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年年幾波去京城的使團,按照朝貢線路要經過北平,對于北平的發展是看得見的,其中的利益他們也眼紅。
很早就有朝鮮使團的官員和随行人員,在北平從事貿易行業,把北平的商品帶回朝鮮。
但朝鮮的官員和随行人員們,已經不滿足小打小鬧。
朝鮮很窮。
但是兩班階層不窮,他們的地下有大量的銀子,以及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屬于兩級社會。
“朝鮮的班臣盧順義、高金權等人,想要在北平開設商團。”金忠不敢做主,來請示朱高熾。
朱高熾搖了搖頭。
見狀。
金忠以爲朱高熾決絕了,說道:“我回去打發他們。”
朱高熾叫住了金忠。
“朝鮮的事情,我是有計劃的,既不能讓他們成爲北平商團的競争對手,但也不能把他們排之門外。”
金忠不太明白。
“全國一盤棋,在我的規劃中,有統一的标準,形成一套用工規矩,既滿足工廠的發展,又保障工人的地位和福利。”
“但如果允許朝鮮來北平開辦商号,他們招聘自己本國的人,不用遵守我的這套規矩,那麽在成本上,可以說沒有哪個商行是他們的對手。”
“不會吧,朝鮮人哪裏這麽聰明。”金忠笑道:“朝鮮使團年年去京城,也沒有學會南方的水稻技術啊。”
大明南方的水稻技術,是宋朝培育出來的,和古代的水稻技術已經有了質的發展,是這個世界最頂尖的。
種植技術不隻是栽培方面,有許多配套的工程,主要是灌溉體系。
沒有這個灌溉體系,光靠種植是不行的。
所以朝鮮一直到明末,都沒有學去大明的宋朝發明的新水稻種植技術。
朝鮮當下使用的技術,是古代中原地區流傳去朝鮮和日本的古種植水稻技術。
一直到後金崛起。
在後金屠戮遼東數百萬人口,先殺窮戶再殺富戶,此時大量的漢人湧去了朝鮮。
爲朝鮮帶去了各項先進的技術,充足的先進人力,這個時期,特别是明朝滅亡的時候,大量的明人湧入了朝鮮。
朝鮮才學去了大明的種植技術,開始有了宋朝發明的水稻種植方式。
在清朝的時候,朝鮮人又開始在遼東部分地區種植水稻。
誰讓那時候的遼東沒人了呢。
偌大的無人區的遼東,朝鮮的百姓們慢慢的侵蝕。
所以又有了後世部分“學者”提出的觀點,東北的水稻技術來自于朝鮮人。
這是出于某種不能言明的原因發表的文章。
金忠當然不知道這些曆史,但是他不認爲朝鮮有這麽高的學習效率。
“當然了,這個可能性很小,或者幾十年内不會出現,但還是需要警惕的。”
朱高熾有通盤的計劃。
工業模式他會引導數十年,這個過程中,什麽朝鮮人,日本人都不要想學過去。
除了這兩國自古學習中華文明的國家,東方其餘的地區,并不是這些地區沒有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而是無法自給自足,或者文明程度太低,朱高熾并不用擔心。
“那我回去拒絕他們。”金忠說道。
“還是要利用的,允許他們投資北平商團。”朱高熾笑道。
這些人。
以後都會是朝鮮的“大是大非沒有立場”“能獨立思考者”,爲大明傳播世界文明之光。
二十年後,三十年後。
朝鮮有開始辦工廠,朱高熾就可以指責對方沒有人性,必須遵守大明的用工制度,從根上斷絕他們趕超的機會。
不過朱高熾覺得未來不會有這麽一天,存不存在都是回事。
金忠雖然不明白小王爺打的什麽算盤,但是已經知道該怎麽去做了。
幾位朝鮮勳貴,部分失望,部分滿意的離開了世子府,他們隻能投資,不能參與建設商團。
既然無法親自參與,能獲得紅利也是好事。
朝鮮的資金隻是少部分,朱高熾看重的還是南方。
遠洋海貿沒有恢複。
中國自古遠洋貿易對象的那些國家,目前還在鐵蹄之下,文明陷入倒退中,和未來的清朝一樣,陷入全面倒退。
而西方還在黑暗時期,愚昧時代。
跟誰去做遠洋貿易?
