與貴族世襲制度不同,與九品正中制也不同,也杜絕裙帶關系,特别是朱元璋制定了八股文,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平民讀書改變自身階層的方式。
批判這樣的制度,同樣也不能雙标。
比起後世西方的精英教育,至少明朝考試講究人人平等,大家讀一樣的書,考試一樣的内容,不允許出現隻有富人才能讀得起的考試内容。
考就隻考一二三。
不考鋼琴,不考舞蹈,不考演講.
所以要搞清楚,到底反對的是什麽,既然要講究理性,就要認真的思考思考。
因此周學者在禮部得罪了尚書,沒有人太過在意。
地方上。
還有指着藩台罵的人呢。
普通讀書人指着一省之長的鼻子大罵,不顧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還能獲得一些人誇贊其風骨,後世大部分國家都做不到。
與西方不同是的。
明朝最後失去了天下。
正如兒時的榮耀來源于父親,父親衰老後的榮耀來源于兒子。
失敗就是罪。
以結果論英雄而已。
正如後世當着英國官方的面說的那些話,放在十九世紀,世界有哪個國家敢這麽想。
如果二十二世紀。
英國徹底落魄,更多的言論都來了,甚至會沒人在乎英國,不給英國畫面,就像國際社會沒人在乎海軍國一樣的道理。
有奶便是娘罷了。
誰強誇誰。
同樣。
不是後世中國的偉大複興,别人誰提你明朝不明朝,根本不會在意,更不會有美國警惕說,原來兔子想要恢複明朝的宗藩體系。
如今。
大明皇帝即将歸朝,不光是大明上下動了起來,各土司,藩國使者,乃至老撾宣慰使等人,親自提前來到了京城,等待大明皇帝陛下的歸來。
一場盛大的儀式,即将在大明京城召開。
因爲當下的大明。
世界第一。
那麽大明成爲了天下人學習的榜樣。
人們津津樂道的讨論這大明。
“大明太文明了。”
“他們的官員不講究血脈,不看出身隻看能力。”
“大明重視教育,遍地的私塾,才有今日的大明。”
“大明的街道很幹淨,連一點垃圾也沒有,他們的百姓很講究道德,所以他們的素質是最高的。”
“他們的讀書人,在公車上都會讀書。”
“的确,我乘坐大明公車的時候,公車上的乘客們,他們不大聲喧嘩,而是安靜的看報讀書。”
強者。
從來不缺贊美。
各地使者的入京,人們交談并贊美。
他們看不到有些地方,有些大明的流民正在上街乞讨,因爲他們無視了。
他們看不到有的監獄裏,那些官員正在找關系謀求出獄。
他們還看不到大明的大商人,正在大力的布局海外,以求脫離大明朝廷的壓制。
不說大明的好,如何證明了他們來過大明,又如何體現他們的炫耀之心。
至于大明的不好,那肯定不能說了。
否則效果至少減了一半。
而大明。
的确是當下最強大的國家。
所以。
無數的贊美之詞,彙聚于京城。
理想國。
“大明是理想國。”
有人提出了新的觀念,獲得了多數人的贊賞。
波隆多羅阇。
閑逛着京城,他奉暹羅國王之命出使大明,除了迎接大明皇帝的歸來,還有說服大明朝廷。
去年。
暹羅動兵徹底吞并了素可泰,此舉引發了駐老撾宣慰司的大明官員的震怒,多次要求暹羅退兵,并且提出了威脅,将會聯合周邊各國出兵暹羅。
吞并素可泰,是暹羅多年來的夙願。
其實素可泰王國,已經被暹羅拿下了十幾年,隻是顧慮素可泰國王的影響力,最大程度的漸少地方抵抗,才保留了素可泰國王的名号。
誰知道大明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要求暹羅從素可泰王國退兵。
這等于讓暹羅把吞下去的肉,完好無損的在吐出來。
不光是暹羅國王無法接受,國内的将領們也無法接受,所以一直拖延,最終趁着大明主要軍力用在西邊,打聽清楚形勢後,暹羅國王下令殺害了素可泰國王,對外宣稱患病而亡。
既然國王都沒有了,也沒有直系血脈,于是暹羅理直氣壯的直控素可泰王國,并且說是學習上朝的制度。
“冰糖葫蘆喽。”
小商販扛着紅豔豔的糖葫蘆,吸引了幾名小孩。
穿着青色粉紅裙的小姑娘牽着弟弟的手,小跑追上攤販,買了兩串冰糖葫蘆,一人一個,開心的回家。
簡單的場景,讓遠處的波隆多羅阇怔了怔。
他和明朝打過不少的交道。
那小孩子都是尋常人家的孩子。
他們吃糖葫蘆不是爲了填飽肚子,隻是爲了解饞而已。
解饞。
是他在大明學會的詞語。
多麽奢侈的語言啊。
暹羅國内的百姓們還掙紮在溫飽線上。
隻用了半年的時間,波隆多羅阇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大明話,出使過數次大明,見到了半個南中國,可以說學識并不低。
“波隆戴摩。”
“怎麽了?”