所以廣東福建,主要是東南亞貿易,體量并不算豐厚,他們的資金盤,隻能說是屬于次等階梯。
真正的還要看江淮地區。
整個大明,江淮核心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大明的三分之二。
政告書,就是朱高熾拉攏南方力量的手段。
遍地金錢,來不來吧。
來。
當然得來。
一個北平的大開發,讓北平的商人們登上了大明頂級商團的行列,讓杜松,丁英永,馮勝之等南方商人成爲了最大的商行。
就連陶傑這個在應天府開辦蒸汽機廠關門的商人,東山再起,不但解決了債務,還順風而上,成爲江淮的大紅人。
更有祁勝安這等小商人,父親客死他鄉,本要家道中落的态勢,竟然也立起來了,成爲南方不大不小的商行。
一個接一個的事迹,聽起來像神話,而事實就是事實。
什麽掙錢速度都不如北平的開發模式。
哪怕當下大明最掙錢的鹽商,他們的掙錢模式,被北平開發模式甩下十倍不止。
這已經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而是不加入這個模式,就會被商業上的對手們一個個甩下身後,最後被淘汰出局的生死問題。
如今是四省大開發,光啓動資金就高達一個億。
鳥槍換大炮。
隻要是從商的人,就沒人會錯過這個機會。
和讀書一樣的道理。
讀書不就是爲了科舉,哪怕嘴上說自己不在乎做官,實際上也是爲了名。
名利名利,誰能拒絕的了。
所有想要參與大開發的商團,都要在北平登基,特别是向工民聯合部繳納保證金。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随便加入的,必須有門檻。
這個門檻,是爲了保障工民的權益。
短短的一個月。
北平新增加了五十餘家商行。
在北平興起了許多的行業,擔保行業,融資行業,商業介紹行業等等。
北平最有名的鹽商是杜松。
但是在江淮,杜松并不是最大的鹽商,最大的鹽商是韓家人。
韓家當家人韓策,親自來到了北平。
“隻用自己的資本,是最原始的經商方式,絕對競争不過别的商團。”
一家咨詢公司的東家,親自招待了韓家人。
天下最有錢的是鹽老闆。
鹽老闆掙錢快,資金雄厚,出手大方,是咨詢公司最喜歡的客戶群體。
“目前北平的商業模式,主要由商人們建立的商行,運作良好的局面下,可以向工業促進銀行,或者能源開發銀行申請經營性貸款,其次是抵押貸款。”
“不過韓東家的資産都在江淮,恐怕申請無法通過抵押貸款,而經營性貸款,韓東家也不符合條件。”
“哦。”
韓策笑着看向咨詢公司的東家。
在别人的地盤做生意,韓策懂得要遵守别人的規矩,按照别人的規矩來。
鹽商是最懂規矩的商業群體,在明初是如此,所以韓策第一時間請了北平最貴的咨詢公司。
東家沒有繼續賣弄,點出了問題就行了,都是聰明人,沒必要把事情搞得都不開心。
“我建議韓東家找一家擔保公司擔保,加上韓東家在糧票銀行存放的股本,利用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把攤子鋪開,此時就符合了經營性貸款的條件,有八成的把握,可以通過糧票銀行的審核。”
“好,我請你們咨詢公司專門負責我商行的貸款項目。”韓策痛快的說道。
咨詢公司的東家,露出開心的笑容。
果然是鹽商,出手痛快,給錢又多。
擔保公司。
成爲了銀行向外地商人,進行抵押放貸的重要的環節。
隻有擔保公司加入擔保,證明外地商人在外地資産的真實性,以及不會違約,銀行才會通過外地商人的抵押貸款。
相當于把違約的壓力,轉嫁給了擔保公司。
擔保公司願意承擔這份壓力,因爲利潤巨大,金融的利潤,才是讓人瘋狂的。
但是想要成立一家擔保公司可不容易。
需要在内地有深厚的關系,能了解被擔保商人的實際情況,同時也不會輕易的爲人擔保。
一張張的商貿關系網。
宋朝商貿發展出來的多邊化形勢,徹底在北平綻放了出來。
抵押,牙行,合本,借貸,中人等等各行形勢,一夜之間在北平露頭。
宋朝高度的文明,有全方面的體現。
例如擔保行業,有抵押人,質押人,保證人等,并且有法律上的詳細規定。
在擔保交易發生争議時,宋代也制定了相應的訴訟制度,如适用《律師議》和《宋律疏議》等法律文件,通過司法機構來解決争議和保護各方合法權益。
如上種種,發展出了發達的社會商業信譽體系。
這些社會商業模式,比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商業模式要先進許多。
此時。
方孝孺的得意門生廖镛,這位勳貴之後,奉恩師之命前來北平。
看着社會一片祥和的北平。
廖镛手足無措。
恩師在京城跟他說北平正陷入民怨,對此廖镛深信不疑。
可哪裏有民怨?
你們的地被收走了,你們衛所的權利被取消了。
說好的民怨呢?
廖镛是勳貴之後,又背靠皇太孫一系,恩師是方孝孺,可謂是黑白通吃。
這位年輕人有幹勁。
終于找到了他想要找的人。
“小王爺過河拆橋,辜負了我們,當年不是我們支持燕王,燕王哪裏有今天,結果呢,我們什麽都沒有得到。”
衛所的千戶大罵。
廖镛連忙小心道:“小點聲,小點聲。”
“前番都說聖人有易儲之心,我們不敢反對。”
“這是謠言,并不是真的,儲君是皇太孫,皇太孫又沒有犯錯,地位穩固着。”
“該死的謠言,可惜現在北平無人可以反抗小王爺,你來遲了一步。”
“不遲。”
廖镛笑道:“我既然來了,背後有我恩師的主意,定然是有應對的。”
(本章完)