波隆戴摩好奇的看着自家首領。
“這樣的大明,是我們能打敗的嗎?”
波隆多羅阇出使大明,不光是爲了交好大明,還有探查大明的任務,如果大明不改變态度,很有可能發起對暹羅的戰争。
國内很多人不安。
國王也有些膽怯。
波隆多羅阇支持吞并,來大明的次數越多,學到的東西越多,他的内心更加的堅定。
暹羅沒有退路。
大争之世。
他絕對不相信大明會有好心。
在大明擴張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暹羅的獨立性,爲了暹羅的未來,波隆多羅阇覺得隻有擴張,同樣的擴張,才能在浪花中存活。
“一個肩膀一個頭,有什麽打不敗的。”
波隆戴摩不會說大明話,用老家話說道。
兩人在京城的街道上,說着旁人聽不懂的話,波隆多羅阇時不時露出微笑,路過的百姓同樣還以微笑,還以爲是普通的異鄉人。
波隆多羅阇忍不住拍了拍波隆戴摩的肩膀。
他以前很瞧不起波隆戴摩這樣的人,認爲這樣的人不懂變通,不會學習。
可是他突然發現。
其實一個國家,特别是弱小的時候,需要這樣的人。
前年在大明的時候,看過大明的舊報紙,上面說最愛國的永遠是老百姓,并用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舉例。
不光從兩者的眼界來解釋,還從實際利益角度出發。
當時的波隆多羅阇看不太明白,如今卻越發的醒悟過來。
是啊。
老百姓隻有愛國一條路。
國家的資源越多,隻要政通人和,老百姓就過得越發的安甯,反之,哪怕國家多麽的政通人和,可要是資源不多,也過不安甯的。
而要是有個萬一,老百姓并沒有多餘的資源,可以幫助他們渡過艱難。
相反。
“讀書人”不同。
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不是老百姓可以比拟的,甚至他們的被籠絡價值,也不是老百姓可以對比的。
所以老百姓隻有愛國一條道路。
波隆多羅阇堅信。
大明可能拉攏暹羅的上層們,給他們利益,可大明絕對給不起全暹羅百姓的利益,大明自身問題都很多呢。
波隆多羅阇看得很清楚。
大明太大了。
内部都還有不少的貧民。
大明要是能把暹羅的百姓一視同仁,給予一樣的待遇,就算大明的上層都瘋了,波隆多羅阇也堅信,大明朝廷哪怕掏空了自家國庫也給不起。
那麽。
暹羅百姓能指望的,隻有他們百姓自己。
波隆多羅阇再次用力拍了拍波隆戴摩的肩膀。
“好波隆戴摩,要不了許久,我們可能要并肩作戰了。”
“好啊。”
波隆戴摩高興的說道。
此時的波隆戴摩,并不懂首領說的什麽意思。
蛇無頭不行。
上層建築中,隻要能出幾個帶頭的人,以老百姓的利益爲重,兩者順利的結合,那麽就能形成一股力量,如果這個建築全部腐爛了,說明這個群體完蛋了。
這又是社會的矛盾之處。
既相斥又離不開。
街頭。
幾名巡檢丁差的身影出現,威風的制服,這些從軍隊退下來,經過考核後選取的丁差們,很快又消失在了街頭,望着離去的背影,波隆多羅阇忍不住露出苦笑。
這樣的對手。
實在是太難了。
能打敗這樣的對手的人,又将會是多麽的偉大。
波隆多羅阇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到。
也忍不住思考。
如果是别人能做到的,又會是什麽樣的做法。
可能前段時間上了些推薦,最近被舉報不少,所以我決定停更了兩天,本來就是小衆書,不想搞出那麽多麻煩事,消一消熱度,讓喜歡本書的朋友安安靜靜的看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